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度是一个定量表示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指标,强调的是系统之间各要素的共同发展.以福建省域城市为例,介绍了福建省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并采用熵值法为指标体系确定权重,对福建省域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做出评价和分析,用确定好的协调发展度等级对其进行分类.结果显示,福建省9个设区市中厦门市处于优质协调发展类型,福州市和泉州市处于良好协调发展类型。莆田市、三明市、漳州市、南平市、龙岩市和宁德市均处于中等协调发展类型.对于不同类型的城市如何提高协调发展度提出相应的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2.
龙岩市东宫下高岭土矿的考察及其评价李才金(龙岩市第五中学)一、地质构造概况龙岩市东宫下高岭土矿地处福建省西南部、九龙江上游。该矿主要分布在铁山镇溪西村、东城区东宫下村和西被镇园田塘村.少量分布在东城区东新村。矿区面积4.5方千米;矿体分布面积1平方千...  相似文献   

3.
海峡西岸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福建省正处于全面发展的工业化阶段,面对外界各种流体的汇集和离散,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构建福建省区域城镇体系的等级、功能和空间结构,协调区域发展,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成功崛起乃是福建省在今后区域规划中的重要任务。立足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现状,从节点、轴线、网络、域面四个维度分析其结构特征,得到以下结论:①福建省城镇经济发展目前已形成2个主中心(厦门市、福州市辖区)、1个次中心(泉州市辖区)、6个地方中心和一批较大生产规模城镇;②闽东南地区城镇整体水平高于闽西北地区,中部地区城镇沿线发展程度仅次于沿海地区城镇密集带;③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分布较为适中;④福建省城镇经济发展梯度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将经济流与交通流相结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吉林省城市空间联系网络特征,选出吉林省地方中心城市,根据各市(县)间的综合联系程度界定地方中心城市的腹地。结果显示:① 吉林省的经济、公路和铁路3个网络联系密度均偏低,长春市处于各网络中的核心地位,全省范围内各网络联系程度差异较大;② 从综合联系网络来看,中部与其他地区的联系较为密切,东部和西部地区联系较弱;中部地区内的2个凝聚子群间联系有待加强,吉林省中部地区一体化发展任重道远,产业协调发展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南部地区内部的联系应进一步提升,促进南部轴线的发展;③ 结合吉林省47个市(县)的点度中心度、点入度和点出度值及实际发展需要,将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延吉市和白城市作为吉林省的地方中心城市,其中,长春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最大,白城市最低;延吉市与敦化市应组团发展,成为东部地区的发展核心,共同带动东部地区发展;白城市应增强自身的中心性和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西部门户城市作用。  相似文献   

5.
福建城市化类型的数值划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章针对福建省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缓慢的现状,对全省23个城市共10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及聚类分析,将全省城市划分为4组不同的城市化类型。结果表明福建省城市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最主要的差异体现为第一主成分所揭示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差异,闽东南沿海地区和内地沿主要交通干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高于闽西北、闽东北欠发达地区;进一步的差异体现为由第二、三主成分所揭示出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和"城市产业结构"的差异。以此为基础,提出加快福建省城市化进程的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6.
从AsTER卫星影像中提取城镇建成区空间信息,采用城镇用地规模代替人口规模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和分形理论对闽台两地城镇土地利用规模的变化规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位序-规模法则能很好地描述福建省和台湾省城镇用地规模分布特征.(2)相比于全国和其他区域的研究而言,闽台两地城镇体系较简单、总体规模小,而且主要集聚分布在闽东南地区及台湾西部地区.(3)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的福建省,未来城镇用地规模特别是中心城市规模将会迅速增长.  相似文献   

