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蛤蜊岗滩涂贝类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辽东湾蛤蜊岗潮间带滩涂贝类的物种组成、分布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状况,于2011年5月对蛤蜊岗滩涂贝类资源进行了现场调查,采集共获得滩涂贝类16种,其中文蛤、泥螺、四角蛤蜊、托氏琩螺为蛤蜊岗滩涂贝类优势种,青蛤和光滑河蓝蛤为常见种。托氏琩螺的分布密度最高,为83个/m2,四角蛤蜊的平均生物量最大,为178.51 g/m2。蛤蜊岗滩涂贝类的分布呈现从滩涂北部向南部逐渐减少的趋势,滩涂四周的分布密度大于滩涂中间区域。对滩涂贝类分布密度和生物量与底质粒度、有机物含量等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文蛤分布与底质中值粒径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托氏琩螺分布与底质中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而泥螺、四角蛤蜊则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不显著。调查结果表明,蛤蜊岗滩涂贝类资源丰富,但应加强文蛤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同时应加强对托氏琩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文蛤、青蛤和四角蛤蜊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吕四海区的三种重要的水产贝类:文蛤、青蛤和四角蛤蜊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用60个随机引物对三种贝类共24个样品进行随机扩增,从中选取了45个扩增效果比较稳定的引物用于群体分析,共得到了250个位点。根据Nei氏公式计算出3种贝类种间和种内的遗传相似性指数和相对遗传距离,并进行聚类分析。通过比较分析,3种贝类之间的遗传距离差异不大。相对与青蛤和四角蛤蜊,文蛤种内的遗传距离要小。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镉暴露对文蛤和四角蛤蜊血细胞功能及DNA损伤水平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将文蛤和四角蛤蜊暴露于镉离子浓度分别为0.05 mg·L-1、0.10 mg·L-1和0.25 mg·L-1的海水中,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两者血细胞的死亡率和活性氧含量,用溶酶体荧光探针和碱解旋法测定其溶酶体含量和DNA损伤.结果显示,在0.05 ...  相似文献   

4.
滩涂,是国家重点资源开发区。因此,莱州湾生物资源已引起重视。但长期以来限于常规手段难以及时进行生产潜力的估价。本研究依据卫星遥感理论与技术,应用大地卫星MSS数据监督分类,将获取的地貌类型因子量值,配合生物定量采样相关因子参数,算得莱州湾主要经济贝类资源潜力。其资源量:文蛤(Meretrix meretrix)17505吨,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21886吨。这不仅具有经济意义,同时也有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滩涂,是国家重点资源开发区。因此,莱州湾生物资源已引起重视。但长期以来限于常规手段难以及时进行生产潜力的估价。本研究依据卫星遥感理论与技术,应用大地卫星MSS数据监督分类,将获取的地貌类型因子量值,配合生物定量采样相关因子参数,算得莱州湾主要经济贝类资源潜力。其资源量:文蛤(Meretrix meretrix)17505吨,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21886吨。这不仅具有经济意义,同时也有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根据 2006 年 5 月对东海沿岸 9 个区域贝类的监测结果,探讨分析了调查海域的6种贝类体内石油烃含量的分布特征,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按照海洋生物质量 ( GB 18421 - 2001 ) 评价标准评价了监测海域贝类的石油烃污染状况.结果表明,东海沿岸的9 个海域的 6 种受测贝类体内石油烃含量分布范围1.28 ~ 37.6 mg / kg ( 湿重 ),平均含量10.78 mg / kg,总体上符合<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 ( 15.0 mg / kg );6 种贝类体内种间石油烃平均含量分布从大到小依次是:牡蛎>毛蚶>四角蛤蜊>文蛤>贻贝>泥蚶,其中牡蛎平均含量达到 15.62 mg / kg,超出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从区域分布看,长江口和江苏如东沿岸海域的牡蛎石油烃的平均污染指数较高,分别为 1.91 和 1.19,受到重度污染.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海洋双壳类的固碳能力,以紫脲酸铵-萘酚绿B、铬黑T为指示剂,采用络合滴定法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文蛤(Meretrix meretrix)、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等6种海产双壳贝类贝壳中的碳酸钙含量、碳酸钙和碳酸镁总量进行了测定。6种贝类贝壳中的碳酸钙含量占干重比例介于93.99%~97.35%之间,其中虾夷扇贝的含量最多,紫贻贝的含量最少;碳酸镁含量介于0.61%~1.79%之间,其中紫贻贝的含量最多,虾夷扇贝的含量最少。目前的结果表明,六种贝类均具有较好的固碳能力,基于碳酸钙和碳酸镁总量估算,6种贝类单位湿重固碳力介于0.023 2~0.074之间。  相似文献   

8.
贝类是海洋底栖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类群,在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研究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底栖贝类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特征,在贝类资源主要分布区分别设置调查断面进行了采样调查和分析。调查共发现贝类22种,隶属于2纲7目17科21属。从丰度来看,各断面季节差异性较大(变化范围在24~3 980 ind./m2),从生物量来看,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的潮区差异较为显著,低潮区生物量(各断面平均值在945.61~1 091.72 g/m2)远高于其他两个潮区,尤以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占比最高。优势种包括:四角蛤蜊、文蛤(Meretrix Meretrix)、青蛤(Cyclina sinensis)、托氏■螺(Umbonium thomasi)、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和拟沼螺(Assiminea sp.)等。就各生物多样性指数来看,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g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均较低,表明本区域的底栖贝类在物种数量和...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镉暴露对文蛤和四角蛤蜊行为和生物转化功能的影响,将两种蛤分别暴露于含Cd2+浓度为0.05 mg·L-1、0.10 mg·L-1和0.25 mg·L-1的海水中,取样测定其滤食率(FR)、耗氧率(RR)以及组织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的活性。结果显示,除0.05 mg·L-1暴露组文蛤的耗氧率并未出现明显变化外,其它暴露组的滤食率和耗氧率均随时间明显下降,滤食率下降幅度较耗氧率明显;两种蛤的消化盲囊和鳃丝GST酶活性在各浓度组的开始阶段均呈现上升趋势(除0.05 mg·L-1暴露组文蛤消化盲囊的GST活性无变化外),而GST活性在高浓度组后期明显下降,均明显低于或接近对照组水平。结果表明,0.10 mg·L-1和0.25 mg·L-1暴露组Cd2+对两种蛤均造成了明显的毒性效应,两种蛤的滤食行为比耗氧行为敏感,文蛤行为指标和GST酶活性被抑制时间点明显晚于四角蛤蜊,四角蛤蜊受到的威...  相似文献   

10.
在江苏省大丰市和东台市海岸外侧,有一块面积达104万亩的海滩,这里涨潮为海,落潮为滩,这便是东沙。东沙滩面平缓,含沙量高,潮流畅通,海水营养盐丰富,生物饵料充足,是贝类繁衍生息的理想场所,盛产文蛤、青蛤、四角蛤、竹蛏、缢蛏、泥螺等经济贝类,是江苏省贝类生产出口和苗种基地。但由于这里长期以来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导致贝类日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