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汶川MS8.0地震地下流体异常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宏观前兆异常的现场调查基础上,认真分析目前地震预测的困难与能力之后,认为汶川MS8.0地震的预测失败并不意味着地震不能预测;认为汶川MS8.0地震前前兆异常的数量偏少,但仍有一定规模的地下流体异常与明显的宏观临震异常;还认为震前作出预测可能困难,但震前有所觉察应是可能的。为提高中国地震预测能力,提出了要改革目前的"监测、预测、研究三分离"的管理机制和"专业与地方两条线"的管理体制,要改变地震日常分析预报中"电脑代替人脑"的工作现状和过早地"程式化与规范化"的工作模式,要提倡创新性的科学探索,要重视前兆异常的震前调查与落实,要重视宏观异常的监测与研究等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疆泥火山群地震前兆异常实时监测与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网络技术的视频监控服务,实现了对新疆北天山地区3个泥火山点的实时监测,可在线实时查看泥火山活动情况,分析预报人员依据泥火山活动图像可开展地震预测研究。新疆艾其沟泥火山网络视频监控服务系统扑捉到了2次6级地震前火山液面明显的宏观异常变化现象,这说明基于宽带网络技术的网络视频监控服务,可实现互联网用户使用客户端远程软件连接服务器,实现在线实时查看泥火山活动情况的监控画面,并依据泥火山群地震观测网,捕捉泥火山群地震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3.
吴忠良  蒋长胜 《中国地震》2007,23(3):211-224
从"统计预测"、"经验预测"、"物理预测"的角度讨论了世纪之交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国际进展。"统计预测"包括地震预测预报方法的统计检验、"统计地震学",以及统计物理在地震预测预报中的应用;"经验预测"包括搜索可能的前兆异常的尝试、建立将可能的前兆异常现象与地震孕育过程联系起来的简单模型、发现对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新现象,以及地球介质变化的动态监测试验;"物理预测"包括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模型、地震断层带性质的观测和实验研究,以及对震源的直接探测和钻探。讨论了"统计预测"、"经验预测"、"物理预测"之间的关系,对"把经验预测或统计预测变成物理预测"的发展战略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青岛市地震前兆观测系统,提出青岛市地震前兆系统发展建议,以期对青岛市地震监测、预测预报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地震预测是极具挑战性尚待解决的世界性的科学难题,目前尚处于初期的科学探索阶段,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特别是短期与临震预测的水平与社会需求相距甚远。从理论上讲,地震是有前兆的,地震前兆信息是预测地震的依据,只有获得了地震前兆,才有可能对地震作出预测。但在实际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如何从观测资料中识别和提取地震前兆信息,如何依据这些地震前兆信息进行地震预测,始终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并且必须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地震前兆含义,科学问题与研究途径的研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肇诚  王贵宣 《地震》1997,17(4):429-439
地震前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地震预报、有关科学问题和探索途径的研究现状及其前景有各种评价。文章认为由于一些科学问题没有解决,尽管对中缅边境1995年7月连7.3级地震作出了成功预报,经验性预报有一定的局限性,文中讨论了广义地震前兆和狭义地震前兆,广义地震前兆包含二类前兆:场兆和源兆;而狭义前兆仅指后者。大陆震例前兆的系统研究证实了广义地震前兆的存在,然而  相似文献   

7.
地震电离层前兆综合监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前后对电离层进行观测的方法正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地震前兆观测方法。应用多手段地基无线电遥感探测技术,通过软件无线电形式,实现一机多能,对电离层状态的综合探测,获取地震前电离层变态的多参数数据,结合对地震电离层前兆物理机制的研究,将能大大提高地震电离层前兆预报分析的可信度、可靠性,有助于对地震电磁现象机制的识别和前兆信息的提取和强震预报预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1975年海城、1976年龙陵、松潘—平武、唐山地震的宏观前兆资料为依据,在反复核对、综合整理以及对某些宏观现象形成机理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这四次强震前出现的宏观前兆时空场态变化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得出了几点较明确的认识。如何利用强震宏观前兆现象及时空场态变化特征,对跟踪、判定强震短临预报三要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前兆研究的进展,困难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渭宾 《地震》1990,(6):1-6
本文试图从仪器研制,监测、预报和通讯系统建设,排除干扰、识别异常和分析预报方法的研究,以及前兆机理和震源物理等方面,简要地总结近十年我国地震前兆研究的进展。又从机理研究、统计检验以及提高仪器灵敏度和抑制干扰之间的矛盾等方面讨论了前兆研究在科学技术上面临的困难,同时分析了当前发展前兆研究面临的经费需求矛盾。最后,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开展前兆研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据文献报道,地震前会有电磁前兆异常,对电磁异常的监测与判定也已成为地震监测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的有效手段之一.立体的、综合的地震前兆监测系统,对系统研究和识别地震前兆异常信息将发挥重要作用.立体的、综合的地震前兆监测系统应由地震前兆监测台网、地震电磁卫星、子午工程监测系统以及其他区域监测系统组成.  相似文献   

