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兰州台记录的短周期垂直向直达P波数字地震资料,通过频谱分析的方法,测定了1995年7月22日永登Ms=5.8地震前后发生在该区的33个小震的震源参数及介质品质因子Q值。研究区域内介质品质因子Q=55-109,前震平均值为93,余震平均值为74;应力降△σ=(1.32-41.41)*10^5Pa,前震平均值为3.31*10^5Pa,余震平均值为13.64*10^5Pa;地震矩M0  相似文献   

2.
利用兰州遥测地震台网数字化记录资料对1995年7月22日永登MS5.8地震的10次较强余震进行了精确定位,并由余震震源的空间分布图象讨论了该次地震的震源过程。余震震源明显分布在深度不同的呈立体交叉的两个断层面上,而且发震的时间段也具有明显的分组特征。主震震中位于断层立交部位。提出了在北东方向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上地壳内不同层位的介质中可能有相互立体交叉的断层发育,而其立体相交部位附近的异层介质间快速滑动可能是中国西部地区中强地震成因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3.
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应用相对定位方法, 对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和ML≥3.0 余震重新精确定位。得出: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位置为北纬41.15°, 东经114.46°, 位于宏观震中的北东方向约4 km处, 震源深度15 km 。余震震源分布在北东约20°的近乎垂直的平面内及其附近。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重新精确定位的结果,清楚地表明了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是南—北向至南南西—北北东向的具有较小的逆冲分量的右旋断层活动  相似文献   

4.
基于云南数字地震台网和腾冲火山台网宽频带波形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1年盈江Ms5.8地震序列主震及Ms≥4.0前震、余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主震震源深度为9 km,与该事件的定位结果相一致;震源机制解的节面之一走向248.,倾角77.,滑动角19..结合余震、烈度分布以及震区的活动构造,判定该节面代表了主震的发震断层面,相应的发震断层应是震区附近的北东向大盈江断裂.主震主压力轴方位为20.,除Ms4.7余震为正断型地震外,其他7次地震都为纯走滑型地震,都具有NNE-SSW向近水平的P轴,与该区历史地震震源机制主压应力优势方向一致.综合应力场及构造分析表明,盈江Ms5.8地震的发震动力学环境是:受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北东向挤压和缅甸弧对保山—腾冲地块北东向俯冲的双重作用,保山—腾冲地块呈现北东向水平运动,导致的大盈江断裂带左旋走滑错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之后,发生了数十个M〉5,数百个M〉4以及更多的M〉3的余震,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站对这些地震进行了较完整的监测.通过利用P波到时数据对M〉3的余震进行重新定位,发现余震分布有两个明显的趋势,绝大部分的余震都分布在沿龙门山断裂带的北东向上,但在汶川地震的震中附近有一个北西向的余震分布区.利用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区域地震台网的波形记录,采用“裁剪-粘贴”法,获得了较大余震的震源机制解(Ms≥5.6).从震源机制解来看,尽管多数较强余震显示出逆冲的性质,但在断裂带的北部余震仍有一部分显示出明显的走滑性质.震源机制解显示北川一映秀断裂(BYF)的南部发生的余震主要为逆冲型地震,和主震的滑移状态一致;在BYF断层的北部余震同样以逆冲状态为主,这和主震在该区域的破裂性质有很大差异.在青川.平武断裂附近,震源机制以右旋走滑为主,且震源深度比较深(~18km).由此猜测主震在北部可能发生在北川断裂和青川断裂两个断裂上,而不是只发生在中央断层上.这种复杂的余震机制显示出龙门山断裂带断层系统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国际地震动态》1997,(10):19-23
中伊地震专家对1997年5月10日伊朗霍拉桑省发生的7.1级地震联合进行了科学考察,取得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该文介绍了这次地震的震的震源参数及余震情况,强震记录及烈度分布、发震构造,震害及教训等。  相似文献   

