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因重要的生态屏障功能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科学问题。以典型北方农牧交错区——宁夏盐池县为例,借鉴"可持续性晴雨表"理论和方法,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盐池县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定量评价,并对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1990—2015年盐池县区域发展成就显著,人类福利指数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但生态系统福利指数稳定增长则始于2005年禁牧等生态政策的生态效益显现以后。(2)改善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人类福利,经济发展可以直接改善人类福利,经济发展的成果也可以通过生态政策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投入从而改善生态系统福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盐池县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甘南草地类型的生态经济价值与功能及其分类经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山区景观所具有的3层次功能和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从美学、社会、生态3个方面,初步构建了4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评判模型,应用于北京市怀柔区9个乡镇,得到如下结果:景观功能评价综合指数处在"较好"标准的有宝山镇和怀北镇;在"一般"标准的有喇叭沟门乡、雁栖镇、九渡河镇、长哨营乡;处在"较差"标准的有渤海镇、玻璃庙镇、汤河口镇。评价结果基本与实际相符,说明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翟浩明  石晶 《干旱区地理》2017,40(2):462-468
21 世纪以来,生态建设、绿色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尤其对沙尘暴频繁、沙进人退现象严重、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意义深远。为此,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区麦盖提县为例,通过对麦盖提县概况与生态林业建设现状进行概述,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方法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表明:麦盖提县生态林建设带来的生态效益价值为5.43×108元,经济效益价值为25.84×108元,提供就业岗位6 300 个,解决5 243 人就业问题。生态林业发展效益明显,对于促进新疆政治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改善、经济繁荣可持续、广大群众脱贫致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程静  王鹏  陈红翔  韩永贵 《干旱区地理》2022,45(5):1637-1648
深入探究半干旱区景观格局变化规律,明确其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对优化半干旱区景观格局、防范和治理生态风险、促进区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为例,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景观格局指数构建生态风险模型,结合地统计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风险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盐池县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下降,其余地类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最快,年均增长率为6.90%。(2) 2000—2020年盐池县景观斑块数、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和香浓多样性指数上升,最大斑块指数和蔓延度指数下降,表明景观格局呈破碎化、复杂化和分散化的发展态势。(3) 2000—2020年盐池县生态风险指数由0.1465下降至0.1312,其中高、较高和中等风险区面积占比分别下降5.25%、24.21%和5.44%,而低和较低风险区面积占比分别增加14.11%和20.79%,空间上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4) 随着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自然因素对生态风险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逐渐弱化,而社会经济因素作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5.
祁连山区天然草原退化原因分析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天然草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技术创新,人类无节制的赢利活动加剧了草原退化,导致了西部生态环境的恶化。论文以祁连山区的肃南县为例,通过对天然草原退化现状的调查研究,剖析了祁连山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突出问题和草原退化的深层原因,提出了天然草原永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以农牧交错带宁夏盐池县草地为研究对象,综合集成草地植被与土壤调查、草地信息提取、遥感反演、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基于本地化的InVEST模型,选取碳储存、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3项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对禁牧前后(2000年,2015年)草地生态系统服务物质量进行精准评估,在此基础上,采用市场价值法对其价值化,测算禁牧前后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量,以此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并借助冷热点、三维趋势分析对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不同尺度的空间识别。结果显示:① 禁牧以来,盐池县草地生态系统服务显著增强,其中碳储量增加45.66×104 t、强度增加0.42 t/hm2,水源涵养量增加9 351×104 t、强度增加211.14 t/hm2,土壤保持量增加2 091×104 t,强度增加44.93 t/hm2;② 草地生态补偿标准县域为309.21元/hm2、乡镇尺度介于7.25~1 146.36元/hm2、村级介于3.04~2 074.56元/hm2,村级尺度更能体现草地的生态贡献;③ 补偿标准的三维趋势呈现由西向东提高、南北向呈“U”型分异的特征,补偿热点区集中于盐池县东南部和东北部。  相似文献   

7.
