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实际调查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鲜水河断裂带由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带、震区的地貌特征以及地震等烈度线图象的分析,认为:该断裂带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即大致以道孚松林口为界分北西(朱倭—道孚段)、南东(乾宁—康定磨西段)两段,北西段以水平走滑为主,南东段则具有明显的倾向滑动分量。它表明断裂带受到挤压剪切作用而非单一的纯走滑的断裂。  相似文献   

2.
鲜水河断裂带,有一线贯穿与雁行式排列两种划法,亦有广义与狭义两种概念之分。广义的鲜水河断裂带北西起于甘孜东谷,向南东延经朱倭、炉霍、道孚、乾宁、康定、磨西,达于石棉以远;而狭义的鲜水河断裂带限于东谷至道孚间一段,它的南东  相似文献   

3.
鲜水河断裂带的应力积累与释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福明  杨智娴 《地震学报》1987,9(2):128-142
本文根据历史地震(Ms6.0)的资料,研究了鲜水河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并利用断层的位错模式进一步研究该断裂带的应力积累和释放过程.结果表明,该断裂带的强震活动大致以道孚为界,形成北西和南东两个活动地段,呈现南北交替活动的特征.地震能量的这种交替释放似具有准周期性质,Ms7.0级地震的平均复发周期为27.6年.给出该断裂带在三个不同时间段(1700-1811,1816-1967,1816-1982)强震断层作用引起的应力释放图象,讨论了前两个时间段地震应力场对其后发生的第一个大地震的重要影响.计算了1893年以来在断裂带南东段(相对闭锁段)的应力积累,示出相应的最大剪应力和流体静应力等值线图.最后,根据应力积累、附加应力变化、地震活动规律和应变释放曲线特征,估计了鲜水河断裂带的地震趋势.认为在本世纪末,在断裂带南东段的(1)康定-磨西段或(2)道孚-乾宁段或(3)乾宁-康定段将可能发生 Ms=7.40.3地震.   相似文献   

4.
左旋走滑的鲜水河断裂带属于川-滇活动地块的北东边界,历史上强震和大地震频繁发生,是川滇地区的主要地震带之一.其中,仅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道孚-石棉之间)在最近300多年中就发生震级M≥6.5地震10次.但自1981年道孚6.9地震后,该断裂带已平静了20余年.从而,沿鲜水河断裂带未来强震危险性如何?哪些段落最危险?是对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非常有意义、值得探索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鲜水河断裂是高频度的强震发生带,1981年道孚地震后,未来的强震往何处迁是地震预报以及地震区划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断错地貌,滑动速率,大震同震位错以及断裂带上地震滑动模式的讨论出发,运用地质学方法寻找鲜水河断裂带上直到本世纪末的潜在震源区。结果表明,道孚以南松林口—惠远庙之间长达40公里的地段是发生M≈7级地震的可能性最大的潜在震源区,而康定断裂的北段也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摘要鲜水河断裂带是中国大陆内部少有的一条地震活动带,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的特点.沿鲜水河断裂带发育的一系列第四纪断层和一连串的大震所形成的断错水系及地震断层表明,鲜水河断裂是在统一的近东西向水平应力作用下作左旋错动的最新活动断裂,具有世界典型走滑断裂的线状特征.鲜水河断裂的地震断层以1725年康定木格错7.2级地震开始到1981年道孚6.9级地震近250年间,除道孚至乾宁间和乾宁海南至康定一段尚未勾通外,其余地段的地震断层均已连续布满全断裂带.以断裂破裂机制观点推测,这种地震断层只有连续布满全带,才能达到新的平衡,才能完成沿断裂带的地震活动周期,从这种意义上理解,破裂还将继续向断裂中段道孚至乾宁间以及断裂东南段乾宁至康定一段扩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1970年以来的地震目录及四川地区4.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鲜水河断裂带分段(炉霍段、道符段、康定段、石棉段)的地震活动特征及研究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结合深部速度结构,探讨鲜水河断裂带上地震活动频度与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活动的关系及康定地段6.3级地震的孕震环境。结果发现:(1)鲜水河断裂带北段和南段地震活动性存在差异,炉霍段和道孚段的地震活动频度1981年前要高于2000年后,康定段和石棉段的地震活动频度2000年以后高于1981年前;(2)分析地壳P波速度结构发现康定震区西侧川滇块体表现出低速异常,东侧表现出高速异常;(3)对构造应力场的分析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主要以NW-SE向挤压为主,鲜水河断裂带构造应力场以NWW-SEE向为主。综合鲜水河断裂带应力场特征、深部速度结构、断层间的相互作用等信息推断,康定M6.3地震的发生与该地区应力积累及深部孕震环境相关,同时由于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活动性影响,导致鲜水河断裂带康定段的能量释放。  相似文献   

