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国平  徐权  刘世维 《云南地质》2011,30(4):420-424,430
攀枝花辉长岩体岩浆分异为深源和就地分异并存,可分为两个阶段。原始铁钛氧化物熔浆从下往上分异形成超基性岩—富矿体—辉长岩夹低品级矿石—中品贫矿石—表外矿—辉长岩夹表外矿—辉长岩。依据矿床成因、地质构造、地磁异常特征,认为攀枝花矿尖山矿段深部有望发现大矿。  相似文献   

2.
在皖赣沿江地区分布着大量中生代侵入岩体及其岩石包体和相关的夕卡岩矿床。本文在综合整理作者研究团队近30年来所获得的区内大部分侵入岩体及其岩石包体和夕卡岩矿床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聚焦区域中生代壳幔相互作用与多成因夕卡岩成矿过程分析,为发展壳幔成矿学打下一定基础。基性侵入岩和镁铁质岩石包体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表明,皖赣沿江地区在中生代发生了碰撞后(145~135 Ma)富铜金和造山后(130~120 Ma)富铁金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和相应的壳幔混源岩浆作用。壳幔混源岩浆作用主要包括结晶分异作用、同化混染作用、岩浆混合作用和岩浆熔离作用。夕卡岩矿床地质调研和镜下观察结果显示,两期壳幔混源岩浆侵入晚古生代到早中生代围岩地层后引发了多成因夕卡岩成矿作用,形成了接触交代、层控、岩浆和复合叠加等多成因夕卡岩矿床。接触交代、层控、岩浆和复合叠加夕卡岩矿床分别以热液交代、沉积+热液交代、岩浆结晶+热液交代和沉积+岩浆结晶+热液交代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为特征。在碰撞后酸性-中酸性侵入岩体中产有富Cu和Zn等成矿物质的元古宙变质岩包体,表明碰撞后富铜金的底侵玄武岩浆或其演化岩浆在浅位岩浆房中同化了元古宙变质基底成矿物质(铜锌等)储库导致铜进一步富集,从而形成更富铜的酸性-中酸性岩浆。在碰撞后中基性-基性侵入岩体中产有含大量Cu-Fe硫化物(黄铜矿和磁黄铁矿)和氧化物包裹体的深位和浅位堆积岩,表明碰撞后富铜金的底侵玄武岩浆在深位岩浆房中和其演化岩浆在浅位岩浆房中发生了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导致铜铁亏损,形成更富金的中基性-基性岩浆。酸性-中酸性侵入岩体中夕卡岩包体和夕卡岩中辉长岩-夕卡岩过渡包体的存在表明,碰撞后富铜金的底侵玄武岩浆在侵位处同化晚古生代含铜铁矿源层的碳酸盐地层导致铜进一步富集,形成更富铜的夕卡岩岩浆。更富铜的酸性-中酸性岩浆、更富金的中基性-基性岩浆和更富铜的夕卡岩岩浆是形成碰撞后时期接触交代和层控夕卡岩铜矿、接触交代夕卡岩金矿和岩浆夕卡岩铜矿的最重要控制因素。在造山后中基性-基性侵入岩体中产有含大量Cu-Fe硫化物(黄铜矿和磁黄铁矿)和氧化物包裹体的堆积岩,表明造山后富铁金的底侵玄武岩浆在深位岩浆房中发生了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导致铜铁亏损,从而形成更富金的中基性-基性岩浆。造山后富铁金的底侵玄武岩浆在侵位处同化晚古生代含铜铁矿源层的碳酸盐地层、早中生代铁矿源层或者早中生代铁硅矿源层,导致铁、铁和铁硅的进一步富集,分别形成更富铁的夕卡岩岩浆、基性岩浆和中基性岩浆。更富金的中基性-基性岩浆及更富铁的夕卡岩岩浆、基性岩浆和中基性岩浆是形成造山后时期接触交代夕卡岩金矿、岩浆夕卡岩铁矿、矿浆型铁矿和接触交代夕卡岩铁矿的关键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3.
云南东川铜矿滥泥坪矿区辉长岩-闪长岩岩体成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东川铜矿滥泥坪矿区新勘探的219、179、139、59号剖面揭露的岩相分带明显的辉长-闪长岩体,其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属于碱性玄武岩系列中的基性岩类,与峨眉山东区高钛玄武岩及同期辉绿岩(侵入相)具有相似特征,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受大陆地壳混染很弱.碱性辉长岩-闪长岩杂岩(墙)体边缘发现有铁铜金矿(化)体,其与辉长岩-闪...  相似文献   

