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张旗 《甘肃地质》2021,(2):1-13
波普尔是当今伟大的哲学家,他发明了科学增长的四段图式:P1→TT→EE→P2,其中P1代表问题,TT表示试探性理论,EE表示试探性排除错误,P2代表新的问题。波普尔对科学哲学有很多贡献,如他否定了培根的归纳法,主张证伪的方法而反对证实的方法。他颠覆了关于真理的概念,反对将理论与真理联系起来,即使是相对真理。他认为,人不能认识真理,只能探索真理,接近真理,并提出"逼真性"与"逼真度"两个概念,从而否定了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这一对矛盾的关系。他提出,科学理论的发展不是一个量变递增的过程,而是新理论取代旧理论的质变过程,是新范式战胜旧范式的科学革命。他认为,可证伪性、可错性是科学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根本标准。传统的认识论将宇宙划分为物质的与精神的两个世界,波普尔认为宇宙是多元的,多层次进化的,其性质是多样的,可分为三个层次或三个世界。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即:物理世界(世界1)、精神世界(世界2)和客观知识世界(世界3)。世界3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是人造的;另一方面,它同时也是超人类的,即超越了自己的创造者。波普尔石破天惊地提出了科学哲学的许多惊世骇俗的理论,将科学哲学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打破了科学界传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哲学理论的核心是证伪主义,证伪就是试错,反驳,批判。只有经过证伪的理论(猜测,假说)才能称之为理论。中国科学需要波普尔理论,中国科学上不去,与我们没有证伪思想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必须拨乱反正,改弦易辙,采取批判的态度,反驳的方法,敢于试错,这样,中国科学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2.
张旗 《甘肃地质》2021,(4):1-15
通常认为,人们认识世界,进行科学研究有两种方法,即归纳法和演绎法。实际上应当有4种方法,另外两种是最近才崭露头角的,一种是证伪法(不到100年的历史),另一种是大数据法(几十年的历史)。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证伪是批判,大数据是第四科学范式。休谟和波普尔都对归纳法提出质疑,指出归纳法不可能从特殊到一般。为此,波普尔提出证伪的方法和知识增长的四段图式,波普尔认为,证伪是知识增长的核心,没有经过证伪的理论只是猜测,只有经过证伪的检验,猜测才可能具有理论的属性。归纳法有问题,但是,人们又须臾离不开它。波普尔否定了归纳法,但是,没有给出解决的方案。本文经过思考认为,采用“归纳 + 大数据”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既然特殊不可能达到一般,那就想办法使特殊变为一般。方法是加上大数据:“归纳 + 大数据”,可能就解决了归纳法的天然不足,挽救了归纳法,使归纳法换发出青春。   科学研究遇到的瓶颈告诉我们,大数据不是可有可无的。采用“归纳 + 大数据”方法,即可使归纳法的“特殊性”加上大数据方法的“全局性”从而达到一般。用这种互证互补的效应既避免了归纳法的局限性,又可以加速科学研究进程。本文指出,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方法基本上采用的是实证主义的方法,这种状况急需改变。在当今的量子时代、现代科学阶段,大数据方法已经应用于很多领域,本文提出在科学研究中强调采用证伪的方法,增加大数据(尤其全数据)方法,是新的科学研究思路,也是科学探索道路上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四川地质学报编辑部:希望能借贵刊的一隅刊登此文,以引起讨论或批评。致以诚挚的谢意!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假设即是猜想。通过科学研究,经反复证实或证伪,以肯定猜想,完善猜想,或否定猜想,从而取得重大发现或推动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地球系统科学和地下水流系统理论的出现,标志着水文地质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地下水流系统理论已成为水文地质学的新范式,其产生和发展,从方法论上为地下水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下水流系统组持续开展了地下水流系统理论与应用研究.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回顾与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地下水问题受多因素影响,研究应以"目标与问题导向相结合",靶向准确,才能在信息浩渺中不失方向,向着目标前行;研究时应采用"假设演绎法",先依据已有认识和资料演绎出应有的现象,再有目的 地观察和寻求证据,或修改假设继续求证,直到假设被证实或证伪;演绎寻证过程,可以采用"控制性实验""信息提取与组织""多学科方法与手段融合"等技术方法.实例分析证实,控制性模拟实验使我们得出了地下水流模式的新认识;采用多通道的信息提取、加工和组织,构建地下水流系统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各类工程中的应用问题;多学科与手段融合、各种信息相互验证,提高了结果的可信度.以实例研究为基础,从研究方法上的总结能为正确认识和理解地下水流系统理论、推进新理论和新思路在水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赵文津  吴珍汉 《地质论评》2004,50(3):256-266
