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扼要介绍了卫星高光谱红外大气遥感的原理,气体组分探测技术、反演技术和研究应用的发展历程,着重介绍了该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研究应用。遥感气体地球化学在地震监测方面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间接观测和直接观测2个方面:1利用卫星红外遥感间接监测地震断裂带脱气;2利用卫星探测大气成分的传感器直接监测地震前后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通过分析地下气体逸散引起的物理化学异常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提取地震气体地球化学信息。介绍了典型震例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其可能的形成机理,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火山区是我国具有潜在喷发危险的活火山,在2002~2005年火山活动性增强出现了岩浆房扰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具有观测范围大、观测时间长且连续的优势。因此,本文利用对流层污染探测仪(MOPITT)和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高光谱遥感数据提取了2002~2005年长白山天池火山区CO总量、O3总量、水汽总量和地表温度异常信息,讨论了高光谱遥感气体地球化学异常信息与火山活动性之间的关系,并对2002~2005年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火山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光谱遥感数据观测到的气体地球化学(CO、O3、水汽)异常与地震、形变监测结果以及地面流体(CO2、He、H2)观测结果相一致,表明MOPITT和AIRS高光谱遥感卫星观测到的气体异常变化较好地反映了2002~2005年大规模的深部岩浆局部扰动。在2002~2005年火山活动期间,CO总量、O3总量、水汽总量和地表温度均出现了显著异常且异常出现时段相应准偏差显著增大,反映了气体逸出量在时间上具有不均一性,可能与火山、地震活动过程中地应力的作用和变化有关。从气体异常持续的时间以及地面观测结果综合分析,2002~2005年岩浆房扰动并没有产生长时间的地幔物质流的上升和迁移。在火山活动性增强的时间段内,地表温度出现异常低值,这可能与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引起的断裂拉张增强有关。此外,火山活动过程中逸出的气体进入大气圈产生大气化学反应也会导致高光谱遥感所观测到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研究结果为2002~2005年长白山火山活动性的研究提供了来自高光谱遥感数据的气体地球化学新证据,也对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数据在火山活动规律的研究以及火山监测中的应用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空间技术,空间对地预测技术和天测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渐在陆域强震及火山灾害的监测预测领域发挥作用。近几年,有关部门进行了陆域强震及火山活动前兆异常的卫星热红外遥感(TI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天文时纬残差异常、引潮力触震机制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地震与火山短临期监测预测的实验与预研究,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方法方面都有了相当的研究基础,实验和研究认为,这些空天观测技术是响应高频地壳运动的有效手段,如果将这些分散的科研力量和研究成果通过集成比较完整的空天监测预测体系,争取在我国主要强震火山省区建成强震火山灾害的空间、天测、地面、深部地质与宏观异常(简称空天地深宏)相结合的立体监测系统,将使我国的地震监测预报水平进入高技术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地震发生过程和孕育机制异常复杂,加之大地震"非频发性"影响和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与活动规律认识的不足,使得地震预测极其困难。地面重力观测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研究地震前兆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简要总结了中国大陆地面重力观测技术与观测网络:地面重力测量仪器从17世纪的惠更斯物理摆发展到今天的高精度绝对重力仪,测量精度已经达到±1×10-8m/s2。我国已相继建立了国家重力基本网、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等,为重力场非潮汐变化、地震、构造运动等的监测提供了公共平台;通过具体震例阐述了地面重力观测数据在地震预测中的作用,利用地面重力观测数据能较好地捕捉强震孕育过程的重力变化信息,为强震中长期预测提供重要依据;分析了震前区域重力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强震的关系:在震级高于MS5.0的地震发生前,一般都会出现较大幅度和范围的重力异常区。强震主要发生在重力场变化分布差异较为剧烈的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大地震在孕育和发生过程中的前兆信息。最后,提出了地面重力技术在地震前兆观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利用重力测量资料开展地震预测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气体地球化学监测是火山活动最直接、最有效的监测手段之一。在对长白山天池火山近二十年的气体地球化学观测数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对其综合质量及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地震前兆观测数据相比,气体地球化学观测数据的格式具有特殊性和不连续性,可应用R语言或者其它程序设计语言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绘图,从而分析观测数据的变化情况。温泉逸出气体组分CH_4的观测数据序列在时间域中基本呈正态分布,可作为判别气体异常变化的重要指标。温泉逸出气体中的CO_2与N_2、O_2呈线性相关,可重点分析CO_2、He、H_2、CH_4、泉水温度等,从而优化分析指标,提高分析效率。  相似文献   

