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然宝石和合成宝石的鉴别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石可分为四类:天然宝石(包括处理宝石)、合成宝石、人造宝石和假宝石。自然界中已发现的矿物约3100种,可作为宝玉石的天然矿物有230种(包括它们的种、变种、族).比较重要的近百种,如钻石、红蓝宝石,祖母绿、海蓝宝石、紫晶、翡翠、绿松石等。合成宝石是一种与天然矿物相应的人工复制品,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主要种类有合成的钻石、红蓝宝石、祖母绿、尖晶石、绿松石、黄玉、水晶、蛋白石、孔雀石等.  相似文献   

2.
绿松石作为珠宝饰物为人们所佩戴和使用已有5 000年以上的历史,绿松石可以说是地球上最早开采的宝石之一。本文通过对绿松石基本特征和品种及其分类的阐述,着重叙述了一种新型商业化处理(扎克里(Zachery)方法)的绿松石鉴定特征,并介绍一种简易的检测方法,通过矿石元素分析的方法,检测出绿松石中钾元素质量分数超高。以此可以鉴定出Zachery方法处理绿松石。  相似文献   

3.
绿松石是Cu、Al的磷酸盐矿物集合体,是具有很高价值的宝石矿产。武当古陆西缘的湖北与陕西交界处是高品质绿松石的重要产区。通过对绿松石矿床地质特征、产出地质条件分析,认为绿松石矿床主要产于下寒武统(含炭)硅质岩中,受断裂构造控制。结合矿床物化探特征,提出了该区绿松石矿床的找矿标志为:寒武系(含炭)硅质岩层、断裂构造发育、Cu高含量区域、放射性强度高(U含量较高)。根据地质及物化探资料圈定了绿松石矿床的一级、二级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石器时代绿松石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松石在中国文化、文明和传统起源过程中有着某种神秘而特殊的位置.新中国建国以来,数以千万个(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绿松石随葬器,并被视为国家保护文物.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我国文明史的缩影和载体,是一部活生生的史书.这里仅就自数千件文献中收集到的绿松石遗存200余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雷天婷  汪在聪  李妍 《地球科学》2022,47(4):1371-1382
绿松石(CuAl6(PO44(OH)8·4(H2O))是重要的表生宝石矿物,已有研究采用绿松石主量元素Cu的同位素进行产地溯源,但是溯源机理不明确.此外,绿松石生长过程复杂,该过程是否造成Cu同位素组成的显著变化还不甚清楚,这限制了其产地溯源的应用.湖北省竹山县是全球最大的宝石级绿松石产出地,采用MC-ICP-MS对竹山县条带状绿松石的生长条带进行高精度Cu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绿松石δ65Cu值较高,然而不同条带没有明显变化(δ65Cu=10.99‰~11.54‰).绿松石含矿热液沉淀过程分馏有限(< 1‰),这指示绿松石Cu同位素显著变化主要发生在含矿热液的形成过程.原生硫化物的δ65Cu=0±1‰,显著低于绿松石样品测定值,推测引起含矿热液Cu同位素显著分馏的主要原因是原生硫化物发生氧化作用.全球典型绿松石矿区的数据整体与该结果一致,表明绿松石Cu同位素组成主要受源区环境的控制;同一矿区中形成的绿松石,即使经历周期生长产生条带状结构,其Cu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该研究深入探究了Cu同位素示踪绿松石矿区的机理,同时也加深了对低温过程Cu同位素分馏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沈才卿 《铀矿地质》2002,18(4):255-256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人工合成宝石无论从品种上 ,还是数额上 ,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合成水晶年产量约为 1 4 0 0t;合成立方氧化锆年产量 1 50t左右 ;焰熔法生长红宝石年产量约50t;水热法合成祖母绿年产量 70 0 0克拉 (近期有望达 1 0万克拉 ) ;水热法合成红宝石正在安装年产量 1 0万克拉的生产线 ,高折射率稀土玻璃仿宝石、玻璃猫眼仿宝石、玻璃仿金星石、仿绿松石、仿红珊瑚等都可达到满足需求的生产能力。人工合成宝石是指人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选用适宜的原材料 ,通过合理的工艺、技术流程 ,在实验室或工厂里制造出…  相似文献   