本文向读者推荐黄老1982年写的一篇论文,这篇文章标志了黄老将多旋回槽台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将多旋回槽台说与当代板块构造学说结合起来,并深刻地阐明了两者的关系,总结并指出今后大地构造学的发展途径。黄老对板块构造学说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板块构造学说虽然还有赖于进一步实践加以检验,但它确已成为地学界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推动着整个地球科学迅猛向前发展。”“多旋回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不但不互相排斥,而且可以互相补充,密切结合。板块学说可以部分地解决多旋回学说的运动机制问题,而多旋回学说的规律性总结,板块学说也必须予以认真考虑,并纳入其模式中。”指出“近一、二十年来,随着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实验地质、深部地质等地质学科的发展,随着数、理、化等基本学科与地质学的日益结合,随着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广泛使用,随着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大地构造学家已日益注意到应把大陆构造与海洋构造、区域构造与全球构造、深层构造与表层构造、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才能解决一些重大的全球性构造问题。……就使大地构造学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对中国大地构造学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总结也是今后的努力方向。本文第二部分介绍了INDEPTH项目10年的主要研究进展,具体说明深部与表层研究相结合,多学科结合开展构造研究等确实如黄老概括指出的那样,这是一条今后深化认识地球构造运动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6.
柯文 《地质科学》1975,10(2):101-104
1975年第4期《红旗》杂志发表的这篇文章,明确地指出了改革自然科学研究刊物的方向,而且对我们地震地质科学研究工作也有指导意义,本刊在这里转载,希望同志们认真读一读。办好自然科学研究刊物,必须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通过广大工农兵读者、作者和编辑共同努力,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开展革命大批判,坚持科学研究的唯物辩证思想方法,改进文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它更好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赵文津  吴珍汉 《地质论评》2004,50(3):256-266
本文向读者推荐黄老1982年写的一篇论文,这篇文章标志了黄老将多旋回槽台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将多旋回槽台说与当代板块构造学说结合起来,并深刻地阐明了两者的关系,总结并指出今后大地构造学的发展途径。黄老对板块构造学说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板块构造学说虽然还有赖于进一步实践加以检验,但它确已成为地学界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推动着整个地球科学迅猛向前发展。”“多旋回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不但不互相排斥,而且可以互相补充,密切结合。板块学说可以部分地解决多旋回学说的运动机制问题,而多旋回学说的规律性总结,板块学说也必须予以认真考虑,并纳入其模式中。”指出“近一、二十年来,随着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实验地质、深部地质等地质学科的发展,随着数、理、化等基本学科与地质学的日益结合,随着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广泛使用,随着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大地构造学家已日益注意到应把大陆构造与海洋构造、区域构造与全球构造、深层构造与表层构造、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才能解决一些重大的全球性构造问题。……就使大地构造学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对中国大地构造学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总结也是今后的努力方向。本文第二部分  相似文献   

