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底泥底辟(泥火山)与周缘发育的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表现在静态要素和动态成藏2个方面。作为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运移通道类型,泥底辟(泥火山)携带的气体将是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气体来源。同时,含气流体沿着泥底辟(泥火山)的上侵,可能会导致上覆地层中温压场和地球化学组分的改变,进而引起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的变化。因此,泥底辟(泥火山)将控制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如位于构造中心部位的矿物低温热液成藏模式和位于构造边缘的矿物交代成藏模式。另一方面,泥底辟(泥火山)的不同演化阶段将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和富集产生不同的影响。早期阶段,泥底辟(泥火山)形成的运移通道可能并未延伸到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导致气源供给不够充分;中期阶段,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匹配良好,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晚期阶段,泥火山喷发带来的高热量含气流体引起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热异常,可能导致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直至泥火山活动平静期,天然气水合物再次成藏。  相似文献   

2.
泥火山是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标志之一,是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主要证据。羌塘盆地冻土区发育大量泥火山。对泥火山发育区进行了地球化学勘查,结果表明,泥火山周围具有酸解烃、荧光光谱、碳酸盐、蚀变碳酸盐、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指标显著异常,甲烷碳同位素和三维荧光结果显示地球化学烃类异常为原油伴生气和凝析油成因,表明泥火山外围烃类富集是由油气藏渗漏形成。该结论对羌塘盆地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泥火山——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活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大多与通过切穿沉积盖层的断裂的上升烃类流体相关,这些高渗透带包括泥火山和底辟等侵入构造,所以泥火山、底辟和海底断裂等构造周围可能赋存水合物;实际钻探结果也证实,泥火山和水合物的形成与聚集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泥火山,它是地层内部圈闭气体由于压力释放上冲的结果,也是气体向上运移的通道。文章初步总结了泥火山与水合物的成矿关系,认为泥火山是水合物赋存的标志之一,是水合物存在的活证据。本文对我国泥火山与水合物的发育和赋存进行了分析预测,并对泥火山构造中水合物的成矿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泥底辟与泥火山成因机制相同,发育演化特征相似,但最终地质形态及存在形式有所差异.通过深入分析南海西北部莺歌海盆地泥底辟与东北部台西南盆地泥火山发育展布特点及伴生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指出莺歌海盆地泥底辟主要分布于盆地中部的莺歌海深大凹陷,且沿盆地NW方向呈五行雁行式排列,泥底辟发育演化具有明显的低密、低速和异常高温超压的特点;而台西南盆地泥火山主要展布于南部凹陷陆坡深水区和台湾陆上台南-高雄地区,陆上泥火山多沿深大断裂带分布,地面形态特征类似火山形态,多具有喷口,海域泥火山的海底形态亦与其相似,但研究程度较低.泥底辟及泥火山伴生烃类天然气成因类型较多,但以成熟-高熟煤型烃类气为主;伴生的非烃气CO2和N2丰富,但以无机壳源型CO2为主.泥底辟及泥火山的泥源层均为中新世及上新世海相坳陷沉积的巨厚泥页岩,本身即具生烃潜力,其成熟生烃及其与泥底辟/泥火山运聚通道和底辟伴生构造的良好配置,则构成了其独特的泥底辟/泥火山油气运聚成藏系统,进而控制了这种“泥底辟/泥火山型油气藏”的分布.   相似文献   

5.
泥火山,顾名思义是一种似火山喷发,由喷发出的泥浆形成的地质体.泥火山只是喷水、喷气、喷泥之类,它从来不喷发岩浆,所以又被人称为“假火山”.全世界约有700多座泥火山.我国已知泥火山多为小型的泥火山(喷口直径小干10米者).台湾泥火山分布区有二十几个,其中正在活动的有十七个,六十四个活泥火山.喷泥温度可达28℃左右,气温约30℃.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边缘,如乌苏南部独山子一带,已知有一些零星的的泥火山分布.青海柴达木盆地边缘,大柴旦东部的塔塔林河上游地区,分布有泥火山和温泉.泉水中普这含硼较高  相似文献   

