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地缘关系与世界经济地理学科建设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地缘关系是国际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地缘政治,尤其地缘经济对当代世界经济影响很大,也影响世界经济地理学科的发展。本文着重阐述了地缘经济学与世界经济地理学的关系及其互为影响作用,进而论述了世界经济地理学科建设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贺灿飞  毛熙彦 《地理科学》2021,41(9):1497-1504
全球环境变化与技术经济范式变革对“经济-环境”关系产生深刻影响,但资源环境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淡出全球经济地理研究的视野。2000年以来,环境经济地理逐渐兴起并对此进行反思,但其发展仍处于混沌状态。中国经济地理学科自身的人地关系传统和国家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为环境经济地理理论与实践创造了理想条件。环境经济地理并非全新的领域,其可从经济地理理论出发拓展对“经济-环境”关系的认识,据此提出3组研究主题:① 重新认识经济活动的区位,理解变化中的资源环境如何作用于传统与新兴经济活动;② 建立对不同地理尺度下要素流动和主体互动的认知,理解资源环境风险如何在各类关系网络中传递,又将如何重塑各类关系网络;③ 考察多主体在多区域之间、多层级制度背景下的相互作用,理解绿色创新与转型的过程,实现对“经济-环境”关系在不同发展场景下协同演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郭文 《地理科学》2023,43(1):50-60
文化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探索程度,关涉文化地理学学科建设的深度,也是文化地理学科学研究是否成熟的标志。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文化地理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时至今日,学科内外依然对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存在争论和疑虑。以文化研究的“弱范式”和“强范式”为切入点,对弱、强范式内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并对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范式进行解析,认为传统文化地理学和新文化地理学在本质上契合文化研究的“弱范式”和“强范式”,在实践中虽然每个范式都引发了争论,但也存在内部张力和延展可能,不应看作是范式的“断代”,将其理解为基于“范式选择”和“阐释效能”内涵更符合实际。在当前流动性和文化混杂性背景下,传统分割式单一范式思维不能较好地回应文化地理发展的新内涵,文化地理学范式探索应该是一个动态且需要不断确立学术话语权的过程,探索“时空综合视角”下的“混杂融合”范式更加符合新的时代诉求。未来中国文化地理学界需要超越“范式分割”和“阶段性求安式”的惯性思维,重新定位和精准把握文化地理学的时代使命和学术承诺,提升文化地理学范式解释能力,赋予文化地理学与时代匹配的范式内涵。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地理资源专题数据库是河北省科技资源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旨在整合与建设河北省相关地理资源数据.设计了地理资源专题数据库的3个子数据库:地名与区域经济数据库、风景旅游资源数据库、地貌与地质基础数据库,并在数据库建设项目的实践中,提出了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下省级地理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方向和主要内容,也阐述了地理资源数据库的基本标准和数据结构,最后总结了地理资源数据库(集)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世界地理》是一门从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角度认识世界的区域科学,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的持续发展、当代地理学科发展呈现新趋势及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世界地理》教育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世界地理》课程必须从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材体系、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才能摆脱目前严重滞后于时代和学科发展的困境,以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许多国家都出版有本国的经济地理研究著作.但是国家间对其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不尽相同。本文选用我国及国外多部近期出版的18部“国别经济地理”书籍为载体,从对象、内容、结构、方式与思维诸方面,比较我国与外国“国家经济地理”著作在体系设置与风格设计等多角度的差异,并对这些差异进行了详尽分析,以促进中国经济地理借鉴先进经验并走向国际化。  相似文献   

7.
贺灿飞  刘鸿雁  李双成 《地理学报》2017,72(11):1933-1936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要素间相互作用、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变化过程,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核心问题,区域研究是地理学的特色。地理学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学科,在解决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城镇化等方面的问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大学立足地理学科前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形成了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并发展了生态学一级学科。  相似文献   