基于农户视角的盐池县退牧还草政策可持续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路慧玲  周立华  陈勇  黄珊  马兵  魏轩 《中国沙漠》2015,35(4):1065-1071
退牧还草政策的可持续性是关系到政策目标的实现与巩固、关系到区域乃至国家生态安全及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基于农户视角,从农户对政策的满意度、支持度以及对当前政策有效性和稳定性的感知等方面出发,建立盐池县退牧还草政策可持续性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TOPSIS分析法对盐池县退牧还草政策的可持续性进行定量评价,并对可持续性的阻碍因素进行诊断。结果显示:(1)当前盐池县退牧还草政策处于弱可持续性阶段,其中农户对政策的满意度、支持度以及政策有效性为中等水平,政策稳定性则较差;(2)盐池县退牧还草政策可持续性的主要障碍因子为政策实施后农户收入水平的变化、农户偷牧行为、农户对环境重要性的认知及其对退牧还草政策的接受态度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盐池县退牧还草政策可持续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PSR模型的区域生态持续性评价概念框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生态持续性则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与基本途径, 但目前仍缺乏普遍认可的生态持续性目标分解方案;而在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影响日益显著且不断增大的背景下, 生态系统健康、风险、安全与可持续性评价已成为当前宏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 虽然在各类评价之间普遍存在概念混淆、指标体系雷同等问题。本研究在系统梳理生态持续性相关概念逻辑关联的基础上, 将区域视为人类自然-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强调人类活动的主导性,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 从生态胁迫、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可持续能力3 方面构建了一个具有鲜明生态意义的区域生态持续性评价概念模型, 并对评价模型、评价指标筛选及其阈值与权重展开了深入探讨。研究认为:系统工程的综合评价法是区域生态持续性评价的基本方法;不存在绝对的评价标准, 区域生态持续性评价的终极目标, 不在于静态的评价某时某地人类-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与否, 而在于定量表征时空尺度上系统可持续性的动态变化与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9.
半干旱荒漠草原带沙化草地封禁治理效果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常海军  陈昕 《中国沙漠》2007,27(2):206-209
如何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加速水土流失的治理,是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围封禁牧是半干旱荒漠草原带生态修复的有效措施。宁夏盐池县花马池镇四墩子的治理模式为半干旱荒漠草原封禁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封禁当年的植被盖度达50%以上,禾本科牧草多度增加,地上生物量上升;而劣质毒害草多度减少,地上生物量下降。采用柠条林带作为生物围栏是沙化草地封禁治理的重要措施,既增加了草地的植被盖度,加强了防风固沙效益,又增加了草地的产草量。暖棚养殖能有效提高养羊效益,也是确保封禁治理成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不同时空尺度下,生态承载力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会作出不同程度的响应。利用可持续发展指数测度模型和生态承载力响应模型,对洞庭湖区2001-2010 年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2001 年以来洞庭湖区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一直呈上升趋势;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向良性转变;环境可持续度则呈波动性下降态势。② 洞庭湖区17 个县域的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均呈上升态势,可持续性呈现差异性地向弱可持续转变;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的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高于其他14 个县域,环境可持续度则下降最明显。③ 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的响应状态分为强超载、超载、弱低载和低载4 类,不同时段县域生态承载力的响应状态差异明显;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其生态承载力响应状态则处于强超载,在区域发展水平上反映出湖区县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的协调性较差。④ 环境可持续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提高生态承载力的重要基础,现行的“掠夺式”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提高生态承载力的阻碍因子,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开发以及生态环境干扰,使得环境可持续度对于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影响相对较弱,其实质往往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相似文献   

11.
