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早熟中华绒螯蟹眼柄视神经节对卵巢发育的生殖调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组织切片技术于光镜下观察了早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眼柄视神经节的组织形态结构,以体外培养法研究早熟蟹眼柄视神经节对同种甲壳动物中华绒螯蟹和异种甲壳动物克氏原螯虾卵巢发育的影响,并以放射化学测定法测定早熟蟹眼柄粗提物及单侧或双侧眼柄镊烫后对大颚器生物合成甲基法尼酯(MF)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熟蟹眼柄视神经节呈乳白色,椭圆柱形,外包一层黑色视网膜,由外髓、内髓、端髓3部分构成;端髓区域可明显区分3种类型的神经分泌细胞;早熟蟹眼柄视神经节对同种和异种甲壳动物的卵巢发育均有抑制作用;早熟蟹眼柄粗提物对MF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研究证实早熟蟹眼柄视神经节对卵巢的抑制作用较正常发育蟹弱,且对同种甲壳动物卵巢发育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异种动物.  相似文献   

2.
刘光兴 《海洋科学》2003,27(12):20-22
十足目甲壳动物有许多具重要经济价值的种类 ,例如对虾、沼虾、螯虾、龙虾、蟹等。由于自然资源的供应毕竟有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这些高蛋白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 ,因而单靠捕捞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依靠水产养殖 ,提高养殖产量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的需要。目前 ,限制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足够量的健康苗种的供应问题。由于缺乏对繁殖过程的了解而制约了育种业的发展 ,因而 ,弄清这些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甲壳动物繁殖的内分泌调控是进行成功水产养殖的基本前提。近20年来 ,对于甲壳动物繁殖内分泌学的认识正在…  相似文献   

3.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虾类之一。近年来, 细菌性感染造成罗氏沼虾养殖业病害频发, 经济损失巨大。因此了解其免疫机制对于指导疾病防控至关重要。线粒体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itochondrial 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 mMnSOD)被认为是抵御氧化应激的第一道防线, 在先天性免疫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 甲壳动物中mMnSOD的免疫功能尚不清楚。为此, 本研究克隆了罗氏沼虾mMnSOD基因(mMnSOD of M. rosenbergii, MrmMnSOD), 制备了多克隆抗体, 分析了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下, MrmMnSOD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 肝胰腺和肠组织中MrmMnSOD的基因表达水平分别在感染后3h和6h达到最大; 组织免疫荧光分析显示, 肝胰腺和肠组织中MrmMnSOD均在感染后12h达到最大荧光强度。以上结果表明, mMnSOD参与了罗氏沼虾对嗜水气单胞菌的免疫应激反应。进一步的蛋白抑菌实验表明, MrmMnSOD可显著抑制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的生长, 推测该蛋白可能属于免疫相关分子, 可通过抑菌反应发挥免疫功能。当前的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甲壳动物先天性免疫基础理论, 也可为今后罗氏沼虾的病害防控和药物研发提供新的靶点参考。  相似文献   

4.
1947年Cronin首次报道了软甲亚纲雄蓝蟹(Callinectes sapidus)具有促雄性腺(Androgenic gland,AG),直至1954年Chamiaux-Cotton才第一次阐明促雄性腺在端足类跳沟虾(Orchestia gammarella)的功能,促雄性腺可以控制雄性生殖系统的分化。半世纪的研究,在甲壳动物促雄性腺的形态结构、发生和发育以及神经内分泌调控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先天免疫是宿主抵抗病原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在病原的传播和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甲壳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仅具有先天免疫,而不具备适应性免疫,其主要依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来实现免疫防御功能,抑制病原体增殖。JAK/STAT途径是调节无脊椎动物免疫反应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主要从细胞因子受体(Dome)、JAK酪氨酸激酶(JAK)、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调节因子的结构、在宿主体内的表达及发挥的功能等来综述在养殖甲壳动物中JAK/STAT信号通路的研究现状。目前已在对虾、螯虾和蟹等近十种甲壳动物中报道了此通路的元件,而且各元件均具有保守的典型结构域,同类元件在不同种类甲壳生物中的结构有所差异,但是功能基本相似。这些元件均被证实通过调节JAK/STAT通路的信号转导来影响抗病能力。目前仅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中鉴定出JAK/STAT信号通路的所有元件,对其他甲壳动物中剩余元件的鉴定仍有必要,并且甲壳动物JAK/STAT信号通路对其他信号通路的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通过本文希望能为该通路在甲壳动物中调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海洋甲壳动物是否具有色觉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根据色觉的三色理论,视细胞水平色觉的首要基础是多种视色素的存在。Wald和Scott等人先后利用电生理、显微分光光度术和视色素提取方法对多种甲壳动物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螯虾属(Procambambarus)、口合螯虾属(Oroconetes)和小长臂虾属(Palaemonetes)等具有两种以上视色素,可能有辨色能力,而龙虾属(Panulinus)和龙螯虾属(Homarus),海洋蟹类如蜘蛛蟹(Libinia)、青蟹(Carcinus)和瘤蝤蛑蟹(Callinectes)等只有单一视色素,故无色觉。本文运用电生理方法,根据视网膜电图(即ERG图)对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色觉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壳聚糖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甲壳素是广泛存在于虾、蟹等甲壳动物中的生物多聚物,每年生成量近100亿吨,储量仅次于纤维素。壳聚糖是甲壳素脱乙酰产物,在工业、农业中有重要应用价值,但由于水溶性差,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发现壳聚糖降解产物即甲壳低聚糖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因而筛选产几丁质酶、壳聚糖酶微生  相似文献   