8.
鲜水河断裂带是一个具有长期多次活动历史、性质较复杂的断裂构造。现今,仍有较频繁强烈的地震活动,是四川省著名的地震带。研究该断裂特征及其规律性,对于地质构造,地震地质及监测预报等,不无俾益。笔者于1980年前后,对鲜水河断裂带炉霍——道孚段作了一些调查,采集了一些岩石样品(见图1),进  相似文献   

9.
张超  陈连旺 《地震学报》1994,16(2):176-182
根据鲜水河断裂带构造几何和运动学特征及地貌的新近考查研究结果, 应用边界单元法分析了该断裂带某些断层和特征地貌的成因机制, 并讨论了该断裂的分段性及相应的地震破裂分布特征。主要结论为:作为一级分段, 鲜水河断裂可分为3段:(1)西北的炉霍-乾宁段;(2)中部的破裂连结区;(3)南东的康定段。各段之间不仅存在几何和构造上的差异, 其力学性质和动力学特征也有所不同。该断裂带的某些特征地貌反映了断层长期运动积累的形变效应, 并显示了断裂带在不同级次上的分段性。这种地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地震破裂的发育与分布。   相似文献   

10.
道孚盆地位于中国四川西部鲜水河断裂带次一级的道孚和乾宁两条断裂左旋右阶的阶区内,是属拉分型盆地。本文根据1:5万活断裂地质填图的资料,从盆地的性态与地层的分布和演化入手,来研讨鲜水河断裂带次一级断裂的运动特征与演化过程。盆地为乾宁断裂、道孚断裂和子龙断裂(东西向)所围限,位于道孚县城关附近,北西起格日经道孚县城到格西乡泥湾一带,是一三角形的狭长河谷盆地,长约17公里,宽1—3.5公里。地势南东高北西低,盆地北西部鲜水河和纽日河的汇合处,是现代的沉积中心,沉积了大片全新世晚期的冲、洪积层(Q)。在格西乡附近是三角形盆地的最宽处,地势北东高南西低。盆地北东最高处为中更新世的冲洪积堆积(Q),向南西为一宽大的扇形斜坡,由晚更新世早、中期冲、洪积层组成(Q),斜坡下为现代河谷全新世早、中期的冲、洪积层(Q)。道孚断裂、乾宁断裂和子龙断裂,都是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断裂。由于它们不同时期的活动与演化,所沉积的相应沉积物是断裂组合活动空间的具体反映。据此从盆地的形成、断裂组合活动可划分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中更新世之后,晚更新世之前。那时乾宁断裂北西段的东支断裂开始活动,切断金卡附近的中更新世冲、洪积层(Q);同时伴随运动的  相似文献   

11.
鲜水河断裂带强震的破裂过程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鲜水河断裂带是我国西南地区地震活动最强烈的断裂带。本文通过研究发生在断裂带上强震的震源机制、震源过程、余震分布、地震迁移并结合宏观等震线、地震裂缝分布等资料,研究强震破裂过程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鲜水河断裂带的基本破裂方式是左旋走向滑动,强震的压应力主轴存在一致性较好的优势方向,即北东东-南西西方向,且均接近水平。2.用P波频谱及面波方向性函数等研究结果表明,除北西段及南东段几个地震外,七级以上地震及多数六——七级地震的破裂面均为北西向,与鲜水河断裂带的总体走向基本一致。3.1890年以来,鲜水河断裂带强震破裂面展布及1955年以来3.0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图表明,在道孚——乾宁间存在的破裂面空段(长约10多km)比1955年以来3.0级以上地震活动缺震段(长约40km)明显的短,这表明1890年乾宁地震破裂面在近期有所愈合。这个缺震段的长度约相当七级左右地震的破裂长度。4.自1890年以来,带上发生的四个七级以上地震有两头迁移的特点。考虑到最后一次七级地震是1973年的炉霍地震,估计下次七级地震的位置在南东段,且在道孚——乾宁间的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12.
全新世以来鲜水河断裂的活动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鲜水河断裂带是中国西部重要的走滑强震带。活断层形迹受鲜水河基岩断裂的控制并表现明显的羽列特征。断错水系,断错阶地,断层陡崖,边坡脊及断塞塘等断错地貌现象给人以全新世以来断层强烈位错和强烈地震活动的深刻印象。若干资料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南北两段长期滑动速率有着明显的差异。乾宁以北,滑动速率为 15±5毫米/年;乾宁以南,康定断裂为 5.5毫米/年。这种南北两段的速率差异是决定地震活动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最后,在滑动速率与同震位错的基础上,讨论了鲜水河断裂带上未来的大震趋势,认为乾宁—道孚间长达40公里的地段是可能发生7级地震的危险区。  相似文献   

