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钟武  陈治荣 《地质论评》1991,37(2):125-132
横断山区是我国第四纪冰川发育期次较多、古冰川遗迹也最多的地区之一。本文着重介绍了作者近10年来在该区考察中取得的大量新资料,特别是~(14)C年代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该区第四纪冰期划分出8期(次)冰期(冰进、间冰阶段),并进行了对比。作者认为该区冰川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规律,其与青藏高原抬升有关;横断山区第四纪冰川活动范围可至北纬26°线以北。  相似文献   

2.
北山地区震旦系及冰川沉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北山位于甘肃西北部、内蒙西部,向西一部分延入新疆境内,属天山山脉的东延部分(图1)。该区古冰川问题,早在1960年赵祥生在该区工作时,已提到:“在下寒武统下部的一套砾岩局部有冰碛特点,含有巨大之冰川漂砾”,当时未能引起重视。1979年赵祥生等在研究西北地区震旦纪冰碛层的基础上,根据以往资料分析,认为这套冰川沉积应为震旦系,并单独分出,命名为北山组。但缺乏建组剖面,对上下界线也不够明确。作者通过近两年的工作,取得了大量冰川证据,对该区震旦系及冰川沉积进一步加以肯定,并建立了震旦系完整的剖面。  相似文献   

3.
川东南第四纪冰川之疑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川东南第四纪冰川遗迹,自李四光教授考察肯定以来,先后有侯德封等、景才瑞作过研究。他们都肯定第四纪冰川在该区曾有发育,且规模之大,遍及鄂西、湘西及桂北,大大超过庐山冰川规模。嗣后,很多地质报告都沿袭此说,有的还划了几个冰期。八十年代以来,笔者多年在川东南地区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客观的地质现象迫使我对该区第四纪地质中的正统观念——冰川活动说产生了怀疑。笔者在此不揣冒昧,提出质疑。错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基于ETM+影像的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海洋性冰川信息提取   总被引:21,自引:12,他引:9  
张明华 《冰川冻土》2005,27(2):226-232
西藏墨脱高等级公路方案线穿越冰川作用强烈的南迦巴瓦峰地区, 为查明该区冰川活动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以ETM+为信息源, 以图像统计量为基础, 运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对该区冰川进行了图像光谱信息提取与分析.冰川在 TM5、7 波段光谱值范围窄, 且冰碛与冰雪有明显的光谱差异, 是冰川信息提取的有利波段. 包含TM5、7的多波段图像K—L变换的最后主组分是TM5、7的差值图像, 主要反映的是图像中的冰川信息.这种基于图像变换、信息分离提取冰川信息的方法, 在西藏墨脱高等级公路工程勘察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天山托木尔峰地区青冰滩72号冰川表面运动速度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托木尔峰地区是天山最大的冰川分布区,是阿克苏地区主要水资源补给地.一直以来,该区冰川运动资料空白,严重阻碍了对冰川水资源现状及未来变化评估工作的开展.鉴于以上情况,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站在2008年8月到2009年8月3次开展了对天山托木尔峰青冰滩72号冰川表面运动速度的观测,获得了冰川表面运动速度特征变化状况.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6.
山西宁武吕梁山北段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西宁武吕梁山北段,平均海拔约2000米,相对高差数百米至千米左右,属中山区。第四纪冰川遗迹十分发育,类型多种多样,特征明显。冰川遗迹有:U形谷、刃脊、角峰、冰斗、冰窖及分布于U形谷中的大量冰川漂砾、冰碛、冰水堆积、冰臼、变形砾石、条痕石等。该区古冰川遗迹的大量发现,不仅证明了我国东部中低山区有大量第四纪冰川运动存在,而且冰川规模之大完全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为研究该区古气候、古环境演化提供重要依据,为我国第四纪冰期划分和对比提供重要资料和证据。   相似文献   

7.
长江源区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长江源区是青藏高原冰川分布集中的地区之一,冰川总面积达1276.02km2.研究表明,该区属于青藏高原升温幅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到2050年气温将比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出2.3~2.7℃,降水增加1%~33%.基于冰川编目资料,采用有关对长江源区未来50a内的气温和降水预测数据,应用冰川系统对气候响应的模型,对该区未来50a内冰川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到2010年、2030年、2050年该区冰川面积平均将减少3.2%、6.9%和11.6%;冰川径流平均将增加20.4%、26%和28.5%;零平衡线上升值为14m、30m和50m左右.最后,针对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对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迭山西北部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 属西秦岭山脉的西段. 在海拔3 700 m以上保存有类型较为齐全的冰蚀地形(冰斗、刃脊、U形谷、悬谷、粒雪盆、鲸背岩与基岩磨光面等)与冰碛地形(侧碛垄与终碛垄). 采用野外考察、遥感影像解译与填图等方法对该区的冰川地貌分布及其特征进行了探讨. 基于研究区冰川地形分布与特征, 结合青藏高原现代的抬升速率、邻近山地冰川地形的年代学资料以及其他古环境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 该区的古冰川发育于末次冰期, 末次冰期最盛期是其最主要的形成期. 冰川最盛时面积约38 km2, 为具有暖底性质的冰帽冰川.  相似文献   

