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政府于1996年5月15日正式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标志着我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认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根据这一制度,虽然我国拥有的海洋国土将由原来的37万平方公里扩大到300万平方公里,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但就某些局部范围而言,特别是对某些传统的海洋捕捞业也必将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要使海洋渔业在  相似文献   

2.
我们忘不了“威海卫”这个称谓.此中昭示着威海人民御外侵、保家卫国的光辉历史。这里的每一寸海岸线都浸透着英烈门的鲜血。这里是山东半岛最突出的部位,好像一支利箭直插海洋,在她的正前方是“一衣带水”的日本;左前方是朝鲜半岛,海上距离分别为300海里和200海里,可说是我国大陆与海上邻国的最近距离。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威海成了偷渡客走入“天堂”的跳板,也成了“中国海警”反偷渡的战场。地点:山东威海石岛港时间:1999年11月1日石岛港位于威海市的东面,是北方最大的渔港,这里的人多以捕捞为业,生产景象一派兴旺。初冬的…  相似文献   

3.
海洋国土主体功能区划规划若干关键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国土重要组成部分的海洋,在全国开展的主体功能区划规划工作中也是重要的工作地域之一.但无论从自然角度,还是从管理角度,海洋都具有其独特的特性,要求其主体功能区划规划工作与有所不同.文章从区划指导思想、区划类型、区划范围、区划指标体系、区划分区和区划管理六个方面讨论了海洋主体功能区划的特殊性及要求,并从整体上给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一、大陆架定义 在新的海洋法公约中,大陆架被定义为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架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如果大陆的边界超过200海里,则大陆  相似文献   

5.
大陆架海底地形图测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大陆架定义在新的海洋法公约中,大陆架被定义为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架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如果大陆的边界超过200海里,则大陆边的外缘应视其地形、地质条件而定。大陆架海底地形图的测绘,即指上述被定义的大陆架范围内的测绘工作。  相似文献   

6.
海洋划界新理论新方法与技术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署以来15个年头过去了。许多沿海国进行了海域划界实践,海洋划界划定的理论与方法有了新的全面发展。纵观历史,国际海洋边界划定目前总趋势是:二维海洋海岸线地理学代替三维海底地质地貌因素,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划界代替单纯大陆架划界,(200海里)距离原则代替自然延伸原则,综合性单一海洋边界代替传统性大  相似文献   

7.
陆上资源逐渐匮乏,海洋中蕴含丰富的资源,而且储量巨大,开发海洋资源已是大势所趋。我国虽然海底资源丰富,但海底资源开发和海洋权益工作还未到位,海底资源开发进展相对缓慢,邻国在争议海域开采油气资源,而日、韩等国均已提出自己的划分大陆架的方案,我国的大陆架资源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海底资源的巨大经济和战略价值潜力,在积极研究海底资源的探测和开发利用的基础上,保护我国的海底资源,加强海洋权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8.
您知道什么是大陆架吗? 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  相似文献   

9.
1982年4月30日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第十一期会议以压倒多数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是经过长期协商谈判的产物,是广大中小国家与超级大国的海洋霸权主义进行斗争的结果。特别是《公约》中规定沿海国有权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将原来作为公海的国际海底确定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为国际海底制定了一项资源勘探开发制度,并建立了一个国际机构进行管理,这对维护沿海国的主权和各国在国际海底的权益有  相似文献   

10.
人造海洋涌升流和海洋渔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渔业资源日趋减少和鱼产品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探讨了建造海底山脉、人工制造海洋涌升流、从而人工制造优良海洋渔场的可行性,分析了我国建造海底山脉的水深、海底和海流条件。介绍了建造海底山脉的建筑方法和国际上建造海底山脉的最新动态。论述了我国在200n mile以内建造海底山脉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开展海洋主体功能区划与海洋功能区划的关系和衔接研究,是保障两者在我国海洋事业中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的基础.本文从编制及实施2个方面理顺海洋主体功能区划与海洋功能区划的关系,促进两者在实际工作中的相互结合.  相似文献   

