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侯蜀光 《云南地质》1992,11(1):29-31
泥炭是未固结成岩的可燃有机矿产,是最年轻的煤,主要形成于第四纪,并以全新世最普遍。由有机质和无机质两种组成,含水份通常在80%左右。有机质含完全分解和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主要成份有纤维素、半纤维素、腐植酸、醣类及氨基酸;无机物主要是各种矿物的氧化物,即灰成分。沼泽发育过程中植物生长死亡、分解而成泥炭。而植物残体又是沼泽中造炭植物死亡后留在矿质土壤和泥炭土中,在过分潮湿和通气困难的条件下尚未完全分解的植物体。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全新世中国西南地区红原泥炭地的碳积累速率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综合腐殖化度、有机碳含量、干容重和纤维素碳氧同位素多指标,重建了红原泥炭地全新世气候变化和碳积累速率变化历史。在温暖湿润早全新世(11.5~6.2ka B.P.)初级生产力超过泥炭分解,是其快速积累期。此阶段红原泥炭碳积累具有明显北方泥炭碳特征。4.5~2.5ka B.P.气候温凉湿润既能促进初级生产力发展,又能抑制泥炭分解,出现高速积累期,此阶段红原泥炭积累速率具有明显热带泥炭碳特征。  相似文献   

3.
所谓泥炭就是在地表过渡潮湿和通气不良的沼泽环境下,大量死亡植物堆积后,经过不同程度分解(或腐烂),形成的褐色、棕色或黑色的沉积物,泥炭是这类沉积物的统称。   相似文献   

4.
在严格厌氧条件下,分别用滚管计数法和MPN计数法测定了不同环境泥炭样品中的发酵型细菌,硫酸盐还原细菌和厌氧纤维素分解细菌的数量与分布,并考察了产甲烷细菌的存在与活性,同时分析了这四种细菌类群相应的地质意义。实验结果表明,在泥炭中发酵型细菌数量与有机质的含量特别是腐殖酸含量具有正相关性;硫酸盐还原细菌数量与硫酸盐含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与样品埋藏深度具有一定负相关性,硫酸盐还原细菌数量与硫酸盐含量的最小值均出现在泥炭层最底层;厌氧纤维素分解菌只在少数样品中检测到,而产甲烷细菌广泛存在于所有样品中,且可以与硫酸盐还原细菌共存于许多样品中。  相似文献   

5.
滨海红树林泥炭沉积物中硫的赋存特点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南和厦门两地滨海红树林沉积物和埋藏泥炭中硫的成分分析表明,滨海红树林沉积物和泥炭中的硫以硫化铁硫为主,有机硫次之,硫酸盐硫含量最低。泥炭沉积物中硫的赋存形式和特点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海南福田地区红树林泥炭沉积物主要形成于红树林潮上坪和泥炭坪,硫含量较高,平均为2.60%,且有机硫含量与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而硫化铁硫含量与有机碳含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厦门海沧镇红树林泥炭沉积物形成于红树林潮间坪以及潮道环境,硫含量较低,平均值仅为0.43%,形态硫和有机质的相关性与海南红树林泥炭地沉积物相反。红树林泥炭沉积物中铁的硫化物主要以黄铁矿形式产出,且以莓球状形态为主。研究表明,黄铁矿与次生有机硫的生成与微生物活动密切相关,造成红树林泥炭中硫含量差异最主要的原因不是硫源,而是有机质的供给与沉积微环境的影响。现代滨海红树林泥炭沼泽中硫的赋存特征将对煤中硫成因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泥炭的分类     
泥炭是沼泽的特有产物.它遍布全世界,在我国亦有大面积分布.泥炭在工业、农业、医疗、环保、能源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由于在不同条件下形成的泥炭理化性质和利用途径有所不同,因此对泥炭进行合理分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泥炭的分类尚不统一.国际泥炭学会下属的分类小组,曾建议以植物组成、分解强度、营养状况作为分类的三项主要依据.而这个建议只是原则性的,不是一个完整的分类系统,还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黄县盆地煤与油页岩的形成环境及其综合开发利用潜力,运用有机岩石学方法,对其有机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层与油页岩中的有机质主要形成于陆上高等植物。盆地边界断层控制着成煤作用过程:当断层停止活动时,形成泥炭沼泽;当断层重新活动时,盆地下沉,湖水侵入泥炭沼泽,形成油页岩。油页岩中含有丰富的角质体和壳屑体,导致长链饱和烃增加。   相似文献   

