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关于东亚夏季风指数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热带城市景洪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因城市扩大而受影响的景洪气象站室内外气温资料和受城市影响较小的云南热带作物研究所气象站气温资料,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果:由于城市面积扩大导致景洪室内外气温均有升高趋势,其增温强度干季大于雨季;而对室内外气温的影响效应与亚热带的昆明站和温带的北京朝阳站相反,室内气温升高幅度小于室外气温。以上结果有助于深入探讨不同地区城市化对城市气候的影响机制提供科学数据,并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周成霞 《贵州气象》1997,21(1):23-26
根据省内24个代表站1961~1990年极端气温资料,用周期图分析法和耿由贝尔极值法对我省极端气温进行长期预测,结果表明,用周期图分析法对我省极端气温进行预测不可取,而用耿贝尔极值法进行重视期的预测则效果较好,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近45a气象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郑州市南郊和北郊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平均气温、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南北郊气温在20世纪50年代差异不大,随着郑州市的不断扩大,北郊进一步城市化,两地气温差异逐渐加大,北郊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和季节平均气温均高于南郊,80年代以后,差距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应用非线性振荡理论研究云南局地气温的演变规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曹杰  陶云 《高原气象》2004,23(1):62-67
将描述局地气温变化的非线性振荡方程应用到云南省17个测站局地气温演变研究中,根据各测站1958年1月—2000年12月逐旬气温距平资料和反演理论获得具体描述各测站局地气温变化的非线性振荡方程。以经典非线性振荡理论为依据,研究了云南省17个测站的局地气温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云南局地气温系统是弱的非线性系统;其演变的固有周期大致在6~10旬之间;在无外源强迫的条件下,云南局地气温振幅随时间增加总是衰减;考虑外源强迫的作用后,云南局地气温系统在其演变过程中只随外源强迫的振荡而振荡。应用反演获得的描述各测站局地气温变化的有外源强迫非线性振荡方程做出未来云南局地气温演变趋势预报,其平均预报准确率约为78.9%。说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报能力和预报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近40年气温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8~2000年气温资料,对河南省四季和全年的平均气温进行滑动t检验,研究近40年来全省气温的突变情况。结果表明,夏季气温有下降的趋势,而冬、春、秋季和全年气温则稳定上升。  相似文献   

6.
我国1月和7月气温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根据我国近90年的气温等级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分别讨论了我国不同地区1月和7月的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7月的气温变化都呈下降趋势,而1月气温的变化趋势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呈下降趋势外,其它地区呈上升趋势。然后着重讨论了1月与7月气温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小波变换的曲线图上,东北、华北、长江、西北和新疆地区1月与7月的两条曲线走势基本呈反位相,而西南和华南地区却几乎同位相。从各地区小波逆变换重构出来的序列曲线看,较大时间尺度(对应于α=32)的气温变化趋势与原序列一致。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昆明气温异常及突变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宇 《高原气象》1997,16(1):73-80
根据昆明1921~1993年的年,夏季(6~8月),冬季(12~2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研究了昆明的气温变化趋势,冷暖阶段,气温异常发生频率及气温突变点,结果表明: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昆明气温呈上升趋势,至40年代前后达最高,此后下降,70年代降至最低,80年代开始略有回升,1921~1954年为偏暖阶段,1955~1993年偏冷阶段,昆明高温异常主要出现在1950年以前,低温异常大多数出现在1  相似文献   

8.
依据最新订正的黑龙江省长序列气温资料,分析研究了全省气温变化的阶段性,周期性变化趋势;着重讨论了气温的跃变性,以及to值预测效用,为气温预测提供了背景分析。  相似文献   