13.
鲜水河断裂带内早期布设的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测量场地资料揭示了带内鲜水河断层在大震发生前后一段时间内的活动特征,在道孚1981年1月6.9级地震之前,该断层曾有一次由加速到反向的活动过程,这个活动过程可视为是道孚1981年1月6.9级地震的短期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4.
用双剪法对鲜水河断裂带断层泥的摩擦滑动特征进行研究,得到塔子坝、龙灯坝、道孚、孔色桥、恰叫桥、将军桥、旦都的断层泥摩擦系数。  相似文献   

15.
用S波包络展宽法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及邻区地壳介质非均匀性谱结构进行了研究,并以8~16Hz非均匀性谱结构为例分析了地壳介质非均匀性空间特征及其与强震孕育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壳介质呈现强烈的、复杂的横向非均匀性。上地壳上部区域,沿龙门山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北段介质非均匀性程度相对较强,非均匀体尺度相对较小;鲜水河断裂带炉霍—道孚段、安宁河断裂带南段介质非均匀性程度相对较弱,非均匀体尺度相对较大。上地壳下部区域,沿龙门山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北段、鲜水河断裂带炉霍—道孚段、莲峰断裂沿线地壳介质非均匀性程度相对较强,沿鲜水河断裂带道孚—康定地区介质非均匀性相对较弱。中地壳,汶川—都江堰段、宝兴—康定段以及康定—石棉段介质非均匀性程度相对较强,而炉霍—康定西北地区,莲峰断裂沿线介质非均匀性程度相对较弱。对比发现中强震孕育、发生与介质非均匀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中强震震中分布在介质非均匀性强弱过渡带上。强烈的、复杂的介质非均匀性可能与区内复杂的地质构造运动、频繁的地震活动所引起深部物质破碎、熔融及其沿断裂带的上涌、运移有关。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四川省甘孜—炉霍—道孚—康定一带的强地震频度高与鲜水河地质断裂带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鲜水河断裂带的地震迁移,分析了炉霍7.9级地震和道孚6.9级地震迁移过程中应力、应变能和安全度G值的变化及其与未来地震危险地段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该断裂带未来地震危险地段为“道孚—乾宁”。  相似文献   

18.
龙门山断裂带上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和玉树-甘孜断裂带上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前,地处鲜水河断裂带的四川甘孜地震台的温泉、姑咱地震台的海子泉、道孚甲宗乡53温泉、康定二道桥温泉地下流体测项有明显的前兆异常.其异常特征表现为破年变规律,存在短临异常,也有1-2年的中期异常.  相似文献   

19.
文献[1]对道孚地区的新构造运动现象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指出道孚东南的松林口一带是近代强烈隆起区;鲜水河在道孚附近的南流是松林口近代强烈隆起改变了原东南流向所致。笔者近年来在这一地区工作,对此问题提一点不同看法,与文献[1]的作者讨论和商榷。本文侧重从第四纪地层分布特征、鲜水河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99 ~2007期GPS速度场数据,通过块体模型择优得到了南北地震带中南段主要块体边界带变形的适用模型,并给出了块体边界主要断层的滑动速率.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宝兴-汶川段张压速率较小,为0.5 ~ 1.8mm·a-1;汶川-茂县压性相对显著,速率达1.8~3.8mm·a-1;鲜水河断裂带张压及走滑速率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特征,即炉霍以北张性滑动速率(8.1mm·a-1)比左旋走滑速率(4.8mm·a-1)大,炉霍-道孚段张压速率与走滑速率基本相同,道孚-康定段呈现出左旋走滑速率减小、张性速率增大的变化趋势,康定-石棉段表现出较明显的左旋走滑性质;小江断裂带走滑速率明显大于张压速率;红河断裂带空间分段性较为明显,北西段滑动量较小,但存在一定的张压分量(景东段速率4.7 mm·a-1),南东段(个旧以西)以走滑为主(速率4.5mm·a-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