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地理信息科学是现代地理学与计算机信息科学之间的一个交叉学科,其主要理论、方法来源于这两门学科。随着地理信息科学自身的发展,"虚拟地球"的理念越来越被大家所关注。"虚拟地球"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集成了其它各学科的专题数据,大大地拓展了地理信息科学本学科的研究范围,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投入到其中进行各类相关研究,产生大...  相似文献   

2.
地理信息科学方法论的理论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信息科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其方法论研究受到科学哲学和地理学方法论的指导,同时也从大量的该学科研究成果、工程项目和软硬件产品中提炼的案例中总结和归纳而来。本文在本学科的时代需求和国家前瞻布局的背景下开展研究。首先阐述了地理信息科学方法论的哲学观和实用观,提出了研究中应该处理好的六个关系;其次,建立了方法论的结构体系,由地理信息本体论、六个科学方法和七个技术方法组成;再次,分析和论证了地理信息的本体特征及其与方法论的关系,最后讨论了地理信息科学方法论的创新机制和策略。  相似文献   

3.
围绕“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知识体系、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方面,探讨了当前信息化发展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通过分析新时期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心理发展特征,研究相适应的自媒体教学手段、翻转课堂教学和多方面素质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4.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涉及地理学、测绘学、数学、计算机等多个学科,就培养角度而言,地理信息科学一方面强调地理学和测绘科学的知识学习,另一方面强调以数学素养为代表的素质教育。本文重点探讨了数学素养、核心要素和专业课程学习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实践对数学素养培养的影响。以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4届学生成绩为例,分析了数学素养及其与专业课程学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学素养有助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深化。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教学中需要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更加有助于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升华。同时,实践是检验和锻炼数学素养最好的方式,学生应在实际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5.
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从哲学角度,分析了哲学中的时空观,包括:哲学理论体系的时空界限、时空普遍联系、时空范畴、社会时空、社会形态时空和时空本体,在地理信息科学产生与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地理信息科学发展中层次性与尺度性、复杂性与开放性、连续性与阶段性、时间与空间相统一的发展规律,以及地理信息科学社会实践性与时空本体性的特点,旨在对当前的科学研究有所启迪和帮助,进一步推动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基本技能,对于培养中学地理教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高级人才为目标,立足于现代中学地理教师培养地理信息技术能力的需要,围绕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特点,兼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构建地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掌握现代地理学研究的技术和方法能力.  相似文献   

7.
地理信息科学基础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人们对地理信息科学基础理论的认识尚未达到完全统一.从地理学、测绘学和信息学理论视角凝炼出地理空间和时空基准、空间认知、地理信息传输过程、地理信息计算机表达、空间数据可视化与尺度、尺度分级规律以及地理数据不确定性等理论作为地理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旨在引起国内学者对地理信息科学理论问题的探讨和思考,关注地理信息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邓敏  刘启亮 《测绘通报》2023,(8):178-181
由“大数据”向“大知识”的转变是地理信息科学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也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深入分析了“大知识”时代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新特点,立足中南大学工科与地球科学群的专业特色,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建设及教学理念改革等方面,阐述了近年来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可为推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信息时代政府管理、行业应用、公众生活、知识传播对地理信息需求的变化和提高,提出了地理信息服务在数字化、多样化、系统性、开放性、集成化、智能化等方面的发展方向,论述了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重点,包括信息化的测绘生产体系、丰富的地理信息数据体系、科学的地理信息管理体系、完善的地理信息共享体系和高效的地理信息应用体系,...  相似文献   

10.
刘瑜  郭浩  李海峰  董卫华  裴韬 《测绘学报》2022,51(6):1062-1069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影响了很多学科的研究范式。对于地理学而言,这种趋势也不例外。从知识发现的角度,地理学研究主要有两个任务,即揭示未知的具体事实和发现一般性的规律机理。在这两个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可帮助地理学家发现知识甚至自动提取知识。相对于地球科学其他学科,地理学自动提取知识的任务更为凸显。但是在寻求地理规律的过程中,需要处理一般性和地理异质性之间的权衡,其核心可以表述为人工智能学习过程中的基础问题:泛化及可解释性问题。因此,二者存在内在的逻辑一致性,积极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强化地理学的学科基础。本文通过实例给出了人工智能用于地理规律发现的一个简单框架,指出了未来地理空间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以及地理信息科学在机制、模型、方法及应用方面潜在的新任务。  相似文献   

11.
在对地理教师地理科学素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地理教师在教学、科研、生活中应具备的地理信息科学素质进行了研究,并从师范教育、继续教育2个角度探讨了构建地理教师地理信息科学素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Choosing a textbook is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decisions instructors make in preparation for an academic term.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echnology (GIS&T) textbook development has been influenced by a unique set of circumstances, mainl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within an interdisciplinary environment, which has resulted in a continuous state of evolution. We examine the anatomy of GIS&T textbooks through a comparison of their organization, content, and depth of coverage. Specifically, utilizing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ody of Knowledge (BoK) as a comprehensive reference, we categorize the content of 26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introductory GIS textbook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has been consistent coverage of topics over time, with analytical methods and geospatial data being the most prominent topics covered in texts. However, individual textbooks place varying emphasis on the BoK knowledge areas, which is potentially useful to instructors seeking books that emphasize particular knowledge areas. Additionally, long‐term trends indicate a shift toward an emphasis on new forms of geospatial data (e.g., social media). Ongoing efforts to expand and revise the BoK reflect how the discipline continues to manage its own evolution as new geographic research linked to GIS and GIScience emerges.  相似文献   

