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番禺市暂住人口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分析番禺市暂住人口发展特点,用“社会劳动力供需平衡法”预测市域暂住人口数量。并就暂住人口管理的政策和措施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正桥  王良健 《地理研究》2013,32(4):683-690
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新型城市化战略的核心,也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内容。鉴于各类主体功能区在东北地区并存,考察其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开发路径,可为全国提供较好借鉴。以东北地区城市暂住人口为切入点,探讨了城市暂住人口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进而构建暂住人口与经济增长联立方程,并使用东北地区34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考量以暂住人口吸纳与承载能力为标志的城市化潜力与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表明:在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背景下,需充分尊重和考虑东北地区各类开发区域与城市的经济、社会、自然与生态状况,应通过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功能区人口迁出等途径进行集中均衡式的城市化开发,积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市内部基础设施完善。  相似文献   

3.
人口流动和迁移是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对社会生活具有广泛的影响。研究以第五次人口普查和昆明市公安局提供的暂住人口数据为基本资料,分析了昆明市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评价了昆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效应,提出了昆明市流动人力资源开发途径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昆明市流动人口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口流动是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对社会生活具有广泛的影响。本文利用昆明市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昆明市公安局提供的暂住人口资料,从县(市、区)和乡镇、街道两级地域单元分析了昆明市流动人口的空间结构特征、空间变动趋势和空间形成机制,同时,运用统计、空间分析等方法,进一步划分了昆明市流动人口类型区。  相似文献   

5.
农村人口非农化与中国城镇化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份额大幅度的下降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由1978年的18.6%提升到2008年的45%左右.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有1.5亿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约有一半的农民工已转化为城镇的暂住人口,这是我国城市化成长发展的主流形式.从农村人口非农化过程推动我国有特色的城市化、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及城乡统筹与城镇化的策略等方面探索农村人口非农化与我国城市化的相互关系,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基于“人地关系”视角下的农村流动人口创业行为影响机制理论模型,并辅之以江苏省的实证研究,从“环境”和“个体”两个方面解读其对农村流动人口迁入地创业行为的影响。采用2010年江苏省城镇暂住人口的抽样调查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模型发现,农村流动人口的个人经济社会特征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城市环境均对其创业行为产生影响。特别是城市环境方面,城市总人口规模和农村流动人口规模对农村流动人口的创业行为具有反向影响;控制规模之后,在户口含金量越高的地区,农村流动人口创业的可能性越低,这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对农民工创业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的全球化及其对城镇体系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许学强  张蓉 《地理研究》1995,14(3):1-13
本文分析了自我国实行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进出口贸易与利用外资迅速扩展的情况。由于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区位条件的差异,沿海地区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城镇体系的变化,加速沿海原有新城镇群的发展,新城镇群的形成,但由此也带来了沿海城镇的外来暂住人口大量增加、交通拥挤、土地利用难以控制以及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城镇之间的竞争多于协调,对城镇体系的发展不利。  相似文献   

8.
美哉!喀纳斯     
新疆“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喀纳斯。蒙古语,含义为“高山上的圣湖”。相传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途径喀纳斯,见到这样美丽的地方,决定暂住几日,休整人马。成吉思汗喝了湖水,觉得特别清甜解渴,就问手下这是什么水?有一位聪明人机灵做答,这是喀纳乌斯(蒙古语中是可汗之水的意思)。众将士便齐声答道:这是可汗之水。成吉思汗说,那就把这个湖叫做喀纳乌斯。  相似文献   