7.
根据引力模型的原理,结合断裂点理论,通过对福建省9个城市间引力值和断裂点距离的计算和分析,研究福建省2000—2013年间城市空间格局及其经济影响范围的变化。结果表明:福建省以福州和厦门为双核心的城市格局发展稳定,并已初步形成沿海两大都市圈,西北内陆山区以独立中心城市发展为主,沿海与内陆发展差异显著,13年间城市经济影响范围变化不大。提出应稳定双核心城市发展格局,以沿海带动内陆,注重内陆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陆城市的经济影响范围,达到内陆与沿海城市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福建新兴的工业城市──永安俞宏业(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永安别称燕城,位于福建省中部偏西、沙溪上游,是福建省新兴的工业城市,福建省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化纤和塑料制品的生产与出口基地。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永安就有人类生息活动。商周至汉初,在永安的小...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行政区划调整对城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州、佛山、惠州和汕头为例,通过主因子分析法对其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指出行政区划调整使城市发展普遍存在调整振荡期,并对不同经济类型的城市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多元影响。认为城市的结构状况和城市系统发育水平直接影响行政区划调整的效果,发达地区的强中心型城市(如广州)适宜撤市(县)设区,发达地区的弱中心型城市(如佛山)行政区划适宜有序调整,次发达地区的弱中心型城市(如惠州)和一般发展水平地区的强中心型城市(如汕头)应暂缓行政区划调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可持续发展作为低发育地区开发的指标思想,通过衡水地区安全分析,提出低发育地区持续发展的实质应归结为中心城市开发,经济低发育的根源在于增长中心实力和规模过弱。据此提出调理行政区划和产业布局,集中优势培育增长极,建立区域经济联合体,实行圈层梯度推进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罗庆  李小建 《地理研究》2019,38(1):155-166
城市多中心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精准识别城市中心和理解城市中心形成机制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VIIRS夜间灯光数据设计出城市中心识别方法,对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城市中心进行识别,从城市中心数和中心发展的均衡度两个方面对城市中心的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在全国286个城市中识别出181个多中心城市,所识别的城市中心与城市规划中心具有很大程度一致性,识别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② 城市中心数表现为“东多西少”的空间格局,并随城市规模等级的增加呈现“S”型递增趋势。③ 城市中心发展的均衡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并随城市规模等级的增加呈现稳定递增,到特大型城市基本保持稳定。④ 河流对市区的分割、市区是否临海以及市区平地占比等自然地理因素对城市中心发展具有影响,但是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更大;社会经济因素中,轨道交通站点数、市辖区人口数、城市规模等级、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固定资产投资对城市中心发展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西部区域开发战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居住形式多样化,差异明显,城市中人口和资源集聚,对西部地区的进一步加快发展至关重要。从这一层面上讲,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模式和经济转型的步骤和方向高度相关,城市作为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和文化发展的中心是地区发展的增长极,文章详尽阐述了西部地区现有的发展模式,未来的增长模式,尤其是重点城市在西部大开发中所担当的角色,以及城镇的发展是如何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以及暂时性移民的涌入发生相互影响的。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开发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总体经济较发达,但地区差异较大,还存在较多的欠发达地区,文章根据世界银行的国家和地区分类标准确定欠发达地区,在分析欠发达地区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先培育和发展衢州市、丽水市两增长中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加强城市经济圈之间的协作等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4.
不同登陆地点影响福建的台风灾害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福建省灾害性气象年鉴和福建省气候影响评价资料,建立以县域为单元的福建省台风灾害数据库(按登陆地点建立分库),运用Excel软件和Mapinfo技术,重建了1980~2005年不同登陆地点影响福建省的台风灾害时空格局。研究表明:不同登陆地点影响福建省的台风灾害年际变化总体都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内明显集中在7—9月份、群发性强;空间上分布差异较大,登陆福建沿海的台风灾害Tzc高值中心集中分布在闽中北沿海,登陆广东影响福建的台风灾害Tzc高值中心集中分布在闽南沿海和闽西的龙岩、漳平和永定,登陆台湾影响福建的台风灾害Tzc高值中心主要分布在厦门市和闽中北沿海地区,登陆浙江影响福建的台风灾害Tzc高值中心主要分布在闽东北沿海和闽西北局部。  相似文献   