王娅 《中国沙漠》2021,41(6):179-186
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区地形、气候、植被过渡带的宁夏盐池县是典型的农牧生产和生态敏感区。基于农户视角,应用目标-过程-结果-调控四维分析框架(TPOA)和问卷数据,分析禁牧政策的实施效果和适时调整问题,对于全面了解禁牧政策的实施效用、制定相应的调控对策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可为北方农牧交错区禁牧的适时调整与草原的合理利用提供案例支撑。禁牧政策实施中,60.40%、55.38%和11.83%的受访户分别采取了扩张型、调整型和收缩型适应策略,农户从事非农产业的比例提高,夜间偷牧现象普遍,存在饲草缺口大、养殖成本高、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市场监管难等困境。该政策的实施实现了盐池当地草原生态恢复和沙漠化逆转,38.79%的受访户认为禁牧政策确实“达到了”生态恢复的预期目标,60.87%的农户对草原补奖表示满意,46.09%的受访户认为禁牧政策亟待调整,可从提高禁牧补偿标准、生态适宜地区适当开牧、延长补助期限等方面着手。将TPOA框架应用于禁牧政策效果评价中,为评价生态政策的实施绩效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由于过度施用化肥、使用农药、侵占农田等行为造成的农业环境和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在城郊农业区和高集约化农区问题更为突出,因此现代农业发展不仅仅追求经济效益,更应该关注生态功能提升和农村社会稳定。本研究旨在提出一套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实现农业综合效益最大化和土地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高集约化农业区长沙县为案例,首先构建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农业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其次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因子模型,识别出影响农业综合效益的障碍因子;最后运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法,构建生态、经济、社会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计算得出土地利用最大综合效益和最优化结构,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长沙县农业综合效益呈现增长趋势,评价值从1996年的0.20上升到2016年的0.79;(2)经济因素不再是影响农业效益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而社会因素,例如粮食安全指数等成为主要影响因子;(3)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需求提出了长沙县土地利用优化结构,农业综合效益可由99.83亿元增长到129.34亿元,增长29.56%。本研究采用了一系列的模型和方法得出了长沙县农业综合效益最大化值和土地利用最优结构,可为农业土地空间格局优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建议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Grassland ecosystem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errestrial ecosystems on the earth. Central Asia has the largest contiguous grazing area in the world and good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However, 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grassland ecosystem in Central Asia has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degradation, and the livestock industry has also experienced an overall decline to the point that livestock products are now dependent on imports.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hange tre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ecological occupation in Central Asia. The grassland ecological capacity in Central Asia was found to be much higher than the global level, and great potential still remain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livestock products in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showed a deficit, and the net import of livestock product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Net imports reached 9.5% in 1992-2016, and the dependence on foreign countri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in Central Asia. In the future, the counties of Central Asia should optimize the aspects of policy,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strengthen grass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ir grassland ecological economic systems.  相似文献   

14.
以26 a(1989-2015年)4期Landsat TM/OLI遥感数据为基础,提取不同年份的湿度指数、植被指数、地表温度以及土壤指数,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盐池县4个时期遥感生态指数(RSEI)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SI),对其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探讨区域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湿度、绿度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起正面作用,而热度和干度则起负面作用,其中代表绿度指标的植被覆盖度(NDVI)对生态指数的贡献最大。(2)1989-2015年间,4个年份RSEI均值分别为0.41、0.54、0.51、0.57,生态环境质量呈上升-下降-上升且整体变好的特征。26 a间研究区生态环境明显转好的面积约占全县面积的20.01%,而生态环境质量中明显变差的面积仅占全县面积的1.64%。改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的盐池县城-高沙窝镇-王乐井乡以及惠安堡镇以南-麻黄山地区,中部的冯记沟乡生态环境质量有所变差。(3)盐池县生态环境质量受气候影响明显,退耕还林还草、草地禁牧以及禁止乱砍乱伐等措施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赵亮  何凡能  杨帆 《干旱区地理》2020,43(5):1337-1347
