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冰冻圈水文未来变化及其对干旱区水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受气候变暖持续影响, 中国冰冻圈水文过程正在发生着显著变化。在梳理已有过去冰冻圈融水变化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冰冻圈融水径流未来变化特点, 尤其是对冰川融水拐点及温升2 ℃阈值情况下, 到2050年和21世纪末, 冰川融水的可能变化进行了辨析, 进而研判了冰冻圈水文变化对流域、 重点是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安全的影响。研究表明, 中国未来大部分流域冰川融水径流总体呈现减少趋势, 并呈现冰川径流持续减少、 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峰值和持续增加三种情况; 单条冰川融水可能会出现拐点, 而且拐点是否出现和出现的时间与升温速率和冰川面积大小有关; 在流域尺度上, 冰川覆盖率较大、 大型冰川面积占比较高的流域, 到2050年融水径流持续稳定增加; 冰川规模较小的流域, 冰川径流峰值早已出现; 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的大多数流域, 冰川融水峰值在2020 - 2030年相继出现或变化呈现不显著增加或减少, 相对稳定; RCP情景温升2 ℃阈值下, 到21世纪末, 西北干旱区冰川融水量减少34% ~ 74%。冰冻圈水文变化导致水源涵养能力下降、 径流补给量减少、 对水资源的调节作用减弱、 流域径流变化幅度增加、 发生旱涝的风险增加、 春汛提前进而影响用水制度。  相似文献   

2.
方静  陈立  刘亮  刘源 《地下水》2022,(1):91-93
通过搜集分析1976-2018年艾丁湖流域径流量、用水总量、耗水总量、艾丁湖湖面面积、水资源利用量、地下水开采量、人类总耗水量与天然绿洲、人工绿洲的面积数据,从艾丁湖湖面面积和天然植被区状况两个方面对艾丁湖流域天然绿洲湿地系统的退变成因进行分析,并从影响其衰退的主要因素角度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艾丁湖流域绿洲湿地退变主要是由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量超过水资源承载力造成的。总的变化趋势是:1976-2018年期间,人工绿洲面积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先增加后减少而呈现先增大后保持稳定的趋势。而天然绿洲面积则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先增大又逐渐减小的趋势,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2)2012-2018年期间,随着生态保护政策和科学的治理方略的不断实施,地下水开采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天然绿洲面积及天然植被覆盖度均开始回升,生态环境逐渐改善;(3)在分析流域未来水资源开发利用量的基础上,对流域天然绿洲湿地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可知,未来天然植被区内地下水位整体将继续降低,天然植被预计总体将进一步衰退。  相似文献   

3.
张沛  龙爱华  海洋  邓晓雅  王浩  刘静  李扬 《冰川冻土》2021,43(1):242-253
农业用水是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以及影响生态系统的主要扰动因素,科学定量农业用水是合理配置与调控区域水资源的基础工作。传统的农业用水统计只是记录了可测量的用水量,而水足迹则完整刻画了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系统的压力表现。从水足迹理论出发,采用Cropwat软件计算了新疆1988—2015年近20种农作物生产水足迹总量,并利用Mann-Kendall趋势和突变检验的方法,分析了28年间新疆农作物水足迹的时空变化,探讨了农作物水足迹驱动因素及机制。结果表明:新疆农作物水足迹在28年间总量增加了256%;水足迹序列在2005年前后增长出现了突变,后一阶段增长率是前一阶段的3倍以上;从农作物水足迹中蓝水足迹与绿水足迹的构成看,农作物绿水足迹呈持续增加趋势,但其在农作物水足迹总量中的比例略有下降。进一步分析表明,农业种植规模的快速扩张是新疆农作物水足迹大幅度增加的根本原因,而脱贫致富、扶贫攻坚等经济发展需求下的政策(战略)支持是农业种植规模(灌溉面积)持续快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探究农作物水足迹的变化及原因,揭示了新疆农业用水的时空变化,以及农作物水足迹与国家、地方政策和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可为深入解析新疆农业增长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之间的时空演化关系和相关决策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水循环模拟的潮白河流域蓝水绿水资源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子波  朱奎  鲁帆  许怡然  宋昕熠 《水文》2019,39(1):44-49
潮白河流域是北京市的重要供水来源,分析变化环境下流域内水资源的变化规律,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SWAT模型模拟了潮白河流域的水文循环过程,分析了流域内1960~2008年的蓝水绿水资源变化情况并对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潮白河流域的蓝水流与绿水流在研究期内都呈显著减少趋势,绿水储量呈增加趋势但不显著,它们的变化倾向率分别为-19.33mm·10a~(-1)、-6.92 mm·10a~(-1)与0.70 mm·10a~(-1)。未来趋势预测的结果表明这一变化趋势还将持续。  相似文献   

