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汇编》(省局1981年10月发)115条规定:“如遇20时降水观测后,在蒸发观测前有降水,无蒸发专用雨量器的台站,应进行一次补测,以便计算蒸发量。”我们知道,在降水量取中,同样的降水量若分多次量取,因为储水瓶的吸附和读数误差等原因,使降水比实际偏多或偏少,而以偏少居多,这样人为地增加量降水次数,会造成一定误差。实际上,在降水观测后至蒸发观测前的这段时间里,仅仅几分钟蒸发往往并不大。所以笔者认为,将降水观测与蒸发观测(20时)同时进行更为妥当。也就是说在降水观测的同时将蒸发器也用备用仪器量…  相似文献   

2.
人为造成小型蒸发量增大的原因主要是: ①用量杯量取蒸发原量和(或)蒸发余量时,量杯内的水未倒净;②雨量筒外侧的霜、雨淞等附着物在称量降水时未清除。③当吹雪或雪暴与降水交替出现时,未量取它们的非降水量,从而使非降水量混入降水量中而被作为降水看待;④20时前后有较强降水时,未补测降水量或虽补测了但处理不当。前3种原因,只要平时加以注意,问题不大。需要注意的是第4种原因,本文着重  相似文献   

3.
严永红 《气象》1991,17(2):46-46
在日常观测工作中,我们通常用量杯量取雨量器内的降水量和蒸发皿内的余量。有的观测员在第一杯量取读数后,杯内的水没有倒尽就开始下一杯的量取,这就会使记录不准确。 根据多次测量,要倒干净量杯内的水,至少要将量杯倒置5秒钟,否则,就可能会有0.1~0.2mm的水留在杯内,影响下一杯的测量数值。特别是在20时量取蒸发余量时,如第一杯的水未倒尽,第二杯的余量至  相似文献   

4.
冯洪君 《气象》1992,18(8):65-65
在台站互查工作中,发现有的站在冬季观测时,蒸发原量仅放10mm。问其为何时?说:冬季蒸发量少,仅零点几到1—2mm,每次放20mm,量杯要量两次,取余量时又要量两次,怪麻烦的,放1量杯10mm原量就够了。  相似文献   

5.
在对云南省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记录月报表审核中发现部份台站对A、J文件首部参数中降水要素的标识不清;自动观测项目中气压和相对湿度分钟数据异常时极值的处理及降水、风、地温、蒸发等要素自记读数异常时的处理不正确;人工观测项目中云状与天气现象的记录与配合、电线结冰观测、气候概况等记录上均存在不符合规范规定问题。该文将2014年以前遇到的以上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与业务技术规定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为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及审核人员在今后的业务工作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大型蒸发器测针松动和仪器本身性能是导致蒸发器数据失真的主要原因。测针出现松动造成蒸发量失真。一是测量的固定螺丝没有紧到位,使测竿变长,测针针尖过早接触到水面,造成当天蒸发余量偏大,该余量又作为第2天的蒸发原量,导致第2天的蒸发余量也偏大。观测前须检查测针针尖的固定螺丝是否松动,发现松动应将其拧紧到位后再观测。二是连接螺丝套和插竿的固定螺丝松动,螺丝套下落使测针针尖过早接触到水面,造成当天蒸发余量和第2天的蒸发原量偏大。观测前检查时若发现螺丝套上下移动,则应固定螺丝后再观测。

  相似文献   

7.
目前,有些台站将地温。蒸发观测的时间安排在正点前40-45分之间进行,有些台站安排在正点后10min内进行。安排在正点前40-45分进行,虽然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求,但有时会给观测记录带来一定的影响。如在20时云的观测前忙于在灯光下观测地温、蒸发,待到云天观测时,肉眼一时很难适应在黑暗条件下,细致地分辩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尤其当出现较为复杂的云时,容易造成云的观测质量降低。又如有些台站地温、蒸发项目较多,在观测地温、蒸发时若遇到较强降水,不仅给观测带不便,也相应增加了操作的时间,使观测员心理负担加重…  相似文献   

8.
一、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统计 1.当地气象台站的统计全国约有150个气象台站,它们分别把各自的每日各观测时次所有气象观测值和观测纪要等、整理抄录到每天一张的“地面气象观测日原表”上。每旬将日原表复制件经各所属管区气象台(札幌、仙台、东京、大阪、福冈管区气象合和冲绳气象台)送到气象厅统计课,由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把日原表的每日观测值、统计值再记到一个月一本的“地面气象观测月原薄”的日值栏里,在这个月原薄上进行候、旬、月的统计、尔后将统计值记到各相应栏里。月原薄上的月和旬统计值,转记到十年一本的“地面气象观测累年原薄”上;记完十年,就把十年的和观测开始以来的累年统计值统计抄录下来。  相似文献   

9.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在观测程序中规定:“地温、蒸发可安排在40分至正点后10分钟之间观测”。目前,有些站将地温、蒸发观测的时间安排在正点前40~45分之间进行;有些站安排在正点至正点后10分钟进行。安排在正点前40—45分进行,虽然也符合规范要求,但有时会给观测记录带来一定的影响。如在冬季,20时云的观测前忙于在灯光下观测地温、蒸发,待到云天观测时,  相似文献   

10.
气象观测历年来注重气象记录的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而要获取有“三性”的气象资料,取决于观测环境、仪器精度、安装及测量方法和正确操作等诸多因素。而当观测环境、仪器精度、安装及测量操作等一致时,我们发现还和仪器的材料、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我站在1990年以前因只有一只蒸发器,20时量蒸发如果遇有降水,则在取回蒸发皿的同时将配合蒸发用雨量筒加盖停用,并量取降水量,待放回蒸发皿后才使用。这样配合蒸发用雨量筒内的降水量,往往小于定时观测降水量,这是正常现象。在1990年后我组增加了一只备份用蒸发皿,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云南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一体化质量控制运行的分析,找出自动能见度、自动蒸发、降水数据异常时的处理不正确以及天气现象记录与反馈中存在的不符合规范规定等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具体处理方法,供地面气象观测及审核人员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韦武康 《气象》1995,21(1):57-57
降水现象和自记降水量不一致的原因分析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我们有时会遇到,降水自记某时段有降水量(指≥0.1mm),而该时段没有降水现象时间记录;或者某时段有降水现象时间记录,且实测雨量≥0.1mm,而自记无降水量等等。这些情况,一般我们说降水现象和自...  相似文献   

13.