6.
<正>泥火山是泥浆与气体同时喷出地面后堆积而成,其外型多为锥状小丘或者是盆穴状洼地,丘的尖端部位常有凹陷,并由凹陷处间断地喷出泥浆与气体。泥火山的分布并不广泛,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报道的泥火山约有900个,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西藏与台湾等地。泥火山一般形成于构造挤压区域,其形成需要以下地质条件:深部具有丰富的泥质地层,具有较高的孔隙流体压力,常常和超压现象密切相关,需要有触发泥火山活动的动力机制,如断层活动。  相似文献   

7.
东海与泥底辟构造有关的天然气水合物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根据所获得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分析,发现冲绳海槽南部西侧槽坡附近以及海槽内部发育有一系列泥火山(底辟)构造,在地形上表现为泥火山地貌,在穿过泥火山的地震剖面上,表现出典型的泥底辟构造。对穿过泥底辟构造的DMS01-5地震剖面进一步的处理和解释发现,泥底辟构造顶部存在明显的似海底反射(BSR),其与海底反射波组极性相反,在BSR之上存在振幅空白带,在速度谱上出现速度异常,指示存在与泥火山有关的天然气水合物。从世界广泛发现的与泥底辟构造有关的天然气水合物来看,天然气水合物既可以在泥底辟构造的丘状外围成藏,也可以在其外围的海底沉积物中产出。在泥底辟构造的丘状外围附近,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机制类似于传统的矿物低温热液的形成;在泥底辟构造外围海底沉积物中,其形成过程类似于传统的矿物交代形成机制。冲绳海槽泥底辟构造的发育与很高的沉积速率和槽坡的活动断层有关。在冰期期间,长江携带大量的陆源物质直接输送到大陆坡地区,沉积速率达300 m/Ma,产生异常高压,同时张性断层极为发育,为流体的迁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在异常压力以及上覆地层压力作用下大量流体向上运移,从而发育大量的泥底辟构造。富含甲烷的流体易在其外围及外围海底沉积物中形成天然气水合物藏。  相似文献   

