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旅行费用法的九寨沟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旅行费用法(TCM)对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游憩价值进行评估,并对评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差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发现:九寨沟2009年的游憩价值为48.90亿元;旅行费用与旅游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旅游需求函数的形式则以半对数模型为宜;采用工资率的1/3来计算时间的机会成本,具有一定的主观任意性,可能会导致评估结果出现偏差;用市场观测数据对旅行费用在多个目的地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可能是处理多目的地问题的所有方法中“最不坏”的一种选择;TCM与条件价值法(CVM)2种方法的评估结果相差较大,不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TCM的评估结果需要与更多的研究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2.
肖潇  张捷  卢俊宇  尹立杰 《地理研究》2013,32(3):570-579
旅行费用法(TCM)已被广泛运用于旅游地的游憩价值评估中。地方依恋作为“人—地”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价值的评估对旅游地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九寨沟风景区为案例地,按不同交通工具分类测量了旅游者的旅行费用并构建了旅行费用与地方依恋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地方依恋的两个维度: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从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九寨沟游客旅游需求的增长。通过ITCM计算消费者剩余,得出地方依恋对九寨沟总体游憩价值的贡献率为5.6%,直观反映了地方依恋对景区的经济推动作用,对地方理论在经济管理领域的运用及旅游地地方性的营造和整体形象的提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机会谱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中叶,到森林中休闲游憩的人数剧增,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游憩体验,美国林务局的管理者和专家发展了游憩机会谱(ROS)理念和管理框架,其主要以游憩需求为导向,依据"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管理环境"指标对游憩区进行分类分级,编制游憩机会清单,对资源进行清查、规划和管理。本文在介绍ROS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民森林游憩的需求特征和森林游憩区当前的管理体制和开发利用现状,筛选出"自然程度"、"偏远程度"、"游客密度"和"管理强度"4个评价指标,分析提出了北京山地森林游憩机会谱,将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区分为城郊开发区域、城郊自然区域、乡村开发区域、乡村自然区域和半原始区域五个游憩机会等级,并结合目前的北京市游憩资源的利用和管理现状,用GIS作图直观展示了各游憩机会的分布,分析比较了各游憩机会的供需状况,为北京城郊森林游憩的规划和管理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用旅行费用法评估樱花对昆明动物园游憩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Method,TCM)是目前较为流行的环境资源游憩价值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休闲场所、国家公园、旅游景点等地的价值评估。应用旅行费用法评估樱花对昆明动物园游憩价值的影响,一方面为旅行费用法的研究积累案例,另一方面为昆明动物园的园区管理和建设提供参考依据。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得到消费者剩余及旅行费用,两者加总得出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即为景点的游憩价值。通过比较樱花季节(3月)和非樱花季节(4月)昆明动物园的游憩价值,研究樱花对昆明动物园游憩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2009年樱花季节(3月)和非樱花季节(4月)昆明动物园的游憩价值分别为:0.59×108元和0.13×108元,前者比后者多0.46×108元,是后者的4.5倍。  相似文献   

5.
森林步道作为满足民众户外游憩需求的重要空间载体,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功能体验。本研究构建了森林步道的功能评价体系,并运用AHP-TOPSIS法对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邵武段)进行功能评价研究。结果显示:1)生态功能是进行森林步道功能评价的首要因素,森林步道功能影响排序为:生态功能>游憩功能>社会功能>景观功能;2)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邵武段)各路段功能体验差异较大,不同路段间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游憩功能、景观功能尚未实现协同发展。最后依据结果提出邵武段国家森林步道功能建设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6.
张圆刚  余向洋  程静静  余润哲 《地理科学》2019,39(11):1796-1805
地方情感作为游客游憩行为意向的重要因素,是近年来游憩地理学的热点论题。以安徽黟县西递、宏村和江西婺源县江湾景区为研究案例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方法,通过对计划行为理论、自我调节理论和目标导向行为模型进行拓展和重塑,建构游客乡村游憩行为意向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建构游客乡村游憩行为意向模型的解释与预测配适度指标良好,且模型具有复核效化的稳定性;地方情感对游客游憩行为意向的作用效果最显著,其次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游客在乡村旅游地选择意向总效果呈现不同的影响趋势;通过对态度因素进行重塑,提升了整体模型的解释与预测力;加入愿望(欲望)因素,相当于地方情感、知觉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通过态度诱发具有情感性动机的愿望(欲望),扮演了催化愿望(欲望)的角色,进而产生了游憩行为意向。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纪念地是缅怀死难者,铭记成功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和灾后恢复重建胜利的重要纪念空间。本文以前往汶川地震纪念地的国内游客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游客选择地震纪念地的黑色旅游动机、游憩价值与重游意愿之间的认知结构关系。结果表明:地震纪念地的出游决策既是为了满足对"死亡景观"的好奇,也是出于对缅怀逝者的责任心理;好奇与责任、社会与尊重、知识与教育是选择到地震纪念地旅游的主要动机;出游动机对游憩价值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并通过"了却夙愿"对重游意愿造成影响。研究结论有望为促进龙门山地震断裂带黑色旅游活动与灾后重建区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态游憩空间休闲价值对比分析——以常熟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游憩空间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升休闲价值是城市生态游憩空间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常熟市具有突出城市生态游憩服务功能的林地、草地、水域区选择可比性观测廊道,在对游客自发性休闲游憩行为进行动态观测的基础上对各生态游憩空间的休闲价值进行动态对比。结果表明:① 全年水域的休闲价值最显著,其次依次是草地、林地。② 全年各生态游憩空间休闲价值的时间分布不均衡,且有一定互补性。③ 林地对于老年人的休闲价值最突出,而中年人更偏好水域休闲,青年及少儿更偏好草地休闲。④ 在城市生态游憩空间建设中可根据各年龄段人群分布确定生态游憩空间配置方案;根据各生态游憩空间休闲价值差异及其时间变化配置相应休憩设施,并对生态游憩空间实施动态管理;根据影响因素提升各生态游憩空间休闲价值等。  相似文献   

