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衡阳市生态环境现状及其改善对策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衡阳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对衡阳乃至湖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分析衡阳市资源开发存在问题及其主要原因的基础上j探讨了在资源开发中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的途径和措施,指出了要发展生态产业、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必须大力实施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能源、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工程,从而为衡阳市经济建设莫定坚实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2.
陕甘宁边区生态购买设计与操作途径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延军平  严艳 《地理学报》2002,57(3):345-355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水土流失严重及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于一身的陕甘宁边区为例,探讨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最佳途径,陕甘宁边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是一种经济建设,即建设“商品生态”和买卖“生态商品”,通过“生态购买”实现“生态致富”,论述了实施生态购买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操作途径,提出了生态购买的实施方法和步骤,建议国家启动生态购买工程。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问题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61,自引:11,他引:61  
程国栋  张志强  李锐 《地理科学》2000,20(6):503-510
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的脆弱地区,生态建设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复杂,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迥异、生态退化问题千差万别,对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基本现状进行了评价,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分析了生态环境建设中面临的亟等研究和解决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问题,并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并特别指出,应充分发挥科技对生态建设的支撑作用,科学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必须采取基于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退化问题的分类指导的生态建设策略;建立西部地区生态安全体系,开展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立法,以实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陈朝辉 《热带地理》2001,21(3):202-206,222
三亚市位于海南岛最南部,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近20年来,生态环境建设虽取得初步成效,但问题也较突出,如林业尚存隐患,耕地锐减,水域受蚕食和局部环境恶化,城市绿化美化不足等。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任务主要是:合理布局城镇,建设具有经济-生态良性循环的城乡体系;完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建成强有力的陆地生态支柱;保护好水体环境,搞好碧水工程建设;保护耕地、保证农业持续发展;整治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为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5.
乌鲁木齐景观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调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乌鲁木齐作为中国西部发展较快的特大城市,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趋明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有利于充分认识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的生态学实质,在对乌鲁木齐城市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乌鲁木齐城市生态环境的特征,根据综合整体、地域分异、景观异质、功能结构、城市发展、环境容载等景观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原则,划分了乌鲁木齐城市区域景观生态功能区,包括城市建设及中心区,城市生态平衡与开发区和城市生态保护及后备区,据此,对乌鲁木齐城市生态调控提出了初步建议,包括环境控制工程,生物控制工程、景观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调控。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生态环境若干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青海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其生态环境建设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客观上已成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区域,该文分析了青海省目前存在的主要生环境问题,预测了青海省未来生态环境演变趋势,将青海省初步划分成4个生态环境区,并针对各区的不同特点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保育与绿色社区建设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宋玉祥 《地理科学》2002,22(6):655-659
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全球范围内具有有短时限人地关系高强度作用特征的典型地区之一。区域资源过量消耗、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保育生态环境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建设“绿色社区”,是生态保育的有效措施和重要内容,也是生态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建立绿色社区的目标的营造绿色文化、保育绿色生态和发展绿色经济,建立绿色社区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生态经济,保育生态环境,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退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绿色社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特征和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建立了区域环境质量评价层次模型,结合区域生态经济综合发展目标,揭示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内涵及其在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重要性。提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方案选优方法,以及区域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吴锦城 《福建地理》2005,20(2):26-29,34