4.
与变基性岩有关的铜矿 ,是在中条山西南段新发现的一种新的铜矿类型 ,其形成是在原始基性岩浆侵入或喷发作用形成的矿源岩或矿化体基础上 ,经过区域变质和印支 -燕山期构造 -岩浆热液的改造加富而成 ,其成因应属与变基性岩有关的变质 -热液改造型铜 (镍、铁 )矿床。  相似文献   

5.
与变基性岩有关的铜矿,是在中条山西南段新发现的一种新的铜矿类型,其形成是在原始基性岩浆侵入或喷发作用形成的矿源岩或矿化体基础上,经过区域变质和印支-燕山期构造-岩浆热液的改造加富而成,其成因应属与变基性岩有关的变质-热液改造型铜(镍、铁)矿床.  相似文献   

6.
中条山西南段与变基性岩有关的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变基性岩有关的铜矿,是在中条山西南段新发现的一种新的铜矿类型,其形成是在原始基性岩浆侵入或喷发作用形成的矿源岩或矿化体基础上,经过区域变质和印支-燕山期构造-岩浆热液的改造加富而成,其成因应属与变基性岩有关的变质-热液改造型铜(镍、铁)矿床.  相似文献   

7.
九江—瑞昌地区铜矿床成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江西武山铜矿床为实例,探讨了热液矿床成矿作用某些方面的问题。同熔岩浆同化大量古老基底岩石物质后,侵位至浅层时驱动地下水循环,造成志留系围岩即矿源层的广泛钾硅化蚀变和退色,出现成矿元素近矿地球化学降低场。其中析出的铜质随热液循环系统流经斑岩体中心而被加热蒸发浓集,形成含矿热液,并在有利成矿部位形成不同类型的矿床。文中强调了钾化蚀变在铜质迁移富集和成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含矿热液钾离子浓度超过一定值时,铜质又可直接在斑岩体中沉淀形成斑岩铜矿。古铅和古锶同位素、氢、氧和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有力支持了这一推论。  相似文献   

8.
中条山西南段与变基性岩有关的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变基性岩有关的铜矿,是在中条山西南段新发现的一种新的铜矿类型,其形成是在原始基性岩浆侵入或喷发作用形成的矿源岩或矿化体基础上,经过区域变质和印支-燕山期构造-岩浆热液的改造加富而成,其成因应属与变基性岩有关的变质-热液改造型铜(镍、铁)矿床。  相似文献   

9.
孟蓉  田毓龙 《云南地质》2006,25(3):374-380
金川硫化铜镍矿床Ⅰ矿区6#富铜矿属于岩浆深熔-晚期贯入矿体,于正常的超基性岩型富矿体之后,富含贵金属元素和铜镍的富矿岩浆沿北东东向张性断裂上侵形成,呈透镜状产出。  相似文献   

10.
段毅君 《地质与勘探》2014,50(2):332-339
赞比亚卢菲利安弧中西段有大量辉长岩体发育。由于本区风化严重,辉长岩常被厚土壤层覆盖。辉长岩中的铜含量常高于其沉积围岩,易于形成铜异常。为了将辉长岩形成的异常与矿致异常区别开,有必要对土壤覆盖层下的辉长岩进行识别。作者对卡皮萨比地区的化探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进行了研究,认为铜异常与基性岩浆作用有关。根据野外地质观察、音频大地电磁测量、高精度磁法测量、槽探和钻探等工作,认为:地表砖红色土壤、高磁高阻地质体和Sc-Ti-V-Fe-Co-Ni-Cu的元素组合是识别强风化条件下隐伏基性岩体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碑坝基性杂岩体由超基性岩、基性岩和脉岩组成,化学成分及微量元素研究表明,它们是同源岩浆形成的,母岩浆属源于上地幔的拉斑玄武岩浆系列,其生成地质环境为活动的大陆边缘及岛弧.岩浆的化学分异趋势主要是向Fe、Na、K富集,少数向Si、Na、K富集,杂岩体的主要部分是一个呈大岩墙状的基性侵入岩.下部岩相由橄榄苏长辉长岩、橄榄辉长岩、苏长辉长岩和辉长岩组成,上部岩相由辉长岩、石英辉长岩及闪长岩组成.从下至上,和Na_2O、K_2O含量上升,而CaO、Al_2O_3含量下降.在下部岩相中有六个层状韵律单元,每一单元由橄榄辉长岩或橄榄苏长辉长岩、苏长辉长岩或辉长岩组成.下部岩相从边缘至中心,矿物及化学成分呈对称性分布.我们认为在岩浆房中曾经有结晶分异作用、岩浆液态化学扩散作用及岩浆对流作用.这些岩浆作用形成了不同的岩相及韵律层状构造.矿物和岩石化学温度计及压力计数据表明,基性岩体形成于1150-1250℃及4-4.5kb条件下.  相似文献   

