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遥感数据的海量堆积与应用信息的匮乏日益凸显信息认知提取的重要性,在地学信息图谱方法论的指导下,同时参考视觉认知流程,提出了遥感信息图谱认知方法用于遥感数据的自动解译。在地理信息系统的统一框架下逐步挖掘多源遥感数据的"图"、"谱"特征并进行图谱耦合分析,通过多尺度分割、特征分析、监督学习等关键步骤完成"察觉—分辨—确认"的地学认知流程,初步满足自动化和智能化应用需求。在土地覆盖信息自动解译应用中建立了基于"图谱"先验知识的管理与运用机制以实现自动化,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提升智能化程度,并以自适应迭代控制模型使结果精度向最优逼近。选取了珠江三角洲的试验区域进行了基于ALOS多光谱影像的土地覆盖自动分类,结果符合预期,说明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遥感分析的城市土地定级技术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镇土地定级方法中引入遥感数据分析,提出了应用遥感数据量化定级因子,实现土地定级快速更新的可行方案。以武汉市为例,利用MODIS植被指数和陆表温度产品,准确量化环境因子对定级单元的作用,快速更新武汉市土地定级成果,缩短了更新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更新成果。  相似文献   

3.
国土资源信息交换系统的多级异构体系与关键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是实施国土资源政务管理和信息服务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国土资源信息交换系统是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本文设计了一个多级异构的国土资源信息交换体系,实现了网络环境下国土资源数据的快速传递机制,保证数据在各级国土部门的实时更新,保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数据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以东莞市为例,从数据库总体设计、数据库管理设计、数据库同步与应用设计等方面进行论述,较为全面的讨论了土地资源管理核心业务"一张图"数据库建设的总体定位、安全管理与同步应用等关键技术节点,初步建立了东莞市土地资源核心业务"一张图"数据库体系,为全市国土管理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有效提升了全市国土资源管理精准化、标准化、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SPOT4-VEGETATION中国西北地区土地覆盖制图与验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SPOT4 VEGETATION的遥感数据产品生成的NDVI与NDWI植被指数时间序列图像集 ,通过ISODATA非监督分类方法 ,编制中国西北地区土地覆盖图。以TM影像人工解译结果作为真实值 ,通过对西北五省共计 47个均匀分布且异质性强的 2 5km× 2 5km样本区内的土地覆盖类型及其面积进行统计分析 ,修正了SPOT4 VEGETATION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 ,建立了各省验证结果的样本统计直方图并计算其回归系数。结果表明SPOT4 VEGETATION中国西北地区土地覆盖图在总体上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影响遥感数据自动分类精度 ,造成土地覆盖误判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即异物同谱和混合像元问题。对于前者通过叠加各种辅助数据如DEM等可以降低误判的机率 ;对于后者运用混合像元分解的各种算法可以提高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图件遥感快速更新方法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深圳市为例 ,简要介绍了运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图快速更新的方法和流程。该方法以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 ,结合土地利用详查数据和变更资料 ,采用影像融合和计算机自动变化提取技术 ,同时综合多源信息 ,以人机交互知识解译方式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 ,辅助应用 GPS对变化信息进行外业实地调查 ,从而快速更新深圳市土地利用栅格图。该方法可快速、及时地获取和掌握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数据 ,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利用、规划等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信息动态监测是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东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一项基础性工作.广东省的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从2004年开始,每年开展一次,至2008年全面建立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体系.而每一年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工作的完成都有严格的时效性,使得生产单位对数据生产的效率、效益和质量必须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来进行考虑.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更新应用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上,是各工序进行有效衔接和保证产品最终质量的必要前提.结合工作实践,以数字高程模型DEM如何利用其他3D数据(数字线划图DLG、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栅格地图DRG)或旧DEM数据的更新,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从而保证产品的时效性和质量.  相似文献   