5.
李正最  周慧  张莉  毛德华 《水文》2018,38(3):29-36
流域水资源演化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紧密相关,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加剧极大地改变了流域水文循环。通过相似性和独立性分析,从CMIP5公开发布的47个气候模式中筛选出5个代表性气候模式,然后计算未来高、中、低3种不同排放情景下的气温和降水,构造符合研究区产汇流特性的水文模型,计算洞庭湖流域水资源量并分析其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不论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如何,洞庭湖流域水资源量在未来60a呈现增加态势,汛期水量增加概率加大,而在高排放情景下枯季水资源量表现为减少趋势;未来洞庭湖流域水资源的时程分配将更趋不均匀化,而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将使其变化加剧。  相似文献   

6.
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流域水循环过程呈现二元特性,径流变化归因分析对流域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意义重大,当前多数研究难以消除基准期的影响且不能区分不同类型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以“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为基础,考虑农业灌溉取水、工业生活取水以及大中型水库调度影响,构建了抚河流域二元水循环模型,采用多因素贡献解析法分析流域径流受三种人工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956~2014年抚河流域年均径流减少量呈一定增加趋势,多年平均径流量减少约8.24×108m3/a,其中农业灌溉取用水贡献达80.1%。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16,(6)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模型,构建洮河流域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4个水资源账户,通过计算水资源生态容量、生态压力、集约利用度、负载指数和可持续发展指数等评价指标,对洮河流域2006—2015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洮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总体呈减少趋势,水资源生态足迹相对稳定,但存在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农业用水比重过高,是水资源生态足迹的主要贡献者。评价指标总体反映出洮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程度、效率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具备可持续发展条件,水资源开发利用处于安全状态,能有效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对下游地区用水具有重要作用,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河流的径流和输沙量已发生显著变化。选取青藏高原东部的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五大河流源区,利用站点实测数据和Pettitt突变点检验、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系统性地分析了1960—2020年间(近60 a)径流和泥沙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特征。主要结论为:(1)近60 a来,长江和怒江流域的年径流显著上升,其余流域变化不显著,径流变化存在较强的空间变异性,在2006年左右存在突变点,大部分站点的年径流在此后的十几年中均呈上升趋势;年输沙量方面,长江流域呈不显著上升,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流域均呈不显著下降,年际变化趋势与径流变化总体一致,但变异性更大。(2)对于60 a尺度的季节径流,上游站点冬、春季径流均呈增加趋势,所有站点夏、秋季径流的变化趋势与年径流总体一致,且夏季径流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北增南减”的特征。(3)澜沧江下游的水电梯级开发已经对下游天然径流过程产生干扰,主要表现为径流年内分布的突变,季节差异显著减小,趋于均匀化。以上结论深化了对青藏高原径流和泥沙变化特征的认识,可为开展径流趋势预...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20,(3)
水量分配是流域和区域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的重要基础,也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文章以广西南宁大王滩水库为例,对水量分配方案进行研究,提出在区域水量分配中应充分考虑流域与行政区水资源条件、供用水历史和现状、现状用水户未来用水需求和规划用水户用水需求,结合水库供水能力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统筹安排生活、生产、生态与环境用水。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强化水资源的行业配置,切实保障合理用水,促进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水利保障。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政府间新的 6年 ( 2 0 0 2— 2 0 0 7)水资源科学计划 ,即第 6个国际水文计划 (IHP VI)已经出台 ,该计划的核心是水的相互作用 :系统风险和社会挑战。1 水的相互作用 :系统风险和社会挑战众所周知 ,可更新的淡水是非常有限和脆弱的资源。随着水资源压力的增加 ,人们要问 :世界会不会出现水资源危机 ?比较悲观的观点认为 ,水的需求和利用若不加以限制 ,将会导致自然和经济崩溃 ,或许世界上许多地方的自然资源马上就会面临危机。然而 ,通过改进我们的用水观念、用水政策以及用水行为 ,节水还有很大的空…  相似文献   