15.
加快服务业发展对于提升城市与区域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具有重要作用。运用熵值法、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对2003,2013年35个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可分为高水平、中等水平和一般水平3种类型。2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格局,沿海、沿江及港口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3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城市规模等级正相关。4城市化水平、政府支持力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九龙江流域环境污染现状及整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流域环境质量现状九龙江是福建省第二大河流,它位于福建省的西南部流域面积14081平方千米,主要分西溪,总长1148千米。九龙江北溪发源于连城、永定城瑁山脉东麓,主要支流有雁石溪、万安溪、新桥河、双洋河、溪南河。流经的主要具(市)有:龙岩市、漳平市、华安县、长泰县;西溪发源于博平岭南段东侧金面山-大母山-大芹山之中,主要支流有船场溪、永丰溪、萝江溪、花山溪。流经的主要具(市)有:平和县、南靖县、漳州市芗城区和龙海市。北溪下游的浦南水文站实测多年平均流量260立方米/秒,年径流量82.2亿立方米,西援下游郑店水…  相似文献   

17.
选取1995-2004年数据,对福建省各地区经济增长情况进行偏离-份额分析,以此为依据对福建省9个地级市进行聚类分析,将其产业结构的特点分成产业结构贡献率与竞争力贡献率都大于零、产业结构贡献率小于零而竞争力贡献率大于零、产业结构贡献率和竞争力贡献率都小于零三类,说明福建省产业结构地区差异明显,并对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福建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俞路 《世界地理研究》2020,29(6):1148-1160
基于交通可达性指数对2009—2016年期间中国主要城市的交通可达性及其区域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整体上所有主要城市的交通可达性均得到了大幅提升。从范围上来看,无论时间可达性还是经济可达性,东部城市都高于中部和西部城市。高铁建设导致经济活动向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经济可达性的分布呈现出显著的以各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中心-外围”结构。但集聚外溢效应同样存在,这种外溢效应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的近邻地区,向周边中等规模以上城市扩展。这些现象说明我国区域间交通成本仅仅出现了中等程度的下降,由此导致区域经济集聚程度的提高,尚处在交通成本与区域经济差距之间“倒U字曲线”的中前期阶段。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城市影响圾空间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河北省现有11个地级市,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现已具有相当规模。目前,这些城市作为小内各市域的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而城市的影响范围可以从定量的角主来衡量。本文通过计算和分析,确定其强、弱影响区范围,并据此来预测河北省城市未来的空间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1995年以来中国城市体系格局与演变——基于航空流视角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于涛方  顾朝林  李志刚 《地理研究》2008,27(6):1407-1418
在国内外城市体系研究航空流视角的成果基础上,运用1995年以来的中国航空统计数据,基于数据描述及重力模型和模糊参数等定量方法,分析了中国城市体系格局和变迁。主要结论有: (1 )城市体系和城市群互动符合"距离衰减原则"。同时上海、北京两大全球性城市强化了在全国的枢纽机场的地位,西部地区形成了若干区域性的枢纽机场。 (2 )枢纽度最大的城市是京津冀、长三角、厦漳泉、珠三角、成渝等区域经济中心城市。辽中南、山东半岛、江汉平原的区域中心城市的枢纽度并不突出;南京、杭州、福州和重庆虽然作为各自地区的主要经济中心城市,但其枢纽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地区首位城市或门户城市的压制。 (3 )中国主要经济中心城市相对地位变化有如下几种类型:稳定型、上升型、下降型、先升后降型和先降后升型。长三角的经济中心城市表现出强盛的区域带动势头,而珠三角、京津冀发展相对平稳,成渝在中西部具有特殊性,表现出日益强化的区域枢纽地位,辽中南、福建沿海、关中、江汉平原等地区经济中心城市的枢纽度则相对发展缓慢,甚至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