11.
为推进地震前兆观测技术和分析预报方法创新,广泛听取各方面对我国地震预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电磁专业委员会于2008年11月29—30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地震电磁波前兆观测技术与分析预报方法论坛”。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日本有关地震前兆现象研究的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地震前兆现象的大量调查、前兆现象产生机制的研究、物理预报方法的采用,以及进一步推进有关前兆现象的研究等方面,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有关地震前兆现象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地震带地震短期综合预报方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立明  刘小凤 《地震工程学报》2006,28(3):193-203,209
在多年地震预报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祁连山地震带地震活动短期阶段具有共性特征的地震活动增强、群体前兆异常演化、重点前兆和重点地震活动现象等,总结、提炼出了区域短期综合预报方案。  相似文献   

14.
北京磁测预报地震效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北京磁测预报地震是以压磁理论与感应磁效应为物理基础的,应用差值比较、图象演变、快谱幅比、统计参量等方法,分析地磁资料,研究震磁前兆信息,开展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以1992 ̄1997年期间书面的预报意见为依据,分析了地震预报效能,结果表明,北京磁测的地震监测预报有一定的实际效果与积极作用,今后应当加强震磁前兆的观测研究。  相似文献   

15.
邢台地震后,经过现场调查研究,发现了一些前兆异常现象,开展了地震监测台网和群众业余骨干测报点的建设.海城和唐山地震后,提出了专群结合、土洋结合的预报方针,进一步推动了地震前兆观测的发展.后来发展到在有发生地震危险的地方进行短临跟踪,即临时布设一些台网进行前兆学科的短期观测,以期能预测忖可能会发生的地震.  相似文献   

16.
天山地区中强地震预报判据及方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新疆6级地震成组活动与7级地震的相关性进行了总结。结合天山地区不同构造环境,开展中强地震孕育阶段不同区域地震活动图像演化和强震短期前兆异常综合特征研究,在总结天山地区中短期异常特征及预报判据基础上,提出中短期阶段预报方案。预报方案:①时间预测。南天山在地震平静背景下,局部地区出现较明显的地震增强现象;北天山3~4级地震出现增强-平静-显著地震过程;大范围前兆观测出现同步异常变化等。②地点预测。地震活动增强区、空区周围、条带端部或空段、显著事件周围,定点前兆短期异常相对集中区域等,可做为地震发生的预测地点。③强度预测。预测区周围历史地震强度、新疆5级地震平静持续时间、震前地震活动强度等可做为强度预测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发展我国地震预测具有优势的形变监测手段,以及加强前兆机理研究、地震前兆识别判据、地震孕育过程的数值模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对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改革设计研究——地震预测预报20年发展设计"的有关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地震前兆与短临预报探索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丁鉴海  余素荣  肖武军 《地震》2003,23(3):43-50
针对地震短临预报面临的科学问题,分析研究了地震前兆(近场前兆、远场前兆和大尺度动态前兆)预报地震的物理基础;总结了地震短临前兆时空演化特征和同步耦合现象。高空技术在地震前兆观测中的应用将有利于短临预报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9.
地震监测数据是进行地震分析预测及其他地球科学研究的基础。在分析原有数据特征基础上,整合地震前兆数据、测震观测数据、地震台站信息等数据,建立河北省地震监测信息综合数据库,研制基于地震信息综合数据库的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为监测预报、应急救援和地震科学研究等提供及时、稳定、安全的基础数据服务。  相似文献   

20.
地震前兆数据一直是地震分析预报必不可少的重要数据资源。随着辽宁省地震前兆台站数字化技术改造的开展,地震前兆模拟记录将逐步被数字化记录所取代。我们结合数字化技术改造的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的网络关系数据库模型构造了辽宁省数字地震前兆数据库。该数据库直接面向整个地震系统,为地震预报提供详实的数据服务和先进的研究手段。本文对数据库系统、数据库总体设计及数据共享服务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