13.
地理信息系统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在理论、应用、软件开发以及产业化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首先对GIS与地理信息科学的区别进行了讨论,然后对GIS应用开发技术发展历程以及目前GIS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论述,最后指出了GIS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GIS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presents a brief review of hyperspectral imagery and its analysis from a perspective based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The ten original research priorities of the University Consortium fo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from 1996 and the five emerging themes from 2000/2001 are used as a framework to examine different aspects of management, analysis and use of hyperspectral imagery. A GIScience perspective identifies a series of issues that can develop the utility of hyperspectral imagery and gives an agenda for research that integrates hyperspectral imagery into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to the benefit of both GIScience and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ole of Geoinformatics as a new scientific discipline designed for handling of geospatial information. Depending on the scientific background of the people involved in shaping the emerging discipline, emphasis may be placed on different aspects of Geoinformatics. Applications and developments may address geoscientific, spatial planning, or computer science related matters. The scientific field of Geoinformatics encompasses the acquisition and storing of geospatial data, the modelling and presentation of spatial information, geoscientific analyses and spatial plan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lgorithms and geospatial database systems. It is the position of the author that these tools from Geoinformatics are necessary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Digital Earth models and the real world with its real-world problems (‘connecting through location’). It is, however, crucial that Geoinformatics represents a coherent integrated approach to the acquisition, storage, analysis, modeling, present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geo-processes and not a patchwork solution of unconnected fields of activity. Geoinformatics is as such not a part of Geography, Surveying, or Computer Science, but a new self-contained scientific discipline. The current paper highlights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trends of the discipline and presents a number of Geoinformatics initiatives. The research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of the newly formed Institute for Geoinformatics and Remote Sensing (IGF) at the University of Osnabrueck serve as an example for these initiatives. All these developments have lead to the long overdue formation of a scientific ‘Society for Geoinformatics’ (German: Gesellschaft für Geoinformatik – GfGI) in Germany.  相似文献   

16.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随着新建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高等学校开放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开放实验室的建设,探索地理科学专业GIS应用技能培养,为地理科学专业转型发展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实践教学系统构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GIS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学科,GIS人才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掌握过硬的实践技术,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能力方面的作用重大。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了GIS专业实践教学系统,探讨了GIS主要实践能力,阐述了GIS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GIS实践教学模式。认为GIS教学必须以理论为指导,以技术为核心,积极开展GIS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8.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它以计算机为处理平台进行地理空间分析。村庄规划是我国城市规划中最基层的规划,本文将GIS技术引入到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中,探讨了ArcGIS软件在村庄规划中的应用,改进了以往的规划工作思想和技术路线,具体分析了村庄规划编制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了村庄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规范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在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近60年的发展演进中,理论和技术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应用领域扩大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体系结构、开发模式和服务模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推动GISystem进一步向前发展,在综述GIS中之“S”的三种含义即System(系统)、Science(科学)和Service(服务)以及GIS近6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讨论:(1)如何认识地理信息系统(GISystem)。首先解析地理信息系统的三个关键词(系统、信息、地理信息),据此论述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内涵,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同地图、计算机地图制图、地图数据库的关系,认为地理信息系统源于又超越了地图、计算机地图制图和地图数据库,并认为地理信息系统具有装备的特性。(2)地理信息系统是怎样发展演进的。重点分析了由“地理信息系统”到“地理信息服务”的发展演进的社会需求背景、技术背景、学科背景,从应用领域、数据资源和功能的扩展及体系结构、开发模式和服务模式等方面,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演进的主要表现。(3)地理信息系统的未来发展将走向何方。首先,讨论了正确理解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扩展的问题,认为应用领域的扩展不可能是“无边无际”的;地理信息系统的未来发展必须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急需;在分析比较现有三种GISystem服务模式的基础上,认为采用“网格集成”与“弹性云”的“混合式”技术体制是GISystem服务模式的最佳选择;提出了基于“网格集成”与“弹性云”的“混合式”的时空大数据平台技术实现必须解决的6个关键技术问题和“时空大数据平台”的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20.
大地测量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姚宜斌  杨元喜  孙和平  李建成 《测绘学报》1957,49(10):1243-1251
近50年,由于大地测量观测手段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大地测量学科不断进化,并与其他学科不断交叉与融合。本文首先简述了大地测量学发展的背景和在历史上发挥的主要作用,梳理了大地测量传统学科的形成。进一步,分析了大地测量发展现状,侧重从观测手段的进步描述学科的发展;从应用领域的拓展描述交叉学科的形成;从国家需求和科学发展出发,描述了大地测量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综合各方面因素,提出了大地测量现阶段学科分类建议,试图为大地测量工作者的科研选题、基金申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