8.
在羌塘盆地唢呐湖地区发现现代泥火山,通过采集泥浆样、水样等样品,开展水化学离子、水溶烃类气体、碳氢氧稳定同位素等测试分析,对现代泥火山的油气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水化学类型和氢氧同位素表明,该地区地下可能存在油气藏;水溶烃类气体测试结果表明,气体成分为C1~C5,以甲烷为主,与常规气藏的气体成分一致;碳同位素判别结果表明,其为热解成因的油成气。结合泥火山的地质背景,表明泥火山为油气藏破坏渗漏的产物,在保存良好的未泄露地区,油气勘探具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9.
泥火山是地下泥质流体喷发到地表或海底所形成的丘状构造,其形成与油气成藏、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有着直接联系,其喷发活动易引发工程事故,喷发的大量甲烷气体会加剧温室效应。国内外学者已在泥火山发育、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特征等方面开展了诸多研究。然而泥火山形成机制问题仍存在多种争议,其触发因素可能来自断层活动、地震、超压等。泥火山流体的传热传质及其对水合物形成与动态分布的控制作用还有待深入研究,同时海底泥火山碳排放亦是重要地质问题。因而我们建议选取南海北部台西南盆地典型泥火山开展钻探,获取海底泥火山发育的构造环境、沉积背景、温压场等系列参数,揭示泥火山成因机制,建立海底泥火山油气渗漏模式,探讨泥火山流体传热过程对水合物形成与分布的影响。研究成果对于超压沉积盆地油气勘探与开发、海底渗漏型水合物研究与勘探、新构造活动与地质灾害分析等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藏改则东地区第四纪泥火山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作为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造山的产物,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强烈,构造样式和类型复杂,新构造运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南羌塘地区河流、湖泊及其构造阶地、泥火山广泛发育,对研究羌塘地区的新构造和青藏高原隆升问题来说都是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改则东四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南部改则东益杰错地区首次发现了泥火山,对益杰错地区泥火山的规模、构成以及发育部位进行了调查,并结合高精度遥感影像的分析结果,阐述了泥火山的发育特征,确定了益杰错泥火山是由于地下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随高压的气体和水喷出地表所形成,并指出益杰错泥火山的发育指示了新生代以来康托-日俄东断裂依旧活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低角度俯冲背景下活动大陆边缘泥火山的分布及其主控因素,收集了大量印度洋北部马克兰增生楔地区的沉积地层、断裂构造及泥火山或泥底辟等资料。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沉积地层主要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其中,下部较细的半远洋泥质地层具有“东厚西薄”的特征,而上部较粗的马克兰砂地层具有高速沉积的特征。这种密度倒置且后期沉积速率很高的地层分布特征为该区泥底辟或泥火山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在马克兰增生楔,阿拉伯板块向欧亚板块汇聚的速率具有“东快西慢”的特点,而且东、西两侧走滑断层和泥火山发育。结合俯冲角度同样较低的地中海海岭板块汇聚速率与泥火山的分布特征认为,马克兰增生楔东、西两侧的泥火山主要受走滑断层的控制,而增生楔内部的泥火山主要受板块汇聚速率、逆冲断裂以及密度倒置等综合因素的控制,表现为“东多西少”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泥火山的全球分布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介绍了泥火山的全球分布特征、分类、成矿、成因特征和机制、生物地球化学和地质灾害。泥火山是盆地地层深部含水的泥质物在高压作用下喷出地表形成的锥状沉积体,主要发育在沉积速率较快和有横向挤压构造作用的盆地中。全球陆地有超过40个泥火山发育区,海底有超过20个泥火山发育区,每个发育区有几座到200多座泥火山不等,陆地和浅海区共有2000多个泥火山。各地泥火山有不同的喷发周期,喷发物也各有不同的形态、成分、来源和年龄。尽管泥火山的成因机制尚颇有争议,但较快的沉积速率和活动大陆边缘横向构造挤压作用无疑是两个最为关键的因素。由于泥火山对大地构造属性、油气勘探、生物地球化学、地质灾害和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已逐渐成为地球科学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3.
台湾西南部乌山顶泥火山的成因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山顶泥火山位于台湾西南部旗山断层沿线.由于台湾西南部具有独特的地质构造背景,沿着古亭坑背斜和旗山断层沿线分布了许多泥火山.本文以乌山顶泥火山为例,研究泥火山的成因.在了解泥火山地质背景、活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喷出物的矿物组成、古生物组合、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喷出的主要矿物有石英、伊利石、高岭石-蒙脱石混层矿物、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矿物,古生物有Reticulofenestra minuta、 Sphenolithus abies等,流体中的离子主要是Cl-、Na+等.由此探讨了泥浆来源和成因机制,认为泥火山的活动与深部古亭坑组地层存在异常高压有关,构造活动是泥火山活动的主要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新疆准噶尔盆地独山子泥火山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山子泥火山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 地处北天山山前坳陷带的独山子背斜轴部。本文通过分析独山子泥火山喷出天然气组分及其碳同位素研究, 对天然气的来源进行了判识。3个天然气样中δ13C1值均在–41‰左右, C1/(C2+C3)<20, 为热成因气; δ13C(C2-C1)在15‰左右, iC4/nC4和C2/C3值均较高, 说明天然气曾遭受了厌氧微生物降解作用; 其中两个喷口的天然气δ13CCO2值超过+10‰, 说明天然气在受微生物降解后发生CO2还原作用二次生成甲烷, 而另外一个喷口δ13CCO2值无正异常, 未发生CO2还原作用。不同喷口相同成因天然气在储藏或运移过程中发生不同的改造作用, 说明泥火山不同喷口对应不同的天然气运移通道或储藏条件。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的遥感探测方法,即:首先选择适当的ETM+、ASTER以及Quickbird等遥感图像,分析可见光、短波红外、热红外波段的影像特征,反演地表温度;然后结合野外调查和前人资料,寻找天然气水合物的直接和间接遥感解译标志,进行遥感解译。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天然气远景区出现的几种遥感解译标志包括:地表上空高温异常(尤其是水体上空)、泥火山、沼泽地水体中大量气泡和棕黄色沉淀物,以及碳酸盐化、粘土化等指示信息。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大规模天然气水合物遥感调查和圈定靶区提供了基础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刘杰  孙美静  杨睿  苏明  严恒 《现代地质》2016,30(6):1399-1407
摘要:详细阐述不同成因的泥底辟流体输导模式,探讨了泥底辟输导体系的演化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神狐海域泥底辟输导体系对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影响。底辟核外部伴生断裂、底辟核内部流体压裂裂缝和边缘裂缝带均可作为输导流体的通道。根据运移通道和动力等差异性,提出泥底辟输导流体的2种端元模式:超压-流体压裂输导型和边缘构造裂缝输导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泥底辟(泥火山)的不同演化阶段对水合物的形成、富集和分解的影响。早期阶段,泥底辟形成的运移通道可能未延伸到水合物稳定带,导致气源供给不够充分;中期阶段,水合物成藏条件匹配良好,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晚期阶段,泥火山喷发引起水合物稳定带的热异常,可能导致水合物分解,直至泥火山活动平静期,水合物再次成藏。神狐海域内泥底辟分为花冠状和穹顶状两类,花冠状泥底辟以超压-流体压裂输导型为主;穹顶状泥底辟以底辟边缘裂缝输导型为主。泥底辟输导体系的差异性可能是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非均质分布的影响因素之一。 关键词:泥底辟;输导体系;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制;神狐海域  相似文献   

