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襄樊之战,亦称关羽北伐、襄樊战役或荆州争夺战,是指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的一次重要战役。此战中,关羽先是围困襄阳、樊城、水淹七军,重创曹魏,威震华夏。接着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最后关羽父子被东吴俘杀。襄樊之战,使得曹魏、蜀汉的实力受损,尤其是蜀汉,不但损兵折将、还丢失荆州,成为三国形势的重要转折点。由于这次战役的发生,也使得襄樊这个地名载入我国的军事史册。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地区是我国北方地区较早出现城镇和我国历史上建造城镇较多的地区之一。内蒙古地区古代城镇的出现,始于我国的战国时期,随着北方各国的势力向北扩张,边疆地区的行政建制和城市制度开始在今内蒙古地区得到推行。战国时期的燕、赵、秦三国,不仅建立了政权,推行郡制,而且还修筑了一些城镇。下面说说燕、赵、秦三国在现今内蒙古地区郡的设立。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内蒙古地区不同时间尺度旱灾危险性分布特征,选取内蒙古地区1949—2018年SPEIbase v.2.6数据集,利用Theil-Se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气象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并基于干旱多年平均强度与加权综合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年、季节尺度的旱灾危险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无论是年际变化还是在空间上,内蒙古年尺度和春、夏、秋3个季节尺度的气候整体呈显著干旱趋势;研究区以中等及以上等级的年尺度旱灾危险性为主,占总面积的71%。其中,高、极高危险性区域主要位于呼伦贝尔市和锡林郭勒盟东部;在春、夏两季,内蒙古干旱灾害危险性空间分布呈“北高南低”,高等级的危险性主要位于锡林郭勒草原和地处干旱区的阿拉善盟;秋、冬两季的高等级危险性区域显著减少,尤其是冬季,以东北地区的低、极低危险性为主要特征,与其干旱趋势变化特征较为一致。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地区干旱灾害风险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内蒙古地区47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气象数据为基础,应用Mann-Kendall趋势性检验和线性回归法分析了不同指标下内蒙古地区生长季变化趋势特征以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961~2010年内蒙古地区生长季长度增加趋势明显,增加幅度约为13.0~17.0 d,各指标间差异小、一致性较高,可作为表征该区温度变化的一个重要应用指标;整个内蒙古地区生长季趋势的平均状态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指标间的区域差异,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生长季变化对温度阈值比较敏感,阿拉善盟地区0℃阈值生长季开始时间提前、生长季长度延长较强烈,乌兰察布盟以及锡林郭勒盟等地10℃阈值生长季结束时间延后、生长季长度增加更为突出;有无霜期限制对内蒙古中部大部分地区生长季趋势影响较大,尤其是对生长季开始时间。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地区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本文分析了内蒙古地区有色金属资源的开发现状,结合我区有色金属选矿企业尾矿的排放方式的环境影响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因地制宜地选择尾矿排放方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西部资源》2010,(3):57-57
<正>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匈奴贵族刘渊率兵攻克长安,灭亡西晋。从此,我国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的割据时期。这一时期,统治内蒙古地区的割据势力,主要有代、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和铁弗匈奴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内蒙古地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目前机构设置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土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障一定数量的耕地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必要条件。内蒙古地区长期的草地开垦与自2000年开始实施的生态退耕工程势必会影响到内蒙古地区的粮食产能总量,本文利用GLO-PEM遥感模型估算的农田生产力结果,结合遥感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分析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对内蒙古粮食产能的影响,获得以下主要结论: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使内蒙古耕地粮食产能总量增加,新增耕地增加的粮食产能总量为101.06×104T,大面积的草地开垦占主导作用;同时耕地转出使内蒙古粮食产能减少了65.23×104T,生态退耕是导致耕地粮食产能降低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化因素。  相似文献   

9.
《西部资源》2010,(1):26-26
<正>东汉时期,内蒙古地区有郡县辖地的汉人,还有匈奴人、乌桓人和鲜卑人。匈奴东汉初年,匈奴大力扶持占据中原北边诸郡的割据势力,并重新进入塞内,占据了今内蒙古西部部分地区。公元46年前后,匈奴国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畜饥疫,死亡大半。匈奴贵族因争权夺利,发生分裂。原驻牧于漠南地区的八部匈  相似文献   

