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旱涝历史记载的统计学处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析古代文献中的历史气候记载,本文提出一种二分变量的一些统计方法。根据历史上描述的旱涝记载,我们计算了旱涝变率、持续性、交变性、周期和循环周期以及旱涝指标。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国际和国内的各界人士对气候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愈来愈重视,如何运用我国丰富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从浩瀚的史书中汲取其记载的有关气象信息,去伪存真,用计算机手段进行处理,并使之为现今和将来国家建设和社会服务发挥作用以及拓宽和深化气候研究领域,已成为气候工作者目前的重要工作之一.由于全国范围的数以百万字计的历史气候史料仍然是纸面上的记载形式,无法进行高效的分析研究,故而,建立历史气候史料数据库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降水量和历史干旱频率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国昌  姚辉  李珊 《气象学报》1992,50(3):378-382
竺可桢根据我国丰富的历史记载,首先给出了我国近5000年的温度序列,对历史气候的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张家诚等组织完成了我国500年旱涝图集,並且作了许多历史气候的研究工作。但是受资料的限制,过去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历史气候的研究较少。而现代气候(一般指使用现代气象仪器观测时期的气候)与历史气候的研究相比,我国现代气候的研究相对更少一些。 本文根据目前可能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出一套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气候和历史气候变化的资料,並着重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周期。  相似文献   

4.
一、资料情况及旱涝等级的确定本文主要根据杭州市及所属七个县(市)的历史气候记载,对近600多年来的旱涝规律,作一些初步分析。在气候记载比较短缺的某些年份,也适当地参考了附近地区的历史气候记载,作为补充。为了建立逐年的旱涝序列,对某年的降水采用五个等级表示,1级——涝,2级——偏涝,3级——正常,4级——偏旱,5级——旱。旱涝分级依据和标准,根据《中国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所作规定,主要考虑春,夏、秋三季旱情、雨情的出现时间、范围和严重  相似文献   

5.
通过介绍现有地方志中气候资料记载概况,具体分析地方志中气候资料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比较湖南、甘肃、黑龙江、江苏、广东等地方志中气候资料记载的异同以说明现有地方志中气候资料记载的特征,对现有地方志气候资料记载进行评价,对入志气候资料的选择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广西通志·气象志(1991~2005)》编修工作中气候资料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气象科技》1976,(2):31-31
1974年,山东临朐县气象站,在气候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本站、水文站、气象哨的气象资料,结合县志、古碑等历史记载,编写了《临朐气候》。概括而全面地反映了当地气候条件,密切联系农业生产实际,为农业学大寨作出了新贡献。现介绍其主要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7.
我国利用历史文献研究气候变化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言我国是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文明古国,祖先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当时气候情况的记载,这些资料为研究历史时期的气候提供了可能条件。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老一辈气象学家竺可桢等,首先利用历史文献做了气候变化的研究,七十年代以后,世界性的气候异常频繁出现,人们迫切需要了解过去的气候史实,以便预测未来的  相似文献   

8.
张家诚 《气象》1975,1(5):20-21
1972年前后,世界上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出现了气候异常现象。于是国外有一些学者“推论”说未来世界气候将继续恶化。情况究竟怎样呢? 根据气候纪录、历史记载和考古、地质发现,证明世界气候在地球史上曾经有过显著变化,几亿年的气候史中主要是温暖的气候,这时期在世界范围内基本上没有冰雪复盖,北极与南极地区也是这样。但在几亿年漫长的气候史期间,也出现过若干次寒冷时期。在寒冷时期,冰雪很多,冰川由高山发展到平原,例  相似文献   

9.
长江三峡资源丰富,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地区。对于此地区的长期旱涝变化,各方面都甚为关注。本文利用这个地区的有关历史气候记载及近代雨量、流量资料,初步探讨了其旱涝气候变化和趋势,以供开发三峡的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0.
去年四月以来,该地区气象局在梧州市委的支持下,组织地、市二十多名科技人员(其中农艺师、工程师8人)进行研究城市应用气候。在市附近设立13个测点,和查阅历史记载有关资料,还访问市区老居民、渔民,郊区老农。结合市的工农业生产,着重研究城市小气候差异;气候对工、农、商、环保、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的影响。经过几个月的调查观测,已  相似文献   

11.
历史纪录的西北环境变化与农业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中国西北地区的现代气候状况和古气候记录来回溯过去时期的气候变化,并依据历史文献记载论述过去时期农业开发活动的规模、效益与温度、湿度背景之关联。文中指出:西汉和唐前期气候适宜,河西地区大规模农田开垦成功;唐后期和明朝中叶的气候转寒导致河西屯垦凋敝;公元初塔里木盆地的繁荣和后来的衰落与水资源变化有关。历史上的垦后抛荒行为加速了土地的沙化进程,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和较温暖的13世纪降尘事件频繁发生即为此类不良后果的两个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12.
林祥 《气象》1975,1(9):10-11
探讨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目前还是个比较困难的问题。由于西藏气象台站网稀疏,观测年限短,有关天气、气候的历史记载又少,且往往还被神化,所以用气象观测资料和文史资料来研究青藏高原最近几十年、几百年的气候变化显然是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  相似文献   