8.
<正>科学研究需要继承与创新。我国老一辈地质科学家、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达先生,在继承槽台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华南地台"活化"的新见解,并最终创立了活化构造或地洼大地构造学说,就是科学研究继承与创新的一个范例。从国际地球科学发展趋势看,大陆形成、演化及与其相关的各种科学问题,乃是当今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最近二十多年来的研究,证实大陆的许多地质问题,都与大陆克拉  相似文献   

9.
"蓝色风暴"与"红色革命"——论创建新的"大陆构造学说"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旗 《岩石学报》2008,24(1):77-86
60年代兴起的板块构造学说如一场"兰色风暴"席卷全球,开创了地球科学的新纪元。但是,板块构造学说也存在许多难以解释的问题,板块构造学说解决不了大陆地质问题。大陆有不同于海洋的特点,大陆需要有新的理论。为此,美国构造学家在2002年率先提出了超越板块构造(beyond plate tectonics)的思想,开辟了地球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者的研究发现,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不了花岗岩问题,应当另辟蹊径,开展一场"红色革命",创建有别于板块构造学说的新的大陆构造学说。作者指出,板块构造不是全球构造,板块构造 地幔柱构造也不是全球构造,板块构造 大陆构造才是全球构造。文中回顾了中国大陆构造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建议将大陆的形成与演化、大陆构造与板块构造的关系、陆壳与地幔的关系和大陆变化与环境、生态、人居的关系作为大陆构造学研究的4个目标,提出4项研究任务,并建议以中国东部活化和青藏高原抬升两个课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文中还探讨了大陆构造学研究的前景,分析了中国在创建新的大陆构造学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指出开创新的大陆构造学说,需要国家的大投入,思想的大解放和人才的大引进。  相似文献   

10.
大数据助地质腾飞:岩石学报2018第11期大数据专题“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旗  周永章 《岩石学报》2018,34(11):3167-3172
文中提出,大数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大数据以4V特点为标志,而符合大数据三个技术取向的、采用全数据模式的、从数据出发的研究是广义的大数据研究。大数据为什么应运而生?是因为科学发展遇到了瓶颈,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大数据不仅开辟了科学研究的新方法,新思路,还引发了对科学哲学的反思。文中强调从理论驱动模式到数据驱动模式的转变,是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一个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开辟了新的科学创新之路。文中指出,在大数据时代,凡是能够用数据化表述的学科才称之为科学,而不能用数据化表述的学科就不是科学,能否被数据化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分水岭。文中讨论了矿床学研究的目的,认为矿床学研究应当专注于查明矿床形成的规律,指导矿床的找矿,提高经济价值。提出在矿床学研究中应当加强对相关关系的研究。一个矿床的成因大家究竟是如何关注的,与成矿有关的因素很多,成矿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在许多情况下可能就是一个相关关系的命题,而大数据研究的就是相关关系。因此,大数据与矿床学研究的思路是天然相通的。  相似文献   

11.
罗建民  张旗 《地质科学》2018,(4):1207-1214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和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也将改变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和认知方式,改变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成为科学研究的新引擎。大数据体量之大并非其必要条件,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挖掘,研究问题并做出正确决策才是大数据的精髓所在。大数据可以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使用,大数据是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研究问题、做出决策,这样一个概念、一种思想同时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大数据带给我们3 个颠覆性的观念改变:大数据研究的对象是全部数据(全样本,全变量)取代传统统计学的随机抽样;大数据研究的方法、手段是查明数据间相关关系取代传统的追求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大数据研究的特点是取向高概率做出决策取代追求精确无误。因此,大数据的研究结果更加真实、有效、精确。  相似文献   

12.
On the occurrence of the celebration of the Fiftieth An-niversary for the establishm 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China,we contribute this paper entitled“Developm ent of Ge-ological Science in Chin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Thiscomes out from a review of the newly published book about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disciplines:“Fifty Years of Geologi-cal Science in China”.The draftof the paper was formed aftera discussion between the authors.It deals with the existingstate of geologica…  相似文献   