9.
新疆哈密是资源性缺水地区,冰川是该区主要的供给水源。为了对该区冰川和水文水资源的现状和未来变化做出合理评价和预估,以榆树沟6号冰川和庙尔沟冰帽为代表,结合野外实测资料以及近年来在冰川变化领域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新疆哈密地区冰川近年来的变化过程及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1972-2011年,榆树沟6号冰川厚度平均减薄20 m,减薄速率约为0.51 m/a,冰川末端退缩254 m,年均退缩约6.5 m。由于强烈消融,冰川表面径流发育明显,且在末端有冰碛湖形成。相比之下,庙尔沟冰帽消融速率相对较小,对气候变暖的敏感度较低,这与冰帽类型和所处海拔较高有直接关系。综合分析发现,流域有无冰川覆盖及覆盖的比率大小,直接造成哈密地区不同流域近期河川径流变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全吉地区新元古代滨岸冰川沉积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北缘全吉地区枯柏木组发现新元古代冰海沉积物,该地层保留了冰筏卸载及滨岸波浪共同作用的痕迹。通过对全吉山、欧龙布鲁克山及大煤沟三个剖面冰海相冰成岩沉积特征的系统描述与分析,建立了滨岸冰川沉积模式。冰成岩顶部发现铁质砂岩层,证实本区新元古代发生过铁质富集事件。结合前人年代学证据及冰成岩与BIF铁矿的伴生关系判断该冰成岩为第一期全球性冰川事件——Sturtian冰期的产物,首次确定该区存在前震旦纪冰川事件。通过冰川事件的对比认为该区麻黄沟组及枯柏木组应划归为青白口系,确定该区存在青白口纪稳定沉积层。  相似文献   

11.
他念他翁山位于横断山脉西部,是海洋性冰川向亚大陆性冰川的过渡区,维持冰川发育的降水补给主要由西南季风带来,该区第四纪冰川进退对西南季风波动有较为直接的反映。正是这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该区第四纪冰川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野外地貌调查与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试图查明他念他翁山青古隆槽谷全新世期间冰川地貌学特征,并确定其发生的具体时间,探讨其响应机制。结果显示:他念他翁山全新世早中期冰川波动的时限介于(6.13±0.37)~(8.83±0.50) ka,可能是当时西南季风强盛,降水增加的结果。研究可为探究冰川作用与西南季风气候变化及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动力学联系提供新依据。  相似文献   

12.
1959-2013年中国境内萨吾尔山冰川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萨吾尔山冰川条数少,中国冰川编目将萨吾尔山南北坡的冰川分别附入了天山和阿尔泰山区的冰川,不便于冰川变化研究,因此应给予其特殊考虑.鉴于前人工作中鲜有涉及该区的冰川研究,以萨吾尔山区冰川为研究对象,利用地形图、冰川编目数据以及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实测探地雷达数据,分析萨吾尔山地区冰川变化特征.通过目视解译结合野外实地观测的方法,得到1959-2013年该区的冰川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萨吾尔山冰川持续退缩明显,1959-2013年中国境内的冰川面积由17.69 km2退缩为10.13 km2,退缩率42.74%,平均每年退缩0.14 km2;萨吾尔山北坡的冰川退缩率为37.57%,南坡退缩率为72.69%,南坡冰川退缩率基本为北坡的两倍.分析认为,南坡冰川退缩率较高的原因除了与坡向因素有关外,单条冰川面积大小是该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木斯岛冰川探地雷达测厚结果,对该冰川体积进行了初步估算并与1959年地形图估算出的体积进行对比,发现该冰川体积减少约44.6%.  相似文献   

13.
贡嘎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及冰期划分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在对贡嘎山现代冰川和古冰川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位观测分析,对该区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深入讨论,划分出三次冰期,即中更新世早期的倒数第三次冰期,中更新世晚期的倒数第二次冰期和晚更新世的末次冰期,以及全新世的新冰期和小冰期。提出在早更新世时,由于山体未达到当时冰川发育的雪线高度,所以未发育冰川;中更新世早期的冰期冰川为半覆盖式冰川类型,规模不大;中更新世晚期的冰期冰川是本区最大冰川作用时期,形成网状山麓冰川,东坡冰川曾达磨西台地;晚更新世冰期冰川以山谷冰川为主,以后规模逐次缩小。  相似文献   