为了适应沙尘天气预报服务的需要,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新增了地面状态、最小能见度以及草面(雪面)温度观测等项目。根据新规定,最小能见度观测是我省所有台站均需观测的项目,但并未明确一般站的记录方法,因此一般站如何按照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作好观测记录,就成为广大测报人员在学习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时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4.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现阶段在气象观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气温降水多传感器上,多传感器的正式运行减轻了地面气象观测人工维护工作量,确保气温与雨量数据的完整性,但在使用中发现多传感器融合观测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能完善解决这些问题,则能进一步提高气温降水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实现全方位地面观测自动化。  相似文献   

15.
从 2 0 0 2年 1月 1日起 ,我国结束小型蒸发器与E60 1 B型蒸发器的平行观测 ,E60 1 B型蒸发器正式替换小型蒸发器的观测。总结过去大型蒸发器观测出现的各种问题 ,笔者发现测针松动和观测员处理不当是导致大型蒸发数据失真的主要因素。  测针出现松动造成蒸发量失真有两种 :一是测针的固定螺丝没有旋紧到位 ,使测杆变长 ,测针针尖过早接触水面 ,测得当天蒸发余量偏大 ,由于该余量又做为第二天的蒸发原量 ,导致第二天的蒸发余量也偏大。处理办法 :观测前注意检查测针针的固定螺丝 ,发现松动应将测针针的固定螺丝拧紧到位后再进行观测 ;二…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  秦涛 《山东气象》2006,26(1):79-79
针对2004年开始执行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与原规范的不同,总结地面气象观测记录缺测的处理方法,以及地面气象观测记录月报表制作和观测工作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基于约束变分客观分析法构建的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并将模型首次应用于青藏高原那曲试验区。该模型可融合不同时空分辨率的多来源数据,通过利用地面降水和地面、大气顶部的热通量等大气上下边界的观测资料来约束调整探空观测变量,从而尽可能保证气柱内的质量、热量、水汽和动量收支平衡。对模型及其产生的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那曲试验区2014年8月期间的大气分析数据集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生成的常规状态量很好地保留了观测特征,模型生成的重要大尺度衍生量(如,垂直速度、散度、温度/水汽平流、视热源、视水汽汇等)可以较好地反映试验期内大气柱的动力、热力和水汽结构特征,有利于对大气降水过程的分析研究。分析发现,350~400 hPa高度层是该时期那曲试验区的动力、热量和水汽的重要变化中心。从各种观测资料对模型生成的分析场的影响来看,探空观测对高空风场的影响最大,但这种影响的幅度在1 m/s以内;降水和上下边界通量观测主要影响大尺度衍生量,如垂直速度,其中降水主要影响降水时期的上升运动,通量观测主要影响弱/无降水时期的下沉运动。总体而言,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具备较好的稳定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地面自动气象观测设备运行状态信息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雁  周青  李峰  周薇  徐鸣一  梁海河 《气象科技》2015,43(6):1030-1039
地面自动气象观测设备运行状态检测机制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运行保障工作的一大难题。本研究从运行监控实际业务需求角度出发,在梳理现有业务运行地面自动气象观测设备结构基础上,结合部分研究成果,从数据采集模块、气压观测模块、温湿度观测模块、风观测模块、地温观测模块、雨量观测模块、供电系统模块、软件模块、能见度观测模块和称重降水观测模块共10个方面逐一细化了每一主要部件的状态检测点,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和编码,同时参考现行业务运行设备长Z数据报文,制定了地面自动气象观测设备运行状态报文规范,最终研制了地面自动气象观测设备运行状态信息检测技术。通过统一规范、标准,研究结果可解决目前我国地面自动气象观测设备监控信息设计规范缺失的问题,可缓解当前厂家多、型号杂、设备不统一的不利局面,有利于推进地面自动气象观测设备运行监控技术规范化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9.
刘助 《气象》1975,1(10):24-25
地面气象观测是用气象仪器对近地面气层的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的连续的测定,和用肉眼对大气的一些现象如云、光、电等进行观测,为天气预报、气候工作、科学研究提供气象情报和积累基本资料,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地面观测项目有: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积雪、蒸发、云、天气现象、能见度、日照、地温、冻土等。这些项目称为气象要素。  相似文献   

20.
我国目前气象台 (站 )在观测场设置的测量降水仪器有雨量器、蒸发用的雨量器、虹吸 (遥测 )雨量计。它们的下垫面、场地相同 ,且仪器之间仅差几米 ,但有时量得的降水确有差异。排除仪器故障和观测有误等原因外 ,还有一些导致降水量差异的原因。1 仪器本身变形造成的误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 ,承水器的刀刃口必须保持正圆。因为当承雨器口受到碰撞、挤压或使用过久以致变形时 ,假如器口由正圆形变为椭圆形时 ,它的长半径为 1 0 .50cm ,短半径为 9.40cm ,那么这个椭圆形面积为π× 1 0 .50× 9.40 =31 0cm2 ,显然与圆形的面积π×1 0 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