7.
绿松石的品质分级及定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松石属于中档宝石,传统的绿松石定性分级方案比较粗略,对绿松石的颜色的分级采用的是肉眼分级。笔者采用Gem Dialogue颜色分级标准对14粒绿松石戒面进行了颜色评价.并以颜色、铁线、质地、切工为评价因子对样品进行了定量化分级。在与市场价格的对比中发现。采用定量化分级标准所得出的绿松石样品的质量指数符合市场调查所反映的绿松石样品的价格的变化趋势。绿松石常呈集合体出现,且结晶程度不一,颗粒大小不等,颜色、致密度、透明度常不一致,因此文中采用的量化分级必须建立在分类细化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绿松石颜色指数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绿松石是一种由含铜、铝和水的磷酸盐矿物(CuAl6[PO4]4(OH)8·4H2O)组成的天然玉石原料。从石器时代到现在,绿松石已有6000~7000年的昌盛历史,特别是穆斯林国家,把它作为吉祥、辟邪的象征,相传古代由土耳其传往欧洲,又被称为"土耳其玉"。另外,绿松石还可做装饰品、雕刻材料等。世界上出产绿松石的国家主要有中国、美国、前苏联、埃及和伊朗等。中国绿松石矿早已驰名中外,主要分布在东秦岭,尤其集中在陕西与湖北交界的武当山隆起西南缘。绿松石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颜色从天蓝到绿色醒目而明媚。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对颜色的认识不断加深,从定性到定量颜色指数可以准确地描述颜色特征,笔者利用色度学原理,通过反射率测定,首次把金属矿物颜色指数分析方法应用于绿松石,分析了4个不同颜色绿松石的颜色指数,成功地实现了绿松石颜色的定量表示。  相似文献   

9.
疏松绿松石经磷酸铝结合剂浸胶充填处理后,宝石学参数、力学和工艺性质均得到明显改善,与天然绿松石相仿.为查明这类改性绿松石的结构和探讨磷酸铝无机结合剂对绿松石的改善机理,采用环境扫描显微镜(ESEM)、差热分析(TG-DSC)、红外吸收光谱(IR)和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方法(XRD),对此类浸胶充填处理后的绿松石结构、物相及热性质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充填入的磷酸铝结合剂呈凝胶状分布在绿松石微孔隙间,处理后绿松石的分子结构和矿物组构与处理前一致,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非晶质化,与磷酸铝结合剂的填充作用有关,即磷酸铝结合剂在固化过程中生成氢,结合形成无机网络高分子结构;处理后绿松石的热反应温度较处理前普遍有所降低,主要是由于添加入的磷酸铝结合剂具有较低的吸热反应温度所致.   相似文献   