11.
太湖流域营养盐产量演变和趋势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革  沈华东 《第四纪研究》2008,28(4):667-673
认识流域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演变和趋势是湖泊污染控制和治理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在分析和论证太湖流域营养盐自然本底、人类活动作用急剧增加的近50年来太湖流域营养盐的变化情况、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和流域经济发展未来30年太湖流域营养盐变化趋势等三方面的基础上,对太湖流域营养盐产量变化做出评估和预测。研究表明,在未来气候变化概率分析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基础上,太湖流域未来30年营养盐流域产量将比现代(2000s)增加25%~33%,这将增大太湖水体污染的压力。  相似文献   

12.
CMIP5多模式集合对南亚印度河流域气候变化的模拟与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印度河流域CRU、APHRODITE和CMIP5多模式逐月气温、降水格点数据集, 评估了CMIP5模式集合对印度河流域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 对多模式集合数据进行了偏差订正, 并对流域2046-2065年和2081-2100年气候变化进行了预估. 结果表明: 气候模式对流域年平均气温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有着较强的模拟能力, 时间空间相关系数均达到了0.01的显著性水平, 尤其对夏季气温的模拟要优于其他季节; 模式对降水的季节性波动也有着较好的模拟能力. 偏差订正后的预估结果表明, RCP2.6、4.5、8.5情景下, 相对于基准期(1986-2005年), 21世纪中期(2046-2065年)和末期(2081-2100年)整个流域年平均气温都有一定上升, 且流域上游增幅较大; 除RCP4.5情景下21世纪中期流域有弱减少趋势外, 年降水量都将有一定增长. 未来夏季持续升温将引起源区冰川的进一步消融, 春季降水对于中高海拔地区水资源的贡献将减弱; 流域北部高海拔区域冬季降水的增加有助冰川累积和上游水资源的增加, 东部高海拔区域冬季降水的减少会减少上游水资源. 两时期夏季降水都有一定的增长, 洪涝的发生风险加大; 流域暖事件和强降水事件也将可能增多.  相似文献   