12.
笔架山东基性—超基性岩体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部的新疆北山地区,是笔架山岩带中最东边的一个岩体,岩体形态为椭圆状,出露面积约5 km2.由含长单辉橄榄岩、橄榄辉长岩、含橄辉长岩、辉长岩以及辉绿岩组成.含橄榄石较多的岩石属拉斑玄武岩系列,而辉长岩属钙碱性系列.岩相学、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橄榄石、辉石、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Nd、Sr、Pb同位素组成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出岩浆与围岩之间存在物质交换.笔架山东岩体的岩浆源区为OIB型地幔源区,原生岩浆为高镁拉斑玄武岩浆[w(MgO)=11.2%],这些性质与塔里木板块东北部其他基性-超基性岩体的特征相似,表明塔里木板块东北部二叠纪基性—超基性岩体的源区主要为OIB型地幔,可能与地幔柱有关.  相似文献   

13.
对皖南蛇绿岩套辉长岩分别进行锆石微区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和Sr-Nd同位素分析、矿物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皖南蛇绿岩存在3个时代的岩浆锆石,对应的U-Pb年龄分别为891±13 Ma,826±4 Ma和764±10 Ma。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明显的岛弧岩浆岩特征,表明辉长岩来源于俯冲带上覆地幔楔的部分熔融。矿物氧同位素分析表明,辉长岩遭受了亚固相高温热液蚀变。笔者解释辉长岩构造就位年龄为891±13 Ma,在826±4 Ma受到前裂谷期岩浆活动的改造,并在764±10 Ma受到同裂谷岩浆活动的影响而发生亚固相热液蚀变。  相似文献   

14.
碑坝基性杂岩体由超基性岩、基性岩和脉岩组成,化学成分及微量元素研究表明,它们是同源岩浆形成的,母岩浆属源于上地幔的拉斑玄武岩浆系列,其生成地质环境为活动的大陆边缘及岛弧。岩浆的化学分异趋势主要是向Fe、Na、K富集,少数向Si、Na、K富集,杂岩体的主要部分是一个呈大岩墙状的基性侵入岩。下部岩相由橄榄苏长辉长岩、橄榄辉长岩、苏长辉长岩和辉长岩组成,上部岩相由辉长岩、石英辉长岩及闪长岩组成。从下至上,和Na_2O、K_2O含量上升,而CaO、A1_2O_3含量下降。在下部岩相中有六个层状韵律单元,每一单元由橄榄辉长岩或橄揽苏长辉长岩、苏长辉长岩或辉长岩组成。下部岩相从边缘至中心,矿物及化学成分呈对称性分布。我们认为在岩浆房中曾经有结晶分异作用、岩浆液态化学扩散作用及岩浆对流作用。这些岩浆作用形成了不同的岩相及韵律层状构造。矿物和岩石化学温度计及压力计数据表明,基性岩体形成于1150-1250℃及4-4.5kb条件下。  相似文献   

15.
云南墨江金矿床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墨江金矿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成矿元素组合和包裹体成分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金厂蚀变超基性岩体,成矿热液是深源流体,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的产物。成矿期深部富矿化剂流体沿断裂上升并与地下水混合,从侵入体及围岩中淋滤出了成矿物质。在迁移过程中,随着地球化学条件的改变,金在有利部位沉淀富集形成矿床。墨江金矿床属混合热液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16.
金川含铂硫化铜镍矿床成矿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中立 《甘肃地质》1991,(2):104-124
金川矿床产出于过渡区,位于中朝地块西南部阿拉善边缘隆起上,含矿岩体是多期上侵贯入形成的,时代为1508±31Ma。 导源于地幔深部富硫的铁质超基性岩浆,沿超壳深断裂上侵到达地壳岩浆房。注入岩浆房的岩浆发生熔离作用和岩浆分异作用,按重力效应在岩浆房中自下而上先后形成了矿浆、富矿岩浆、含矿岩浆和岩浆分层格局。随着温度下降,在构造应力脉动式驱动下,岩浆房中自上而下按岩浆、含矿岩浆、富矿岩浆和矿浆的顺序,先后分别沿相同通道上侵、贯入于现存空间成岩成矿、每次上侵、贯入的浆体都沿着前次浆体的下侧部和根部定位。 整个成矿过程由岩浆房中的深部熔离、岩浆分异和重力分层作用→第一期次岩浆上侵→第二期次含矿岩浆上侵→第三期次富矿岩浆贯入→晚期矿浆贯入→接触交代成矿→热液叠加成矿,构成一个完整的硫化铜、镍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时空分布系列。  相似文献   

