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现有的综合预测模型,大多未考虑系统的时变性和各种异常在震前所显示的不同持续时间。本文本文对地震过程的不可逆性与孕育过程中的时变性,由可容纳不同异常持续时间的名参量动态预测综合模型,依据适合于不可逆过程的ARMA和VAR参量预测模型,以华北北部区域为例,探讨了进行未来强震危险性预测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灰色系统预测在地电预报地震三要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系统预测方法,分别建立震级M、震中距R、发震时间t_f与地电异常幅度U、持续时间T的灰色预测模型CM(1,3)。由于引入了GM模型,就避免了人为确定统计函数形式,并且在震例较少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三要素预报,这样就可以建立起适合各个具体台站的预测关系,预测结果较目前统一的预报公式要好。该方法所需资料少,计算简单,给出的结果简明实用。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北部浅层地温异常特征及中短期地震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浅层地温时空演化特征与中强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1980年以来发生的几次中强地震前浅层地温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分布在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的地温测站在地震前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强地震发生的中短期异常指标在空间上表现为地热涡的出现、活动和迁移,在时间上多数地震以高值异常为主,持续时间随震级大小而变化,中强地震一般持续1-6个月,强震持续时间可达1-2年。  相似文献   

4.
天山地区中强地震预报判据及方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新疆6级地震成组活动与7级地震的相关性进行了总结。结合天山地区不同构造环境,开展中强地震孕育阶段不同区域地震活动图像演化和强震短期前兆异常综合特征研究,在总结天山地区中短期异常特征及预报判据基础上,提出中短期阶段预报方案。预报方案:①时间预测。南天山在地震平静背景下,局部地区出现较明显的地震增强现象;北天山3~4级地震出现增强-平静-显著地震过程;大范围前兆观测出现同步异常变化等。②地点预测。地震活动增强区、空区周围、条带端部或空段、显著事件周围,定点前兆短期异常相对集中区域等,可做为地震发生的预测地点。③强度预测。预测区周围历史地震强度、新疆5级地震平静持续时间、震前地震活动强度等可做为强度预测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苏乃秦  王桂岭 《内陆地震》1995,9(2):132-136
应用吉尔吉斯斯坦地震研究所介绍的空区参数法,对新疆天山地区进行分时空扫描计算和R值评分检验,筛选出有一定预报效能的10个小区,确定了异常判据和预测规则。1993年10月,根据A1、A2小区出现的空区参数异常,对1993年12月1日疏附6.0级地震作出预报,预报三要互完全正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我国地震地热台网273口观测井的水温数据进行梳理,发现汶川地震前有10口井记录到客观的异常现象;而这些井的异常信息的持续时间、幅度、空间分布极其复杂,决定了利用这些异常信息进行汶川地震三要素的准确预测还不太现实,但也发现一些有一定科学价值的认识:空间上井震距1000km范围内集中了大部分异常点;异常幅度集中在千分之几到百分之几度;时间上异常具有短临性质,呈现出井震距越大持续时间越短、井震距越小持续时间越长的规律;自流井记录到的异常概率远高于静水位井,不过干井也可以记录到异常信息。通过数据梳理与分析,提出了水温异常取决于井-含水层结构以及观测井所处的水系单元位置这一认识。  相似文献   

7.
跨断层形变测量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杰  唐廷梅  荆强  楼关寿  刘文义 《地震》2010,30(2):100-111
在统计近40年我国强震前跨断层形变异常的基础上, 对异常持续时间、 异常空间分布、 异常幅度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讨论了跨断层形变观测异常特征和监测不同震级地震跨断层场地的最大间距及观测周期。 结果表明: 异常主要以中短期和中期异常为主, 尤其在震前1年内异常最多; 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呈正比例的关系; 异常在空间分布上有随震级增大而扩大的现象; 异常幅度有随异常持续时间增大而增大的趋势; 震中距在160~350 km范围内异常幅度较大; 异常形态主要分为趋势型和突变型两种。 监测不同震级的地震跨断层形变场地间距可以不同, 监测7级地震形变场地间距应小于450 km; 6级应小于300 km; 5级应小于200 km; 4级应小于100 km。 跨断层形变观测周期应不大于3个月。  相似文献   