14.
小冰期以来羌塘高原中西部冰川变化图谱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运用地理信息图谱理论与方法,以地形图、航空相片、Lantlsat TM和ETM+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源,分析了羌塘高原中西部小冰期至2000年代的冰川变化.结果表明:这里虽仍有部分冰川存在前进,但冰川整体呈萎缩状态,而且近几十年来,冰川退缩加剧.与同一区域的普若岗日相比,研究区冰川更为稳定.与其它山区冰川相比,这里由于是极大陆型冰川区,所以冰川较其它山区冰川相对稳定.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是该区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该区冰川构造十分复杂,具有多层次、多期次的变形特点。本文论述了冰川构造层次的划分,分析了各层次构造的形成,特别是对冰川下部韧性变形带中被动式褶皱的生成环境及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特点进行了讨论。冰川可作为观察、研究构造的天然模型,对其研究将加深对地壳上各种构造形态的认识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6.
涉及冰川气象研究的冰川周围地方气候的考察已于1983年7月5日至27日在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进行。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1号冰川及其邻近地区。该区地方气候分为三种不同尺度的类型(山区动力热力性环流,山谷风环流和冰川局地环流)。与山区外低地相比较,近冰川地区的降水量表现出不同的年变化过程。在山区,夏季的高值降水量是由于强烈的坡地加热作用而引起的对流云旺盛发展所致。从而使地方性对流性降水在夏季降水总量中占优势而与喜马拉雅山南麓和南美巴塔哥尼亚冰原有所不同。冰川上和邻近地区的观测证实,由于上层西风频繁侵入,不仅使地方性山谷风的发展受到抑制,并导致白天时段的发生频率仅为50%,而且在冰川低温作用下减弱了冰川风产生的潜在能力,致使该地区没有明显的冰川风发生。 对比分析冰川与空冰斗处的气象条件(气温、风速和总辐射)发现,冰川和空冰斗中夏季7月份地方气候的差异并不能更好地解释该区山脊南北两侧冰川发育的不同。因此,山岭地带云形成的观测和对一年中其他季节内与热量平衡相联系的其他气象因素和条件的研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西藏高原东南部冰川泥石流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高原东南部山区,是我国现代冰川,尤其是海洋性冰川最发育的地区。该区特殊的地质地貌过程和冰川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冰川泥石流。这一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成为高原隆起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明显标志之一。 一、冰川泥石流的分布与形式 冰川泥石流是发育在高山冰川或积雪的边缘地带,以冰碛物、冰崩雪崩堆积物为主要固体物质补给来源,在冰雪融水、冰崩雪崩融水、冰碛湖溃决的激发下形成的泥石流(照片1、2)。从其活动特点来看,它往往在强烈增温与降雨齐来的夏秋季节最  相似文献   

18.
中国阿尔泰山的冻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组织的冰川冻土考察队于1980年首次对我国阿尔泰山地区冻土及冰川进行了考察。考察区位于阿尔泰山中部的南坡,北起49°8′N,向东南延伸450km到46°N附近。山体西北部宽约150km,东南部约80km,海拔高度从北向南和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山区西部的友谊峰是阿尔泰山最高峰,海拔4374m,其周围是该区冰川最为发育的地区。山区东南部山峰高度在3200—3500m,无现代冰川发育。  相似文献   

19.
广东饶平首次发现大量古冰川遗迹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同林 《地质论评》2001,47(4):382-382,T002,T003
关于广东地区的古冰川遗迹,最早是杨超群等(1963)在粤西北封开、怀集一带首次发现的。至1998年之前该区一直未见有古冰川遗迹的报道。 饶平古冰川遗迹,是2001年初,由汕头市陈汉清(大夫)首先发现大量冰臼群分布后,在作进一步调查过程中确定的。古冰川遗迹分布区属饶平县樟溪镇所辖。主要分布于樟溪上段的青岚河一带(北纬23°45′,东经116°50′左右)。海拔自30余米至数百米以上。古冰川遗属于山谷冰川类型。  相似文献   

20.
冰芯中的化学成分,记录了古环境和古气候的诸多信息,已有广泛研究.而冰芯剖面的物理特征,由冰芯形成时的水热条件和冰川运动变质作用所决定,同样记录了气候、环境和冰川运动的诸多信息.根据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钻取的6根冰芯的详尽资料,结合冰流模式对冰芯冰龄的估算,分析研究了不同冰川带冰芯剖面的物理特征、形成机理和相应的水热条件.结果表明:积累区冰芯以粒雪一冰交替的原生沉积层为主,受冰川流动引起的动力变质作用影响较小,与该区成冰环境和冰川温度密切相关;平衡线附近的冰芯4.3 m以上主要是由渗浸冻结冰组成的原生沉积层,与附近的成冰环境相吻合,以下部分主要是经过动力变质作用的冰体,源于冰川上部的积累物;消融区冰芯主要由冰川上部下流的冰川冰组成,模拟显示该区冰芯冰龄较长,受局部成冰环境的影响很小.通过对不同区域冰芯特征比较,发现各成冰带的冰芯组成及污化层差别较大;在东、西支冰川同时期冰芯剖面的对比中,发现海拔相近点冰芯剖面组构相近,说明通过冰芯资料来探讨冰川内部特征以及该区域气候环境演变历史等较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