云霄县具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和建设生态城镇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潜力。本文在分析云霄县生态环境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该县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岛屿生态环境是建设整个河流乃至流域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的重要节点。以重庆市长江流域上的江心岛——中坝岛为例,根据中坝岛现状和建设目标,分为自然生态恢复区、湿地生态体验区、滨水生态涵养区生态人居环境区四大区域,提出中坝岛的建设内容、指标体系和预期指标值。在此基础上,从湿地植物群落修复、动物栖息地建设和生态岸线设计等方面构建湿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地理区域系统与生态建设战略初步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生态地理区域系统是根据代表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要素地理相关性的比较研究和综合分析,按照自然界的地域分异规律,划分或合并而形成不同等级的区域系统。其主要研究的对象是自然要素的空间格局,及其与自然资源的匹配。生态地理区域系统所体现的温度、水分等立地条件地域差异,是认识生态环境的宏观框架,可以也应该成为制定治理措施的基础,对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西部在生态上受到西北地区的沙漠化和盐碱化,黄土高原、西南地区的土壤侵蚀,青藏高原的草场退化,西南地区的滑坡、泥石流等的胁迫。管理上也存在许多问题,如盲目的退耕还林,盲目强调植树造林等。因此,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在认识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解决管理上的问题,包括在指导思想上的误解,即“生态建设 =种树”,“退耕必定还林”;局面上避免开发的无序状态 ;工作措施上,则要防止“一刀切”的方式。本文综合西部地区的温带、水分、植被、土壤等因素,将西部地区生态地理区域系统划分 8个温度带,2 5个自然区。通过综合西部地区的环境胁迫特点,植被恢复和保护与自然环境和生态区域系统的关系,从西部地区的生态地理区域系统,合并构成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格局的 6个区域,并且提出各个区域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近50年来人类活动对四湖地区河湖环境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四湖地区为研究区,分析了近50年来区域河湖环境的演变过程,以及农业生产、工业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人口增长与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因素对河湖环境演变的影响。得出:近50年来人类活动对河湖环境演变的影响逐渐加强,自然的影响因子退居次要的位置;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了四湖地区的水系结构,破坏了水域与周边环境协调的格局,促使河湖环境演变并产生功能失调,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围垦和技术性蚕食是该区水系格局改变的主要原因;人口快速增长给四湖地区资源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导致河湖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13.
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调控对策定量研究方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左其亭  陈嘻  杨辽 《干旱区地理》2001,24(2):146-151
对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西部干旱地区从便于生态环境调控与管理的角度,急需进行量化研究,内容包括:量化指标体系与指标量化方法、调控优化模型与求解、调控方案制定与实施等。针对干旱区生态环境的特点,探讨了生态环境调控量化研究的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广西土地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兴 《热带地理》2001,21(2):113-117
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建设与土地利用是密切相关的,分析了广西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探讨了由于土地不合理利用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通过合理利用土地来建设生态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甘肃黄土高原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农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通过对甘肃黄土高原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和成因的分析,指出是人类的掠夺性行为加速了本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恶变,并提出了甘肃黄土高原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地域分异规律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3  
方创琳 《地理学报》2001,56(5):561-569
采用熵技术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模型和多层次多目标模糊综合测度模型求算出河西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总结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地域分异规律,认为区内各县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较大,但其地域分异呈现出某种规律性,流域上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流域中下游地区,呈现出从上游到下游逐步递减的规律;工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农区,呈现出从矿区到农区农步递减的规律,牧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农区,呈现出从牧区到农区逐步递减的规律;城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农区,呈现出从城区到农区逐步递减的规律,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汉族地区,呈现出从少数民族地区到汉族地区逐步递减的规律,这种分异规律可为河西地区新世纪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定量化的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定西地区生态脆弱与贫困的双重矛盾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研究表明定西地区“脆弱-贫困”恶性循环是自然与人文要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近几十年又以人为因素的作用为主。在总结定西地区解放以来一手抓生态环境建设,一手抓扶贫攻坚,整体解决温饱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实践证明,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打破“脆弱-贫困”恶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状态空间衡量区域承载状况初探——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余丹林  毛汉英  高群 《地理研究》2003,22(2):201-210
本文在回顾承载力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基础上,指出单因素承载力对区域实际承载力的反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作者通过利用综合多种因素的状态空间法求出综合的区域承载力,并以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比较突出的环渤海地区为例,求算出环渤海地区现实的承载力情况。结果显示,环渤海地区目前资源环境处于超载状态,特别是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超载情况非常严重。最后探讨了提高区域承载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植物地理学是介于植物学和地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与生态学、地质学、古生物学、气候学、土壤学等密切相关,既有很强的基础学科特点,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是高校的一门基础课程.但教学过程中老师容易忽视教学内容更新,出现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等教学问题.通过实践教学及调研分析表明,植物地理教学应定位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其在农林牧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应用.教学重点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带来的环境与地质变化,种子地理学的兴起为植物地理学增添的知识点等内容.植物地理教学的发展方向必须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思想,努力为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