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95年内蒙古临河地区出现中等地震增强活动,之后,阴山地震带西部、中部、东部全部演化出小震异常有序分布图象,主震前震中区无前震活动,阴山带震情窗口反应不充分,强震孕育、发展过程显示出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中国利用水氡探索地震预报研究的进展,文章指出:我国已经由用变化图象被动地对应地震和震后总结异常特征阶段,进入了研究水氡的整体图象阶段,即研究强震前水氡异常图象和无震图象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探讨在震前判断发展中水氡图象性质的方法,提出解决震情判断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清理了大华北块体有连续强震记录的1291年以来的强震活动特征,从大地震的阶段性孕育过程所呈现的有序活动,总结了一些有某种前兆意义的几种异常图象,通过对华北地区大震震例清理,筛选出8个中长期异常图象判据,并进而讨论了汾渭地震带等地的强震趋势。  相似文献   

4.
基于地震前兆台站观测的异常信息预测强震发生地点,是地震预测研究的薄弱环节之一.例如,在日常震情分析预报中,通常将多种异常现象的相对集中区作为未来可能的强震震中所在区域.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困难和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5.
梅世蓉 《地震学报》1996,18(2):170-178
从华北37次M6.0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以及1954~1992 年首都圈地壳形变图象研究中,提炼出强震前的异常特征;对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与地壳形变异常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① 强震前出现地震活动的增强与地壳形变速率的增大;② 震前数年环绕强震震中出现孕震空区与形变空区;③ 在图象动力学参数方面都表现出信息维的减小,表明地壳形变局部化随着时间而增加,是反映强震孕育阶段的重要现象和参量.最后,应用非均匀介质中非均匀坚固体孕震模式,对强震前地震活动图象与地壳形变图象异常物理机制给予了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6.
从华北37次M≥6.0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以及1954~1992年首都圈地壳形变图象研究中,提炼出强震前的异常特征;对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与地壳形变异常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①强震前出现地震活动的增强与地壳形变速率的增大;②震前数年环绕强震震中出现孕震空区与形变空区;③在图象动力学参数方面都表现出信息维的减小,表明地壳形变局部化随着时间而增加,是反映强震孕育阶段的重要现象和参量.最后,应用非均匀介质中非均匀坚固体孕震模式,对强震前地震活动图象与地壳形变图象异常物理机制给予了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7.
本在研究中国大陆中国南北地震带及川滇地震区新的经震活动幕(1980-1996年前后)主要强震活动图象特征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地中短期强震趋势预测的几项强震活动图象指标,据此川滇当前强震趋势作了初步的预测与讨论。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区强震前后的 h 值及“震情窗口”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台、渤海、海城以及唐山大地震前1年内,围绕震中甚至距离震中500多公里的地区发生的某些震群,出现衰减系数异常(h≤1)。同时发生在林县、太原、长岛地区的小震群,其月频度几乎同步出现峰值。称林县、太原、长岛地区为“震情窗口”。强震前区域震情h值异常和“震情窗口”变化呼应,对判断未来强震三要素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丽江,宁蒗强震的波速比时人演化图象和数值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996年2月3日滇西北丽江7.0级地震前波速比时空演化图象的动态追踪,同时对比了相距90km的1976年11月7日,12月13日宁蒗6.7,6.4级地震。发现不同作者在不同时间研究的滇西北地区这两次重复发生的强震在孕育过程中波速比的时空演化图象十分相似:强震前5-7年,强震孕震区出现波速比高值异常区;强震前3-4年,孕震区的波速比大面积低值异常;强震前1-2年左右,孕震区再次出现范围略小的  相似文献   

10.
在对1966年以来63次强震前中等地震活动图象全时空扫描的基础上,讨论了大陆不同构造区域、不同震源机制强震前中等地震活动图象异常演化特征及其主要活动图象与震源机制节面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强震前中等地震活动图象显现出应力集中和减弱两个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中期阶段)的活动图象以条带、空区和集中活跃为主;第二阶段(中短期)以持续平静为主. 走滑和正断层机制震前显示出较好的特征图象;逆冲断层震前的活动图象与其它两种机制的图象不同,没有明显的特征图象,两个阶段都有平静现象出现. 强震前中等地震条带走向与震源机制的两个节面走向一致性较好,但空区的一致性较差.   相似文献   