12.
文章研究界定了海底功能区划的概念,并结合定义从3个视角对海底生态系统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海底功能区划整体区划思路,并设计其具体步骤。以资源区位、可开发资源种类与海底区域环境条件为依据,开展了海底资源分类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的区划理念,结合海洋资源开发特征,从空间立体配置、时间动态配置和功能兼容配置3个角度探讨海底资源配置的具体原则。最后,提出我国下一步开展海底功能区划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海洋中的各类海底缆线,可以搭建海洋观测系统,有效地开展长期海洋观测。虽然我国该类系统建设起步较晚,但是具有理论和硬件多方面的后发优势。只要海洋管理和科研部门注意沟通协作和前期筹划,可以保证我国此类系统建设的速度和质量。文章将从我国近海与海底缆线有关的海洋现状出发,分析建设基于海底缆线的海洋观测系统在我国近海的重要意义,梳理我国建设该系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望该类系统在我国近海的应用前景,并考虑我国近海的实际情况,提出在青岛胶州湾湾口海区建立本系统示范应用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4.
<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尤其是专属经济区概念的引入,使沿海国的海洋管辖范围扩大,全球约30%的海洋被划入沿海国管辖海域。沿海国的海洋扩张产生了"新的"潜在的海上政治边界。海洋划界问题涉及国家之间重大海洋权益的划分,沿海国单方面划定的管辖海域边界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叠,海洋划界无疑是一个非常敏感而复杂的世界性难题。我国与邻国之间存在的海洋划  相似文献   

15.
海洋地质灾害对海岛开发的影响显著,西沙群岛以13 km~2的海岛陆地面积管辖着约260万km~2的海洋国土。随着我国海南省三沙市的成立,西沙群岛地区相关基础设施和海洋工程设施建设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文章从海岛海洋地质灾害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入手,选取西沙海域典型地区的海岸侵蚀和海底滑坡地质灾害进行了灾害特征识别及灾害机理分析,并提出了防护对策与建议,以期为西沙岛礁开发中的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及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基于GPS技术的新近研究成果,本文主要论述了GPS信号在以下四方面的应用:(1)精确测定海洋测高卫星的运行轨道,为全球海洋学研究和灾害性海况信息探测提供数据处理基准;(2)建立陆地一海洋大地测量基准,为海洋划界和海洋国土建设奠定基础;( 3)建立海底大地测量控制网,为海底工程建设和海底动力学研究提供测量基准,(4)测定海洋平台等海上设施的实时位置,确保海上设施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7.
简讯     
我国已圆满完成国际海底采矿区的圈定工作,1998年11月2日,承担这一任务的“大洋一”号调查船已顺利返抵青岛港。这次调查历时200天,总航程25092海里。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要求及我国的有关计划,受中国大洋协会委托,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组织实施了这次在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的中国多金属结核资源开辟区的勘探任  相似文献   

18.
海洋保护地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重要措施,在我国海洋保护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积极深化海洋保护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海洋保护工作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对我国海洋保护地的科学选划和合理布局提出迫切需求。文章系统分析当前我国海洋保护地在选划布局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主要包括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对海洋生态系统连通性考虑不足、选划依据滞后于海洋保护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以及缺乏可靠的技术手段和明确的量化指标以权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建设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和管理有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新形势下,介绍国际海洋保护地选划布局的主流方法即系统保护规划,并对其技术路线进行解读;对采用该方法促进我国海洋保护地的科学选划与管理提出6项建议,即明确保护目标和保护对象、筛选保护空缺和优先保护区域、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加强海洋保护地的完整性和连通性、加强海洋保护地选划的多方参与和论证以及开展适应性管理。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已有200余座石油平台屹立海上,大量船舶及海底输油管线、在建的多座大型跨海大桥和海运码头,都存在海洋腐蚀问题。海洋浪花飞溅区是海洋环境中的一个强腐蚀区,钢桩表面在干湿交替过程中,其  相似文献   

20.
"冲之鸟"属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一二一条第3款规定的岩礁,不应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日本提交的"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案"对"冲之鸟"主张超过200海里的外大陆架,侵蚀了作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国际海底区域.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应不审议或搁置审议日本划界案的相关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