8.
尹鹏程  李钢  黄亮  蔡先娈 《测绘科学》2014,39(11):85-90
基于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理念,依托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库,构建国土资源全过程全要素监测监管体系是当前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的主线.第二次土地调查已经部分实践城乡一体的地籍管理理论,文章基于城乡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组织管理模型,给出了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建库模式,并从数据更新维护机制、国土资源全要素管理体系建立两个方面对基于城乡一体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应用模式进行了探讨,以促进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库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土地生命周期理论,介绍了土地生命周期管理的内容,阐述了土地审批业务模型,分析了土地业务间的数据关联关系,开发建设了国土资源"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实现对土地的全过程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10.
梁勇奇  杨瑞霞  谢一涵  王普  杨岸霖  李薇 《遥感学报》2021,25(12):2441-2459
全球世界文化遗产本体及其环境数据是遗产价值认知和保护的基础,更是大数据时代遗产研究、展示以及可持续利用的依据。本文基于网络和地球大数据,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空间分析、领域知识图谱等技术,构建了包括领域知识图谱5万个节点,94万条三元组的全球世界文化遗产知识图谱,支持世界文化遗产的属性、节点关系查询以及图结构表达。基于知识图谱,进行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观特征、文化延续性、土地覆被状态以及遗产与城市、社区的空间关系特征分析。研究表明: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沿着山脉、水系分布的特点,因此可参考地理单元,形成区域特色的文化遗产管理和保护体系,促进以区域为整体的遗产可持续发展;通过文化的延续性分析可以发现遗产所具有的特定历史文化时代属性,揭示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多样性,为遗产的整体保护提供新的切入点;遗产和城市与社区的空间关系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1990年—2000年的匀速靠近期,2000年—2015年的放缓靠近期和2015年—2018年的加速逼近期,因此未来需要持续关注城市和遗产空间关系变化对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时代地理空间资源不断增多,但现有通用知识库较少考虑地理空间数据蕴含的语义知识,难以实现数据的快速检索.因此亟需引入本体技术,以蕴含的语义知识为基础,提高地理空间数据访问速度,精确获取用户所需信息.以本体为基础,提出了顾及地理空间数据语义知识的快速检索方法.首先,基于通名编码规则、地理空间数据和开源百度百科数据构建...  相似文献   

12.
国家公园的土地覆盖分类对于掌握自然资源现状、查明存在的生态安全威胁并快速应对具有基础性数据支撑作用。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结合哨兵(Sentinel)主被动遥感数据及其导出的光谱指数、纹理特征和地形特征,分别采用基于像元的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算法和面向对象的简单非迭代聚类(simple noniterative clustering,SNIC)+RF算法实现了钱江源国家公园异质性景观的土地覆盖(耕地、森林、草地、水体、人造地表和裸地)分类。地面实验表明,在多种输入数据组合中,基于像元和面向对象方法分类获得的最高总体精度分别为92.37%和93.98%。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数据的纳入能够提高基于像元方法的分类精度,但在面向对象方法中未能体现精度提升效果。通过SNIC+RF算法生成的土地覆盖分类图完整性更好,所需特征数量较少,并且算法能够在GEE环境下快速执行,适用于国家公园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种基于路段连接图的格网模式识别方法.该方法以路段连接对作为研究的基本单元,以节点路段为点,路段的连接为边用路段连接图表达道路网.将在道路网中识别格网转化为在路段连接图中搜索格网回路.提出了描述路段连接对几何与连接关系的5个参量,用于筛选图中符合格网特点的节点和边.设计了图搜索的约束条件,使用广度优先遍历搜索连接关...  相似文献   