随着全球变化加剧,世界各地自然灾害的频发,国际社会为应对自然灾害进行了不懈努 力,历届世界减灾大会不断强调对应急管理全流程的研究,恢复重建作为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而 得到广泛重视。积极开展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有利于保障灾区恢复重建实施与区域可持续发 展。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研究时间较短,首先比较分析了国内外恢复重建的内涵,明确了恢复 重建后效评估的基本概念,并梳理了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的在中国的发展演变。由于灾区恢复 重建内容复杂多样,本文结合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的发展历程、研究范围与关注时段,分别从项 目、要素与可持续性三个关键视角对后效评估的理论方法等展开评述,结果表明:(1)项目后效评 估在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中起步较早,现有评估多集中于居民住房、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工程 质量的评估,但缺乏对项目设计过程中社会居民参与度、公众满意度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等的评 估。(2)要素后效评估在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中涉及范围最广,具体包括社会、经济与环境等要 素,这些要素的评估受政策绩效影响较大,后期需要构建综合的评估体系以开展科学评估。(3)可 持续性后效评估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为基础构建评估框架, 有利于促进灾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综合分析《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中“重建的更好”(BBB)理 念,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以及《巴黎协定》适应全球变化等诉求,结合当前灾区恢复重建 后效评估现状进行展望,以期为灾区恢复重建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更为系统、综合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祁连山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发展模式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以祁连山区的肃南县为实验基地,通过对山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现存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以草原管理、牲畜繁育和产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山区草原畜牧业发展模式。它突破了山区的地域限制,将山区与山下绿洲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经济耦合系统,使用跨学科的方法,将山区草原的生态保护与农户的经济增长兼容起来,从而成为山区草原畜牧业的一个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侯彩霞  周立华  文岩  陈勇 《中国沙漠》2018,38(4):872-880
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2002年起国家全面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在草原破坏严重的地区实施禁牧政策。政策实施后,草地生态明显恢复。作为草原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和禁牧政策的最直接承受者,农户对政策的适应性直接影响政策的顺利进行以及生态环境恢复的可持续性。基于宁夏盐池县入户调查资料,研究了不同类型农户对禁牧政策的生态环境效应感知以及对禁牧政策适应能力感知,分析了不同类型农户对禁牧政策的应对策略,探讨了影响农户适应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盐池县社会-生态系统尚处于不理想的系统稳态,生态系统恢复明显,但社会系统的适应性较低。农户普遍认为禁牧政策实施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改善,但对禁牧政策满意度感知处于中等水平,对禁牧政策适应能力的感知处于较低水平。由于生计方式和收入水平的差异,不同类型农户对禁牧政策的适应性感知差异较大。(2)不同类型农户采取不同适应策略应对禁牧政策实施造成的影响。纯农户适应策略以收缩型为主,兼业户和非农户以调节型为主,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农户以收缩型为主,高收入农户以调节型为主。(3)农户对禁牧政策的适应成本、自我效能和农户拥有的人力资本、金融资本是影响农户适应性策略类型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山地人工林集材作业技术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张正雄 《山地学报》2002,20(6):761-764
以山地人工林集材作业为研究对象,应用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对人工林主要集材作业方式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用综合评价法对集材作业方式综合效益进行评价,提出适合南方林区人工林考虑生态的集材作业技术。  相似文献   

19.
基于塔里木河下游2000年、2010年、2016年3期的遥感资料,对区域内的土地类型进行分类,评估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等估算区域的社会经济评价分值。结果表明: 自生态输水以来,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未利用地面积变化不大,水域面积增加最显著,耕地和建筑用地面积有所增加,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有所减少。 2000~2016年,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价值有所增加,其中以提供美学景观价值和气体调节的价值增加最大,增加率分别为318.35%,312.94%;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率约为69.57%。影响塔里木河下游经济发展的因素可以概括为经济地理因素与农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0.
首先从分析沙漠化的物理机制入手,将生态建设政策对沙漠化的作用以政策指数PIX来表示,分解为空间广度[PSS]和时间强度[PEF]两个变量,PIX=(PSS+PEF)/2,定量计算政策指数与沙漠化变化的相关性。其次以公共价值为基本框架,构建沙漠化治理政策的执行过程+生态效果的绩效评价体系,从政策过程的“公平性”、对“合作生产”主体的尊重性、政府部门管理的“效率性”、生态效果的“可持续性”、政策对沙漠化变化的相关性等方面提取指标因子,定量评价沙漠化治理政策的绩效。以宁夏盐池县草地禁牧政策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禁牧政策与沙漠化面积减少显著相关,草地禁牧政策公共价值绩效得分0.378 3,效果较差。因此,提出的基于公共价值的沙漠化治理政策绩效评价指标和模型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