13.
张旗  周永章 《地质科学》2017,(3):637-648
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大数据研究的现状,着重分析了在地球科学领域大数据研究落后的原因,指出大数据正在引发地球科学领域一场深刻的革命,大数据的关键不在于数据的大,而且在于思维的新;从数据出发,让数据说话,依靠人工智能方法,让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可视分析等大数据技术逐步成为必需。利用大数据方法研究玄武岩构造环境判别图以及中新世岩浆事件的意义所取得的成果即是极佳的研究范例。文中指出,面向未来,大数据对于地球科学界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将创造奇迹。大数据作为第四科学范式的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它将改变地球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从逻辑思维方式转变为由数据驱动的关联思维方式,文中呼吁科学界对大数据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14.
简谈李四光教授追求真理的精神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黄汲清 《第四纪研究》1989,9(3):201-204
本文主要表彰李四光教授在科学研究上追求真理的精神,并略述他治学的方法和态度。文中举两个实例来说明问题,一个是他在壮年时期进行(竹蜓)科的研究和取得的重大成就,一个是他一生从事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实地调查和室内研究。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开展地球系统研究战略概念模型的讨论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自20世纪末以来,地球科学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地球系统科学理念逐渐成为引领新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方向。世界各国在制定其地球科学战略时,均基于各自掌握的科学资源和实际需求,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我国地球科学发展的优势在于区域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生的需求和机遇。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概念模型。在这一框架内,我国可以在两方面选择研究范例,并为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一是在地球系统物质、能量循环中关注我国具自然条件优势的关键环节;二是强化区域集成研究。同时,还需要加强地球系统观测和模拟的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6.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优先研究领域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于2005年11月提出了新的战略计划。该计划突出的新特点在于无论科学研究活动还是教育、观测设施等方面的战略目标和优先领域,都是以地球系统研究为中心。如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战略目标确定为:认识地球系统的作用、准确预报地球系统的演变。相应的优先研究领域则为:研究和了解地球和太阳的自然变率;地球系统各分量的相互作用;地球系统预报;人类活动与地球系统的演变等。鉴于NCAR在国际大气科学界的地位,这种以地球系统为中心的优先研究领域对我国大气科学及地球科学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将促使大气科学工作者摆脱传统天气、气候概念的束缚,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科学审视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加入综合大洋钻探(IODP)科学计划(2003-2013)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将于2003年秋开始实施的IODP是一个比ODP更加庞大的国际地球科学合作计划。面对国际深海研究的新挑战,我国应抓紧时机,及早准备,扩大队伍、积聚力量,充分发挥我国自然条件和原有研究积累的优势,将深入国际深海前沿领域与国内的研究结合起来,力争实现中国海深海钻探的新航次,促进我国地球科学进入海陆结合的地球系统研究和全面走向国际的新局面。同时,通过国际合作与国内有关深海工作计划的结合,为维护我国海上权益、探索底资源和为环境、减灾以及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做出贡献。我国参加IODP要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加入ODP以后取得进展的基础上,优先选择比较成熟和最为迫切的领域,以点带面进行重点突破,逐步扩大,继续加强古海洋学研究,并同时向洋中脊、深部生物圈等新领域发展。具体包括以下优先研究领域:深部生物圈及海底下的海洋,古环境研究,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岩石圈演化与震源带。希望有关部委积极支持我国有关大洋钻探的基础研究力量和深海资源、技术等项目之间的密切合作,在国内大联合的基础上参加国际计划,制定长远的国家计划,在国家层面上部署深海研究,组成"国家队"参与国际竞争。  相似文献   

18.
彭玉鲸 《吉林地质》2000,19(2):104-112
17世纪的科学革命是对古希腊哲学的回归.当代的科学革命则将是对东方古典哲学的回归.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机论辩证唯物主义地学哲学,应该并必须从我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这不仅可填补地学哲学史学研究的空白,对地学哲学的学科建设亦有新的重要启迪.天地生整体生成演进论、天地生层次功能论、天地生自相似论等的探讨,有利于新的宇宙观和地球观的树立.也将大大丰富地学哲学的科学概念,更能充分地武装地学哲学学科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第四纪科学发展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2003,23(2):165-176
第四纪科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20世纪中国第四纪研究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09~1949年,强调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适当地采用"全盘西化"的办法,将中国与世界先进的差距,由100年缩短为50年,跨越了一大步;1950~2000年,在完成国家需求的鼓励下,适当地越过经典研究范畴,参与环境问题和全球变化的研究,使得中国第四纪科学追赶了50年的差距.在21世纪开始之时,中国与国际第四纪研究的步伐有前有后,但基本上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对21世纪的第四纪研究,作者提出了以"研究过去只是为了未来"和"地学的文艺复兴在呼唤未来"为题的两个思路,从1)以人为本--务实社会需求;2)地球和人类共同的历史--人与自然和谐;3)我们需要自己提出理论--一种科学文化;4)群众需要第四纪--极大地提高人民的素质等4个方面展望了中国第四纪研究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20.
袁复礼教授是著名的老一辈地质学家,他对地质学、考古学和地学教育都做出重要贡献,是我国第四纪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本文从五个方面介绍他的学术思想、学风和主要贡献:1)热爱科学,执着追求,探索自然奥秘;2)博览广学,融会贯通,放眼大地学观;3)关心国计民生,注重生产实践,投身经济建设;4)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发展科学;5)启发教学,全面培养,造就几代地质英才。袁先生是深受爱戴的一代地质宗师,他所坚持的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