9.
王军海  王晖 《山东气象》2005,25(3):30-31
本文通过对莱州市花生产量和6月气温、降水资料的分析,得出:6月份的气温、降水对花生产量形成的影响较大,气温低、降水少易导致花生低产,在气温较为适宜的情况下,降水充沛会使花生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0.
金巍  曲岩 《辽宁气象》2002,(1):21-22
利用1951~2000年营口气温资料,进行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的年、季、月值的演变分析,得出近50a营口年、春季、冬季都有明显的气候变暖趋势。线性增长率均大于等于0.2℃/10a,特别是2,3,4月气温偏高较为突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我国近40年气温变化地域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2  
张明庆  刘桂莲 《气象》1999,25(4):10-14
依据1951-1990年全国70多个站点40年的气温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线性模拟的方法,从区域气候特征和气温变化趋势一致的角度,首先划分出气温变化的10个地区再根据气温变化率进行分型,最后在此基础之上归并成3个气温变化区域,以进一步揭示我国气温变化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2.
利用MM5格点资料和菏泽市各测站各时次的气温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出显著相关因子,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一套菏泽市气温精细化预报方程,并研制出预报制作软件系统,系统直接从MM5中调用资料,实现了气温预报自动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北地区气温分区及其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辉 《应用气象学报》1994,5(2):235-241
用西北五省(区)135个代表站1960—1990年的年、季平均气温资料,进行模糊聚类分区。在0.001信度水平下,年平均气温可以分为四个大区,分别是:新疆北部区、西北主区、柴达木盆地和长江黄河上游区。由此,建立了四个区的全年和冬、夏季气温代表序列,并对近几十年的西北五省(区)气温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基于质控的小时气温资料,据不同时期气象观测规范、气象站历史沿革、资料完整性、均一化影响和空间分布代表性,在贵州区域内选取44站构建1951—2020年均一化气温序列。应用趋势系数法分析贵州区域气温倾向率,逐累年平均值分析气温的升降时段,T检验检测气温变化稳定性,Yamamoto、Mann-kendall法检测气温突变年份,结果表明:70年和60年间贵州区域气温分别以0.13 ℃/(10a)、0.17 ℃/(10a)速率升温。1951—1986年处于降温时期,1987年开始升温,2012年后升温发生突变,1984年、2015年、2016年气温与其他年份气温存在显著差异。贵州各区域气温倾向率差异较大,近70年、60年变化区间分别介于0.06~0.19 ℃/(10a)、0.09~0.26 ℃/(10a)。城市自身及其周边地区气温存在增温效应,县级观测站到省行政中心所在地,气温升温速率差异在0.3~0.8 ℃/(100a)。升温速率总体上呈现出南低北高,自东向西逐渐增大的分布。升温主要是最低气温升温导致,各区域升温速率差异原因与地理区位、城市热岛效应、生态环境、水汽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5.
广东近半个世纪的气温变化趋势   总被引:13,自引:26,他引:13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广东省86个气象站点最冷月(1月)、最热月(7月)的平均气温及年平均气温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广东省近半个世纪来气温总的趋势是在上升,且冬季的气温升幅大于夏季,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后,上升更为明显。广东气温变化趋势与全球气温的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16.
气温变化基本规律的分析和未来变化趋势的预测需要连续、可靠的长序列资料。本着这一宗旨,用统计学方法,重新插补和延伸了我省7个站(除黑河地区外每地区1个)的月平均气温资料。这份资料不同于1977年东北低温会战时订正的气温资料。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94-2005年新疆12个基准站逐时气温资料,统计了不同日较差等级内的逐时气温和逐时气温变量的气候平均值,并在此基础上自动地输出新疆逐站逐时气温预报值,由此得到与气温变化有关的专业气象预报产品,应用于专业气象业务。  相似文献   

18.
济南,青岛气温变化的昼夜差异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薛德强 《山东气象》1998,18(2):26-29
通过济南、青岛两地长年代气温资料分析发现,气温变化的昼夜差异明显,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存在着非对性变化的特征,尤以济南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9.
在2009—2012年西部地区出现3 a连旱的大背景下,通过对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2009—2012年的降水量、气温、地理环境及大气环流场等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姚安县2009—2012年三连旱的成灾过程,结果表明:此次百年不遇的气象干旱自2009年10月开始,持续到2012年,在此期间,与姚安县30 a平均气象资料相比,降水明显偏少,平均气温偏高、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且由于地理环境和大气环流异常等原因,造成了滇中姚安旱情迟迟未能解除,成为此次百年不遇的气象干旱灾害中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98—2009年北京观象台、大兴和丰台站气温小时观测资料,分析了五环路建设前后气温的变化以及气温变化的季节差异;利用2008—2009年北京观象台及其周边20km范围内站点的气温分钟资料,分析了观象台与其他台站气温资料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五环路建成后的5年比建设前5年年平均气温有0.98℃的升幅。五环路对观象台气温资料的影响存在季节性变化,气温升幅春季最小,秋季最大。北京观象台气温资料与周边台站气温资料存在较明显差异,气温绝对差平均值为0.57~1.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