10.
近期在市场上出现一种绿松石仿制品,外观与天然绿松石极为相似,极具迷惑性.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方法、红外吸收光谱、显微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荧光能谱对其宝石学性质、光谱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结果 表明:这种绿松石仿制品具有粒状结构,可见角砾状颗粒,颜色分布均匀,具有典型的再造宝石特征.该绿松石仿制品折射率为1.56,与绿松石一致,相对密度为2.34,略低于绿松石.无损显微红外吸收光谱显示该绿松石仿制品主要由顽火辉石与石英组成,并含有胶结物质.顽火辉石的红外吸收峰为1083 cm-1,1009 cm-1,938 cm-1,855 cm-1,721 cm-1,647 cm-1,505 cm-1,478 cm-1,424 cm-1.石英的红外光谱吸收峰为1182 c m-1,1112 cm-1,800 cm-1,692 cm-1.有机胶结物的红外吸收峰为2978 cm-1,2937 cm-1,2878 cm-1,3055 cm-1,3035 cm-1,1612 cm-1,1512 cm-1,1385 cm-1,1458 cm-1.X荧光光谱分析显示主要含有Ba,Ti,Sr,Fe,Ni,Zn元素,与绿松石的成分不相符.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显示在680 nm、630 nm处具有吸收带,应是样品呈现蓝绿色的原因.本次研究旨在利用无损检验方法确定样品为仿绿松石,并确定有环氧树脂胶结物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宝(玉)石在国际贸易上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很重视宝(玉)石原料的寻找、开发及科研工作.七十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先后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加强了宝(玉)石矿产资源的地质工作.湖南省目前已发现有钻石、海蓝宝石、猫眼石、黄晶等宝石品种.某些宝石颜色鲜艳晶莹美丽,具有前景.湖南省地质研究所现已开始对全省宝(玉)石资源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12.
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是高品质绿松石的主要产地之一.本文通过常规宝石学、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X射线粉晶衍射、红外光谱、显微观察、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等方法,对天然美国睡美人绿松石以及扎克里法处理、注胶处理的睡美人绿松石进行研究,测试分析其宝石学、矿物学特征,并对其颜色和高硬度成因进行探讨.结果显示,美国睡美人绿松石较其他产地绿松石结构致密,致蓝色元素(Cu2+)含量高,从而形成了其较高的硬度和纯净的蓝色.经过扎克里法和注胶处理的绿松石,其结构更为致密稳定,扎克里法处理绿松石中K元素含量增高,注胶处理绿松石的红外光谱在1 735 cm-1处有特征的弱吸收带,为有机质胶中ν(C=O)伸缩振动所致.  相似文献   

13.
绿松石的热性能分析在对其水的结构特征、呈色机理等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指示作用.采用热重-差热分析(TG-DSC)、红外光谱(IR)和X-射线粉晶衍射(XRD) 分析方法, 对安徽马鞍山具磷灰石假象绿松石的热性能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从室温到1100℃, 假象绿松石的热相变可划分为6个变化阶段: 100~200℃时, 为吸附水脱水阶段; 250~330℃, 假象绿松石中羟基和晶格水分子脱失; 330~750℃为非晶态物相阶段; 约750℃时为新物相形成阶段; 750~1100℃为具磷石英结构磷酸铝的形成阶段; 1100℃时磷酸铝的结晶有序度增加.假象绿松石结构及水的存在形式、总量和结合方式制约和影响着颜色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丙烯酸酯类聚合物是绿松石充填处理常用的高分子聚合物。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试并研究各种用于绿松石充填处理的丙烯酸酯类聚合物的红外光谱以及经其充填处理后绿松石的红外光谱,寻找并总结出经过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充填处理后绿松石的红外光谱鉴定特征。研究发现,可用红外光谱中νs(CH2、CH3)吸收谱带与ν(C=O)吸收谱带的相对强弱来鉴别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充填处理的绿松石。  相似文献   

