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华北古陆的形成与构造演化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华北古陆为例,论述了地球演化史中经历的三大阶段:(1)古陆的形成阶段(4600~1800Ma):地球形成早期,以地幔对流为主导作用,到早太古宙出现初始古陆核,地幔对流驱动的地体拼贴和板底垫托是陆壳形成的主要方式;中太古宙开始出现一定规模的坳陷盆地,发育了基性火山岩 碎屑岩 镁质碳酸盐岩等表壳岩,同时伴随着大量中基性、花岗质岩浆活动;晚太古宙和早元古宙是陆壳形成的主要时期,并已具现今板块活动特征。地幔热柱与板块构造共同控制着地壳运动。(2)古陆稳定发展阶段(1800~250Ma):地幔热柱活动较弱,古陆主要表现为缓慢的升降运动(造陆运动)。(3)地球新活动时期(250Ma至今):地幔热柱活动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时期。岩石圈发生明显的热减薄,地幔热柱表现为多级演化,并导致盆岭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胶北地体早前寒武纪重大岩浆事件、陆壳增生及演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刘建辉  刘福来  丁正江  刘平华  王舫 《岩石学报》2015,31(10):2942-2958
早前寒武纪重大岩浆事件是早期陆壳增生及演化的主要地质作用。本文通过系统总结最近几年胶北地体早前寒武纪重大岩浆事件代表性岩石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的最新成果,厘定出太古宙~2.9Ga、2.7Ga及2.5Ga三期以TTGs岩浆事件为代表的陆壳增生事件。这些TTGs具有典型太古宙高铝TTGs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正的εHf(t)值,锆石Hf模式年龄主要集中在ca.3.2~2.7Ga。两种不同的构造模式被用来理解胶北太古宙TTGs(陆壳)的成因:(1)加厚基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2)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根据胶北TTGs在时间上呈事件性侵位,空间上呈面状分布,以及相对较低的Mg#、Cr及Ni含量,前者可能更适合胶北TTGs的成因。确定了胶北古元古代2.2~2.0Ga黑云母/角闪石二长花岗片麻岩及~1.8Ga以二长(正长)花岗岩为代表的多期陆壳重熔事件。综合这些研究结果,初步总结出胶北早前寒武纪陆壳形成及演化历史:1)2.9Ga,主要为基性地壳(洋壳)的增生,并可能存在规模有限的、被剥蚀殆尽的太古宙早期陆壳;2)在~2.9Ga、~2.7Ga及~2.5Ga,由于地幔(热)柱上涌,ca.3.3~2.7Ga新生的加厚基性玄武质下地壳发生事件性部分熔融,并伴随有早期陆壳的重熔,形成主要由TTGs及少量陆壳重熔型(高钾)花岗岩组成的太古宙陆壳;3)ca.2.2~2.0Ga,可能由于地幔物质上涌,陆壳伸展,形成裂谷,陆壳物质重熔,形成ca.2.2~2.0Ga花岗质岩石;4)ca.1.95~1.85Ga,发生强烈的挤压碰撞构造作用,裂谷闭合,卷入挤压作用的物质发生高角闪岩相到高压麻粒岩相变质;5)~1.8Ga,地幔物质上涌,陆壳伸展减薄,陆壳物质重熔,形成~1.8Ga花岗岩。  相似文献   

