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志刚  按新宇  曾厅余 《气象》2006,32(5):121-125
2月份,冷空气过程较少,全国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青海、西藏、新疆的部分地区偏高达4~7℃;暖湿气流活跃,全国平均降水量多于常年同期。新疆、内蒙古、湖北、四川等地的部分地区发生雪灾;华南大部地区干旱得到不同程度缓解,西藏、云南部分地区干旱持续或发展;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大雾天气;南方阴雨(雪)天气较多。  相似文献   

2.
顾华 《气象》2007,33(4):118-123
2007年1月,全国平均气温为-4.5℃,比常年同期偏高1.4℃;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1.1mm,较常年同期(12.1mm)偏少.月内,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湖北、安徽遭受雪灾;我国东部地区出现大雾天气,部分地区交通受到影响;云南西南部干旱缓和,华北、辽宁、广西、西藏干旱发展;26-27日北方地区出现今年第一次沙尘天气;长江以南地区多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3.
2005年我国天气气候特征和主要气象灾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肖风劲  徐良炎 《气象》2006,32(4):78-83
2005年,我国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年内没有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严重干旱,旱情较常年轻;但华南南部出现严重的秋冬春连旱,云南发生近50多年来少见的严重春旱,西北东北部以及内蒙古等地发生夏秋连旱,江南西部、华南西部一度秋旱明显。汛期,暴雨洪涝灾害较常年偏重,西江、闽江、淮河流域及湖北、湖南、四川、辽宁等地发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渭河、汉江流域秋季出现特大洪水。年内有8个台风和热带风暴登陆我国,台风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灾情重,台风灾害损失为1997年以来最严重。大风冰雹、龙卷风、雷击等强对流天气频繁,局地灾害损失较严重,总体灾害较常年重,但比上年轻。另外,年初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低温冻害和雪灾,年末山东等地出现严重雪灾。全国春季平均沙尘日数为近50年来同期最少。  相似文献   

4.
郭文华 《气象》2006,32(6):121-125
2006年3月,我国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全国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月内北方地区出现5次沙尘天气过程,9—12日出现了今年以来最强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华北、黄淮、西北地区东部和内蒙古东南部、云南干旱持续或发展;中旬初,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大部地区,江西、贵州等地部分农作物遭受冻害;西藏、甘肃等地发生雪灾;我国中南部地区多大雾天气,交通运输受到影响;江西、广东等省局地发生暴雨洪涝灾害。1天气概况1·1全国月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3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2·5mm,比常年同期28·2mm偏少。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降水量一…  相似文献   

5.
“芭玛”登陆海南京津出现降雪——2009年10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文东 《气象》2010,36(1):119-123
<正>2009年10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1.1℃,较常年同期(9.6℃)偏高1.5℃。全国平均月降水量为23.8 mm,较常年同期(37.0 mm)偏少13.2 mm。10月份,江南、华南等地气象干旱持续或发展;上旬,青海、西藏等地局部出现雪灾;中旬18号热带风暴芭玛登陆海南;下旬末,全国遭遇大范围降温,京津地区提前近一个月出现降雪;此外我国中东部部分地区出现大雾天气。  相似文献   

6.
姜允迪 《气象》2008,34(2):124-127
2007年11月,全国平均气温为3.1℃,较常年同期(2.1℃)偏高1.0℃.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0.1mm,较常年同期(18.2mm)偏少8.1mm,为1989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值.山东11月区域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值,贵州、陕西为次少值.月内,江南、华南等地干旱持续发展;东北南部、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汉、四川盆地等地出现大雾天气;东北地区出现入冬以来第一场明显降雪天气;云南德钦普降暴雪,遭受严重雪灾.  相似文献   

7.
2004年我国天气气候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良炎  姜允迪 《气象》2005,31(4):35-38
2004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春李至初夏,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地区出现近5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秋季,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的严重干旱。汛期,我国大江大河未发生大的流域性洪涝灾害,但局地性强降雨造成的暴雨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比较频繁,四川、重庆、云南、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市损失较重。全国年平均气温较常年明显偏高,但阶段性起伏变化较大,冬、春、秋季部分地区遭受低温冻害或雪灾,夏季南方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年内,有8个台风(热带风暴)登陆我国,其中台风“云娜”给浙江造成严重损失。雷雨大风、冰雹、雷击等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繁。春季北方沙尘天气较上年同期增多。综合分析,2004年我国气候总体正常,气象灾害偏轻,属于偏好年景。  相似文献   

8.
田伟红 《气象》2008,34(2):119-123
2007年1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0.1mm,较常年同期(18.2mm)偏少8.1mm,为1989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值.山东11月区域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值,贵州、陕西为次少值.全国平均气温为3.1℃,较常年同期(2.1℃)偏高1.0℃.东北南部、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汉、四川盆地等地出现大雾天气;东北地区出现入冬以来第一场明显降雪天气;云南德钦普降暴雪,遭受严重雪灾;江南、华南等地干旱持续发展. 1 天气概况  相似文献   

