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云南干季月蒸发量与常规气象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12个站点干旱期4月39年蒸发皿蒸发量和常规地面气象观测8要素数据,应用EOF和典型相关分析,深入论证各常规气象要素与气候蒸发量的相关性,分析并比较各要素对蒸发量场总方差的解释能力;同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作为验证,并探寻多气象要素对蒸发量模拟的最优要素组合。结果显示,从单要素影响角度分析,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要素与蒸发量相关性的排列次序为: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气温>平均地面温度>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平均水汽压>气压>降水量,这与蒸发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解释相一致。回归分析验证了典型相关的主要结果;单个常规气象要素中平均相对湿度对气候蒸发量的模拟效果最好;基于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气温、风速、日照时数和平均水汽压资料的前3个要素组合和全部5要素组合,分别是简便普通精度和高精度需求下常规气象要素推算模拟气候蒸发量的最优要素组合。本文加深了对气候蒸发量的相关认识,并对其模拟推算和空间分布量化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浙江省74个市县区区域发展差异研究为例,对区域研究中的多指标分析与单指标分析所得出结论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论是:多指标分析与单指标分析所得出结论的差异较小;在多指标评价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完全可以用单指标进行区域研究。  相似文献   

3.
牛民吉 《地理教学》2014,(22):48-51
一、区域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单析"和"横比""单析"是指在区域地理研究中,在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对地理要素做单一的"静态"分析。"横比"则是在"单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区域的组成要素做差异性比较,找出区域的特定地理条件,为区域发展指出科学的方向,如教材环节1"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苏燕萍 《地理教学》2011,(1):22-24,21
【学情分析】 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及成因,已在高二《区域地理》的相关章节中讲解过。考虑到学生文理分科不久,且高一必修1对这部分教学仅仅停留在会考要求层面,当时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河流水文特征主要包括哪些要素;掌握河流水系特征主要包括哪些要素;了解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的影响因素;学会分析长江和黄河的水文、水系特征”。之后的阶段性测试反馈显示:学生要求容易混淆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这在主观题答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9  
杨晓光  樊杰  赵燕霞 《地理学报》2002,57(6):701-708
利用中国各省1990~199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取丹尼森要素分析法,对影响中国各省区工业GDP增长的各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资本投入是20世纪90年代GDP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中国各省资本投入的增长差异并不能很好的解释地区经济的差异。而由技术进步和资源优化所呈现的全要素生产率越来越成为地区的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也是90年代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由此得出:在现有的条件下,未来中国地区经济差异将出现扩大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以“非遗进景区”为关键词采集和挖掘网络文本信息,运用文本分析法提取非遗景区响应理论要素,研究非遗景区响应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国家级及省级非遗资源总体上已形成七大密集核心区,不同类型的非遗资源虽形成多核心和组团分布态势,但区域差异显著。(2)文本信息挖掘发现,“相关机构”“非遗资源及传承人”“景区环境与服务”“活动形式及意义”“节日与季节”“参与者”“相关地区”是非遗景区响应的7个要素。(3)非遗景区响应强度逐年增强且季节性特征显著,响应空间分布较广,以较低值与低值区域为主。(4)单因子探测发现,不同年份主导非遗景区响应空间分异的因素略有差异,但旅游总收入是共同的主要影响因子;交互因子探测发现政府行政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水平是主导型交互因子,反映出非遗景区响应的驱动因素具有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国内外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构成要素、影响因素及形成过程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成要素包括认知/感知形象、情感性形象以及整体形象,并分析了其间的关系;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诱导性因素与个体因素,并分析了影响因素与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过程有静态与动态之分.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发展趋势,得出其对国内旅游形象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三次地理要素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刘清春  王铮 《地理研究》2009,28(2):430-440
关于地理要素对经济差异的影响,国际上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为了探讨地理要素对中国经济差异的影响程度,在Krugman的关于城市聚集的两大自然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影响经济差异的三大地理要素,分别为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交通和区位要素以及人力资本和研发水平要素,并通过建模,从全国和三大地带的尺度上细致地分析了各地理要素对经济分异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了验证和充实,这为揭示地理环境作用提供了主要依据,扩展了国际上Sachs等人关于地理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认识。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在各地理要素中,影响经济差异最大的为交通便利性指数,影响程度为0.374,因此交通基础建设投资应继续加大。  相似文献   