17.
天然气水合物发育的构造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的钻孔资料和地震剖面显示主动大陆边缘的增生楔和被动大陆边缘的俯冲-增生楔、断裂-褶皱系、底辟构造或泥火山、滑塌构造、海底扇、"麻坑"构造和陆地多年冻土区等多种地质构造背景是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场所,可形成构造圈闭型天然气水合物矿藏。这些地质构造背景一方面大多是深部热成因气、生物成因气或混合成因气体或流体向上运移到海底的通道,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温压环境改变,致使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海底滑塌亦可能是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所致,是潜在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8.
杨韩涛  李才  李林庆 《地质通报》2009,28(9):1325-1329
在西藏1∶5万双湖区戈木日东部地区4幅区域地质调查期间,对羌塘中部大沙河泥火山群、河流构造阶地、活动断层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查明泥火山60个,获得的2个泥火山喷出物热释光年龄分别为151.97ka±12.92ka和10.76ka±0.91ka,表明泥火山群自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存在多次喷发活动。大沙河实测剖面显示,大沙河存在Ⅱ级河流阶地,3次新构造活动。获得的6个热释光年龄分别为中更新世(167.17ka±14.21ka)、晚更新世(113.27ka±9.63ka、83.84ka±7.13ka 、75.47ka±6.41ka、42.22 ka±3.59ka)和全新世(7.61ka±0.65ka)。结合大沙河流域特殊的泥火山-断层构造组合,认为中更新世以来大沙河地区受北西西向活动断层的控制,经历了3次阶段性差异隆升与强烈剥蚀。  相似文献   

19.
黔东北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冷泉碳酸盐岩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黔东北及毗邻地区新元古界南华系下统铁丝坳组冰碛层(相当于Sturtian冰期) 之上, 大塘坡组的底部分布一套黑色岩系.在一系列同期形成的断陷盆地近中心区域, 黑色岩系下部主要由菱锰矿、白云岩等碳酸盐岩组成.通过对该地区出露的这套碳酸盐岩的野外地质构造、矿物成分、碳、氧、硫稳定同位素特征的研究, 发现除碳稳定同位素表现出强烈的负偏移外, 硫同位素值表现出明显的正偏移, 还发现了大量气孔状构造和泥火山、底辟等典型构造.其特征与现代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渗漏、释放和环境突变所形成的冷泉碳酸盐岩机理一致, 进而认为这套碳酸盐岩成因是新元古界古海洋的海底天然气水合物渗漏所形成的冷泉碳酸盐岩沉积.该成果拓展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研究领域和时空范围, 对其所导致的成岩成矿作用、环境评价的分析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对陆地泥火山流体来源及其向地表渗漏过程中的改造作用开展研究,有利于加深理解泥火山释放甲烷的碳排放过程。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独山子泥火山柱状沉积物和地表沉积物的矿物和元素组成,以及沉积物孔隙水离子组成等的分析结果显示,泥火山沉积物孔隙水Na+和Cl–间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具有比海水高的Na+/Cl–和Li+/Cl–值、低的K+/Cl–和Mg2+/Cl–。泥火山沉积物与围岩相比,富集伊利石、绿泥石和方解石,缺少蒙脱石,富集Ca、亏损Si,这些变化主要与黏土矿物的脱水转变有关。表明泥火山流体主要来源于深部低盐度沉积物孔隙水,但经历了地表的蒸发作用,并混合了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