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沈梦培 《地震学报》1981,3(4):440-446
本文主要讨论观测仪器的质量问题, 着重讨论影响初动的有关仪器部件和它们的参数.提出用升起时间ts作为评价仪器记录初至波质量好坏的特性参数.给出升起时间ts和仪器频带之间的关系.对我国地震台站上常用地震仪器的升起时间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系统控制理论,分析了DD—1和DK—1地震仪开环系统的零极点分布,讨论了零极点分布对系统动态特性,包括对初动特性的影响,讨论了系统开环零极点分布与单位阶跃响应的关系,讨论了主导极点和偶极子对仪器过渡过程的影响。给出了DD—1和DK一1地震仪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的函数表达式和响应曲线,并给出了评价系统动态特性的时域指标。提出了用调节时间t_s作为评价仪器记录初动质量的特性参数。讨论了初动分析过程中,仪器的初动特性对初至波记录的影响,并给出了这种影响的时间尺度。本文还简要地讨论了实现脉冲标定存在的问题和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地震波在介质中的衰减,是介质的重要特性之一,而Q值则是衡量衰减特性的主要物理参数,称之谓介质的品质因子。根据文献[1]提出的方法,用北京台网记到的近震直达P波资料,测定北京地区的大量Q值表明:Q值与P、S波到时差(t_s—t_p)有关;(t_s—t_P)大,测得的Q值也大;(t_s—t_P)小,测得的Q值也小。这种现象在朱传镇、李兴才  相似文献   

4.
根据自动控制理论,本文在时域和频域范围内对直接放大地震仪开环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给出了评价系统动态性能的时域指标.它们是系统阶跃响应的上升时间t_r,峰值时间t_p,最大超调量σ%,调节时间t_s,以及系统稳定性判据和系统的稳态误差e_ss.根据最小相位原理,给出评价系统稳态特性的频域指标.它们是幅频和相频特性,峰值A_m,峰值频率ω_m,截止频率ω_c,频带宽度ω_b,相角裕度,以及系统在可记录的动态范围内的相移范围.最后还讨论了时域里动态性能与频域里稳态性能之间的本质联系.  相似文献   

5.
邱扬 《四川地震》2009,(3):20-24
通过对台站观测资料评比标准变化的分析比较,认识到要提高测震观测资料的质量就要在震相分析、震级测定、单台报告和数据报送4个方面做好工作,就要注意地震初至波到时精度在地震观测质量中的重要性。管理人员要仔细调整观测仪器系统状态,核准本台台址的经纬度和高程参数,注意时间服务精度,使得仪器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同时提出改善地震初至波到时精度的几个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泰安台重力仪2008-2010年观测运行分析,对仪器运行性能与总体质量分析评价,总结仪器故障原因及影响观测质量的因素,对曲线掉格现象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仪器运行较好,记录质量较高,能清晰地记录到日变固体潮和地震波形,年变曲线连续完整,调和分析M2波中误差高达0.0 005.仪器故障主要为雷击、数采死机、误操作和时间系统紊乱等.影响数据质量因素为雷击、数采故障、地震粘摆等.曲线掉格现象共发生15次,前后有中强地震的比率占80%.  相似文献   

