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浙江省夏季旱涝年及前期异常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1951~1960年浙江省4站和1961~1999年浙江省36站的夏季降水资料划分了浙江省夏季旱涝年.研究了夏季旱涝的同期及前期环流异常特征,研究了浙江省夏季旱涝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夏季降水型及气候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1961-1999年浙江省36站的夏季降水资料划分浙江省夏季降水型,并研究了夏季降水及降水型气候变化及年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近50年浙江省旱、涝气候变化及特征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用1951-1999年资料详细研究了浙江省的年、季的旱、涝气候变化特征。主要结果:浙江省夏季降水量表现出稳定的增加,其他季节(特别是秋季)的降水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每年在浙江省出现大范围旱(或涝)的可能性很大(约80%)。1985年以后浙江每年都要发生大范围的季节性的旱涝。浙江省年、季降水量旱涝有年代际变化。旱、涝发生的气候频率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夏季。奇异谱分析与最大熵谱分析的结果表明夏季、秋季与年的降水量有明显的长期趋势变化,它们还有10年左右的周期,而冬季降水的2年周期振荡特别明显。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及与南亚高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银  谢志清 《四川气象》2002,22(4):8-13
根据西南地区夏季及夏季各月1951-1999年逐年的降水资料和同期北半球100hPa位势高度场资料,分析了我国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旱涝分布状况。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存在3-4年的年际周期和10-16年的年代际周期。西南夏季降水量及西南夏季的旱涝分布与南亚高压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由此认为,南亚高压是影响西南夏季降水的一个较为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5.
许炳南 《高原气象》2002,21(6):628-631
对贵州夏季严重旱涝的短期气候预测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了用东亚大槽和北美东岸大槽的异常配置建立的夏季旱涝预测信号等5个预测因子,并依据这些预测指标建立了贵州旱涝短期气候预测模型。预测模型经1997-2000年实际检验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秋季降水趋势及旱涝年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浙江省36站39a的降水资料及全国160站49a降水和气温资料研究浙江省秋季降水的变化趋势及旱涝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秋季降水具有明显负趋势。还指出:浙江省秋季旱涝变化的主要形式是全省基本一致的趋势,但沿海与内陆的变化有一定差异;浙江省的旱涝与我国秋季的大尺度雨带的位置的关系密切;旱涝前期我国气象要素场有明显的异常特征。用蒙特卡罗(Monte Carlo)模拟方法和t检验法对气象要素的长期变化进行了统计检验。  相似文献   

7.
利用营口1951 ~1997 年逐日(20 ~20 时) 资料对营口夏季降水量与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关系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营口夏季降水量的多少与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关系比较密切,相关系数均在0-86 以上,均能通过0-01 检验;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多少也能间接反映出夏季旱涝情况;分析了典型旱涝年各个等级降水日数的频次;讨论了≥50-0 m m 降水日数与夏季旱涝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针对影响呼盟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旱涝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建立了较为客观符合实际的旱涝指数;利用K-均值法选取了农区代表站;列出了呼盟农区旱涝年表;指出了旱涝出现的基本规律;对旱涝出现的前期和同期500百帕环流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呼盟农区春夏季旱涝虽然和乌拉尔山上空500百帕高度、鄂霍茨克海上空500百帕高度,东亚大槽强度及西风带强弱有关,但相关最密切的还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北半球500百帕月平均极涡中心强度。在对旱涝环流特征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旱涝预报方程,指出了旱涝造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并存及其异常年海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57~2000年中国720站夏季(5~8月)逐日降水资料,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旱涝并存现象进行研究,并定义了一个季时间尺度的旱涝并存指数(IDFC),再结合NCEP/NCAR的500 hPa高度场、850 hPa风场等再分析资料以及Reynolds海温资料,对该地区旱涝并存异常年的海气背景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并存异常的发生频率呈现上升趋势;夏季旱涝并存异常年,西太平洋副高空间活动范围较大,同期东亚夏季风偏弱;在其前期6个月中,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海温显著偏高,另外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呈现上升趋势,对应着El Nino的成熟阶段或发展阶段.所有这些为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并存现象的预测,提供了有参考意义的前兆信号.  相似文献   

10.
聊城近50年夏季旱涝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旱涝指标Z指数和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标对聊城市1962—2010年夏季单站旱涝和区域旱涝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Z指数能较客观地反映旱涝程度,表明聊城地区夏季气候特征为易旱易涝,干旱灾害略重于洪涝灾害,且存在旱涝临界年,即1981年以前洪涝较多,干旱较少,1981年开始呈洪涝减少,干旱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夏季旱涝变化及气候物理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08年NCAR/NCEP再分析资料及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60站降水资料,探讨了黄河流域夏季降水气候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黄河流域夏季降水旱涝的年代际变化特点。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前,黄河流域夏季旱涝变化为9-11 a和2-3 a周期,20世纪90年代后周期变化不明显。对导致黄河流域夏季旱涝的气候物理因素分析表明,东亚高度场负距平异常直接造成中国黄河流域的夏季偏旱,而亚洲高度距平场东高西低的配置造成黄河流域偏涝;夏季南亚季风、东亚季风在黄河流域的辐合是流域降水偏多的关键。在同期OLR距平场,涝年黄河流域处在大的负距平中,对流强盛有利于水汽的辐合。影响大气的主要下垫面要素海温场,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指数与夏季黄河流域降水同期呈负相关关系。流域旱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多为正位相,对应流域涝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多为负位相。本研究提出了一个寻找旱涝成因方法并为预测旱涝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江南南部—华南北部前汛期严重旱涝诊断分析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利用江南南部—华南北部区域18个站45年(1951~1995年)4~6月降水资料计算了Z指数,确定出该区域严重涝年(1954、1962、1968、1973、1975年)和严重旱年(1958、1963、1967、1985、1991年)。分析了严重旱涝的频数分布和空间分布的特征,以及印度洋和太平洋整个赤道地区的SSTA、OLR距平场的分布。结果表明旱涝年SSTA、OLR距平场均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重庆区域旱涝指标及其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利用重庆市34站月平均气温及降水量资料,定义了区域旱涝指数,采用小波等方法分析了重庆近40余年年及四季旱涝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文中所采用的区域旱涝指数考虑较为全面,能较好地刻画重庆区域年及各季的旱涝变化特征;重庆旱涝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尺度周期信号在时一频域中的分布具有较强的局部特征。  相似文献   

