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华北地区第三、四活动期强震应变释放存在起始-加速-平稳-高潮-调整的阶段性特征.结合两个活动期M≥6地震时序特征和应变释放的阶段性特点,将华北地区第三活动期划分为4个平静幕和5个活跃幕,将第四活动期迄今划分为4个平静幕和4个活跃幕.认为两个活动期相应活跃幕在时间进程上有较好的一致性,反映了一个地震活动期内的强震活动规律,可以对比并预测未来的强震活动.  相似文献   

2.
华北未来 50—100年强震潜在震源区的判别可归结为地震活动高潮幕强震发生地点的预测。七级以上强震的发生与块体边界强闭锁区的破裂相联系。分析表明:(1)一个地震活动期有相应的活动块体,强震只发生在其边界地带。(2)块体边界长期地震活动的空段可以看作是强闭锁区的形成标志,它可能是高潮幕强震的长期前兆。根据一个活动期前期的地震活动图象有可能确定活动块体的边界位置,从而为预测未来强震发生地点和排除某些地区强震发生的可能性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3.
根据华北地区第四地震活动期以来Ms≥6.0级强震目录资料,研究并给出了其地震活动幕强震(系指Ms≥6.0地震,下同)发生的概率统计数学模型。通过3种数理统计方法检验,表明该模型是可信的,这对于分析判断未来华北地区强震危险性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朱红彬  李红  邢成起  韩孔艳 《地震》2010,30(4):114-123
本文通过分析、 研究华北地区第三、 四活动期各平静幕后期的中强地震活动特征, 认为: ① 华北地区第三、 四活动期9个活跃幕中有7个在首发强震前3年内发生中强地震, 其中第四活动期1~4活跃幕首发强震前2年内都发生了中强地震, 未来第5活跃幕首发强震前, 以发生中强地震作为序幕的可能性较大; ② 华北地区平静幕后期的中强地震活动, 对其后活跃幕首发强震在时间和地点上有一定指示作用。 由于华北地区可能即将进入新的强震活跃幕, 该研究对判断华北地区未来强震趋势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5.
公元1000年以来,中国华北地区强震存在4个活动期,本文以华北地区为研究区,分析了华北地区4个活动期的地震主体活动区,第3、第4活动期的时间韵律特征,第4活动期的期幕划分的基础上,对第4活动期的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第4活动期主体活动区位于河套地震带和河北平原地震带,华北地区第3和第4活动期分别具有54年周期、42年周期的时间韵律特征以及具有起始→加速→高潮→减速→结束的5阶段特征,第4活动期已经历了5个活跃幕,未来几年华北地区或将迎来第6活跃幕。  相似文献   

6.
依据地震活动的层次性和有序性,分析了中国大陆及其邻区7级以上强震的时间结构,研究了地震幕内强震成组的规则性。给出了地震活动幕的三条判据,即高震级(Ma≥(7)1/2)、短时段(△t<6年)和低k值(K<10)。并由平静幕强震组的参数值判定其后地震活动幕首发强震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南及其邻区新的强震活动幕与当前地震趋势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圣睦 《地震研究》1995,18(1):7-15
本文将我国西南及其毗邻的印度、缅甸地区1980年至今,估计将延续至1996年前后的地震活动时段,称为新的强震活动幕。据有关对比依据认为:一方面新活动幕与1941-1955年活动幕有多方面的相似性;另一方面这两幕之间又存在重要的差异性。本文在兼顾历史发展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两方面特征,全面进行对比研究后,对新活动幕强震现状作了新的解释,并进而讨论了今后的地震趋势。  相似文献   

8.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新疆及其邻区的地震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地震期,即1716—1811年,1812—1901年和1902年后。自1882年以来的强震活动可以划分为五个活动幕和五个平静幕。 自1820年,尤其是20世纪以来,新疆及其邻区的强震活动与地球自转相对速率变化有明显的关系。根据统计分析,估计了本世纪末及21世纪初强震活动的潜在震源区及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高国英  韩月鹏 《内陆地震》1995,9(4):357-362
对1880 ̄1993年新疆及邻区7级以上强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研究时段内7级以上强震活动有明显的活跃与平静交替现象。研究时段内的强震活动经历了5个轮回,每个轮回包括一个平静幕和一个活动幕,每个活动幕都有相对的主体活动区,主体活动区和7级以上单个强震都具有沿西昆仑-南天山-北天山-阿尔泰地震带往返迁移的特征。各地震带6级以上地震活动也具有明显的由西南向北东整体迁移的特征,并且这种时、空、强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开展近期强震危险性预测研究的科学依据及工作原则。从区域性地震群体活动的韵律性、分幕性及环境因子对地震发生的作用入手,研究了华北地震总形势。根据历史地震活动的时、空、强演变规律揭示了强震累计频度随时间的指数型分布特点。通过历次地震幕及各地震带之间的对比研究,判断了目前所处的地震活动阶段及各地震带的危险性程度。 然后探讨了确定地震危险区的准则和评选条件,考虑到强震区的地质结构、重磁异常和近期地震活动状况,利用图象识别方法,进行了地震活动区的识别和分类。 最后得到华北地区的地震总趋势为:目前仍处于1978年以来的地震平静幕时段,估计该平静幕持续10年左右,此时段内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此后地震活动将有所加强,可能有少量的6级乃至个别7级地震发生。已向有关方面提出了可能潜在的几个强震危险点。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震活动周期及迁移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许恒 《内陆地震》1992,6(1):71-78
根据中国历史地震资料及现代地震观察资料,研究了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震活动时间上的周期性及空间上的某些迁移特性。发现:地块周缘的地震活动有700—900年的活跃期;300—400年的活跃幕;20—30年的活跃段。在活跃期中,大震有绕地块周缘逆时针迁移趋势;在活跃幕、段中,中、强震有绕地块周缘顺、逆时针相间转动迁移趋势,并有对角、对边及反向迁移特征。  相似文献   