9.
从游客感知价值角度切入,对比分析游客在中外国家公园中的游憩行为和需求,可为国家公园游憩功能的实现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和中国武夷山国家公园为案例地,收集游客发布的网络游记,利用ROST CM6软件进行网络文本分析,将国家公园游客感知价值分为七个维度:品牌价值、环境价值、体验价值、服务价值、情感价值、认知价值和成本价值。对比两地游客的评价,量化打分后,发现游客对黄石国家公园的总体评价要远高于武夷山国家公园。基于此得出游客在国家公园的游憩需求有:亲近自然、放松身心、增加特色体验、强身健体、求知审美等,相对应的国家公园游憩功能应包括:自然展示功能、户外游憩功能、自然科普功能、自然美育功能等。结合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实际情况,对其提出五方面优化建议,包括多形式进行自然展示、丰富户外游憩产品、构建自然教育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和建立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0.
王成  彭清  唐宁  李颢颖 《地理科学》2018,38(4):590-599
基于2005~2015年近10 a面板数据,在测算重庆市沙坪坝区耕地多功能基础上,探究其时空演变规律、多功能间协同与权衡关系,据此构建耕地空间组织经营模式。结果表明:耕地生产功能、景观游憩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及建设空间储备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差异显著。耕地“生产-景观游憩-社会保障”功能间存在两两协同关系,且协同度均值 “生产-景观游憩”>“社会保障-景观游憩”>“生产-社会保障”;耕地建设空间储备功能与其他3项功能间存在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据此构建了“一带两区”即山地休闲农业带、郊野农业游憩区、传统农业提升区的耕地空间组织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以上海为案例,通过携程网采集数字足迹,运用集中指数、峰值指数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从时空二元视角比较居民与游客两类典型城市游憩者的行为特征。研究表明:1)居民在夏季和秋季有明显的户外游憩倾向,通常选择在非节假日出游;游客出游时间的集中指数较高,季节波动性较强,容易在寒暑假和黄金周期间形成客流高峰;2)康娱休闲类游憩资源深受本地居民喜爱;游客更偏爱知名度较高的观光旅游类游憩资源;3)居民游憩网络密度较高,核心景点的辐射能力较强,不同区域景点之间联动明显;游客游憩网络呈现小范围、多中心的空间形态,市中心的多个景点占据了重要的核心位置,彼此之间联系密切,但对其他资源的带动能力不强。  相似文献   