7.
2003年伽师6.8级地震序列特征和震源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位于1997-1998年新疆伽师9次6级地震分布区域的东南端,2003年2月24日又发生6.8级地震。结合伽师6.8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结果,对该地震序列的基本特征和震源区应力降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6.8级地震断层是在北西向的区域应力场挤压作用下产生的倾滑逆断层,震源以单侧破裂为主,破裂方向与极震区走向,以及北西向的主压应力方向一致。震前震源区应力显著增强,震后应力释放较为彻底。中强余震震源机制解与主震有明显差异,表现出震源区应力场处于不稳定的调整阶段,余震震源机制的差异为震后地震趋势的判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海城地震前后微震震源参数与介质品质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等效弹性球模型,由分析P波波谱的斜率和低频成分,测定了海城地震(M=7.3)前后,震源及其邻近地区内微震震源参数(地震矩、应力降和震源尺度),以及相应路径上的介质品质因子-Q值。 结果表明:(1)海城地震前,发生在震源区内及沿北东向断裂带上的震级相近的小地震,其应力降高于震后相应地区小震的应力降,与此相应,震源尺度则震前比震后要小。(2)震前沿北东向断裂带应变能积累的范围大于余震分布区域,显示出北东向的构造运动在海城地震孕育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3)震前,海城地震震源区周围介质强度较高,Q值分布比较均匀,约为500-600;震后,在震中西南方向上Q值明显减小,约为180。 文中还初步提出了分析小震群震源参数,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的特征,以及其他前兆现象预报未来大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周蕙兰 《中国地震》1995,11(1):84-91
本文对1988年11月5日发生在青海省西南部西捷与沦沦河沿之间区域的6.8(Ms)级强震(34.41°N,91.94°E),使用了国内外地区的100个观测资料得到其震源机制P波初动解。又使用CDSN台网长周期P波波形,在考虑P波不同传播路径上的地壳上地慢结构模型不相同的情况下,反演得到该强震的震源参数。该震的地震矩为1.9x1018Nm,位错上升、持续和下降时间分别为1.0,4.0和1.0s。虽然目前还没有能从波形研究确定的两个可能的节面(走向分别为NEE和NNW)中判断出哪个是发震断层面,但是两种方法都得到:该强震与略带逆掩分量的以走滑错动为主的断层活动相关联。这个结论与ISC公布的HRVD矩张量反演结果相近,而与NEIC的差别较大。对该震最大余震(11月26日,Ms=6.0)也进行了研究。结合该区域过去发生的其它强震的震源机制解,可以认为,该区域的震源应力场是以统一的北北东或北东向的压应力及北西西或北西向的张应力为特征的。  相似文献   

10.
武定6.5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宋文  黄毓珍 《地震研究》1997,20(3):265-272
由地震P波初动符号资料,求解得到1995年10月24日武定6.5级地震序主震及21外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主震的两个节面走向分别为北西西向,倾向NNE,倾角70°;另一个节面走向为北北东,倾向W,倾角77°;等效释放应力场主压力力方位为324°,仰角24°。表明与区域应力场基本一致的主要震震源应力场及发震断裂控制着整个序列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1.
岩石非均匀性对超声衰减的影响及其修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充分考虑了岩石的非均匀性引起的Rayleigh散射对衰减测量值的影响后,通过有关理论和计算,将岩石的本征衰减和散射加以区分,对原先以均匀介质为基本假定的频谱比法进行了修正,改进后的频谱比法可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进行Q值计算,避免了传统频谱比法在不同频段上得出不同的Q值的不确定性问题,同时,我们还引进并改进了频率移动法,我们将传统和改进的频谱比法,以及频率移动法应用于同一套实验数据,计算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某些地震学预报方法的分类及初步优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地震学预报方法及参数的物理意义、统计特征及相互关系,按其描述的地震现象或介质特性,将这些方法和参数分为空间结构、时间结构、震级结构、外因调制、震源及介质、综合民生参数及地震序列参数7大类。部分参数间具有相关性,不必重复使用。通过对以地震目录为基础资料的某些地震学参数算法分析及地震学意义的讨论,初步优选了相关姘变为:研究地震空间结构,可使用Ds、Qn或C值之一;研究地震时间结构,使用N、D或βn之  相似文献   