8.
金晓斌  曹雪  周寅康  黄贤金  高怡 《地理科学》2012,(10):1186-119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实现了全面复兴。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1980~2010年《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和《地理研究》3个中国地理学综合学术期刊所刊载的文献进行统计,以人文地理学论文为对象,分别从载文的时空特点、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机构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梳理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热点,并对后期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人文地理学重要分支之一的文化地理学,在我国出现晚但发展快。纵观十余年来的发展情况,可大致概括为:(1)文化地理学理论从引进到消化进而有了较大的发展,(2)区域文化地理的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3)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从断代走向区域,(4)专题性文化地理的研究从单一走向多元,(5)综合性文化地理的研究从核心扩展到边缘。其总趋势是逐渐走向具体化、区域化、综合化。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文献计量的新世纪中国自然地理学国际影响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美国科学情报机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E)为数据源,通过文献计量方法从总发文趋势、文章引用率、一流学术机构、核心作者分布、发文热门期刊以及关键词等方面,对中国自然地理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发展情况、学术地位以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新世纪中国自然地理学在国际领域发展迅速,在自然地理学领域能够发挥特长并贡献力量,在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文献成果方面,至2016年底,中国在自然地理学权威机构的发文量占比达18.96%,位居世界第二。高质量文章占有率增长十余个百分点,文献累计被引量从0次跃升至2万余次,研究成果逐渐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研究力量上,研究机构数量(排名第八)与学者数量(第四)均位居世界前列且发展趋势良好,中国自然地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于多方面表现出了质和量的突破;从国际形势看来,中国自然地理学者通过多年不断努力,能够紧跟研究潮流,把握研究热点方向,但在理论创新及全球环境问题的研究等方面,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1.
从新文化地理学重构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框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蕾蕾 《地理研究》2004,23(1):125-134
指出TerryG Jordan等人在“Thehumanmosaic”一书中所提出的、并被国内人文地理教科书所采用的分析框架仍然属于传统人文地理学的分析框架 ,偏重于文化生态学和文化景观学派。而deBlij等人在“Humangeography :culture ,society ,andspace”第 6版教科书中所出示的框架图 ,显示出人文地理学研究问题和思路的新变化。新文化地理学的发展使人文地理学研究框架的重构问题突显出来。作者尝试将传统人文地理学和新文化地理学结合 ,利用 5个复数概念 :属性 (attributes)、空间 (spaces)、时间 (times)、方法 (approaches)和世界(worlds) ,构建了ASTAW框架。该概念框架的排列组合关系 ,可用以指导人文地理学问题的建构和研究路径 ,丰富以往人文地理学的内容体系 ,具有相应的时代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心地理论与经济地域系统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契合与互馈,经济地域系统理论作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对理解和认识中心地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分工与联系是经济地域系统理论和中心地理论的重要理论契合点,中心地系统无论是概念内涵还是运行机制都是属于经济地域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经济地域的一般属性,同时具有动态性特征、等级性和尺度差异特征、圈层异质性与多向性特征、重叠与嵌套特征、再集聚特征等。中心地系统作为具有复杂性的地域经济系统,在条件变化下,会呈现出扩散域的重叠、嵌套、轮空、扩大、再集聚等多种空间层次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港口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对中国港口地理学的研究机构、研究团队、研究热点及研究阶段进行分析,总结中国港口地理研究的总体特征。研究发现:中国港口地理学实现快速发展,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日趋多元化,航运企业与航运网络、绿色低碳港口等新视角开始发轫,逐渐成为港口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但中国港口地理学研究机构之间尚缺乏紧密的合作关系。最后,围绕港口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及国家战略需求,从完善港口地理学概念及基本范畴、扩展全球视野创新理论研究、立足微观视角强化机理探究、学科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面向国家战略强化政策与实践探索5个方面探讨中国港口地理学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开展人文地理学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综合性教学科研单位。人文地理学的前身为1955年成立的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60多年来,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秉持“教学科研并重,理论服务实践”的宗旨,从以人文地理基础理论研究为主,逐渐向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纵深拓展,形成了文理工交叉融合的创新研究思维和人文地理学科体系,创建了城市与经济地理系、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和历史地理研究所。经过6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开拓创新,对城镇化、城镇体系、城市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产业区位与区域产业演化、产业集群与创新网络、住房与房地产经济、风景名胜区与世界遗产、村镇发展规划、城市社会地理、时间地理与行为地理、历史地理、旅游地理研究与规划、计量地理、交通地理和交通规划等各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具有显示度和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与城乡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未来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继续包容发展,加强多学科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为国家战略决策的服务能力和人文地理学科在世界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Geography is hurt by a widespread misunderstanding of its nature and accomplishments. The purpose here is to show how the seeming great diversity of geographic study is unified by a common concern with the meaning of place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space. Geography can be proud of its increasing contribution to knowledge and to society, but it must constantly guard the quality of its work.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地理学的特征与任务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地理学是“探索自然规律,昭示人文精华”的一门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特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理学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计划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已经成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础。起源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并结合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未来地球”研究计划,代表了新时期地理学发展的方向。当代地理学研究方法已经从勘察、观测、记录、制图等传统的研究方法向空间统计、对地观测、GIS、室内外模拟、建模、决策系统等现代科学方法转变,逐渐走向综合性、定量化;随着地理学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更加综合,地理学研究议题变得更为综合和多元,吸引了更为广泛的学科参与,地理学视角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重视,概念和工具所属的学科边界正变得模糊。新时期的地理学正在走向地理科学。中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个理想的地理科学试验场所,中国地理科学未来的发展需要以综合的角度加深对人地复杂系统全面而综合的理解,需要加强全球性问题的研究,全面提升中国地理科学国际化水平,普遍提高先进技术解析地理现象的能力,系统实现地理科学的社会服务价值,促进中国从地理学大国走向地理学强国。  相似文献   