6.
正地震预报是一门观测科学,所使用的观测资料是研究的基础,观测资料不仅需要有明确的可研究的科学意义,还需要在时空上连续可靠,形成一种场的前兆信息。利用地表自由逸出气体和溶解于水及吸附于土壤中气体浓度变化来监测预报地震是当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地震预报方法之一,因此,对于地下流体地震前兆的研究应该有一种科学的新的思维。  相似文献   

7.
跨断层地形变观测对于寻找强震前兆异常、分析孕震机理、研究区域地球动力学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在分析传统短水准、短基线跨断层地形变观测技术的发展和主要不足的同时,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我国自行研制的MD数字化跨断层地形变自动观测仪器的应用,以及EDM全自动激光测距、GPS、D-InSAR等几种国际上最新的跨断层地形变观测技术。文中还从监测能力、观测精度、信息特征等角度,对这几种主要的跨断层地形变观测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 1966年邢台地震后,特别是1970年以后,在我国一些主要的活动断裂上布设了多处断层位移测量点。试图通过研究断层现今活动特征探寻断层活动与地震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捕捉地震的前兆信息,为地震预报提供依据。多年的观测结果表明,在强震前后断层确实有明显的异常活动,如海城7.5级地震、唐山7.8级地震、道孚7.2级地震、中缅边境7.3级地震,大同—阳高6.1级地震、张北6.2级地震以及甘肃永登5.8级地震等中强地震前也发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自1967年在首都圈(N38°~41°、E113°~120°)建立跨断层测量点(台)监测断层的现今活动以来,对本区所发生的唐山7.8级地震和大同阳高6.1级地震以及部分 M_s>4.5级地震均显示出较好的地震前兆异常活动,显然,在断层活动与地震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相关的、内在的、机制上的联系.从构造地质学的角度来研究断层活动与强震的关系,可以认为强震只是断层活动的瞬  相似文献   

10.
高光谱遥感水文地质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光谱遥感是一种利用成像光谱仪同时获取地物目标辐射、光谱和空间等多重信息遥感的技术,水文地质是高光谱遥感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通过高光谱遥感图像分析,能够提取大区域包气带及含水系统的水文地质信息,可为水文地质环境的识别及实时监测、地下水资源高效管理、地下水数值模型构建等提供科学数据。通过调研凝练了高光谱遥感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在水文地质方面的应用研究,重点总结了地下水环境污染和水文信息反演方面的高光谱遥感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高光谱遥感水文地质应用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高光谱遥感水文地质应用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通过土壤和植被的光谱信息实现对研究区包气带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的大面积、短周期连续快速监测;在高光谱图像中提取构造、地层岩性等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以环境指示因子(如植被)为有效补充,获取饱和带地下水环境信息;通过高光谱图像识别植被类型、计算植被覆盖度、分析叶片反射光谱特征并建立模型反演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位,为研究和保护缺水地区生态环境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YRY--4 钻孔应变观测作为一种重要的前兆观测手段,能有效地记录地震前后地应力应变变化。吉林安图境内M3. 7 级地震前后及辽宁营口柳树M4. 3 级地震前,吉林省敦化台及辽宁省营口台YRY --4 钻孔应变观测分别观测到曲线异常。经对比分析,敦化台观测曲线异常形态为: 异常--走平--发震-- 震后阶跃; 营口地震台观测曲线异常形态为: 异常--返回--发震。两次异常虽然形态各异,但提供了丰富的前兆信息,具有较好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2.
值此所庆四十周年华诞,忆往昔,展未来,浮想联翩。我所从一个地震地质野外队发展成为以地震成因、地震监测预报、防震减灾和工程稳定性等有关的现代地壳动力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要任务的综合性研究所。四十年来,围绕活动构造、地球物理探测、地震前兆物理研究和监测、钻孔应力-应变观测、跨断层测量和断层活动监测、岩土力学、原地应力测量、工程地震、计算技术、工程地质勘察和构造物理实验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实验。地震前兆观测理论、方法、技术的研究以及技术装备的研制是我所工作的重点、是重要方向任务之一,影响很大,举足轻…  相似文献   