8.
红原泥炭苔草的碳同位素组成与全新世季风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红原泥炭中挑选出的单一植物残体——苔草纤维素的δ^13C时间序列是印度洋夏季风强度变化的敏感代用指标,它不仅请楚地指示了过去12000年印度洋夏季风数千年尺度上的变化历史,而义记录下了9次明显的季风突然减弱事件,它们可以与同时期北大西洋发生的冰川漂移碎屑沉积物事件一一对比。红原泥炭混合纤维素δ^13C时间序列也同样请楚地记录了过去12000年印度洋夏季风数千年尺度上的变化历史,对全球大范围的主要气候突然变化事件也有很好的响应。因此,泥炭混合纤维素δ^13C时间序列乃是一种很有实用价值的古气候代用记录。  相似文献   

9.
本文测定了中国 3个典型泥炭沼泽四川红原、吉林金川和哈尼的现代沼泽植物中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吉林金川和哈尼的沼泽在相似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下发育演化 ,而四川红原的泥炭发育在截然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结果表明 ,每个泥炭沼泽现代植物中的碳、氧同位素均有较大的离散度 ,表现为不同营养状况下的成沼植物之间的同位素差异 ;从δ1 3C值来看 ,三个沼泽中的植物均属C3植物 ;红原与金川、哈尼有着明显不同的现代植物稳定氧同位素组成 ,前者更富集1 8O。同一泥炭植物碳、氧同位素的不均一性要求在利用泥炭沉积物恢复过去气候变化方面一定要谨慎。非常有意义的是贫营养泥炭 (高位泥炭 )的成沼植物有着非常接近的同位素组成 ,揭示贫营养型泥炭可能是更为理想的过去全球变化信息档案  相似文献   

10.
泥炭藓是贫营养泥炭类型中的建群植物,由于生态水环境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少受其他水源的污染,可自然反映古降水、古湿度的情况,所以是古气候研究最理想的纤维素同位素测试材料之一。因此,弄清我国贫营养泥炭沉积的物质组成及水化学环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笔根据多年来的国内外野外调查,结合收集到的资料,以东北大小兴安岭山地的泥炭辞贫营养泥炭地为基础,与美国、加拿大以及俄罗斯等国家的同类泥炭地相比较,对我国贫营养泥炭沉积的物质组成、理化特性及水化学环境做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并就此讨论了湿地保护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泥炭的容重是指在天然赋存条件下,包括存在于泥炭中的孔隙、裂隙、缝隙时的重量和同温度、同体积水重之比叫容重,或称假比重、视比重。在野外用刻槽法测出的比重又叫“体重”。容重的大小受泥炭内部所含泥沙、分解度、植物残体组成和外用的复盖层厚度、采样到测试时间长短、送来样品是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红树林泥炭中硫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海南岛红树林泥炭普遍富硫。黄铁矿、硫酸盐和有机硫是泥炭中硫的三种主要赋存形态,其中,以黄铁矿硫高为特征。利用形态硫分析、硫同位素分析等手段结合硫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了泥炭中硫的形成机理。泥炭中硫的富集与泥炭坪环境具紧密的成因联系,全硫和形态硫的时空变化受微环境的控制;潮坪水介质中的硫酸盐是泥炭中硫的最初来源;泥炭中硫的加入,主要发生于准同生价段,在加入过程中还原硫细菌起了决定性作用。定量沉积环境分析是查明古代富硫煤田硫分布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上海西部地区松江、青浦县境内的泗联、天马、沈巷、练塘、金泽等公社,有大量埋深于1~2米范围内的泥炭资源。泥炭均分布于第四系砂质粘土中,矿体厚度不大,一般呈水平产状。从总体看,泥炭主要有深黑色及黑褐色两种。除个别地区见到团块状和粒状外,大多为纤维状结构。植物遗体很显著,但辩认较困难。分解良好,腐植质很多。多数泥炭的平均PH值为6.5左右,呈弱  相似文献   

14.
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应用于泥炭纤维素中有机脂类物质的提纯工作,并对萃取物进行色—质联用分析。结果表明,在萃取物中检出了一系列甲酯类、乙酯类、少量有机酸及正构烷烃组分。首次检出的脂肪酸乙酯系列化合物多数呈高碳数分布,具偶碳优势。长链正构烷烃主峰碳为nC33或nC31,具有明显的奇碳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泥炭生成过程的气候条件,记录了气候变化的信息。同时也显示出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能够很好地完成除去纤维素中有机脂类这一重要环节,有利于提高泥炭纤维素δ13C值检测的准确度,为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地学中的应用开辟了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红树林泥炭形成于热带泥炭聚积区,成炭质料为适盐性的红树林植物群落,堆积环境为泥炭坪,与陆相沼泽泥炭相比,这些特殊性必然反映到泥炭的有机组成上。红树林泥炭有机成份的研究将为合理开发利用海南的泥炭资源提供依据。红树林泥炭有机组成特征及其在泥炭化过程中的变化也必然为探讨泥炭化机理提供大量地质信息。一、海南岛红树林泥炭的一般特征海南岛红树林泥炭以埋藏泥炭为主,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东北部沿海地区,以琼山县东寨港和琼海县福田地区发育最好,其成炭环境为泥炭坪。现在正在发育的泥炭坪仅见于文  相似文献   