9.
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是一种特殊类 型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关于区域资源和环境单要素的承载力研究, 国内学者进行了较多的评述, 本文主要 对国内外区域资源环境综合要素承载力及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行综述。研究认为, 目前国内外对城 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 相关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表现在: ①承载力研究不够深入, 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②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集中于单要素研究, 综合要素承载力研究欠缺; ③资源环境承载 力的概念及量化方法有待深入探讨; ④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区域系统的开放性特征。针对这 些不足, 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主要趋势和方向为: ①从综合多要素角度加强城市群开放系统承载力研究; ②充分重视城市群区域空间结构的整体性特征; ③注重科技进步、制度管理等人类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④加强城 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测度与定量测算方法研究; ⑤充分发挥复杂系统方法、GIS、RS 等先进技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商业业态空间形成机理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林耿  许学强 《地理学报》2004,59(5):754-762
以产业、用地、交通、行为、历史和文化为影响要素,分析多要素共同作用下广州市商业业态空间形成的机理,并对业态空间的效益进行评价。提出并界定了研究概念,从广州土地供应的数量、结构、分布等角度,分析了城市用地扩展与商业业态空间的关系,并总结指出:商业与房地产业具有空间共生性,相关产业的整合程度影响零售空间的发展水平。在交通网络建设对业态空间的影响方面,认为城市对外交通干线主要影响批发空间的格局;对内交通干线则直接引导零售空间的拓展方向。在行为对业态空间的影响方面,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出行倾向促成零售空间的功能分化。作者还探讨了城市历史文化与商业业态空间的关系,认为广州市区逐渐形成“传统商业街→现代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的地域结构。最后,概括了多要素影响下商业业态空间的形成机理,并通过效益分析对商业业态空间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1.
山地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垂直格局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璐  苏志尧  陈北光 《山地学报》2005,23(6):736-743
山地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垂直格局研究是揭示植被地带性分布式样的重要手段,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山地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变化模式、山地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垂直带谱和山地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等。目前对于山地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格局变化模式尚无统一认识,但大致可概括为5类变化模式。垂直带谱研究从最初的单因子单目标已逐步过渡到单因子多目标,最后到多因子多目标。研究深度也从根据样地资料的简单描述和分析,发展为山地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机理假说的提出与证实,尚未见有关山地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垂直格局机理的报道。山地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垂直格局研究方法可分为取样方法和测度方法两大类。常用的取样方法有梯度格局法(或连续样带取样法)和典型群落随机取样法,其中最小取样面积的确定尤为关键。就山地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垂直格局测度和分析而言,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测度和单元统计分析(回归、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较为常见,随着分析手段的不断创新,植被数量分类和排序等多元统计学分析方法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吴健生  王政  张理卿  宋静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2):1739-1746
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研究是理解人类活动与景观格局演化关系的基础。本文概述了驱动因子的分类, 分析了主导驱动因子的时间尺度效应、空间尺度效应和主题尺度效应, 并介绍了驱动因子的相互作用、驱动机制识别、驱动系统自适应等的研究进展。驱动力识别方法正经历从简单定性分析向定量、半定量分析转变的过程, 数据获取手段也随着遥感技术等的进步得到快速发展, 多学科手段综合是景观格局驱动力研究的必然趋势。但由于驱动力研究的问题导向型特征, 目前尚缺乏对某一类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的归纳及跨时空、多尺度对比。对景观格局变化的跨界研究, 可以加深对制度、文化等驱动力的驱动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洪水成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科学家们已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洪水遥相关因素的研究上,扩大了洪水成因的研究范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洪水的影响因素多而复杂,故这些研究往往侧重于单因素分析,洪水成因研究进展缓慢。文章对洪水成因的研究成果、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作了评述和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4.
任国平  刘黎明  李洪庆  季翔  赵旭 《地理科学》2021,41(8):1469-1478
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采用数据包络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地理探测器和层次聚类模型分析该区184个行政村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空间差异及地理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 基于熵权集结交叉的“投入?产出”效率模型对村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结果更具可信度和精确性,2018年行政村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空间上呈由东向西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脆弱性均值为0.583;② 地理因素对经济发达村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空间分异仍旧具有重要影响。距上海市中心距离、距淀山湖距离、距青浦区中心距离和水域面积成为影响该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4种主导地理因素,其地理影响力呈现系统结构空间差异和种类属性替代及程度转化;③ 依据地理因素影响力聚类分析将该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地理因素空间耦合模式分为10种,多地理因素耦合模式是主要决定类型,呈现中部多因素主导和两侧单因素主导并存的多元环状地域决定格局;针对不同类型提出调控区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可行方式。  相似文献   

15.
钟赛香  胡鹏  薛熙明  杨硕  朱佩娟 《地理学报》2015,70(12):2011-2031
针对地理学多因素综合评价中较少探讨指标权重赋值方法的选择,以及少有研究涉及人文地理期刊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本文设计了基于合理权重赋值方法选择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科学网数据库内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中分类为人文地理类的70种人文地理期刊的综合评价。该模型针对7种指标权重客观赋值方法,采用“异同比较”,分析不同方法在不同参数设置下和聚类与否情况下的权重值、评价值和评价序的变化特征与分布规律,并依据该变化特征与分布规律,实现了对各种方法的“优劣比较”和最优选择。应用该模型对JCR中70种人文地理期刊进行排序分等,其中排名第一的“全球环境变化和政策”等14种期刊为位列第一等分的高影响力期刊。本研究完善了多因素综合评价体系,也丰富了对人文地理期刊的认知。  相似文献   