15.
绿松石的某些磁性、光谱特性和颜色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绿松石[CuAl_6(PO_4)_4(OH)_8·4H_2O]做为一种高级玉石,在公元前就被人们所熟知,并一直为人们所鉴尝。其主要原因是它具有特殊而娇艳的翠蓝、淡青、苹果绿等不同色调的蓝绿色。经过琢磨、加工后的绿松石制品色彩鲜艳、光泽柔和、雅洁。绿松石的颜色是决定其经济价值的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多年来,关于颜色问题的探讨一直是绿松石矿物学研究及宝石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绿宝石是绿柱石质宝石的通称.它通常包括以下六个受种,即:祖母绿(emerald)、海蓝宝石(aquamarine)、金色绿宝石(黄绿宝石或黄透绿柱石,heliodor或golden beryl)、红绿宝石(morganife)、绿色绿宝石(common beryl)、无色绿宝石(纯绿宝石,goshenife).由于这类宝石澄碧苍翠,璀璨晶莹,故很久以来,在我国就“宠爱人寰之中,而辉煌廊庙之上”(《天工开物》).在国外,这类宝石中的佼佼者——祖母绿,则在往往被视为稀世之珍而价值连城的同时,还享有“恢复视力的宝石”之美称. 上述六种绿宝石中,除祖母绿另有其独特的产出条件外,其余五种,在现阶段几乎无例外地都主要与花岗伟晶岩和气成-热液型矿床有关.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我国市场上大量常见的不同产地的天然绿松石的特征,同时对比我国市场常见的充填处理绿松石的特征,研究了天然与充填处理绿松石的一般鉴别特征,发现处理绿松石的颜色深浅、颜色分布、包裹体、外观与天然绿松石均有较大的区别。还利用红外光谱对天然的和充填处理的绿松石进行了测试,发现充填处理绿松石在1 735、1 600、1 500 cm-1附近可见吸收峰,表明绿松石内部充填了人工类树脂,可作为鉴定充填处理绿松石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8.
陆太进  戴慧  田庚凡  李克  张健  陈华  柯捷 《地学前缘》2020,27(5):247-253
绿松石是一种多孔材料,其孔隙特征直接影响其颜色、光泽、硬度、耐久性等性质,进而影响其市场价值,电化学处理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绿松石孔隙度从而使其耐久、保色。采用全自动比表面仪、X射线显微CT(Micro-CT)等测试分析手段,对电化学处理前后绿松石的孔隙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比表面仪研究发现,电化学处理后的绿松石总孔隙度、总孔体积、平均孔径及比表面积均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吸附-脱附曲线高压区域天然绿松石吸附曲线斜率变大,而电化学处理绿松石吸附曲线斜率变小;天然绿松石孔径分布曲线为类抛物线,而电化学处理绿松石孔径分布曲线呈内凹曲线状。Micro-CT研究结果表明:天然绿松石中出现的由表面贯穿至内部的大孔洞,经电化学处理后孔洞被不完全充填;天然绿松石存在“流纹状”结构,孔隙沿“流纹”分布,而电化学处理绿松石的“流纹状”结构消失,孔隙分布杂乱无章。本研究首次从孔隙特征角度入手,发现天然绿松石与电化学处理绿松石在高压区域吸附曲线特征、50 nm孔径以上孔隙分布曲线、孔隙充填情况和内部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通过检测绿松石的钾(K)含量,并结合孔隙特征差异,可以有效地对绿松石是否经过电化学处理进行检验判定。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颜色艳丽、光泽灿烂、晶莹通透的宝石及其工艺制品有着特殊的兴趣,甚至赋于了许多神奇的传说,至今仍流传于世,可见宝石工艺早已是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尤其是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文化艺术交流的扩大,工艺品的需求急剧增加,宝(玉)石原料及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成十分畅销的商品。在有些国家宝石出口则是获得外汇最重要的来源。由此而来的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宝石找矿工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在我国这项地质工作仍然是个薄弱环节。纵观国际市场的动向和趋势,确有必  相似文献   

20.
山西临汾下靳墓地为距今约4500年,分布于晋南陶寺文化范围内的一处史前墓地。本研究试用拉曼光谱仪、TIMS等仪器对出土于该墓地的绿松石制品进行物相、铅锶同位素等检测,实验显示:临汾下靳绿松石样品拉曼峰位于3474cm^(-1)、1038cm^(-1)、812cm^(-1)、641cm^(-1)、416cm^(-1)、229cm^(-1)处,样品强峰位于1038cm^(-1)附近。同位素比值^(87)Sr/^(86)Sr位于0.71011~0.71270之间,^(207)Pb/^(204)Pb位于15.37757~5.83400之间。经过与绿松石矿源比较得出:临汾下靳绿松石制品矿源至少有三处,目前已知的矿源有湖北竹山喇嘛洞和陕西洛南辣子崖。陕西洛南辣子崖、湖北竹山喇嘛洞出产的绿松石料出现在下靳墓地,表明这两处绿松石矿的开采年代可早至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为今后古绿松石矿找矿工作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