9.
顾华 《气象》2007,33(4):118-123
2007年1月,全国平均气温为-4.5℃,比常年同期偏高1.4℃;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1.1mm,较常年同期(12.1mm)偏少。月内,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湖北、安徽遭受雪灾;我国东部地区出现大雾天气,部分地区交通受到影响;云南西南部干旱缓和,华北、辽宁、广西、西藏干旱发展;26-27日北方地区出现今年第一次沙尘天气;长江以南地区多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全国平均气温9.9℃,较常年偏高1.1℃,是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与此同时,全国平均年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少,重庆、四川遭受特大高温伏旱。2006年,中国气候异常多变,气象灾害频发,其中台风和干旱造成的经济损失最为严重。年内有6个热带气旋登陆我国,且强度强、灾情重,是近10 a来登陆台风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  相似文献   

11.
With rainfall data of 51 stations in April-September in the Pearl River basin during 1954-2003, we have applied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to research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pril-September rainfall. The results reveal the following. In the Pearl River basin, there is different precipitation varying from 600 mm to 1900 mm in April-September and precipitation decreases gradually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The standard deviation distribution decreases gradually from east to west on the whole. The rainfall distribution of the Pearl River basin has five main types Type Ⅰthere is flood (drought) in the whole region, Type Ⅱ there is flood (drought) in the north and drought (flood) in the south, Type Ⅲ there is flood (drought) in the east and drought (flood) in the west, Type Ⅳ there id flood (drought) in the central part and drought (flood) in the east and west, and Type Ⅴ there is flood (drought) in center and drought (flood) in north and south. The types of the flood (drought) in the whole region and flood (drought) in the north and drought (flood) in the south appear much more than the others,being 64% of the total. From the 10-year moving average, it is seen that rainfall between April and September in the Pearl River basin region is mainly dry in 1983-1992, and mainly dry in the east and wet in the west in 1967-1971 and wet in the east and dry in the west in 1979.  相似文献   

12.
华南初夏干旱及多雨年份的季风环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61—1980年我国华南5月降水量资料,划分5月的旱或涝。并挑选1963、1966(干旱)1973、1975(涝)四年作为典型年,从天气气候角度分析了初夏季风环流结构与华南5月旱涝关系。华南地区旱5月和涝5月在夏季风来临早迟、持续期长短、强度强弱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华南5月出现旱或涝,不仅在同期全球环流,而且在前期环流,特别是北半球中高纬度几个活动中心也有明显的差异。1月以阿留申低压及冰岛低压,4月以太平洋高压及大西洋高压差别比较明显。华南5月降水量的多少与前期3月低纬气压指标值有较好关系,涝   相似文献   

13.
Summary The paper deals with the variability of summer-monsoon rainfall during normal, flood and drought years over India. During flood years the monsoon rainfall increases mostly all over parts of the country and large area less than 100 cm isohytel covers Orissa and adjoining Madhya Pradesh. During drought years the rainfall amount decreases over the entire country and isohytel of 100 cm shrinks to almost a point. The variability of monsoon rainfall from flood to normal to drought years depends upon the number of depression/low-pressure area which form over the North Bay and move inland. To understand the intra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monsoon rainfall, daily and seasonal anomalies has been performed by using the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analysis. Further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on these data to find out the nature of rainfall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monsoon categories namely normal, flood and drought years. This technique thus serves to identify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characteristics of possible physical significance. Received July 25, 2000/Revised September 26, 2000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夏季旱涝年及前期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951-1960年浙江省4站和1961-1999年浙江省36站的夏季降水资料划分了浙江省夏季旱涝年。研究了夏季旱涝的同期及前期环流异常特征,研究了浙江省夏季旱涝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5.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in th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Huaihe River (YHR) were studied using EOF method. Four main precipitation pat-terns for the YHR in summer identified by the first two modes: a region-wide flood over the entire YHR (RWF); a region-wide drought over the entire YHR (RWD); a flood in the south with a drought in the northern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FS-DN); and a drought in the south with a flood in the northern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S-FN). Based on the first two modes and the actual precipitation departure percentage, a new precipitation index is defined in this paper. The typical flood/drought years associated with the various rainfall patterns defined by this precipitation index are more representative and closer to reality compared to some existing precipitation indexes which just use the area-mean precipitation or the EOF time components individual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summer corresponding to the four main precipitation patterns over the YHR in summer show the features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differ in different precipitation pattern years. Although the different patterns share a common main influential circulation system, such as the blocking high over northeastern Asia, the low trough of westerly flows in the mid latitudes, the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and the high ridge over the Tibet Plateau, the difference in location and intensity of these systems can lead to different distributions of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相似文献   