13.
天山地区地震烈度衰减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天山地区较丰富的地震等震线资料,在同一个统计单元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天山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规律。所得到的地震烈度衰减曲线与实际资料吻合较好,以此衰减关系进行天山地震区划计算,结果较为理想,同时,把此衰减规律与西北地区及新疆地区烈度衰减规律的衰减特征做了对比分析,指出了天山地区烈度衰减规律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14.
南黄海及沿岸地震活动时空动态扫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刁守中  郭爱香 《中国地震》1999,15(4):324-332
从中强震成组孕育出发,研究了南黄海及沿岸地区地震活动时空动态图象扫描特征,探索了该区地震危险性预测的有关问题。结果表明,该区20多年来4级地震活动总休上呈相对平稳状态,但在不同时段则出现不断演变迁移的4级地震局部集中区及低b值区等异常区域,5~6级中强地震大都发生于异常区的边中附近;异区内4级地震累积频度往往呈非线性指数加速,中强震发生于4级地震非线性指数加速的后期或其后的异常平静期中。这种地震活  相似文献   

15.
喀什及其周围地区农村房屋建筑易损性矩阵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立军  谢瑞民 《内陆地震》1999,13(3):233-237
在搜集喀什及其周围地区农村房屋震害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农村分类房屋的地震易损性矩阵,将其与国内相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认为结果的差异主要与研究区农村房屋质量和场地土条件有关,今后工作中应对城镇房屋建筑的易损性矩阵进行及时总结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陈玲  王道  张洪斌 《内陆地震》2000,14(1):71-77
根据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利用1990~1997年新疆04井水位动态观测资料,分析了井水位对地球固体潮汐的响应。通过彼尔采夫滤波、气压和水位相关分析,剔除水位长趋势变化和气压的影响,计算出井水位固体潮体应变的响应率,合理地选取加载和卸载的时段,得出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其值为1左右。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变化特征为年变平稳、幅度小,在中强地震活动时出现比值短期增高现象,异常大多出现在震前1~3个月内  相似文献   

17.
高祥真  王居云 《内陆地震》1998,12(3):228-233
对多年的观测资料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分别得出了磁法仪器与电法仪器观测地磁场中度(H)各自的精度、稳定性及两者之间一致性等结果。这对各地磁台采取不同观测仪器以便寻求最佳观测的组合形式,为有关部门研制地磁数字化观测系统均提供了理想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乌鲁木齐市城市防震减灾对策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鲁木齐市处于地震活动频繁的天山地震带中段,城市地震灾害的潜在危险与日俱增。为了响应联合国关于“国际减轻自然灾害10 年”活动的号召和近期内中国实现大中城市的减灾目标,在乌鲁木齐市建立了震害预测及防震减灾对策系统。阐述了乌鲁木齐的地震环境,介绍了防震减灾对策系统的主要内容,讨论了今后面临的问题及防震减灾对策系统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杨又陵  蔚晓利 《内陆地震》1998,12(3):215-221
通过观察和模拟干扰源试验,认为红山地震台GS-15型重力仪潮汐观测曲线畸变和观测精度氏是因原配RC滤波电路的抗干扰能力差。用自制的有源贝赛尔滤波电路取代原配RC滤波电路后,观测质量得到了根本的改善,一系列参量的分析表明,GS型重力仪弹性系统手换能电路性能优良,有源滤波电路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使用数字记录代替模拟记录可以减小记录系统非线性失真,提高潮汐分析的精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阮成雯 《内陆地震》1998,12(2):126-132
新疆地震局^14C实验室为提供准确可靠^14C年代 数据,在选择,制备、测量本底苯,制备、测量糖碳苯,分析产品的淬灭对^14C年代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试验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