16.
陈硕民 《第四纪研究》1965,4(1):151-172
本文的目的在于利用粽合性的古地理研究方法(孢粉分析、組成泥炭的植物殘体的鉴定、泥炭的分解度和灰分的测定等)对契什基克沼泽的形成、发展和泥炭的技术特性等問題进行较全面的研究。这样的研究无論在理論上,或在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惠荣耀  丁安娜 《沉积学报》2019,37(2):424-431
石油是生物地质作用的产物,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组成和结构影响着石油天然气的生成。微生物改造有机质形成石油、天然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易溶于水的有机质和分子量小、成分简单的化合物优先参与到成油中形成低熟油。2)成熟油的有机母质主要为来自水生生物、藻类的脂肪和蛋白质,其次为来自陆源有机质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分解菌、蛋白质分解菌、产氢菌等;脂肪酸初始阶段不溶于水,只有当环境中不存在占优势的其他碳源物质时,微生物才能利用和分解脂类进行生长。3)高演化阶段生存着大量的嗜热、超嗜热产甲烷菌,来自于陆源植物的纤维素、木质素、高分子聚合物等许多在成熟阶段难以降解的有机质在高演化阶段可以发生降解。成油过程要经过降解有机质、去除含氧基团、产氢菌产氢、耗氢菌用氢等过程,较成气过程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8.
何大双  侯读杰  黄海平 《沉积学报》2018,36(5):1049-1058
通过对泥炭正构烷烃和正烷酮的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分析,以探讨阿萨巴斯卡地区Mildred泥炭沼泽的物源输入特征,以及正构烷烃和正烷酮的内在成因关系,从而揭示研究区泥炭记录的生物信息和植被演化特征。结果表明:Mildred泥炭正构烷烃和正烷酮均以高分子量C23~C33为主,呈后峰型分布,奇碳优势明显,物源以原地堆积的陆源高等植物为主,少量苔藓类、水生植物也有一定程度的贡献。根据主成分分析和正构烷烃指标,Mildred泥炭分子指示物源输入具有分段性,上段(地表至-17 cm)成炭植物以锈色泥炭藓为主,中段(-17 cm至-41 cm)沉积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木质树根、杜鹃花科、黑云杉和莎草科等,下段(-41 cm至底部)莎草科类富集,少量松柏、杜鹃花科等木质植物发育。正构烷烃和正烷酮的分布极具相似性,同奇碳数正构烷烃与正烷酮极高的相关性论证了两者的内在成因联系。泥炭中正烷酮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相应正构烷烃的微生物氧化作用,剖面上部锈色泥炭藓的富集对正烷酮有一定程度的贡献;结合FT-MS资料,脂肪酸的微生物β-氧化和脱羧基作用是形成正烷酮的另一种有效路径,但不是主要的成因路径。  相似文献   

19.
<正>泥炭地尽管只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有机碳的储量却高达全球土壤有机碳总量的30%,在全球陆地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泥炭地关键带监测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微生物活动是泥炭地关键带过程的主要营力之一。通过系统的环境条件-微生物活动-碳动态观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泥炭地碳循环过程。藿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细菌脂类标志物,在泥炭地中含量和种类丰富,可以用来指示泥炭地细  相似文献   

20.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剖面有机碳分布特征与积累现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研究了三江平原3类典型湿地(泥炭沼泽、腐殖质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沉积物剖面有机碳的组分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泥炭沼泽、腐殖质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剖面有机碳分布具有明显的储碳层和淀积层。储碳层厚度分别约为110、60和15 cm,有机碳平均含量分别为295、280和60 g/kg(干物质重)。泥炭沼泽和腐殖质沼泽储碳层内,有机碳主要组分为分解程度低的轻组碳(约占总有机碳的70%以上),沼泽化草甸的储碳层内轻组碳约为16%。储碳层以下淀积层的有机碳含量都 < 30 g/kg,轻组碳含量很少。3种类型湿地剖面轻组碳与总有机碳之间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WTBX]P[WT]=0.01)。初步建立了湿地有机碳储量的估算方法,得到3种类型湿地剖面1 m内的有机碳储量分别为6.62×104、4.90×104和1.44×104 t/km2,2 m内分别为8.16×104、6.81×104和2.24×104 t/k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