17.
1889-1944年日本《地学杂志》刊载涉及中国论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段伟  何滢 《地理研究》2013,32(3):580-589
日本《地学杂志》是日本地球科学界最重要的专门性刊物之一,自1889年创刊以来登载了大量有关东亚及东南亚的地理信息,其中对中国的报道和研究所占版面年平均超过13%。本文主要介绍日本《地学杂志》的发展沿革及内容构成,着重分析1889-1944年该杂志所载涉及中国的文章,特别关注日本地学家对中国各区域地形、地质、资源、物产、水道交通及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实地考察,论证其研究价值和意义,分析其时空分布特点。通过分析1889-1944年间以《地学杂志》相关人员为代表的日本研究者对中国的关注和认识在时空及侧重点上的变化态势,表明当时日本地学家在中国所从事的实地调查活动与日本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对中国地理知识的需求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该文旨在描述十年来我国"信息社会的地理学"发展的大体轮廓。依据主题词选择、领域选择、期刊选择和论文选择的标准,以国内地理期刊上发表的96篇论文为研究对象,并按期刊、主题词、研究方法、研究区域进行分类分析,进而从7大领域综述我国"信息社会的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发现,十年来我国"信息社会的地理学"呈现出研究不断深化、领域和主要内容全面化、研究方法和研究区域多样化的特点,据此探讨其研究趋势以引导未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The Journal of geography》2012,111(9):533-540
Abstract

A Speculative Cultural Geography is a format for an introductory course in Cultural Geography in which the student is given maximum opportunity to determine and comprehend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which have been instrument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ultural landscapes. The rationale behind the creation of this combination of role-playing and in-class argumenta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sequential themes in Cultural Geography is the belief that media-conscious students in college today justly demand more involvemen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than merely being the passive recipients of traditional lectures.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theory behind the creation of the Speculative Cultural Geography and elaborates three hypothetical Speculations and class reactions to them.  相似文献   

20.
新冠肺炎疫情精准防控的时空间行为地理学研究框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向新冠肺炎疫情精准防控的重大需求,时空间行为地理学可以发挥其独特的学科价值。以时间地理学、行为主义地理学、移动性地理学等时空间行为的地理学经典理论为基础,以时空路径表达、活动的复杂情境分析、风险感知地图分析为核心方法,以时空间行为风险评估、居民时空间行为规划与引导、心理情绪引导与智慧社区治理为重点应用方向,尝试搭建疫情精准防控的时空间行为地理学研究框架。未来时空间行为研究应该立足人本导向、流动性导向和应用导向,突出时空间行为地理学在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居民服务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