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永兵 《西部资源》2014,(4):120-122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存在资金筹集难、利益协调难、管理僵化等问题,本文结合重庆、河南等地在完善增减挂钩政策方面进行的探索,提出扩大资金来源、完善拆旧补偿、提高管理水平是继续推进增减挂钩试点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也提出了稳步扩大指标使用范围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海南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及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城镇与农村居民点功能的认知,分别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数法对海南省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据此划分地域类型,并提出集约利用模式。海南省各市县城镇用地集约水平呈现南北分异格局,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投入水平等经济因子是强化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水平表现为西高东低格局,历史发展基础是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中部市县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与区位条件较差,其城乡建设用地集约水平普遍较低。提出了土地市场导向、城乡增减挂钩、"控增逼存"、产业-用地协调增长4种集约利用模式,各市县应依据主导因素,选择不同模式来促进其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结果可为分类引导海南省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1988―2006年珠三角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珠三角1988、1998、2006年3个时相的建设用地解译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工具,采用空间重心分析、象限缓冲区分析、典型区位空间分析、景观形态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1988年以来珠三角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特征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1988年以来,珠三角的建设用地进入高速扩展时期,建设用地空间重心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整个区域东部及南部的建设用地扩展占绝对优势,特别在近珠江口以及珠江口东岸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围绕珠江口形成"剧烈扩展型―强扩展型―弱扩展型―稳定型"递变圈层结构;建设用地总体上呈现向沿路、沿海和平原区等典型区位集聚的特征,但在斑块层面上则表现出形态复杂和布局散乱的特点,且围绕城市中心区形成"集聚(高水平)―分散―集聚(低水平)"的圈层递变结构。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乌审旗经济高速发展,今年以来,全旗园区建设、能源产业、矿业开发进程进一步加快,大量招商引资项目、重点能源、交通项目落地,用地量较大。为保障各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做到依法依规、集约节约用地,乌审旗国土资源局采取措施,通过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管理,做好服务,全力保障经济发展。一是从建设用地审批入手,严把审查报批关,对拟申报  相似文献   

5.
《西部资源》2014,(5):26-26
<正>今年,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国土资源局坚持把耕地保护工作放在首位,认真贯彻坚守耕地红线的基本国策,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工作思路,节约集约用地,确保全县耕地面积得到有效保护,建设用地合理利用。一、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确保全县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年初,兴和县政府与9个乡镇政府签订了土地管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非协调性的动态演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国情和现实发展,对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非协调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城镇建设用地投入非协调性指数模型,综合测度了2000~2009年期间中国各省区城镇建设用地投入之于城镇人口、GDP、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税收、产业就业非农化以及社会非农化的非协调性程度及其动态演变过程、趋势和类别,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最后就如何协调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提出调控对策与优化途径。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非协调整体呈"波浪式"的下降趋势,但整体效益水平还有待提高;非协调性分类及其演化以相对协调型和滞后型为主,且有着明显的区域特征;演变机理分析表明资源要素禀赋与区域差异、国家宏观调控、体制制约、历史遗留和行政区划调整是造成非协调性的主要原因;最后从体制环境改革、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和区级财政转移支付视角提出优化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按照李世镕厅长一行赴北梁棚户区进行实地调研指导时提出的工作思路,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和包头市国土资源局开辟了"绿色通道",确保项目用地及时审批。包头市国土资源局东河分局全体干部职工,充分发扬"白加黑"、"五加二"的敬业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北梁棚户区改造工作当中。针对北梁棚改时间紧、任务重的实际情况,组织专人对北梁棚户区项目组卷报批进展情况进行实时跟进,北梁棚改用地服务  相似文献   

8.
在违法占用耕地面积比例为58%,全自治区排第一的被动情况下,采取强有力措施一年翻局,比例降到10.61%,实现零问责;六个点上布棋落子,以切实措施攻克发展中的系列难题。在过去的一年里,乌兰察布市国土资源部门开拓创新、改变思路、转变作风,围绕"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维护权益、服务社会"总目标,以"保发展、保红线"行动为抓手,开源和节流并举,有效  相似文献   

9.
<正>如何在新常态下,改革创新,推进国土资源工作再上新台阶,记者对呼和浩特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温建华进行了专访。记者:2014年呼和浩特市国土资源局工作有哪些亮点?温建华局长:2014年,呼和浩特市国土资源局围绕"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维护群众权益"的目标,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工作。建立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机制,以保障重大项目用地空间。先后对土左旗、赛罕区、和林县盛乐镇、玉泉区小黑河镇  相似文献   

10.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是指区域单位面积建设用地上所承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功能。从工业化与城镇化2个方面,通过极差、极差倍数和离散系数等指标揭示我国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特征。我国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存在非常显著的区域差异,地带性特征是其最明显的空间特征。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在空间指向上具有一致性,但绝对量与增速之间存在"倒挂"关系。基于政府层级体制和行政指令的资源分配机制与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是不相关的。由于资源配置与效率的背离必然会损失效率,进而探讨通过建立跨区域交易制度和相应的补偿机制以实现对建设用地资源更有效率的空间配置。  相似文献   