9.
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传统食物型人口承载力基础上,引进表征土地资源经济产出的货币型人口承载力来综合考虑土地资源人口综合承载力,建立了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模型。并以呼和浩特市域作为研究区域,运用系统动力学(SD)原理与方法,在不同情景下模拟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得出较优的发展方案,即到2020年呼和浩特市域食物型人口承载力为310万人,货币型人口承载力为1 723万人,综合人口承载力为1 000万人口,货币型人口承载力多出食物型人口承载力5.56倍,货币型人口承载力对综合人口承载力的贡献远超过了食物型人口承载力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口地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劲松 《地理学报》2014,69(8):1177-1189
1978年以来是中国人口地理学复兴和发展时期。中国人口地理学工作者消化吸收西方经典人口学理论,讨论中国人口容量问题,认识到中国人口总量即将达到增长极限,强调控制人口总量、努力发展生产和转变生存方式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针对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创建第四产业,实施环境抚育,推动劳动力就业,降低环境污染的策略。针对民生问题,提出深入开展微观社会调查,主动再造跨尺度的社区制度,推进对人口行为的尺度综合和文化自觉。针对中国人口快速转变和人口结构问题,提出了人口均衡发展理论。针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问题,提出了区域发展均衡模型,强调通过产业转移、人口流动、转移支付等手段,形成相对均衡的区域发展格局。针对区域人口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了人口发展功能分区指标和分区模型,初步实现了视野综合化、指标定量化、分析模型化,将人口地理学研究推向新高度。未来中国人口地理学研究,一要围绕人口普查和人口业务数据库,建设分布式人口地理信息系统,推动人口专题数据和人口计量模型共享,巩固和发展人口地理学定量化研究之特色;二要加强不同尺度的社区微观调查,主动调控人口快速转变情景下的社区行为,提高对人口地理学定量研究结果的理解和解释;三要加强国际人口情报交流,把握各国人口演化趋势,从经济全球化的分工合作体系的视角,合理配置中国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资源。中国人口地理学应坚持走跨学科的发展道路,努力在世界人口之巅辛勤耕耘,为国家发展、学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县域人口合理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合理布局为一种合理的人口分布状态,是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关系的均衡和合理状态。依据人口分布合理性的判别方法,分析了云南省129个县、市、区的人口分布和发展现状,并对各县域人口分布的合理性进行诊断及评价,得出其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超载严重;以此提出实现人口合理布局的方案,并结合所提方案勾画出了实现人口合理布局的人口迁移路径。最后针对实现云南省人口合理布局面临的问题,从理论角度提出具体的思路和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新疆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振  雷军  段祖亮  董洁芳  苏长青 《地理研究》2016,35(12):2333-2346
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是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新疆人口空间分布受地貌、气候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表现出分散分布的特征。研究新疆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对新疆人口发展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GIS的支持下,从多角度、多尺度出发构建了两个年份新疆人口空间数据库,对新疆人口空间分布的集散程度、多尺度的人口疏密状况、人口重心分布及变动、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态势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得出以下结论:① 新疆人口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逐步增加,各尺度人口集中的速度均较慢,人口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人口的流动性较差。② 人口空间分布具有尺度依赖性,不同空间尺度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空间尺度越大,人口分布特征越不明显,从小尺度对人口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可以避免大尺度探究带来的不足,小尺度新疆人口空间分布呈现圈层结构,表现出人口空间分布的“三大集群”和零星若干“小集群”的分布特征。③ 新疆人口重心分布逐年向东偏北方向移动且移动的距离较短,说明新疆人口有向北疆,尤其是天山北坡城市群集中的态势,但集中的速度较慢,对人口重心移动的距离影响较小。从重心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可以看出影响新疆人口空间分布的第一大要素是水资源。④ 新疆民族人口空间分布也具有独特性。维吾尔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南疆三地州且空间集聚态势明显,哈萨克族人口空间分布也较为集中,汉族和回族人口空间分布分散,集聚态势不明显,与其他民族的融合较强。  相似文献   

13.
彭文英  刘念北 《地理科学》2015,35(5):558-564
采用单项指标估测,分析了首都圈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及其限制性,提出了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策略。首都圈水资源及建设用地生态适宜量限制了人口承载能力,京津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已基本达到饱和,环京津的冀东、冀中地区承载潜力还较大,冀北地区应紧缩开发空间而拓展生态空间。首都圈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及人口发展战略分区为:首都圈北部生态屏障建设区,人口限制发展;中部都市功能优化区,人口控制增长;东部人口产业沿海集聚区,人口鼓励增长;南部绿色空间优化区,人口适度增长。首都圈的健康发展,应实施差异化的土地利用及人口发展政策,整体提升人口承载力,并加大区域统筹力度,科学、合理地引导人口的空间分流和聚集。  相似文献   

