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华北汛期旱涝与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   总被引:42,自引:10,他引:32  
赵声蓉  宋正山 《高原气象》1999,18(4):535-540
利用1980 ̄1994年NCEP/NCAR月平均高度场和我国测站降水量资料,通过奇异值分解方法探讨了华北汛期降水与500,200hPa欧亚吭纬大气环流这关系,得到与华北汛期旱涝有关的两类异常环流型。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北半球50hPa平均环流场及其月际差、方差分布,得出50hPa平均环流场以季节变化最显著,同时计算了我国东部华北、淮河、长江中下游、江南和华南等5个区夏季降水指数与前期冬季12~2月、春季3~5月、同期6~8月北半球50hPa环流的相关,其中以屯前期春季3~5月50hPa平均环流的关系最显著。  相似文献   

3.
热带环流指数与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比较利用海—陆气压差和南亚季风环流定义的夏季风指数对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年际变化的表征能力,根据影响东亚季风的主要热带环流定义了一个环流指数,该指数与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年际变化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利用1982年~1994年夏季平均可降水量距平、北半球500hPa位势高度场距平,通过高、低指数合成和高度场与同期的热带海表温度异常的SVD分析,结果表明,热带环流指数的高、低差异和年际变化对影响东亚夏季降水的大气环流型具有较强的分辨能力。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四川盆中丘陵地区属春、夏、伏旱交错区,年际间干旱变化波动大,时、空变化规律不易掌握,致使小麦,玉米等旱地作物生育期安排失误,加之灌溉条件差,农业生产不稳定,巳成为我省农业生产中急待解决的薄弱环节之一。80年代初期,我省气象科技工作者采用传统方法,对盆中丘陵干旱作过  相似文献   

5.
湖南主汛期旱涝与大气环流及春季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伯良  张超 《高原气象》2010,29(5):1322-1330
利用1960-2006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NOAA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和湖南月降水资料等,在计算分析湖南主汛期旱涝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对湖南主汛期旱涝大气环流及其与春季海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南主汛期洪涝指数增大趋势显著,1990年代以来处于洪涝多发期。洪涝指数具有20年、9年和3~4年的周期;干旱指数存在22年、10年和2~4年周期。湖南主汛期旱涝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高纬度环流、南亚高压、低层流场、水汽输送等持续异常有关。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脊线偏南,西伸脊点偏西,鄂霍次克海地区多阻塞活动,南亚高压主体位置较常年偏西,来自南海的水汽输送较常年强,低层湖南大部分地区处于辐合气流控制之下,湖南主汛期易洪涝;反之,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小,强度偏弱,脊线偏北,西伸脊点偏东,鄂霍次克海地区少阻塞活动,南亚高压主体位置较常年偏东,来自南海的水汽输送较常年弱,低层湖南大部分地区为辐散气流控制,湖南主汛期易干旱。春季印度洋、赤道中东太平洋和黑潮海温是湖南主汛期旱涝变化的重要短期气候预测信号,春季印度洋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高(低)有利于湖南主汛期降水偏多(少),黑潮海温偏低湖南主汛期易少雨干旱。  相似文献   