3.
中国花岗岩与大陆地壳生长方式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5,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大陆造山带花岗岩可分为东西两个区,西区的中亚造山带、秦祁昆造山带和青藏高原冈底斯造山带为与大洋发育有关的造山带花岗岩,东区主体的东北、华北和华南是形成于中国大陆拼合之后的燕山期造山带花岗岩。根据不同造山带花岗岩的形成背景、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差异,以阿尔泰、东昆仑、华北燕山、东北和南岭造山带花岗岩为例讨论花岗岩与大陆地壳生长的关系,区分出中国大陆的5种大陆地壳生长方式:阿尔泰式是古亚洲洋背景上形成的古生代对流地幔物质、热输入和上地壳混合为主的方式;东昆仑式是元古代造山带TTG陆壳背景基础上古生代一早中生代对流地幔物质和热输入,改造元古宙造山带基底的方式;东北式是燕山期中亚造山带背景上对流地幔物质和热输入改造显生宙陆壳的生长方式;燕山式是燕山期对流地幔物质和热输入改造太古宙基底的方式;南岭式燕山期对流地幔输入大陆的是以热为主、物质为辅,大陆地壳生长是以陆壳物质再循环为主(零增长)的生长方式。它们构成中国大陆显生宙地壳生长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太古宙地质体组成、阶段划分和演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沈其韩  钱祥麟 《地球学报》1995,16(2):113-120
我国太古宇陆壳主要见于华北克拉通区内,由高级变质的麻粒岩相带、角闪宕相区和低、中级变质的绿岩-花岗岩区组成。按地质时序可划分为始、古、中、新太古4个阶段。麻粒岩相带的组成主要由英云闪长质片麻岩为主和少量表壳岩或主要由表壳岩含一些花岗质岩石。绿岩-花岗岩区时代主要属新太古代,绿岩属基性火山-沉积建造,基性岩的原岩物质来自相对亏损的上地幔,形成于大陆边缘的裂谷环境。太古宙末,板块体制已经形成,麻粒岩相带是板块体制的俯冲碰撞机制的产物。对克拉通古陆块能长期成为大陆的解释,应认为是下地壳的挤压环境,促使陆壳以板底垫托叠置、垂直增生所致。  相似文献   

5.
辽东地区早元古代火山岩特征及其形成的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东地区早元古代火山岩是下元古界辽河群地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由酸性和基性两套火山岩组成。前者形成于辽河裂谷发育早期的拉张裂陷阶段,属于壳源岩浆成因;后者形成于辽河裂谷发育中晚期的强烈拉张裂陷阶段,属于幔源岩浆成因。重点讨论了基性火山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这些基性火山岩主要为一套海底喷发的基性枕状熔岩,具有大陆拉斑玄武岩和大洋拉斑玄武岩的双重特征,是辽河裂谷由大陆壳向大洋壳演化过程中的产物。火山岩形成的动力学背景与早元古代时期热地幔对流形式的出现以及郯-庐断裂带发生右旋平移剪切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大地构造及地壳演化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阿尔泰位于西伯利亚板块西南边缘,阿尔泰褶皱系与斋桑-北准噶尔褶皱系的接合部位,分为霍尔宗-丘伊-哈纳斯、冲乎尔-青河、别洛乌巴-南阿尔泰、矿区阿尔泰和东卡尔巴-富蕴、二台6个构造建造带,14个构造建造亚带。区内地壳演化可分为太古宙-元古宙古陆壳形成阶段、早古生代被动陆缘壳壳增生阶段、晚古生代陆壳拉张破坏和挤压重建(增生)阶段及中-新生代相对稳定的大陆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华北克拉通不同时代基性火山岩存在向富集方向演化的趋势,并出现明显的Ar-Pt界限和新生代异常.元古宙基性火山岩比太古宙富集大部分高场强元素(HFSE)和轻稀土元素(LREE),REE分异程度显著增加,而且相容性接近的不相容元素(如Nb,Ta)的相对不相容性发生了改变.新生代玄武岩HFSE及Ni高度富集,REE强烈分异,δ(Eu)值最高.Ar-Pt界限可能与地幔熔融时物理条件(如氧逸度)的改变和地幔富集作用有关.新生代玄武岩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可能主要反映了地幔源区的特殊性———“似OIB型”富集地幔,其形成既可能有携带远洋沉积物的俯冲古老玄武岩洋壳部分熔融残余的贡献,也可能有直接循环(如通过拆沉作用)的陆壳物质的贡献,同时还可能涉及了地幔柱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辽东半岛较大面积出露太古宙变质深成岩和变质表壳岩,富含铁、铜、金等矿产资源。历经3.8 Ga始太古代最古老的奥长花岗岩就位,3.3~3.77 Ga古太古代多期变质深成杂岩就位和3 376~3 357 Ma表壳岩基性火山岩-陆源碎屑岩建造沉积,其后为中太古代2 962~3 142 Ma两期花岗杂岩侵位和3.0 Ga表壳岩陆源碎屑岩建造沉积,构成了太古宙早期古陆核,此时构造造演化特点主要以垂直增生为主,并出现原始古洋盆;进入新太古代,原始陆壳裂解为3个古陆块。即:建平—龙岗微古陆块、绥中—鞍山—本溪微古陆块、城子坦微古陆块。3个古陆块于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早期(2 500~2 400 Ma)碰撞拼合,形成早期太古宙克拉通基底。  相似文献   