13.
应用卫星热红外异常预测地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构造型地震是现代断层突发性错动产物。在强震孕育与破裂过程中,不仅释放巨大应变能量,而且在断导对段伴随着热效应,并引起岩石和土壤中水产生汽化与低空气体电离作用,从而诱发各种波段的地光现象(包括热红外光谱异常)。在中强地震前,随着断层放与低空气体电离作用增强,将导致热红异常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2020,(2)
地震地磁观测数据的可靠性是及时准确从中挖掘出前兆异常信息的重要保障。然而在日常地磁观测数据处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观测数据记录曲线异常现象,这些异常现象,有的是地震信息异常,有的则是由于各种干扰引起的,因此,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正确区分和准确识别地磁观测数据中异常与干扰、造成干扰的原因以及对干扰数据的处理,是在观测数据预处理中所应具备的能力,同时也能够为地震监测与预报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前楼,朱坑的小三角观测资料通过亏自由网平差方法加以处理,用三倍误差椭圆曲线作为判定异常的基本依据。“9.16”地震前一年以内,断层的水平形变很好地呈现出了前兆异常信息,地震的发生与断层的水平形变表现两者之间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地震活动性热红外异常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热红外遥感以其大视野、高精度和短周期等诸多优势以及对某些强震红外异常的良好反映,成为监测断裂活动性及地震短临前兆的很有前途的观测技术。热红外异常与地震关系的研究也受到国内外地震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地表热红外辐射受云层、地形地貌、地物类型和气象等诸多非震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从复杂的红外遥感数据中提取出与地震活动有关的热异常一直是这项研究中的瓶颈问题。在对若干震例和地震活动区的热红外影像进行长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提出了一些实用化的异常识别与提取方法,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地震红外异常是地表亮温的相对变化,判别地震异常时,至少需利用两年以上的卫星资料,从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加以综合对比分析,仅靠震前震后一定时段的卫星资料不足以排除所有非震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大灰厂断层位移测点所在的八宝山断裂大灰厂段的断裂特征及地质时期的新活动特征进行了剖析。认识到在新生代以来断裂活动特征的基础上研究40年来断层位移测量资料(基线和水准测量)所得到的断层现今活动特征与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既能够提供地震活动期和平静期的信息,也能够反映出不同地震活动时段的受力方式和应力状态。当观测周期适当加密时可以提供地震的前兆异常信息(包括趋势异常和短临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18.
一、跨断层形变测量的理论基础长期研究表明,地震的发生与断层活动密切相关.构造地震是地球动力学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与活动断层互为因果关系.因而对活动断层进行监测,无疑可获取地震前兆信息.实验和观测表明,断层两侧三度空间的相对运动幅度远大于连续岩体应变信息的幅度.因此跨断层测量的效果优于不跨断层测量,其信息量和信噪比均有很大幅度提高,是  相似文献   

19.
马瑾 《地学前缘》1999,6(4):363-370
讨论活动块体在地震活动中的作用。板缘地震在空间上呈线性分布,而中国大陆地震在空间上呈片状分布。大陆强震往往涉及两个以上方向断层的活动,且强震往往沿块体边界迁移或在其两侧断层上对迁。一些强震前后由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映的P轴方向往往发生近90°的转向,这种现象难以用区域应力方向变化来解释,但可从块体活动角度出发,用块体两个边界断层的先后错动来解释。地震前异常的远程效应、震后烈度异常分布图像以及地震序列特点等也显示了活动块体的作用。不同地区由地震活动性推测的块体活动方式有所差别,其原因可能和区域主压应力轴与块体两个边界断层走向的夹角不同有关。据此认为,在分析中国地震活动时要把视角从以活动断层为中心转变为以活动块体为中心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每天都要产出大量的观测数据,为保证这些数据能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每日的数字化前兆观测资料收集、整理、质量控制、数据备份入库等工作尤其重要。本文就日常数字化前兆观测资料收集、处理工作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