16.
根据我国东部地区(110°E以东)160个观测站100多a的降水资料对我国东部地区包括华北地区、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等100多a的降水变化趋势和降水极端偏多和极端偏少年份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计算z指数,实现旱涝面积转化,分析我国东部100多a来的旱、涝范围变化和极端旱、涝年份的分布。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100多a的降水极端偏多年份随时间分布比较均匀,其间隔在20~40a间。降水极端偏少年份在减少。降水量的变化存在着大约40—50a的震荡周期。夏季降水增加明显,秋季降水下降明显。长江流域的年降水量和我国东部年降水量趋势保持较好的一致性,说明长江流域的降水对我国东部降水的贡献显著,华南区域的降水起次要作用。我国东部近100a来雨涝范围和干旱范围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增、减趋势,但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振动。我国东部干旱覆盖面积最大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930年代以前,1969年以后变化趋势不明显。东北和华北极端干旱年份大都出现在1940年以前,长江流域和华南的极端干旱年份则随时间分布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17.
利用四川省雅安市195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和1969~2000年逐小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青藏高原东侧雅安地区4个典型旱年和4个典型涝年的降水量、降水频率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雅安旱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为1242.9mm,涝年的平均年降水量比旱年多1010mm。旱年汛期降水量占旱年降水总量的70.4%,涝年汛期降水量超出旱年一倍,且占涝年降水总量的81.1%。旱、涝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明显,且涝年的季节差异更加显著;雨强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相似,夏季达到最大,且旱、涝年年雨强和汛期雨强的差异很明显;旱、涝年之间的雨日差异要小的多,季节差异也不突出。旱、涝年降水量和雨日的最大值、最小值出现月份不同,旱年降水量7月最多、1月最少,而涝年降水量8月最多、12月最少。另外,旱、涝年白天、夜间的月降水量和月雨日最大值出现时间不同,并且不同降水强度,旱、涝年降水量和雨日的逐月变化也有较大差异;旱、涝年降水日变化与夜雨特征都突出,但夜间降水量和频次远远大于白天。旱、涝年降水量和频次的最大值、最小值出现时间有差异,旱年最大小时降水量在01时,最小在14时。涝年夜间小时降水量为双峰结构,最大小时降水量在23时,另一最大值在03时,最小在16时。旱年和涝年最大小时降水频次均出现在00时,最小分别出现在14时和15时。并且,降水量和频次从谷值到峰值的增加速率超过了从峰值到谷值的衰减速率;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其夜间降水量越容易出现多峰值的波动,且旱、涝年夜间降水量和频次的差值也越明显。其中,旱年中雨和大雨降水量和频次高于涝年,但涝年暴雨降水量和频次远高于旱年。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东部旱涝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收集、整理的西北地区东部代表站1470~2003年的旱涝等级资料,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和气候特征,将西北地区东部分为3个气候区,利用周期分析、coif3小波变换等统计分析方法对3个气候区534年旱涝指数的年代际气候特征及地域之间旱涝变化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不同区域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不尽相同,旱涝演变趋势、旱涝周期变化既有一致性,也存在明显的差异。534年以来北部、中部由偏旱趋于正常或偏涝,南部1724年以前的变化趋势由偏旱趋于偏涝,1724年以后由偏涝趋于偏旱;3个气候区都存在25年和10年的显著周期,其中中部还存在14~15年的显著周期,说明中部旱涝交替较北部和南部明显。  相似文献   

19.
1920~2000年全球6~8月陆地旱涝气候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施能  陈绿文  封国林 《气象学报》2003,61(2):237-244
用 192 0~ 2 0 0 0年全球 6~ 8月陆地降水量资料研究了全球、北、南半球 6~ 8月旱涝特征。采用加权平均的 6~ 8月降水距平指数和加权平均的 6~ 8月旱涝面积指数来表示全球的旱涝程度 ;从而划分了 192 0~ 2 0 0 0年的全球 6~ 8月降水量的旱涝年。对划分的旱、涝年进行了旱涝年差异的MonteCarlo检验。研究结果指出 ,在 192 0~2 0 0 0年中 ,1988( 193 0 )年是全球最严重的涝 (旱 )年 ,其次是 195 4( 1976)年。全球的及北、南半球的旱涝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2 0世纪 2 0年代为全球 6~ 8月干旱多发期 ,2 0~ 40年代为全球 6~ 8月洪涝少发期 ,5 0~ 60年代为全球洪涝多发期 ,70年代~ 2 0 0 0年全球旱涝爆发频繁 ,旱年多于涝年。北半球的特征与全球较为一致。南、北半球陆地分别作用为一个整体 ,它们的 6~ 8月旱涝没有明显的联系 ,但是当发生暖 (冷 )事件时 ,南、北半球 6~ 8月可能出现干旱 (洪涝 ) ,全球 6~ 8月的旱涝变化与ENSO之间有明显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近百年南京旱涝灾害动态监测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南京1905—2004年的月降水量资料,引用帕尔默旱涝指数计算方法,建立适用于南京地区并能够反映旱涝演变过程的动态旱涝监测指标M。由于考虑了时间因子的影响,M指数比Z指数更能反映出动态旱涝的累积演变过程。分析M指数发现,近百年南京地区极端干旱月份多于极端湿润月份,夏季和秋季出现旱涝的机率大于春季和冬季,且旱涝具有连续性,持续时间都在2 a以上。南京地区各季动态旱涝监测指数在近百年中主要以20~15 a、9 a的周期振荡为主,部分时段还存在5 a左右的高频振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