8.
徐启华  耿帅  肖晓  申欣 《海洋科学》2015,39(5):54-61
甲壳动物线粒体基因组蕴涵了物种进化历程中重要的遗传信息,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保留在基因组中的基因序列和基因顺序信息,是甲壳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为了进一步探讨甲壳动物稳定、可靠的系统发育关系,本文利用支持向量机的分类功能实现了甲壳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基因区与基因间区、编码区与非编码区的准确分类和预测,同时为了提高分类学习机的泛化能力,使用了交叉验证方法和粒子群算法优化选取支持向量机相关训练参数。通过MATLAB仿真分析的方法,对10种甲壳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基因区和基因间区进行分类,以及对5种甲壳动物进行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中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的分类,获得了较好的分类准确率。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是可行的和有效的,能够出色地应用于甲壳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9.
为综合评价以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为主的不同混养系统的生态经济性能。本研究通过海水池塘陆基围隔养殖实验,收集苗种投入、人工、电能、饵料投入、产量、风能、雨水能、太阳能等基础数据;利用能值理论及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蟹单养系统(C)、蟹虾二元混养系统的转换率(CS)、蟹虾贝三元混养系统的转换率(CSB)和蟹虾贝鱼四元混养系统(CSBF)4种三疣梭子蟹养殖系统的能流和物流特点;建立了能值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各能值指标综合对比了4种养殖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性。研究表明:在太阳能值转换率方面,蟹虾贝鱼四元混养系统的转换单最低(3.65×106sej/J,P0.05),蟹单养系统的转换单最高(8.72×106 sej/J)。在产出能值交换率方面,四元混养系统显著高于其它3种养殖系统(P0.05),蟹虾二元混养与蟹虾贝三元混养系统之间无显著差异,蟹单养系统的转换单最低(1.34)。在环境负载率方面,四元混养系统略高于其它3种养殖系统(105.92),蟹单养系统最低(91.42)。在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方面,四元混养系统显著高于其它3种系统(P0.05),蟹虾二元混养、蟹虾贝三元混养和蟹单养3个系统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比较表明,蟹虾贝鱼四元混养系统在环境负载率略高的前提下,获得了最低的太阳能值转换率和最高的产出能值交换率,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显著高于其他3种养殖系统。因此,虾蟹贝鱼四元混养系统是经济效益相对高、环境污染相对小的养殖模式,应该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X器官-窦腺(XO-SG)复合体是甲壳动物重要神经内分泌器官,类似哺乳动物的下丘脑-垂体系统,它能分泌多种神经肽类激素,调控甲壳动物的生殖、发育和蜕皮等重要生理功能(Cooke et al.,1982; Keller,1992)。对XO-SG复合体的研究一直是甲壳动物内分泌学的重点内容。XO由视神经节内一群相互无连接的单轴突分泌肽神经细胞组成,它们的轴突末梢在血窦附近膨大形成窦腺,XO内胞体形成的神经肽类激素经轴突运输到窦腺储存和释放。近20年来,一些学者对10余种甲壳动物眼柄内X器官-窦腺复合体进了形态及超微结构研究,发现X器官神经内分泌细胞胞体的分布位置和结构特征各不相同,区分出2至7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内分泌末梢,并观察到多种神经内分泌物质释放方式(Fingerman,1992; Dircksen,1992; Castany,1997; Weatherby,1981)。我国对甲壳动物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研究刚刚开始(蔡生力,1998),仅对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罗氏沼虹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XO-SG复合体进行了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上官步敏等,1994,1995;姚泊,1995;孙金生等,2000)。中国对虾(Penaeus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经济甲壳动物,在育苗过程中往往采用切断或灼烧眼柄的方法来加速亲虾性腺发育和产卵,而对XO-SG复合体却了解甚少,仅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康现江等,1998)。为此作者对中国对虾眼柄XO-SG复合体显微和超微结构及其分泌物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对虾神经分泌细胞的离体培养和神经分泌调控机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