12.
青海地区地震活动起伏特征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地震活动的时间、空间分布探讨青海地区地震活动的起伏特征,认为目前该地区处于地震活动的相对平静时段,未来1~2年以中强地震活动为主。另外从区域垂直形变场、区域应力场的转变,以及青海东部地区地下水趋势性下降等资料进一步论证了这种地震活动起伏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陆东部是我国地震高发地区,区域内人口密度大、经济相对发达。根据地质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的差异,将中国大陆东部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华南其他地区,选取1815年以来M_S≥6.0地震目录(不包含东北深源地震)作为基础资料研究中国大陆东部强震活动特征。首先基于活动地块理论对中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区进行划分,然后从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分析中国大陆东部强震活动特征,最后预估中国大陆东部的未来强震活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大陆东部M_S≥6.0地震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而东北地区和华南其他地区强震活动相对较弱,同时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MS≥6.0地震具有同步活跃的特征;(2)华北地区M_S≥6.0地震的主体活动区包括华北平原活动地块、鲁东-黄海活动地块和燕山-渤海带,东南沿海地区的主体活动区为滨海断裂带、长乐-诏安断裂带和台湾海峡,东北地区的主体活动区为松辽盆地;(3)采用威布尔分布对1815年以来各活跃幕时段M_S≥6.0地震首发和次发地震间隔进行拟合,认为未来5年中国大陆东部发生M_S≥6.0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4.
薛艳  姜祥华  刘桂萍 《地震》2020,40(2):1-17
华北地区历史强震活动频繁, 但自1998年张北6.2级地震后至今6级以上地震平静近22年。 大家对该区域未来6级以上地震危险趋势非常关注, 且有不同观点。 本文分析了该区6级以上地震活跃—平静周期性, 运用小波变换技术对周期成分进行了定量计算; 对比研究了活跃期与平静期之间的过渡阶段(本文称其为过渡幕)地震活动特点及其持续时间; 从1999—2018年地震应变释放率与第Ⅲ、 第Ⅳ活跃期、 第3平静期和第Ⅳ活跃期内第3、 第4平静幕的对比、 平静幕持续时间的统计特征、 当前华北地区显著的5级地震平静以及该区6级和7级以上地震前5级以上地震活动状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 支持当前华北地区进入平静期的依据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5.
秦乃岗 《华南地震》2006,26(4):34-40
对东南沿海地区54次中强以上地震(Ms≥43/4级以上地震)的时间间隔序列,计算了时间变异系数δ值,利用δ值研究地震的丛集特性;从1943年至今的时间变异系数计算结果为1.2,说明该时间段明显处于丛集状态.对东南沿海地震带通过有序样品序列聚类分析得出了较为合理四个地震活跃幕的划分结果,各个活跃幕地震的累积频次与发震系统内部时间的关系基本符合N=ctd.四个活跃幕的非线性时间结构演化幂指数d变化范围分布在0.6到0.8左右.Ms6.0以上的强震也基本符合该关系式.只是其活跃幕演化幂指数d为0.47.  相似文献   

16.
秦乃岗 《地震》2007,27(1):105-113
探讨了东南沿海地震带20世纪以来在时间分布方面存在的密集-平静相互交替的丛集现象。 对以往按地震能量释放的分布划分出的活跃—平静幕数目不等的多种结果; 对东南沿海地区54次M≥43/4地震的时间间隔序列, 在使用有序样品聚类分析中的“离差平方和”法及误差函数法, 从误差随分段数增加而减少的拐点值及误差函数比值认为四段活跃幕划分是合理的。 从 1943 年之后, 计算得出的东南沿海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序列的时间变异系数δ值为1.2 , 明显处于丛集状态。 对东南沿海地震区20世纪以来四个地震活跃幕中, 其丛集非线性时间结构演化幂指数, 即各幕地震的累积频次与发震系统内部时间的关系基本符合为N=ctd。 4个活跃幕的演化幂指数d变化范围分布在0.7~0.8。 东南沿海地震区20世纪以来M6.0以上的强震也基本符合该关系式。 只是其活跃幕演化幂指数d为 0.47 。  相似文献   

17.
新疆独山子山前活断层和活褶皱及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海之  陈杰 《内陆地震》1990,4(2):97-106
本文初步研究了新疆独山子山前活断层、活褶皱构造。这些表层构造有着不同性质的地表变形,是多次古地震活动的反映。文中将这些古地震遗迹分为四期,并计算了该断层带的地震复发周期和平均位移速率。  相似文献   

18.
涂道尊 《内陆地震》1989,3(4):348-355
利用地震活动参数和空间分布特点,划分出断裂的活动段。分析现今强烈活动断裂及其强烈活动段的地震动态,圈定地震空区(地段),确定中期危险地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