14.
周鸣盛 《气象学报》1981,39(3):321-331
本文以海河流域15个测站1951—1976年6—8月的降水量确定夏季旱涝年份。用500毫巴欧亚月平均图分析旱涝年的平均环流特征,发现:具有明显的差别。采用西风指数结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西伸脊点,概括得到夏季旱涝型,并揭示亚洲中、高纬西风分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夏季旱涝的环流特征在春季就有所反映。给出了一些可供长期预报参考的指标。 通过最近三年实况的检验,证明对于海河流域夏季旱涝的西风指数型是可用的,其前期指标是有预报参考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江淮流域旱涝年夏季E-P通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文清  徐祥德  冉令坤 《气象》2004,30(4):11-14
利用 1 958~ 1 997年NCAR/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和 1 951~ 1 998年全国 1 6 0站月降水资料研究了江淮流域旱涝年夏季E P通量的分布状况 ,旱年E P通量在4 0°N附近呈强辐合特征 ,涝年在 30°N附近呈强辐合特征 ,其分布形式与降水的对应关系显著。旱涝年E P通量不同的分布形式促使江淮流域旱年 4 0°N附近的高空西风急流得到加强 ,涝年 30°N附近的高空西风急流得到加强 ,使得相应地区的风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得到加强 ,形成了有利于降水生成的动力条件 ,是江淮流域及中国区域不同形式的降水分布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单站旱涝指标确定和区域旱涝级别划分的研究   总被引:158,自引:9,他引:15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51~1995年各月降水资料,在全国选取8个代表站,测试了3种单站旱涝指标,并作了相互比较,认为Z指数方法最优。在此基础上,以华北地区为例,选取80个站点,探讨了能反映区域旱涝时空分布和强度的区域旱涝指标以及旱涝等级。  相似文献   

17.
华北各区夏季降水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地域性特征   总被引:65,自引:8,他引:57  
陈烈庭 《高原气象》1999,18(4):477-485
利用1951 ̄1997年华北地区26个测站的6 ̄8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上夏季降水标准差的窨分布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地域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站降水标准差和旱涝的一致性,对华北夏季降水异常进行分区,研究了各区降水长期变化的趋势及其阶段性和跃变的特征。最后,探讨了华北地区目前这个少雨期何时结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51—2008年NCAR/NCEP再分析资料及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60站降水资料,探讨了黄河流域夏季降水气候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黄河流域夏季降水旱涝的年代际变化特点。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前,黄河流域夏季旱涝变化为9—11 a和2—3 a周期,20世纪90年代后周期变化不明显。对导致黄河流域夏季旱涝的气候物理因素分析表明,东亚高度场负距平异常直接造成中国黄河流域的夏季偏旱,而亚洲高度距平场东高西低的配置造成中国黄河流域偏涝;夏季南亚季风、东亚季风在中国黄河流域的辐合是流域降水偏多的关键。在同期OLR距平场,涝年黄河流域处在大的负距平中,对流强盛有利于水汽的辐合。影响大气的主要下垫面要素海温场,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指数与夏季中国黄河流域降水同期呈负相关关系。中国黄河流域旱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多为正位相,对应中国黄河流域涝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多为负位相。提出了一个寻找旱涝成因方法并为预测旱涝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马晓波 《高原气象》1993,12(4):450-457
本文利用蒙古25个台站的52年逐月降水量资料,研究了蒙古旱变化和降水趋势。结果表明:蒙古平均年降水量为216.1mm,分布由南向北增加,东西部少,中部多,南部和西部为干旱区,中部和东部为半干旱区,与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是一个整体,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年降水量变率为15.6%-38.0%。蒙古旱涝都很频繁,旱的频率高于涝的频率,而大涝的频率是大旱的两倍。年降水量服从正态分布,并有准3年和11-14年周期  相似文献   

20.
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年季节内振荡气候特征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04年我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对夏季长江中下游典型旱涝年季节内振荡周期、强度和位相等特征进行合成对比分析发现:长江中下游涝年降水季节内振荡周期较旱年长, 涝年以30~60 d周期为主, 而旱年以10~30 d周期为主。旱涝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10~30 d振荡整体上均强于30~60 d振荡; 10~30 d及30~60 d振荡, 涝年的强度都大于旱年。季节内振荡在旱年的北传较涝年强, 能达到50°N附近; 而涝年不仅有明显的季节内振荡从低纬度地区向北传播, 同时还有弱的振荡从中高纬度地区向南传播, 两者汇合于长江流域形成强的振荡中心。影响我国低频降水的低频异常环流分布模态在旱涝年是一致的, 但涝年的低频环流强于旱年, 而这种低频环流场的差异正是造成涝年的低频降水强于旱年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