10.
丰镇台子山一带磁铁矿位于内蒙古地区重要成矿带之一的华北地台北缘成矿带,该成矿带东南部丰镇—兴和一带集宁岩群地层广泛出露。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优越的外部环境、扎实的资源基础、巨大的发展潜力及独特的区位特点,反映出其在全国发展大局中重要的战略地位,而该区矿产资源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问题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MMS NDVI以及MODIS NDVI数据,分析内蒙古地区1981-2010年的植被变化趋势,并结合气候、社会经济数据,以旗县为单位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981-2010年间,内蒙古地区植被变化具有典型的空间异质性,其中植被显著增加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部的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以及东部通辽市等地区,显著减少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的锡林郭勒盟以及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的部分地区;②对于植被显著增加区域,人类活动作用的影响面积最大,其次为气候因素,气候与人类活动的耦合作用也对植被增加有一定显著影响;内蒙古西部降雨量的增加、围封禁牧政策的实施以及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为驱动植被增加的主要因素;③对于植被显著减少区域,人类活动的作用略大于气候因素;内蒙古中东部地区降雨减少以及近10年来部分旗县风速的增加是导致植被显著减少的重要气候因素;虽然人工造林、农作物播种面积会增加局部植被盖度,但在县域尺度不足以抵消干旱对植被生长的不利影响,反而会导致区域植被退化。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城市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内蒙古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以年均增长率3.57%的速度提高,非农业人口和城市建成区面积持续增加, 1997年后增加相同数量的城市非农业人口,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面积是1997年前的近乎4倍。这种扩张规模在造成对生态环境直接占用的同时,对能源、资源和环境产生明显的胁迫作用,其中能源消费总量、城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与非农业人口数量呈指数相关,相关系数达0.96和0.91,形成正反馈的恶性循环;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总量与非农业人口数量呈二项式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94和0.70,其中生活用水总量目前处于上升阶段,而工业生活用水总量受到水资源不足的影响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内蒙古地区要保证其重要的生态地位,城市化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详细描述了小敖包铁矿区地质概况、矿石特征、围岩蚀变等,并对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进行了探讨,为在内蒙古地区寻找火山沉积变质型磁铁矿—假象赤铁矿床提供了依据,具有一定的找矿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部资源》2009,(4):55-55
汉武帝时,曾两次在现内蒙古地区修筑长城。第一次是在公元前127年,修缮秦朝的旧长城。第二次是公元前102年,在阴山北部修筑长城,史称"外长城"。在包头北部阴山以外,两条近似平行的长城遗迹向西北延伸。南边一条起自包头市固阳县境内,西越乌拉特中旗、后旗,向西北伸展,进入蒙古国境内;北面一条东起达茂联合旗,西经乌拉特中旗、后旗入蒙古国境内,  相似文献   

16.
三国时期曹魏谋士荀之死是历史上一段公案,历代对荀之死品评不一。史籍对荀之死的语焉不详,掩盖着史家认识上的矛盾。在集权制下,史家受到的束缚不只是来自皇权,更来自于统一的思想。史讳的产生隐含着史实本身突破了史家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1—2005年西北及内蒙古地区208个地面气象站春季沙尘暴日数的观测资料,对沙尘暴发生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沙尘暴偏多,80年代沙尘暴开始减少,90年代最少,21世纪的前5 a沙尘暴呈现出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基于1961—2005年的NCEP资料进行了原因探析,结果表明:①在沙尘暴多发年代,我国北方大部分区域风速出现了正距平,而在沙尘暴少发的年代,风速呈现出负距平;②在沙尘暴多发的年代,我国中高纬地区出现明显的气旋性流场距平,其南侧西风增强了我国西北及内蒙古地区偏西风风速,而在沙尘暴少发的年代,则与之相反;③极锋锋区在60—70年代强度偏强,从80年代开始强度呈现出明显的减弱趋势,21世纪初期锋区强度继续减弱,但其中心位置有小幅的自北向南移动。  相似文献   

18.
中国边境地缘经济的空间差异及影响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涛  程艺  刘卫东  刘慧 《地理学报》2017,72(10):1731-1745
边境地区是国家重要的国土安全屏障和对外开放门户,深刻分析复杂地缘环境下,中国内陆边境地区的地缘经济合作现状及其影响机制,对于挖掘利用边境传统优势,促进中国边境、民族地区加速发展意义重大。在综合分析边境地缘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搭建地缘经济分析框架,纳入本地经济、外向型经济、本地综合发展三大类指标后,系统刻画了中国边境地区的地缘经济发展及演化。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剖析了中国边境地区地缘经济空间分异的机制。研究结果发现,边境地区的地缘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平稳增长,空间分异明显。东北地区地缘经济的绝对优势地位逐渐下降。优势地区在空间上高度分散,呈现以东北地区的牡丹江市、内蒙古地区的包头市、新疆地区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云南广西地区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崇左市为增长极核的空间极化格局。边境地区的地缘经济主要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以及邻国发展水平、与中国展开双边贸易的合作意愿等。政策优惠指数、交通通达度、文化接近度等因素对边境地缘经济影响显著。其中,内蒙古地区、西藏地区以邻国影响为主;东北地区、新疆地区以中国政策影响为主;云南广西地区为综合因素影响。最后,文章提出复杂地缘环境下,差异化边境地区地缘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及启示。  相似文献   

19.
Holdridge可能蒸散率(PER)和徐文铎湿润指数(HI)在内蒙古地区的应用结果表明:两种干湿气候类型划分差异主要体现在半干旱和亚(半)湿润区,其余气候类型地域分布比较一致。其年代变化的共同点是半干旱区+干旱区+极干旱区面积逐年增加,亚(半)湿润区+湿润区面积逐年减少。PER分类与降水量分布规律明显,而HI分类更多体现了温度和降水的综合影响。在考虑下垫面特征的情况下,徐文铎湿润指数更符合内蒙古地区干湿气候带划分。30 a温度与降水相关分析表明:温度呈显著增加趋势,而降水的下降趋势属正常气候波动。  相似文献   

20.
《西部资源》2010,(5):58-58
在隋代(581-618),内蒙古地区主要有强大的突厥汗庭与隋抗衡,其东部地区,则有契、奚、室韦等族。突厥隋文帝开皇元年(581)佗钵可汗死,侄摄图继位,称伊利可汗(又号沙钵略可汗,581-587年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