16.
Vulnerability research is the core issue and one of the research hotspo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cience. Vulnerability and its evaluation framework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rural social-ecosystem studies.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input-output’ efficiency theory and constructed the ‘SEE-PSR’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social-ecosystem vulnerability in the rural area in Qingpu District of Shanghai City. The DEA models,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odel,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geographical detector and hierarchical cluster model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of social-ecosystem vulnerability, and its geographical impact mechanisms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s, in 184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in this area. The result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main points. (1) The results of the ‘input-output’ efficiency model of the EW-DEA based on entropy weight aggregation crossover was more reliable and accurate for the evaluation of rural social-ecosystem vulnerability.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social-ecosystems in the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showed a trend of gradual decline from east to west,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vulnerability of 0.583, and the vulnerability of social systems had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constraining the decrease of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social-ecosystems in the region. (2) The distances from the center of Shanghai City, from Dianshan Lake, from the center of Qingpu District and from the water area were the four dominant geographic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social-ecosystem in this region. The geographical impacts exhibited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s of systemic structure, the substitution of typological attribut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level. (3) The geographical factors coupling the impact types of the social-ecosystem vulnerability were divided spatially into 10 types. The geographic multi-factor coupling impact types were dominant, which presented multi-cyclic spatial patterns and were dominated by the central multi-factor which was surrounded by the single factor types on both sid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ypes, some feasible way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were proposed, which drew on the experiences of integrated territory consolidation to remediate the vulnerability of rural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rural spatial reconstruction, region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regions characterized by conflict in the ‘strict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相似文献   

17.
聂娟  连健  胡卓玮 《地理研究》2014,33(2):214-224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了大量滑坡,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震前和震后的滑坡编目数据,对滑坡与坡度、坡向、高程、岩土类型、道路、河流和断裂带等7个孕灾环境因素的空间分布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滑坡与孕灾环境因素的空间分布关系受地震的影响比较大。相比于震前,震后滑坡发生的优势坡度、优势岩土类型、优势距离缓冲区等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坡向、距道路距离、距河流距离等因素对滑坡有明显地趋势性影响。  相似文献   

18.
聂娟  连健  胡卓玮 《地理研究》2014,33(2):214-224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了大量滑坡,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震前和震后的滑坡编目数据,对滑坡与坡度、坡向、高程、岩土类型、道路、河流和断裂带等7个孕灾环境因素的空间分布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滑坡与孕灾环境因素的空间分布关系受地震的影响比较大。相比于震前,震后滑坡发生的优势坡度、优势岩土类型、优势距离缓冲区等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坡向、距道路距离、距河流距离等因素对滑坡有明显地趋势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多代理人的零售业空间结构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玮  王德 《地理学报》2011,66(6):796-804
中心地理论的提出由来已久,但对现实中多种因素复杂作用下的中心地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并指导规划实践一直难以开展。传统模拟研究方法采用数学线性规划的思路,通过优化目标函数来实现对中心地体系的还原与考察,但复杂程度有限,难以用于实证研究和实践。多代理人技术的出现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介绍笔者开发的一个零售业空间结构模拟系统。该系统以多代理人技术为基础,通过模拟商业中心和消费者两类代理人的行为,得出商业中心结构分布。商业中心被分为3 个等级,可以根据经营收入调整空间位置和自身服务等级;消费者以一定的频率产生不同等级的购物需求,并以距离为指标选择商业中心作为出行目的地。模拟过程从产生一定数量的一级商业中心开始,经过循环模拟消费者选择行为和商业中心的位置等级调整,最终达到商业中心等级和空间分布的平衡状态。作为对这个模拟系统的检验,分别对5 种典型的消费者空间分布场景进行模拟,包括:均匀分布、单中心、卫星城、分散组团、带形组团。结果表明这个系统的模拟性能稳定,生成的商业中心结构合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源配置不均是当前中国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反映在空间上则为资源布局不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阶段,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布局作为关乎民生与社会公正的重要议题,成为教育、经济、社会、地理、城乡规划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本文梳理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研究发展脉络,将其分为探索期、深化期、快速拓展期3个阶段;对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的空间特征与演化趋势,需求与供给方影响要素,均衡性评价标准与方法,以及对城乡空间发展影响等主要研究领域进行综述;指出现有研究在基于可达性分析的基础教育资源布局评价模型引介与优化方面成果丰富,但总体仍存在学科融合不足、研究体系不完整等问题;并鉴于此,提出今后应在结合教育发展规律分析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布局模式与演化规律、多学科融合探索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布局生成机制、关注地方特色对案例区长期系统追踪等方面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