14.
复杂艰险的山区环境和不确定的地理地质条件是影响铁路隧道施工建设安全、质量和进度的关键因素,面向智能化、精准化的施工管理,提出一种铁路隧道钻爆法施工安全质量进度知识图谱构建方法。首先,根据铁路隧道施工建设过程中与安全质量进度关联的人机料法环5类关键要素的概念与语义关系,设计了模式层自上而下和数据层自下而上双向协同的构建方式;然后,抽取实体及关系并进行融合、存储,完成模式-数据关联的知识图谱构建;最后,以某新建铁路隧道出口工区施工事件为例构建实例图谱。结果表明,该方法构建的知识图谱精细刻画了影响安全、质量和进度的关键要素属性、要素间语义关联关系以及互馈作用关系等,为铁路隧道钻爆法施工全过程的安全质量进度整体性、系统性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了关键支撑,也为铁路隧道工程数字孪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线旅游服务模式和海量网络文本的出现为旅游产业规划和用户出游推荐提供了新的信息支撑。然而实时更新的网络文本语义模糊、信噪比低,难以利用,由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领域本体和迁移学习的旅游知识图谱构建方法。首先,基于行业规范定义了旅游景点特征体系,建立了以旅游景点为核心的旅游知识图谱,支持景点语义特征的全方位刻画;然后,通过迁移学习方法将预训练语言模型改造为定制化知识抽取器,从网络文本中获取知识三元组,并融合游客足迹、兴趣点语义等信息将分散的相关信息整合为系统性的旅游景点知识图谱。知识抽取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常用的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模型,定制化知识抽取器获取的景点语义知识,其精度与完整性分别提升了50.7%和670%。所构建的旅游景点知识图谱可全面表达现实中的旅游场景,支撑不同尺度下游客行为与市场需求的深入解析,为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2013年,中国发射了首颗进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无线电掩星观测的气象卫星FY-3C,其掩星数据产品已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national satellite meteorological center,NSMC)发布.基于FY-3C附加相位...  相似文献   

17.
后向散射系数(σ0)是卫星雷达高度计的观测量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地表状态监测、积雪冰层厚度反演、卫星测高定标与验证等过程。根据Jason-2测高卫星的地球物理数据记录分离出青藏高原Ku波段的σ0数据,以GlobeLand302020版本的地表数据为分类基础,通过经纬度数据对σ0赋予地表属性,获取不同种类地表特征对应的σ0数据在2008-12—2016-09期间的时变序列,利用奇异谱分析原理提取出的不同地表属性中σ0的趋势项信息和周期项信息,并对周期项结果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分析。结果表明:水体、湿地区域对应的σ0数值较高,冰川和永久积雪区域对应的σ0数值较低。在整个区域,σ0存在多种周期信号。人造地表、裸地、灌木地的地表性质稳定,区域对应的σ0周期不显著。在其余区域,σ0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周年和半年周期,且变化振幅不一致,各个区域对应的σ0趋势变化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8.
针对“异质鸿沟”问题导致的不同模态遥感信息间相似性难以度量的问题,构建并公开了一个包含4种模态信息的跨模态遥感数据集,并基于不同模态信息间潜在的语义一致性,提出了一种通用的跨模态遥感信息关联学习方法。利用深度神经网络的表征能力,分别对图像类信息和序列类信息设计各模态信息的特征学习网络,实现对不同模态高层语义信息的准确表示;设计了一个新的关联学习损失函数对模态内的语义一致性和模态间的互补性进行限制,利用知识蒸馏的思想,以先融合后迁移各模态间信息的方式增强模态间的语义相关性。在构建的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平均精度均值达到70%,超过基准方法。  相似文献   

19.
恐怖主义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众多学者在事件模型上进行了大量探索,但现有事件模型的恐怖主义概念层次特征不够突出,时序、空间和语义关系相对缺失,且知识图谱模式层的概念和关系类型固定,难以满足事件的多样化描述信息,因此,亟需以事件为中心并结合时空和语义特征构建事件表示模型.在分析事件组成要素的基础上,结合知识图谱前沿技术...  相似文献   

20.
空间分布模式是否保持一致是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当前的研究缺少量化分析和位置表达的现状,提出了一种新的空间数据特有的自相关性评价方法。首先利用语义距离建立空间权重矩阵,随后通过莫兰指数(Moran’s I)计算数据处理前后全局和局部自相关度,最后利用莫兰(Moran)散点图和空间关联的局部指标(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集聚图相结合的方法对综合前后的土地利用分布模式进行可视化对比。相较传统评价方法,所提方法顾及数据语义关系,计算可量化聚集程度,以直观可视化方法对比展示,更好地对土地利用数据在综合前后的全局空间分布模式一致性进行了评价。认知实验结果符合人类认知,表明所提方法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