9.
中国早前寒武纪的地壳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瑾  戴凤岩 《地球学报》1994,15(Z1):73-84
以华北原地台为例,太古宙陆壳可能是由分散的陆核在涡旋构造机制的驱动下聚集而成的。早元古代伊始,板块构造机制控制了地壳演化的进程,出现不同性质的活动带同刚性地块并存的构造局。巨厚的火山-沉积建造,以其成岩环境和构造样式的多样性,宣告了一个新的地壳演化阶段的开始,明显具有太古宙克拉通基底的华北原地台、塔里木原地台和扬子原地台在它们的接触部位发育有早元在于代增生带,说明至少在太古宙末它们是互相分离的。而华夏古陆则是从早元古代以来逐渐向扬子原地台靠扰的。现代华北地台缘,早元古代建造近南北向的早期构造方位表明,它在  相似文献   

10.
闽北早古生代岛弧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汉林  曾华生 《矿物学报》1994,14(2):186-194
作者系统地研究了福建政和早古生代岛弧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火山岩是以岛弧拉斑玄武岩-钙碱性火山岩组合为特征的岛弧火山岩系列,并具有从拉斑系列向钙碱性系列演化的特征;该火山岩源于亏损地幔,并且受到一定的陆壳物质混染,基性的拉斑玄武质系列受到陆壳物质混染较少,而中性钙碱性系列则受到较大程度混染。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介绍了太古宙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一些基本特征,国内外有关早期地幔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太古宙岩石圈地幔的岩石组成和化学组成;2.太古宙地幔同位素体系;3.太古宙地幔热状态和结构特征;4.幔内地质事件。通过研究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早太古代岩石圈演化以壳-幔分异作用为主,晚太古代以壳内分异作用为主;2.太古宙存在一个又厚又冷(200km)的岩石圈;3.幔内地质作用与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太古宙有无类现代的板块构造这一问题,首先探讨了太古宙的陆核以及绿岩带的形成,认为,在弧后盆地出现之前,太古宙地壳增生与演化的主要样式更可能是非板块的。依据华北五台绿岩带和遵化绿岩带的共同特点:(1)绿岩带都位于不同年龄的两个古陆核的结合部位;(2)绿岩带底部通常都有相当厚的陆源碎屑岩,在不整合面之下可见更老基底,向上可以与火山岩连续沉积;(3)绿岩带通常形成独立完整的复向斜盆地,提出了在古陆核结合部位由断陷盆地进一步发展为太古宙绿岩带的构造模式。认为该模式存在3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即太古宙早期古陆核形成和对接、在古陆核对接处形成断陷盆地以及在地幔柱活动影响下断陷盆地发展成为绿岩带。而这一模式作为太古宙弧后盆地开始发育之前的前板块时期大陆壳增生的主要样式仍有待更多实例的确证。  相似文献   

13.
刘红樱  陈衍景 《地质论评》1998,44(3):233-242
华北地台南缘华山-熊耳山地块早前寒武纪绿岩带中存在有晚太古代第一期绿岩和古元古代早期第二期绿岩。它们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第一期绿岩为一套大洋型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和科马提岩类夹少量典型太古宙深海沉积建造,形成于硅镁质地壳拉开背景下的洋中脊环境,代表当时的洋壳;第二期绿岩为一套岛弧型基性-中基性火山岩夹中酸性火山岩、下部的太古宙型沉积岩和上部的后太古宙型沉积岩,形成于第一期绿岩硅铝化而成的岛  相似文献   