14.
辽中南城市群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人口分布的结构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并结合GIS技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辽中南城市群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07年,辽中南城市群的人口分布具有各地市人口总量差异较大、人口密度呈西高东低态势、市县人口密度差异显著、人口沿交通轴线集中分布、人口分布的局部空间集聚现象十分显著等现状特征;②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群的人口分布变化具有各地市人口增幅差异明显、人口分布具有不断集中趋势、人口重心逐渐由东北向西南方向移动,人口分布趋同趋势不断增强等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自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能够更好地揭示出人口的分布特征、人口集聚及其变化的热点,对于人口的合理布局方案等政府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和田地区七县一市作为研究基本单元,根据1995-2014 年人口、GDP和人均GDP面板数据分析了其人口与经济发展演变特征,通过人口经济一致性指数、偏离度指数和Pearson 相关系数探讨了和田地区人口经济分布的差异性,研究发现:近20 a 来和田地区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各县市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差异很大;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水平差异较大并呈现扩大趋势,总体上东部地区人口集聚低于经济集聚,中部地区人口经济集聚基本一致,西部地区人口集聚高于经济集聚;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空间一致性总体呈变弱的趋势,人口经济分布差异的变大与地区经济差距的变大有非常高的相关性;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是造成和田人口和经济分布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人口有效集中一直是一个战略性问题.2008年以来,河南省通过建设产业集聚区,积极探索促进人口集中的具体途径和方法.系统调研了河南省安阳、濮阳、鹤壁三市产业集聚区建设所引发的人口集中的主要做法:积极拓展城镇发展空间,促进和扩大就业,提升人口承载能力,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分析了人口集中效应,指出了人口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人口科学集中的对策:持续提升认识,促进人口集中;持续建设产业集聚区,支撑人口集中;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引导人口有序集中.  相似文献   

17.
戚伟  刘盛和  刘振 《地理学报》2022,77(12):3023-3040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发展出现了新态势。本文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依据地级尺度划定的“准胡焕庸线”,分析2010—2020年“胡焕庸线”两侧人口集疏模式的新特征,并探讨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 “胡焕庸线”依然稳定,2020年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的人口比为93.5∶6.5;② 西北半壁人口份额仍然微增,但是增幅较之前明显下降; ③ 2010—2020年西北半壁人口集中化指数由降转增,西北半壁和东南半壁的人口分布集中化程度均有所提升;④ 东南半壁人口集疏分化不断强化,2010—2020年人口负增长区的面积占比已达54.22%,超过人口正增长区;西北半壁人口集疏的马太效应特征愈发明显,人口负增长区占比也已升至26.15%;⑤ 省会首府人口增长优势愈发突出,且西北半壁比东南半壁更为明显;⑥ 经济发展水平、城区人口规模等级、行政区划等级等因素与区域人口变动显著相关;西北半壁行政区划等级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效应尤为突出。综合来看,西北半壁已经出现与东南半壁相似的人口集疏过程,人口集疏模式已突破了“胡焕庸线”。中国即将迎来人口总量拐点,人口城镇化进程逐步减速,密切关注“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发展的新特征,对推动全国各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震灾害宏观人口脆弱性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灾害脆弱性不但是国家和地区中长期规划的基础,也是地震应急时的重要决策依据,因此地震灾害脆弱性评估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首先介绍了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定义,指出了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的影响因子和影响模式;然后通过分析传统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的宏观和微观评价方法和模型,利用人口总量、儿童人口比例、老年人口比例、人口密度和人均GDP 5 个指标建立了地震灾害宏观人口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全国各县市区的人口脆弱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中国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人口脆弱性明显高于西部;人口总量是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宏观人口脆弱性综合评估模型对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的修正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9.
《地理教学》2011,(12):62-63
为推动人口合理分布,上海全市按照人口发展功能区域划分为4个圈层,并制定了相应的人口发展目标。第一圈层为外环线以内,面积630平方公里,其中内环以为高密度区为人口疏散区,内外环线之间为人口稳定区。至2020年,外环线以内的中心城区主要以人口总量稳定为目标,人口规模确定为1000万人左右。  相似文献   

20.
城市迁移人口居住空间分异——对深圳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深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将迁移人口按照户籍地划分为市内迁移、省内迁移和省际迁移3种类型。通过计算区位熵分析街道迁移人口比重在全市中的水平,并用空间自相关来识别其空间集聚状况,以揭示迁移人口的空间分异格局,进而用分异指数刻画迁移人口的分异程度。然后以街道迁移人口比重为因变量,住房因素和就业因素为自变量,采用OLS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来分析和解释迁移人口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迁移人口区位熵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圈层结构分布特征,以南山区和福田区为中心向外依次为市内、省内和省外迁移人口;②迁移人口的居住分布存在空间集聚,市内迁移人口集聚分布在行政中心周围,省内迁移人口集中分布在商业中心周围,省外迁移人口集中分布在工业园区较多的关外街道;③省外迁移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的居住分异程度最高;④省外迁移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布显著地受住房因素的影响,省内迁移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布则受就业因素的影响,住房和就业因素对市内迁移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布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