13.
以艾比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近60年水文、气象、社会经济等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艾比湖流域水资源的影响。研究表明:(1)近60年,艾比湖流域三大主要干流径流总体呈现增加趋势;(2)近60年,虽然艾比湖流域干流径流量总体增加,但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作用,导致艾比湖湖区面积和入湖量均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3)近60年,人类活动负影响的效果高于气候变化正影响的效果,人类活动的加剧是导致艾比湖流域湖区面积持续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流域内水循环各环节的水量及其时空分布是不断变化的,掌握流域水循环与水平衡状况是进行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以2000—2019年黑河流域水文显著变化期为研究时段,综合应用TRMM与GPM卫星观测的降水量、遥感估算的蒸散发量等数据并结合气象站点、水文站点等观测数据,对流域降水、蒸散发与径流等水循环要素的水平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区是主要产流区,向中游年均下泄水量约为45.11×108 m3。其中,消耗于中游的年均量约为29.92×108 m3,约占66%;补充下游的年均量约为15.19×108 m3,约占34%。民乐—张掖盆地是黑河中游水资源消耗的主要区域,年均消耗的上游来水和当地降水量达43.97×108 m3,约占中游消耗量的75%;中游农田蒸散发年均消耗水量约20.3×108 m3,占总消耗量的35%;上游区降水量增加是黑河干流出山口径流量增加的主因,对径流量增加的贡献率为96%,导致年均径流增加0.35×108 m3,潜在蒸散发对径流增加几乎没有贡献。根据目前黑河干流上游径流量变化与中游水资源消耗现状,如果未来水文周期变化导致上游径流减少,中下游用水矛盾凸显的风险较大。地表水循环遥感观测可作为流域水平衡分析的方法之一,分析流域地表水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揭示水资源变化趋势与原因,支撑水资源合理配置,陆面实际蒸散发是水平衡分析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准确估测不同类型下垫面实际蒸散发量是提升分析可靠性的关键。基于互补相关的陆面实际蒸散发估算方法相对简单,但其中用于计算湿环境蒸散发量的Priestley-Taylor公式中乘性经验系数受地形影响空间变异很大,区域上采用统一数值会对结果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观测试验与水—生态集成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流域生态—水文观测试验与流域水—生态集成管理”做了概要论述。认为流域水循环、生态水、集成水管理三大科学问题的解决必需加强该领域的研究;结合黑河流域的前期基础、研究现状和能力建设,提出了近期研究的4个领域:流域水循环、水平衡与可利用水资源;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用水;人类活动驱动的流域水—生态系统演变;流域生态—水文野外平台与流域集成环境。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对该方面研究的方法论和技术难点亦做了简述。  相似文献   

16.
世界水资源和用水:当代评价和未来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0~1996,俄罗斯国立水文研究所的科学家,在本文作者的科学指导下,对世界水资源、用水和可用水量的动态变化作了新的综合评价,也对其未来状况进行了预测。依据世界水文站网资料,简明地给出了世界各洲、不同自然地理和经济区,以及一些选定国家的可更新水资源动态数据;给出了满足人口、工农业需要的全球用水量,以及本世纪和未来(2000、2010和2025年)的动态可利用水量;分析了世界水资源、用水和可利用水量变化的长期趋势,后者与气候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有关。本项研究成果将以专着《21世纪初期世界水资源》于1999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7.
全球变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当前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2个极为重要的研究主题,也是CNC IGBP当前开展工作的2个核心。一方面,人类受到来自变化中地球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人类活动亦正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速率影响着地球系统。人类社会如何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挑战,如何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变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种变化的环境,即人类如何可持续地管理“地球生命支撑系统”,以满足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是21世纪初全球变化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1 国际全球变化总体趋势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全球环境和全球社会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分析甘肃省内三大流域水资源特点和开发利用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科技进步实现水的现代化管理,调整三大流域用水不平衡,解决河流上下游用水矛盾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矛盾,大力发展非消耗性用水产业,培育和推广雨养农业、旱作农业等节水技术,保护水资源和水质,提高水利率和效益,达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水质水量的协调。  相似文献   

19.
径流的趋势分析和概率预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永定河流域的官厅水库和汾河流域的汾河水库1950年以来水库入流的趋势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引起这一变化的气象因子和人类活动影响因素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降水的多年波动在一段时期可能出现的趋势变化以及流域内农业、林业和城市用水的逐年增长是影响径流趋势变化的主要因素。根据历史资料和今后人类活动的可能情况,对未来水平年的径流变化进行了概率预测。  相似文献   

20.
《水文》2020,(5)
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流域水循环过程呈现二元特性,径流变化归因分析对流域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意义重大,当前多数研究难以消除基准期的影响且不能区分不同类型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以"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为基础,考虑农业灌溉取水、工业生活取水以及大中型水库调度影响,构建了抚河流域二元水循环模型,采用多因素贡献解析法分析流域径流受三种人工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956~2014年抚河流域年均径流减少量呈一定增加趋势,多年平均径流量减少约8.24×10~8m~3/a,其中农业灌溉取用水贡献达8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