7.
对无仪器记录的历史地震,基于灾害信息给出的震级参数往往误差较大;即使有仪器记录以来,对某些较大地震事件,不同地震台网测定的震级值仍相差较大,这需要确定合理的地震震级值.为此,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提出了地震震级修订方法,并据此修订了全球地震目录震级参数,本文研究结果可供有关部门修订地震目录时参考.基于修订的参数,本文还讨论了全球是否已进入地震活跃期这一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关断时间是影响瞬变电磁资料处理和解释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也是衡量TEM仪器性能的一个关键参数。提出了一种直接数值校正方案 ,并通过对线性和指数关断电流的校正描述了该方案的实施过程。根据文中提出的方案 ,只要仪器记录了一次场的衰减曲线 ,就可以进行较为精确的校正 ,并不必要假设线性衰减或指数衰减 ,这一结论无论是对TEM的仪器设计还是数据处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泰安台2013年洞体应变观测资料,首先利用维涅第科夫(Venedikov)调和分析方法计算洞体应变测项的潮汐因子和相位滞后,并以潮汐因子的稳定性对观测资料进行了质量评价。同时对观测仪器的2个测项进行解算,并提取相关应变参数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选取泰安台资料质量较稳定的体应变数据进行了应变参数时间序列计算,并对2套仪器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通过分析,认定应力场存在异常,并对比分析了应力场异常与重力场异常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以某次工程爆破的地震动测试结果为例,对《中国地震烈度表》、日本气象厅JMA系统、美国ShakeMap系统、福建省地方标准以及袁一凡教授提出的烈度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了以地震动参数为基础的仪器烈度计算方法,提出了将袁一凡仪器烈度算法中的PGA改为水平分向合成峰值,忽略持时和主频两个参数并修改个各参数权重的意见。经分析认为,袁一凡仪器烈度算法和福建省地方标准中的仪器烈度算法在处理大中小震时结果较为合理,且袁一凡仪器烈度算法保留了继续研究地震烈度机理的学术空间和扩展应用领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苏联在地震观测中使用标准地震仪的记录来确定震源参数的问题,标准仪器包括数字记录站(STSR)和频率选择设备(TCHISS)。在地震实践中,为了使用短周期仪器记录的到P波确定震级,苏联推荐采用等幅系统(HMS)进行标定。为估价震源参数(地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分别对原油的饱和烃和芳烃组分进行分析,比较了一些常用的油气地球化学参数在两种仪器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计算的23个常用油气地球化学参数中,有10个参数的偏差在5%以内,说明部分油气地球化学参数在两种不同的仪器上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但对于伽马蜡烷/αβ-藿烷、Ts/Tm、2-乙基萘/1-乙基萘(ENR)、(2,6-二甲基萘+2,7-二甲基萘)/1,5-二甲基萘(DNR)等参数,两种仪器的结果偏差较大;一些低含量的化合物在常规的色谱-质谱上检测不到,无法获得相关的地球化学参数.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常规色质在分析时受色谱柱分离能力和柱容量的限制,化合物易形成"共馏峰",影响峰面积积分结果,低含量的化合物易受基线噪音和其他物质的干扰而无法检出.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在有效消除"共馏峰"及分离能力上要强于常规色质分析,能得到相对更真实的基线,在化合物的峰面积积分结果上更为精确,从而得到更客观的油气地球化学参数.因此,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可能成为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有效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3.
翦大西  魏望生 《地震研究》1992,15(3):247-254
1986年以来,笔者先后在下关、丽江台安装了GS-15,ET型重力仪连同弥渡台构成滇西重力潮汐剖面并获得了时间不等的高质量连续观测资料。为统一观测系统,本文将两种不同型号仪器的观测结果归算为武昌台的系统,即ICET(国际固体潮中心)系统。归算表明两台仪器观测结果主波潮次参数δ的偏差小于0.2%、在此基础上,文中讨论了近年来滇西潮汐剖面附近大震前的潮汐变化特征及利用各种物理参数预报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一种预应力孔道压浆质量检测仪的硬件方案,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基于LabVIEW的仪器软件设计,重点讨论了软件实现的关键技术,实现了参数设置,多通道超声信号采集,文件管理等功能.软件界面友好,操作简单,适应仪器的野外工作,且升级维护方便.  相似文献   

15.
雷新国 《内陆地震》1989,3(4):381-384
地震观测质量与测震仪器本身性能密切相关。本文主要讨论观测仪器的脉冲初动特征,对我国地震台站上使用的几种测震仪器记录的地震波初动作了比较,给出了脉冲暂态特征与测震仪器频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从测震学的角度,审视了大震参数快速测定的方法,讨论了为保证测定参数所需能完整记录大地震的仪器配套问题。叙述了适用于城市救灾的高技术救灾器械的研制问题。  相似文献   

17.
伽马-伽马密度快速正演结果作为中子和密度联合反演模型的输入,对实时反演确定地层几何结构及属性参数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时间独立的玻耳兹曼输运方程,结合微扰理论与蒙特卡罗(Monte Carlo N Particle Transport Code,MCNP)模拟,形成了伽马-伽马密度快速计算方法.以双源距补偿密度仪器参数为...  相似文献   

18.
讨论重力重复测量周期的问题实质上是研究重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在目前以CG-2仪器为主、吉普车运输的情况下,重力变化有无系统性质、其量多少是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 重力重复测量周期的设计是一个最优化问题,除讨论技术问题外,还须考虑仪器状况和经济条件等问题,本文对经济效益不作讨论,但在具体讨论前作两条约定:(1)重力重复测量主要作为地震中、长期预报手段;(2)根据目前仪器及运输状况,暂定为抓大于60微伽的系统变化(当仪器精度提高时,可另定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地震仪器中应用的网络通讯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通讯是决定地震勘探仪器系统性能和规模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按照所采用的数据传输方式,数字地震仪目前可分为有线遥测地震仪、无线遥测地震仪和无缆存储式地震仪.本文分别举例介绍了三类地震勘探仪器中应用的经典地震网络通讯技术,并对其设计理念、网络通讯原理、通信构架、通信协议进行了分析和对比,针对有线地震仪器的电缆管理难、无线地震仪器的数据传输稳定性差和无缆存储式地震仪缺少质量监控手段的问题,讨论了无线监控与本地存储相结合的地震网络通讯技术方案,提出了基于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无缆无线混合型地震仪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88年学术活动将本着努力抓好学术活动质量,促进横向联合,提高社会效益的方针,开展下列活动。(1)地球物理仪器发展研讨会研讨80年代国内外地球物理仪器发展概况。4月份在北京或重庆召开,主持人是学会仪器与观测系统委员会委员刘士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2)地球构造动力学会议与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力学学会联合召开。主要讨论深部应力测量及地壳应力场问题。时间在4月份,主持人是高龙生(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