12.
浅议湿地公园滨水游憩空间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寻求通过户外活动来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湿地公园凭借其特有的湿地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游客,作为湿地公园设计的重点,滨水游憩空间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界定了湿地公园滨水游憩空间的范围,分析了滨水游憩空间的形态特征和景观特征,简述了湿地公园滨水游憩空间临水、近水和远水区域的设计要点,为营造更好的湿地公园滨水游憩空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贾文通  黄震方  刘俊  徐冬 《地理研究》2021,40(6):1785-1802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构建了无高铁、现有高铁和规划高铁三种情景,引入旅游“门到门”出行的旅行时间测度方法,同时采用分层栅格成本方法改进可达性计算模型,综合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日常可达性指数和旅游效用函数等指标定量测度并全面分析了高铁对区域旅游的“时空压缩”效应。研究发现:① 现有高铁将长江经济带景区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压缩”了3.36 h,规划高铁进一步将其“压缩”了1.09 h,使区域的旅游空间范围不断“缩小”;② 高铁的“时空压缩”效应对区域旅游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加剧了短期旅游圈所覆盖景区数量的空间分异,但使长假旅游圈所覆盖景区数量在空间上趋于均衡;③ 不同高铁建设阶段对区域旅游的影响存在差异,现有高铁便利了游客的中远程旅游,而规划高铁则对游客短途旅游产生重要影响,并强化了同区域外的旅游联系;④ 高铁“压缩”了旅途时间,“扩张”了游览时间,大幅提高了旅游效用,这在川渝两地表现的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马桂顺  龙江智  李恒云 《地理研究》2012,31(12):2185-2196
鉴于学界对银发族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关注还不够, 于2010年6月通 过在组团出游的老年旅游者中共发放问卷200份, 有效回收178份, 在此基础上基于市场细 分理论对银发族的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总体而 言, 旅游目的地治安状况、资源和环境、目的地可进入性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 其它因素的 影响有限;(2)根据旅游特质因子, 可将银发族旅游市场分成了三个细分市场, 即:大众型, 经验型和品质型银发旅游者;(3)不同旅游特质细分市场的银发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选择行 为和人口统计特征上存在显着分异现象。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5年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区的卫星遥感资料,应用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方法,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对研究区的城市人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①2005年研究区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为15.59亿元·a-1;各项服务价值的顺序依次为:森林游憩>维持大气平衡>涵养水源>林副产品>固土保肥>保护生物多样性>木材>薪炭材;②城市人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组成上表现为经济效益(直接价值)与生态效益(间接价值)的比例相差不大,明显有异于自然生态系统,这主要是由人工生态系统的人为性和明确的目的性造成的。研究表明,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对CO2减排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安全具有现实意义。对积极探索西部地区的生物减排及水土资源及生态安全问题,对进行城市人工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城镇居民休闲活动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雪琼  贾莲莲  朱竑 《热带地理》2005,25(4):384-388
以县级城镇蒙自为例,通过对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的分析,找出县级城镇居民工作日和休息日休闲活动的空间结构特征,并从居民的年龄、经济收入、家庭结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等人口社会特征角度,探讨其对休闲活动的空间结构的影响.此结论可以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城镇进行城市休闲设施的供给和空间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It is now common for researchers i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to develop spatial models of recreation demand for the purposes of valuation and planning. Such an approach has significant advantages but requires access to relatively detailed spatial data. In the absence of official data concerning resources, researchers may benefit from employing increasingly available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VGI) as a central source of data or to complement more traditional data source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a map of forest recreational resources in Ireland by combining conventional forest cover data and VGI of recreational trails. As an extension the new map is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survey data to explore respondent's ability to identify local recreational forests and models the impac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osest forest on their annual visita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VGI can be a useful resource to researchers in both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recreational resources. In addition,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distance to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arest recreational fores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otal annual visitation by members of the public.  相似文献   

18.
Wilderness attracts tourists and generates visitor spending in proximate communities as people enjoy Wilderness for outdoor recreation. Wilderness also attracts amenity migrants and out-of-region investments into surrounding regional economies. To investigate the amount and types of employment and income generated by Wilderness visitation, we conducted an economic contribution analysis of aggregate national visitor expenditures. The U.S. Forest Service National Visitor Use and Monitoring (NVUM) economic spending profiles were used to construct types and amounts of Wilderness visitor spending and were applied to an estimated 9.9 million annual visitors across federal agencies. IMPLAN modeling software was used to estimate total effects and multipliers for output, employment, income, and value added. Results show that some $500 million is annually spent in communities adjacent to Wilderness, generating a direct effect of 5,700 jobs and a total output effect over $700 million across numerous industries ($2012 including indirect and induced effects).  相似文献   

19.
当前旅游真实性的研究困境体现在各种理论观点的不可通约,以及与实践常识之间的沟壑。为研究真实景观带给游客何种体验这一关键问题,运用现象学方法,对一次典型的旅游体验进行深入描述与分析。结果显示:(1)在真实景观的旅游体验中,符号理解占据了体验流的重要地位,它推动着主体的形式感知与意义探索,并营造了庄重的情感氛围。(2)真实景观相对游客是"自在"存在的,而仿造景观是"为我"存在的。真实的建造缘由与历史经历赋予景观以情境正当性,由此产生游客体验的强大吸引力。(3)构成旅游者寻找真实性的根本动机并不是现代性,而是主体在存在中对于世界因缘整体性的领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