6.
用 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 1961~ 1997各年 1月和 7月的大气垂直 经圈环流的变化特征,特别分析了110~140°E平均的垂直经圈环流和其中的东亚季风环 流。计算了各年的经圈环流与多年平均垂直经圈环流之相似系数、差异系数和相对强度。文 中除讨论了它们的年际和10年际变化外,还讨论了东亚季风环流强弱变化与ENSO循环的 关系。结果表明:(1)垂直经圈环流除有年变化外,存在着较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1 月的全球平均经圈环流1966~1974年较弱,1976~1987年较强;7月的全球垂直经圈环流 则是1963~1974年较强,1986~1995年则相对较弱。(2)110~140°E的平均经圈环流主要 特点是: 1月东亚季风环流圈代替了北半球的Ferrel环流圈,7月东亚季风环流圈代替了北 半球的Hadley环流圈,而且其10年际变化也比较明显。(3)东亚季风环流强弱的变化与 ENSO循环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用一点相关法计算了春季4月份北半球500hPa遥相关型,得出4月存在5个遥相关型。它们的中心位置与冬季相比已有了较大的改变。计算了1951 ̄1990年各遥相关型的逐年强度指数。研究了它们的年际变化,指出4月的西太平洋型(WP)、欧亚型(EU)的强、弱是我国4月份大范围旱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1994年,我省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大旱。本文根据有关资料,详细分析了干旱天气气候特点和主要干旱时段的环流特征,以及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损失,并对1994年的伏(秋)干旱与历史上的严重伏旱年份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9.
广西前汛期旱涝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EOF分解和Z指数对广西前汛期(4-6月)降水进行型态分布及旱涝等级的划分,研究旱涝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及年际变化,并对旱涝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前汛期降水的一致性较好;60年代和90年代为旱涝多发年代,70年代以涝为主要特征,80年代以旱为主要特征,影响广西前汛期降水的环流因子主要有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北半球极涡,印缅槽及副热带高压,中低纬太平洋海区对广西前汛期降水多少的影响亦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下游梅雨与春季南半球年际模态(SAM)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利用1951~2000年中国160站梅汛期(6~7月)月平均降水资料和南半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对全国梅汛期降水与其前期春季(4~5月)南半球年际模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梅雨与春季SAM指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东亚梅汛期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同样与春季SAM指数有着紧密的联系,强SAM春季对应着后期弱东亚夏季风,西太平洋副高加强西伸,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垂直上升速度的增加,这些为长江中下游梅雨的增加提供了有利的大气环流和水汽条件,而弱SAM春季情况则正好相反。春季南半球年际模态的异常为长江中下游梅雨的预测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前兆信号。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51 ̄1997年的东亚季风强度指数、印缅槽指数、500百帕西太平洋副高(简称副高)特征量资料,分析6 ̄7月季风环流特征与梅雨和汛期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季风强度适中,副高西伸脊点偏西成为夏季风雨带在长江流域停滞并引发特大洪涝的典型特征;(2)4 ̄5月印缅槽指数偏低(高)则6 ̄7月副高的西伸脊点偏东(西);(3)夏季风的强弱与4 ̄5月季风的强弱和4月东西伯利亚冷高压强弱及5月印度半岛-  相似文献   

12.
在气候变化研究中,存在着大量两个变量场之间的相关问题。本文利用场相关理论分析了四川6—8月降水场与16个环流指数的相关关系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1)1—5月的环流因子中,亚洲经向环流指数、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北半球极涡中心强度是影响四川汛期降水的最显著因子2)1—5月环流指数对四川夏季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是东西振荡分布3)四川主汛期降水变化的敏感点在康定、雅安和广元、内江4)4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西伸明显,汛期川西北产生多雨,5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北西伸,则汛期川南多雨6)亚洲经向环流对四川降水的影响主要是一致性分布,而且在相关性上主要是正相关7)前期(1—5月)环流指数与夏季降水场的相关关系中,4月和5月的典型变量时间序列存在11年的周期,其余都无周期。  相似文献   