8.
利用地震矩加速释放模型,对2000年9月12日青海兴海的6.6级地震进行“回溯性”预测研究.采用不同的空间半径进行了“时—空”扫描计算,结果表明该地震前具有显著的地震加速释放现象,随着扫描半径的不同,异常表现为“异常出现—消失—出现—发震”的特点.分析认为地震矩加速释放模型在实际地震预测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宋程  张永仙  夏彩韵  张小涛 《地震》2019,39(2):135-146
应用改进的图像信息方法, 结合DEMETER电磁卫星的电子温度数据, 对2008年汶川MS8.0地震进行了长时程的回溯性预测研究。 与以往的地震电离层演化图像提取异常的研究相比, 将其回溯的时程延长至震前近11个月, 并向震后延长48 d。 在长期连续的异常扰动演化图中, 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异常时段, 且在震前2个月短期内异常扰动明显减弱并趋于背景值。 两个时段出现的异常扰动分布位置及其形态以及持续时间皆不重复, 这体现了前兆异常的不易确定, 难以定性及定量识别的特点。 电离层异常扰动特征的长时程研究, 有评估其预测参数和模型可靠性的实际作用, 也为应用中国卫星观测数据服务于地震预报等研究积累经验, 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绍治 《华南地震》1991,11(3):56-64
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对地震活动进行灰色预测,表明河北诏山7.8级强震和江苏常熟5.1级中强震建模预测效果良好,对地震前兆数据作新息模型和等维新息模型的异常判别,以及包络模型判别、拓扑模型群判别,可以鉴别出地震前兆异常,实为地震前兆分析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金学申  戴英华 《中国地震》1995,11(3):248-256
本文依据信息量的定量判定方法,从分析地震地质和前兆因子与强震发生的关系出发,对各种因子所能提供的长期或10年尺度强震危险的信息量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12.
Data from the literature were used to systematize intermediate-term (with advance times of 1 month to ∼2.5 years) precursors to the M ≥ 6.6 Kamchatka earthquakes of 1987–2004. The precursors were observed as changes in seismological, geodetic, geophysical, water-level, and hydrochemical parameters. Retrospective assessment of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in these intermediate-term precursors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is in progress. The focus was on estimating the occurrence times of various precursors as functions of earthquake parameters (magnitude M, hypocentral distance R, and epicenter location). In the conditions of the Kamchatka observing network, precursors can be identified by a combination of methods, mostly before M ∼ 7 earthquakes or greater south of the Kronotskii Peninsula, for which M/logR ≥ 3. It is shown that the relative proportion of earthquakes for which precursor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observations considered here is 0.43–0.86.  相似文献   

13.
首先介绍了罗兰格研究员关于地震前兆信息量的研究思想,他在系统地分析了地震前铛信息量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特征基础上,将这些特征进行高度概括并加以抽象化,给出了地震前兆信息量综合数学表达式。经我们对实际地震观测资料进行计算,表明该表达式不仅可将各种地震观测资料的持续异常变化统一地转化为地震前兆信息量,而且还能定量地描述异常结束后期前兆信息的延续性、从而使地震异常所展示的前兆信息更加清晰化、直观化,完整化  相似文献   

14.
对地震前兆异常的一些再思考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李献智 《地震》1998,18(2):163-170
通过研究地震远场前兆异常、超长期(8~20a)前兆异常和前兆异常判别上的差异,进一步揭示远场前兆异常的意义、前兆异常曲线的内涵和地震间的相互关联及地震预报的复杂性。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前兆异常的实质和深化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5.
地震前兆含义,科学问题与研究途径的研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肇诚  王贵宣 《地震》1997,17(4):429-439
地震前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地震预报、有关科学问题和探索途径的研究现状及其前景有各种评价。文章认为由于一些科学问题没有解决,尽管对中缅边境1995年7月连7.3级地震作出了成功预报,经验性预报有一定的局限性,文中讨论了广义地震前兆和狭义地震前兆,广义地震前兆包含二类前兆:场兆和源兆;而狭义前兆仅指后者。大陆震例前兆的系统研究证实了广义地震前兆的存在,然而  相似文献   

16.
本文的目的,是把模糊数学中发展起来的模糊识别的直接方法与间接方法,试用于地震综合预报.模糊识别的直接方法,就是直接由前兆指标的从属函数来估计地震危险性并进行预报,其效果依赖于建立前兆指标的从属函数的技巧.文中以地下水氡含量、视电阻率、波速等前兆资料为基础,提出了一种主要依据前兆变化速率及相关系数,并使用其它途径来建立从属函数的具体方法与公式.使用这样的从属函数之后,可以更好地识别出前兆异常,并且更容易区分出异常的起始、终结或发生明显转折的时期.模糊识别的间接方法,本文中采用的是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它与选取表示型类区别的相似系数或距离有关.我们这里采用的是基于模糊等价关系的聚类分析方法.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一系列样本按彼此间的相似程度建立一个模糊相容关系;通过合成运算把这个模糊相容关系改造为一个模糊等价关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数的数值,并对原始样本进行分类.选取某一给定地区的地震活动性的一些统计指标,或者选取由多手段单台或单手段多台得出的一些前兆数据(地形变、地下水氡含量、视电阻率等等),就可以使用上述模糊聚类分析方法来进行地震综合预报.作为说明此方法的例子,文中给出了对我国西部强震及中强震得出的一些初步结果.由所得结果可以看出,利用模   相似文献   

17.
利用攀枝花仁和台压容应变资料预测强震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攀枝花仁和钻孔应变台RZB-1型压容应变仪记录了数次强震。通过计算该台的主应变方向,并结合强震进行分析,发现强震发生的该台的最大或最小主应变方向附近;计算了该台单位体积应变势能值,发现强震发生在应变势能值升至峰值后回落的过程中。这两种方法对于强震预测有重要意义。对于这些现象给出弹性力学解释,并总结出了预报三要素判据。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 that strong earthquakes and seismo-geological conditions bear with precursory phenomena has been analyzed.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concerning the long-term (i.e., a decade) seismic risk that various precursors can provide has been estimated by using the quantitative judgment method. On such a basis, a synthetic probability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 strong earthquake risk in about 10 years has been suggested. With the northern part of North China used as the test region,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odel which is used for medium-term to long-term prediction has been proved.  相似文献   

19.
从描述未来地震趋势的各种地震活动指标入手,在求得各样本组判别函数的基础上,由贝叶斯模型计算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对未来地震趋势的概率判断结果。结果表明,在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性指标可以较早地反映地震孕育过程,所以,对地震活动性指标 提高预报准确性的可行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