14.
福建前泥盆纪地壳演化的探讨兼论闽东基底性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叶允钧 《福建地质》1991,10(3):191-204
福建陆壳起源于太古代,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具多期、多阶段的特点,本文将福建前泥盆纪地壳演化划分为太古代闽西南古陆(核)形成、早-中元代闽北古陆边缘活动增生和晚元古-早古生代板内裂谷活动,并分别阐述各阶段的演化特点,对闽东基底性质亦作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彭游博 《地质通报》2020,(5):670-680
辽北开原地区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位于华北板块北缘陆缘活动带东段,主要岩性为二长花岗质片麻岩、花岗闪长质片麻岩和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其中英云闪长质片麻岩LA-ICP-MS锆石207Pb/206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489.6±9.1 Ma,为新太古代。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属高钾钙碱性-钾玄岩,准铝-过铝质岩石系列,轻稀土元素较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具有下地壳或太古宙沉积岩部分熔融形成的特征。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构造环境及就位机制分析,结合邻区构造演化研究,认为辽北开原地区变质深成岩岩浆来自较浅的基性古陆壳局部熔融。大地构造位置可能处在洋壳与陆壳的接触带,说明新太古代清河断裂附近可能出现陆壳碰撞增生活动。闪长质-石英闪长质-花岗闪长质-二长花岗质片麻岩体现了陆壳经历长时间的增生、造陆活动,已由早期的基性陆壳向现今的硅铝质陆壳转变。  相似文献   

16.
现代地球岩石圈主要由镁铁质上地幔和长英质地壳两个储集层组成,研究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对揭示地球早期地质过程和物质循环、厘定板块构造启动时限具有重要意义。冥古宙—始太古代具有更高的地幔潜能温度和地温梯度,岩浆海冷却形成薄的原始地壳;大洋岩石圈表现为韧性,主要构造机制应为停滞盖层模式,有地幔柱参与。太古宙片麻岩中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TTG)的出现标志着镁铁质原始地壳向长英质陆壳转变的开始。本文总结了地球早期停滞盖层模式到现代板块构造模式下含水玄武岩部分熔融、结晶分异形成大陆地壳的过程,主要包含幔源岩浆停滞盖层(“自下而上”的热管火山岩和“自上而下”的深成侵入岩构造模式)、增厚镁铁质地壳部分熔融、俯冲洋壳、岛弧及洋底高原部分熔融模式;陆壳的破坏和消减主要受陨石撞击、分层沉降、重力不稳导致拆沉控制;板块构造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地球内部的热量扩散,俯冲作用加快了洋壳和陆壳之间的物质循环。最后,结合太古宙变质岩、古老克拉通岩石学特征和锆石Hf、O及全岩Nd、Sr、Ar、Ti同位素组成,讨论了陆壳的形成时间和演化过程:3.0 Ga之前形成了现有陆壳体积的60%~70%,厚度约为20~4...  相似文献   