17.
金川硫化铜镍矿床成矿模式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汤中立 《现代地质》1990,4(4):55-64
金川矿床产出于过渡区,位于中朝地块西南部阿拉善边缘隆起上,含矿岩体是多期上侵贯入形成的,时代为1509~1526Ma。 导源于地幔深郎富硫的铁质超基性岩浆,沿超壳深断裂上侵到达地壳岩浆房。注入岩浆房的岩浆在橄榄石结晶温度的区间内,发生熔离作用和橄榄石结晶作用,按重力效应正岩浆房中自下而上先后形成了矿浆、富矿岩浆、含矿岩浆和岩浆的分层格局。随着温度下降,在构造应力脉动式驱动下,岩浆房中自上而下按岩浆、含矿岩浆、富矿岩浆和矿浆的顺序,先后分别沿相同通道上侵、贯入于现存空间成岩成矿、每次上侵、贯入的浆体都沿着前次浆体的下侧部和根部定位。 整个成矿过程由岩浆房中的深部熔离、橄榄石结晶和重力分层作用→第一期次岩浆上侵→第二期次含矿岩浆上侵→第三期次富矿岩浆贯入→晚期矿浆贯入→接触交代成矿→热液叠加成矿,构成一个完整的硫化铜、镍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时空分布系列。  相似文献   

18.
椒子岩辉长岩体的 Sm-Nd 年龄及其Nd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给出了椒子岩辉长岩体的 Sm-Nd 年龄为238±28Ma,这一年龄与南大别超高压变质岩的年龄一致,属同碰撞侵入岩。其Nd 同位素组成与产于蛇绿岩中的辉长岩明显为不同。这些同位素特征显示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有地壳物质的加入,并在辉长岩体的基性岩浆上升过程中已经均一化。  相似文献   

19.
贾润幸 《地质与勘探》2012,48(3):654-662
[摘 要] 加拿大奈恩(Nairn)工作区位于萨德伯里(Sudbury)镍铜矿集区南西方向约50 km,工作区 内的矿化类型可划分两类:淤产于辉长岩中的铜镍矿化和于产于石英角砾岩中的铜矿化。两种矿石的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较为相似, 高场强元素中富集Th-Zr-Hf 而相对亏损Nb-Ta 等,大离子亲石元 素中富集Rb-U-Pb 而相对亏损Ba-P-Ti 等,稀土元素相对富集轻稀土,轻稀土元素分馏程度明显,而重 稀土元素分馏程度不明显,铈异常不明显,而铕异常变化较大,总体上表现为负异常。上述特征暗示其 物质来源可能相似,结合其矿物组合和本区围岩特征来看, 铜镍矿石主要与中-基性岩浆有关,而石英 角砾岩的铜矿化主要与后期的岩浆热液有关,表明两种矿化类型主要与本区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有关, 早期的高温铜镍硫化物随辉长岩中硅酸盐矿物的结晶而后生成,晚期的含矿热液沿构造产生的断层破 碎带迁移并最终充填在构造裂隙中。从奈恩矿区成矿特征来看,本区辉长岩墙与上伏围岩的接触部位, 特别是构造发育或相互交汇处将为最有利的成矿部位。  相似文献   

20.
东川铜矿是我国著名的铜矿区之一。前震旦系东川群落雪组白云岩中的铜矿,1941年谢家荣曾命名为东川式铜矿。其中有一种铜矿石呈细脉状,李洪谟、王尚文称为“马尾丝矿”,并认为它是岩浆热液沿灰岩叶理交代生成。谢家荣提出它是藻类组织,“为铜矿所交换或充填者”。1947年孟宪民也作了详细的研究。 1981年龚琳、王承克提出铜矿沿叠层石基本层分布,密集时可连成纹理,构成特有的“马尾丝”构造。“马尾丝”铜矿是富矿,含铜品位一般为1~3%。1984年,笔者在东川穿天坡东川群落雪组,采到一些铜质叠层石,现提出一些看法,对研究叠层石与铜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