11.
Nucleation of earthquakes and its implication to precurso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In the middle of 1990s, the argument about nucleation phase occurred. Ellsworth and Beroza(1 995) studied the wave records of 30 earthquake events, which initiated slowly. Ellsworth, et al calledthem as nucleation phase. They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moment, duration time and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main shock behind. Scherbaum (1997a, b) proposed his different view andsuggested that some of the recording of the long period initial of seismic wave was misinterpret…  相似文献   

12.
北川县城汶川地震震害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笔者在汶川大地震板震区北川县城现场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后北川县城的震害特征,论述了北川县城地震后建筑物、生命线工程的破坏以及次生地质灾害;并对造成各类震害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最后,在总结震害特征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应加强研究的相关课题,旨在为今后的工程抗震设防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武定1995年10月24日的6.5级地震对攀枝市造成了Ⅵ度的破坏。震后,地震部门提出近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发布震情通报、公告,为抗震救灾和安定民心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This project is aimed at bridging the three planes, from basic research, through enabling processes, to engineered systems. At the basic research plane, we have been working to improve our collective understanding about obstacles to implementing mitigation practices, owner decision processe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MCEER projects), and public policy processes. At the level of enabling processes, we have been seeking to 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obstacles to greater mitigation can be overcome by improved policy design and processes. At the engineered systems plane, our work is intended to result in 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devising policies and programs with appropriate motivation and incentives for implementing policies and programs once adopted. This phase of the research has been aimed, first, at a thorough, multidisciplinary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oncerning obstacles to implementation. Second, the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advancing the state of the art by developing means for integrating the insights offered by diverse perspectiv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from the several social, behavioral, and decision sciences. The research establishes a basis for test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processes in the case of hospital retrofit decision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s Program through MCEER.  相似文献   

15.
用sPn计算内蒙地震的震源深度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震源深度是地震定位的一个重要参数。本文讨论了用sPn测定震源深度的可能性。sPn对于测定地壳内震源深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笔者利用记录到的sPn震相计算了2003年8月16日发生在我国内蒙地区地震的震源深度,并对该方法在日常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30年前的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的成功预报,可以说为中国日后进行地震预报的探索拉开了序幕.30年来的探索历程,中国还取得了若干次预报成功的震例,如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7.2级震群、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连7.3级地震、1997年6月4日新疆伽师6.4级震群、1998年11月20日云南宁蒗6.2级震群都作出了比较成功的短临预报.但这些预报成功的震例还不能简单说明技术进步了,在整个预报工作中仍然还有大量的虚报和漏报.因此,如何提高成功预报震例的科技含量?减少虚报和漏报?给地震监测和科研提出了新挑战。  相似文献   

17.
It has been recognized for a long time that the b-value in the Gutenberg-Richters fre-quency-magnitude relation (Gutenberg, Richter, 1954) tends to decrease before some of the earth-quakes (LI, et al, 1979, and the references therein). Since the 1980s, study on b-value has caused much attention among seismologists and physicists when b-value was related to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an earthquake fault (Aki, 1981; King, 1983) and/or the scaling constant in the model of self-organized critical…  相似文献   

18.
1995年地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将1605年琼山大地震余震震中位置较以往版本作了大幅度变更.根据该震的历史资料,1966~1976年我国大陆发生的9次强震余震间距,东南沿海地震带6级以上强震的主震与余震位置关系,琼山大地震的发震构造等,我们认为变更琼山大地震余震位置依据不足.  相似文献   

19.
基于所了解的情况,对20世纪最后20年日本地震预报研究的一些情况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20.
由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分析中国大陆1~3年地震大形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震前分析基础上,对该次地震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趋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次地震是20世纪以来第五活跃幕闭幕阶段的最大地震,据震前3年地震活动类比等推测,未来3年内中国大陆西部仍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东部地区可能发生少量6级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