17.
樊海龙  杨高学  郭建明  马雪云  刘翔 《地质论评》2022,68(5):2022102002-2022102002
现代地球岩石圈主要由镁铁质上地幔和长英质地壳两个储集层组成,研究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对揭示地球早期地质过程和物质循环、厘定板块构造启动时限具有重要意义。冥古宙—始太古代具有更高的地幔潜能温度和地温梯度,岩浆海冷却形成薄的原始地壳;大洋岩石圈表现为韧性,主要构造机制应为停滞盖层模式,有地幔柱参与。太古宙片麻岩中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TTG)的出现标志着镁铁质原始地壳向长英质陆壳转变的开始。本文总结了地球早期停滞盖层模式到现代板块构造模式下含水玄武岩部分熔融、结晶分异形成大陆地壳的过程,主要包含幔源岩浆停滞盖层(“自下而上”的热管火山岩和“自上而下”的深成侵入岩构造模式)、增厚镁铁质地壳部分熔融、俯冲洋壳、岛弧及洋底高原部分熔融模式;陆壳的破坏和消减主要受陨石撞击、分层沉降、重力不稳导致拆沉控制;板块构造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地球内部的热量扩散,俯冲作用加快了洋壳和陆壳之间的物质循环。最后,结合太古宙变质岩、古老克拉通岩石学特征和锆石Hf、O及全岩Nd、Sr、Ar、Ti同位素组成,讨论了陆壳的形成时间和演化过程: 3.0 Ga之前形成了现有陆壳体积的60%~70%,厚度约为20~40 km;3.0~2.5 Ga,地壳改造速率明显增加,陆壳生长和破坏速率达到动态平衡,表明全球性现代板块构造体制逐渐成为控制大陆形成、裂解和陆壳演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扬子克拉通地壳的生成始于太古宙,但依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其主体形成于元古宙,对位于扬子克拉通北缘,分布在碑坝地区重要的基底岩系之一的火地垭群铁船山组火山岩进行了Sm-Nd和Rb-Sr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同位素年代学数据表明,铁船山组岩系形成于约(16685)Ma的中元古代,并源于高亏损的地幔岩浆库(d(t)7.53.10),且其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DM((1.68±0.10)Ga)与Sm-Nd等时年龄是一致的.Rb-Sr同位素年代学揭示出在新元古代早期(约(860±12)Ma的晋宁期)铁船山组岩系受到了构造热事件的改造.该事件与区内大规模的基性-超基性和碱性、中-酸性岩浆活动的同时出现在时间上是一致的.这些晋宁期岩浆作用有着以下共同特征:(1)岩浆源于亏损程度大为降低的岩浆库;(2)模式年龄TDM与铁船山组火山岩的形成时代相近.在本区的西乡地区,同为中元古代形成的西乡群底部的白勉峡组火山岩与其周围的晋宁期基性-超基性和碱性、中-酸性岩浆岩在年代学特征、岩浆库性质和亏损地幔模式年龄等多方面与碑坝地区铁船山组火山岩及其周围晋宁期岩浆岩的特征是类似的.这些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所揭示的区内地壳增生和晋宁期构造历史进一  相似文献   

19.
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基性火山作用与地壳增生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量的年代学资料表明,华北克拉通在早前寒武纪阶段有两个主要的基性火山活动时期,一期发生在2.7Ga左右,另一期发生在2.5Ga左右,代表了两期强烈的地壳增生事件。太古宙末期基性火山岩的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基性火山岩与其他岩石的关系和组合特征表明,华北克拉通在新太古代时期,在陆块之间基性火山岩的喷溢使地壳面积增大并把原本分离的小陆块拼合到一起,造成地壳的增生。在陆块内部,地壳的增生主要通过地幔柱的方式进行,在较均匀的地壳部分主要通过基性岩浆的垫托方式使地壳增厚,部分岩浆侵位到地壳较浅部位,甚至溢出地表。这两种地壳增生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联合作用形成了太古宙末的华北古大陆。  相似文献   

20.
北祁连山元古宙末-寒武纪主动大陆裂谷火山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北祁连山元古宙末-寒武纪大陆裂谷火山岩系为双峰式火山岩套,主要由基性与酸性火山岩组成。基性火山岩有磁性玄武岩与拉斑玄武岩两个岩浆系列,且富集LREE与LIL,其岩浆源区为与洋岛玄武岩源相似的富集地幔柱源。软流圈地幔柱上涌导致岩石圈地慢部分熔融,其熔体与地幔柱衍生熔浆混合,形成本区具有中等钕,锶同位素比值特点的基性岩浆。基性岩浆上侵至陆壳,引起下部陆壳深熔,产生长英质岩浆。地幔柱上隆促使大陆扩张,及至形成北祁连山元古宙末-寒武纪大陆裂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