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奚新民 《地理教学》2004,(10):34-35
前不久,学校因事临时调课,高一某班由某主科改上地理,而且课前没有通知学生,于是我比往常提前两分钟向教室走去。刚到教室门口,被眼快的同学看到了,说地理老师来了,这一课上地理。我说难道不欢迎吗?学生说怎么会不欢迎呢。其实我从同学们的表情和平时课上的表现就看出,学生还是喜欢上地理课的。  相似文献   

2.
他是班里有名的差生,基础知识薄弱,课堂纪律差。平时,我很少注意到他,只是在他不遵守课堂纪律和不按时交作业时和他有些接触。  相似文献   

3.
土耳其之魅     
贾树枚 《地理教学》2007,(10):39-41
土耳其不“土” 土耳其,单看名字,给人一种土气、落后、封闭、另类的感觉。今年六月,应土耳其新闻总署邀请,我随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土耳其,从首都安卡拉到爱琴海边古城伊兹密尔,再到有“世界首都”之称的伊斯坦布尔,近十天行程,耳闻目睹,使我对土耳其的印象为之一变,深感土耳其不“土”,  相似文献   

4.
地理不高考,造成了一定消极影响,学生没劲学,老师也没劲教。鉴于这样情况.我针对教材特点,采取了三点措施,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张若岭 《地理教学》2005,(10):36-37
如若没有人告诉我这篇材料是地理教材中的一篇案例,我不会想到它是教材内容,更不会想到它是地理教材的内容。虽然假设不成立,但是我仍然心存怀疑。可见,这篇教材给我耳目一新的程度。在我看来,它只是一篇生活实录,顶多可以作为一篇语材料,从中我们可以学习记事的叙述方法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作为学生练练笔头的很好的材料,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6.
目前,就初中学生来说,能把地理学好的不多,喜欢地理的就更少了。而讨厌地理学科的学生却越来越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因素,而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学习中积极的情感因素的培养,抱着“教不教是我的事,学不学是你的事,别说我没教”的态度,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建立起积极的学科情感,失去了对地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相似文献   

7.
高考科目的设置,直接影响并反映出该地区(国家)的人口素质。地理科最能综合体现考生的各种技能和素质,理应受到重视。如高考不考地理,我认为是很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8.
何勇 《地理教学》2004,(8):11-13
教学目标是备课时就确定的,在课堂的师生双边活动中,常常会出现偏离原来设计的教学目标的现象,这时怎么办?有的老师说,我可以把他们“拉”回来,再引入我设计好的轨道,我们现在对此应该说:不!教案在编写时要给各种不定性的可能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一  相似文献   

9.
宋银花 《地理教学》2004,(10):42-43
我校是广州市一所普通完全中学,从学生来源情况来看,生源层次比较低,所以,上课时相当一部分学生无书、无笔、无纸是常有的事,可能是缺乏现代竞争意识,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满不在乎,也不太怎么关心考试。可最近的一次校内非纸笔性考试尝试,令我对所有学生刮目相看,因为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作为教师所固有的学生观。  相似文献   

10.
我们知道每个班级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容易使低层次的学生“吃不了”,失去信心,或使高层次学生“吃不饱”,失去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呢?我对学生进行了分层优化,做到教学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1.
一提起作业,学生自然会想到堆积如山的习题集,没完没了却又不得不做的题海。但一提起地理作业,学生们便有些嗤之以鼻,不就是些几分钟内可完事的填充或选择题吗?如何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有健全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我认为地理作业的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相似文献   

12.
魏春东   《地理教学》2005,(10):35-36
看过这则案例及其活动设计,我深有触动,首先想到的是,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呈现在澳大利亚学生和中国学生的地理课堂上时,他们分别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我不知道澳大利亚的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但我能够描述大多数中国学生的反应,他们应该和我学生时代的反应差不多吧,调皮的学生与同桌对材料中的同龄人评头品足时,乖巧的学生则在教师欣赏的目光下快速通读材料,不时圈圈点点,以期回答活动中的问题和来自老师精心准备好的口头提问,因为他们清楚教师的良苦用心——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有助于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考试取得好成绩。  相似文献   

13.
曹军 《地理教学》2007,(7):41-41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当然要保证学好必修课程,而课外阅读是必修课程的“大后方”,不经常阅读课外书籍,对知识的持久兴趣是不可思议的。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了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多种地理复习资料大量涌入市场。由于学生们求学心切以及家长们的慷慨解囊,不步学生被那购书广告中的“精选”所吸引,盲目地邮购,到手后.不少学生连呼上当。要么不适用,要么书中题目不少已做过,要么内容质量较差。有些学生还拿着书中的错题、怪题“考问”老师,让人哭笑不得。事实上,滥用资料不但不能帮助学习,反而有碍学生地理成绩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以下的作法。  相似文献   

15.
在学科教学中,普遍有这种观点:“史地不分家”。在地理教学中适当渗透历史知识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中学地理课的教学实效。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联系历史知识来辅助地理教学的。  相似文献   

16.
杨波 《地理教学》2007,(1):39-40
印度洋海啸已经远去了,但它带来的伤痛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底。我久久不能忘记的是英国女孩蒂莉的故事。这个被英国最畅销的小报《太阳报》赞誉为“海滩天使”的小女孩蒂莉,用她的智慧与机警成功地挽救了数百人的性命。我仔细地在网上搜寻有关此事的整个过程以及细节,也许有些不算为细节的细节让我们熟视无睹,却足够引起我们地理人的深思。  相似文献   

17.
李卫 《地理教学》2005,(10):25-27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强调要“改变学生地理学习方式”,指出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在开始实施新教材时,虽然我也想转变学生陈旧的学习方式,但总是觉得缩手缩脚、不敢尝试、不敢放手,生怕把学生的心放“野”了,收不回来,影响了教学成绩。所以一直没从新教材中找到新感觉。直到有一天,一堂公开课改变了我。  相似文献   

18.
讲完世界洋流分布,我先问各大洋洋流系统的主要洋流名称及流向.学生们大都能正确回答。随后我改变问题方式又问:“有人在澳大利亚西岸向海洋投放一些有标记的浮瓶,若干年后,美国人在佛罗里达半岛沿海发现了浮瓶,请估计这些浮瓶是怎样飘流到美国东南沿海的?”结果不少学生张口结舌答不上来。可见改变问题方式可能造成思维障碍.使较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妨碍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9.
张宏 《地理教学》2005,(2):42-43
传统的教学是我教你学,不注重学生主体的独立思考。学生一味死记硬背、纸上谈兵,这样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书呆子型的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是脱离生活实际,不能灵活运用,从理论到理论的东西。要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必须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体悟科学方法,而不是复制知识,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方面,多个角度切入进行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20.
“地壳和地壳的变动”一章,涉及到地质学概念和物理学知识等。地壳的变动又是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和广阔的空间中进行的,凡们根本不可能看到它的全貌。部分地质现象、鉴于中学课时安排和地区条件所限,也不可能实地考察。因而本章不少内容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何将这些抽像、难于想像的理性知识变得易于学生理解掌握?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