13.
以新疆气象科学研究所为主完成的“新疆300~500年水文、气候序列的重建与应用”科研成果,荣获199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这是近五年来第一个由新疆气象局为第一完成单位、第一主持人获得的最高奖励。新疆实测水文、气候序列多不足40年,历史记载残缺不全,无法建立几百年来的水文气候长序列。然而,新疆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却为可以弥补这一不足的年轮水文、年轮气候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弄清干旱的新疆之水和气候几百年来的变化规律,“新疆300~500年水文气候序列的重建与应用”以新疆的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伊犁河…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文献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就气象而言,历史文献中有大量的水、旱、风、雹的记载,而有关气候冷、暖的记载却很少。正因为如此,在我们所看到的有关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研究成果中,则是研究旱涝的多,研究冷暖的少。我国气候变化研究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在1972年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著名论文,开创了历史时期气侯冷暖研究的先河。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  相似文献   

15.
李鼎荣 《贵州气象》1995,19(4):27-29
冰雹是安顺主要天气灾害之一,本文主要收集研究整理1951 ̄1990年测站冰雹记录资料,70年代中期开展高炮防雹以来实地调查材料,以及1851 ̄1950年有文字记载的降雹历史资料,对其活动时空规律,进行气候统计,灾情评估,提出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以1960年以来西藏境内已有记载的27次冰湖溃决灾害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西藏国家气象站点长时间序列(有效记录至今)日气温和日降雨数据,计算得到16个极端气温指数和6个极端降雨指数。通过主成分变换,提取综合极端气温指数和综合极端降雨指数,并进行历史(10年内对比)极端气候特征对比,获得冰湖溃决灾害发生当年及当月极端气候状态,结果表明西藏冰湖溃决灾害发生期(当年及当月)极端气候特征显著,反映极端气候状态对于激发西藏冰湖溃决灾害发生的重要贡献,具体表现为:(1) 67%(18次)的冰湖溃决事件发生当年综合极端气温指数和综合极端降雨指数均大于前期50%年份的综合极端气候指数,其中,13次灾害发生当年极端气候异常水平超过前期70%年份;(2)已有灾害暴发月份记载的25次冰湖溃决事件中,19次冰湖溃决事件发生当月极端气候指数异常偏高,11次冰湖溃决事件发生当月极端气温和极端降水均大于75%往年同期综合极端气候指数;(3)部分灾害事件如扎日错(1981年6月)、龙纠错溃决(2000年8月)等,灾害发生当年极端气温状态低于往年,而暴发当月综合极端气温指数和综合极端降雨指数均大于历史同期水平,表现为加剧状态;(4)所有冰湖溃决灾害发生当月的综合极端气温指数均高于往年同期指数,表明短历时极端气温事件对高原冰湖溃决灾害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夏朝立国前后的气候突变与中华文明的诞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历史记载,考古学证据及古气候代用资料,分析了2100-1800 BC中国降水量的突变。结果显示:夏朝立国(2070 BC)之前有一个多雨期(洪水期),"大禹治水"标志着洪水期的结束。夏朝立国前后转为干旱,在不到300 a内降水量减少20%,因此可以认为是一次气候突变。有证据表明,从洪水到干旱的气候突变可能造成了中原以外地区许多考古文化的衰落,但是也促进了中原地区中华文明的诞生。  相似文献   

18.
华南近五百年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方志时期的历史记载及近代的气候资料,建立了华南近五百年(1470—1988)的冬温等级序列,订正增补了旱涝等级序列,根据上述气候序列研究华南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南冷暖、旱涝有10—12、19—22、31—37、40—45、80、100及120—140年等主要周期;近五百年经历了4次冷暖期的交替;旱涝方面则有3次旱期、4次涝期。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初拉萨的气候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依据清代驻西藏办事大臣有泰日记(公元1904年2月9日—1907年4月17日)手稿记载有关拉萨每日天气、物候现象和自然灾害的藏文档案资料,对本世纪初拉萨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根据对池水结冰初终日及其厚度、降雪积雪状况和物候记载分析,得出本世纪初拉萨气候比现在严寒;根据对雨日、雨期及洪涝灾害出现情况的分析,得出1991—1906年拉萨为多雨期;此外,现代气象观测表明,拉萨是一座无雾的城市,而那时记载有的年份则出现雾日。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尽管我们的生活和环境在各个方面会受到多种多样的天气气候影响,但仍可将过去天气、气候的证据分成三类:1.利用气象仪器有规律的观测;2.描述性天气报告(不包括仪器测定):由生活在当时的观测者、日记记载以及在特殊保存的天气记录簿、各种各样的史册、大事记、帐簿、国家文件以及在海上或港口的航行日记中所记载的天气;3.化石资料或“代用”资料。可通过物理学和生物学来予以推知过去的气候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