13.
石卫敏 《气象》2006,32(S1):90-92
用计算多年滑动平均值、距平百分率、洪涝指数(If)、干旱指数(Id)、降水间隔平均差(S)的方法,对呼和浩特地区1951—2005年汛期(6—8月〉的旱涝等级、多雨期和少雨期进行分析,研究55年汛期旱涝变化特征和年际特点。分析结果表明:(1)该地区汛期旱涝有大致以3?5年的周期交替出现,具有较明显的年代际特征。(2)55年中连续干旱和连续雨涝的年数基本平衡,但发生连续干旱的程度要高于连续雨涝;通过相关分析得知: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副高、SSTA与本区汛期降水相关密切,是形成汛期旱涝变化的重要因素,可作为该地区汛期降水领测的指示因子。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78个站点近50 a夏季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EOF法对我国西南地区降水场进行场展开,并对环流形势进行分析,以期探寻西南地区干旱事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夏季降水量月际变化不大,但年际、年代际变化大,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近10 a降水明显偏少;降水量差异分布大致有4种型:相对一致性、南北反位相型、东北局部与其余大部反位相型、东南局部与其余大部反位相型;西南干旱事件是1972、1975、1978、1989、1992和2006年,雨量介于416.1~502.5 mm,均值为467.7 mm;西太平洋副高偏强、西伸脊点偏西,北美大部环流偏弱,A0呈正位相,西南水汽通道以及东南面水汽通道通量较常年弱,水汽通量散度辐散控制区等因素,导致西南地区干旱。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使用1961~1995年逐月青藏高原地区大气机热量源汇<Q1>资料、1961~1990年青藏高原地区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资料、美国NCEP/ NCAR的再分析资料以及1975~1994年全球OLR资料,讨论了高原大气热状况年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发现:高原地区大气热源年际变化明显,其中春季和秋季高原地区<Q1>的变率最大,并且水平分布很不均匀;当冬季高原冷源弱(或强)时,东亚大槽位置偏东(或西),对应着东亚强(或弱)的冬季风;夏季高原热源强(或弱)的年份,在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对流层中、低层为偏差气旋环流(或反气旋环流),在中国长江流域低层为异常的西南风(或东北风),对应着东亚强(或弱)的夏季风,夏季高原热源强度还与南亚高压的强度和位置有关;春季4月的积雪状况与夏季高原大气热源强度有明显关系;夏季高原热源与同期青藏高原东南部、孟加拉湾、中南半岛、东南亚、中国西南部、长江流域和从黄海到到日本海一带对流有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利用湘西州8个气象台站1960—2013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计算的夏季干旱指数CI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海温等分析了该区域夏季干旱的年际变化及可能成因。结果表明,1960—2013年期间,湘西州夏季干旱严重的年份有1961、1972、1981、1994、2009、2013年。湘西州夏季干旱的发生既跟中高纬环流异常有关,又与低纬度到热带的环流相关。其中西太平洋经菲律宾到孟加拉湾附近降水异常对应的热力强迫可引起西太平洋副高南北位置的变化而导致湘西州干旱的发生。即当西太平洋经菲律宾到孟加拉湾附近降水偏多时,西太平洋副高易偏北,该地区多受高压控制,容易发生干旱。  相似文献   

17.
胡娅敏  王永光  王娟怀  汪明圣  罗晓玲 《气象》2017,43(10):1278-1286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登陆华南台风频数减少、强度转弱,这一方面受台风和大尺度环流系统自身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共同影响,另一方面,可能受太平洋年代尺度振荡(PDO)调制。进一步选用年际增量法剔除年代际变化得到,若前冬呈现东部型拉尼娜(中部型厄尔尼诺)状态,随后的后汛期120°~130°E越赤道气流偏强(弱),继而是强(弱)辐合带、季风槽偏强偏北(偏弱偏南),有(不)利于台风在华南地区活跃,则对应累计气旋能量指数(ACE)年指数更强(弱),体现了台风、海温、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影响。最后,采用基于年际增量法的主成分回归方法对ACE指数进行建模,结果得到近30年回报相关系数高达0.80,2014和2015年的预报效果与实况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8.
华南前汛期降水变率的分析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华南16个站1951~1996年逐年、月和候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前汛期(4~6月)总降水量及前汛期开始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区前汛期总降水量变化有相当好的一致性.以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基本可划分成6种类型.根据候降水量变化,逐年前汛期开始期大体可分成4类,即:全区偏早(14年);全区偏晚(16年);东部早西部晚(7年)和东部晚西部早(9年).总之,无论是前汛期降水量还是前汛期开始日期都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华南后汛期降雨量的振动和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1959至1988年华南后汛期(7-9月)降雨量距平百分率的大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前汛期(4-6月)降雨量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同时探讨了后汛期降雨量异常的成因。结果表明,华南后汛期雨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且地区差异显著;后汛期降雨量的异常与热带西太平洋的海水温度、南海地区大气的对流活动及登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热带气旋的频数有关。  相似文献   

20.
从自治区中西部农区汛期降水的长期预报角度着手,通过对前冬500hPa高度场上的西北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下称副高)、亚欧纬向环流指数(下称纬向环流)和当年太阳活动、厄尔尼诺事件与汛期干旱的统计分析,利用集合预报方法建立了汛期降水的长期预报思路。并对1998、1999、2000年试报,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