11.
一、上半年,经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公路用地占总用地的45.04%;能源用地占总用地的8.51%;工矿仓储用地占总用地的10.5%;住宅用地占总用地的23.76%;公共基础设施及商服用地占总用地的6.36%;其他用地占总用地的5.83%。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三市占全部批准用地的40.54%;锡林郭勒盟、赤峰市、通辽市、兴安  相似文献   

12.
李云 《西部资源》2015,(2):30-31
<正>鄂尔多斯市市委三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凝心聚力、转型发展、创新创业、再铸辉煌,把鄂尔多斯建成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璀璨明珠"。这是中央和自治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鄂尔多斯的具体化,是指导鄂尔多斯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深入落实市委三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对于国土资源部门来说,就要立足本职,着力服务重大项目、民生工  相似文献   

13.
栾维新  王茂军 《地理科学》2002,22(2):208-212
在对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关系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对大连市域城市化水平提高与耕地面积变化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得出以下结论 :①人均建设用地与居民点规模呈反向变化 ;②大、中城市建设用地基本可以得到控制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控制难度较大 ;③在充分挖掘农村居民点内部潜力的前提下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各类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的总规模将减小 ,提高城市化水平是缓解耕地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模式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生活资料,土地市场的健全和完善将直接影响着我国各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文章分析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的条件、要求和理论依据,提出并阐述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统一进入市场的"双轨制"和直接进入市场的"三方制"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基于Theil指数、重心模型、空间耦合指数和局域Moran′s I指数,分析了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耦合特征;采用最小二乘法、虚拟变量和面板回归模型,探讨了两者空间格局耦合的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建设用地和经济发展在空间集中度上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建设用地偏向于集中在行政等级较高的市辖区,而经济发展倾向于在沿海都市连绵区集聚,两者重心都有向东南偏移趋势(建设用地重心南移明显),两者空间格局耦合呈现东西分异和"中心-外围"结构。2)第二产业GDP占比、县域总人口、集体企业从业人口、企业利润和社会消费是影响两者空间格局耦合的主要因素;两者的耦合机制存在显著的东西差异和行政单元间的个体差异。最后,提出了引导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空间耦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快速城镇化及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建设用地扩展特征明显,建设用地扩展驱动力研究可为政府制定土地利用管控策略提供依据。采用文献分析法、归纳法,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综合分析表明:已有研究存在理论体系不健全;驱动因子遴选缺乏科学性;尺度界定不清晰;数据获取口径不一,遥感数据与统计数据不匹配;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缺陷等不足与弊端。从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观视角出发,加强学科交流,构建完整理论体系框架;注重驱动因子遴选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差异性;构建揭示空间异质差异的非线性模型,创建对模型可靠性和科学性进行检验方法;将数学模型方法、数据库技术和3S技术结合起来,创新研究方法;规范数据获取口径;加强时空尺度的敏感性研究;建设用地扩展对自然、社会经济反馈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建设用地扩展驱动力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西部资源》2014,(6):45-45
<正>通辽市扎鲁特旗国土资源局依法依规扎实做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严格登记审查标准,严把登记成果质量关,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确权颁证,努力做到不发问题证、不留后遗症,切实维护好土地证书的权威性。在农村集体土地"两权发证"工作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把"七关",确保登记成果的高质量。一是严把程序关,严格执行"政府通告、地籍调查、权利人申请、初审公告、注册登记、政府审批、颁发证书"的程序;二是严把权属关,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人口分布地域格局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分县数据,在分析人口空间分布地域格局的基础上,利用人口数量增减变化和人口稳定度对近30年来河北省人口分布格局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人口密度分布呈"西北山地丘陵区密度低—东南平原区密度高"的模式,且呈现出人口密度"高密度—高密度"相邻和"低密度—低密度"相邻的分布模式;随着地区发展差异的显现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近30年来河北省各县域人口数量由普遍增加趋于人口增减频繁,人口集散进一步强化,集散程度明显提高,且在空间分布上人口减少或人口疏散地区多围绕人口显著增加或人口强集聚地区呈环状分布。  相似文献   

19.
 以南疆铁路沿线的5个中心城市为基本单元,根据1993—2008年的城市化与城市建设用地结构方面的数据,分析了5个中心城市的城市化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相关性。南疆铁路沿线5个中心城市目前的平均城市化率为48%,已进入了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在用地结构中,居住用地、工业用地比例降低;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比例增加,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和特殊用地比例呈现基本稳定趋势。城市建设的不断完善、城市化率的提高是促进建设用地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建设用地扩张效率指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已有的建设用地经济评价指标研究缺乏理论基础,多为比较简单的指标,科学性和可比性不强,不能有效地反映出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基于经济学理论基础,从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出发,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内生决定于整个地区的经济水平,进而构建了建设用地扩张效率指数(CLI),并据此对我国各省建设用地扩张效率以及东中西部建设用地扩张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1)经济增长越快的省份,其建设用地扩张效率指数(CLI)越低,建设用地扩张效率越高;(2)东部地区的建设用地扩张效率普遍优于中西部地区;(3)建设用地扩张效率指数(CLI)在建设用地扩张效率测度上可比性、科学性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