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抑螺防病林建设中生物材料的筛选及抑螺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林业血防生态工程建设是防治血吸虫病的有效手段,生物材料的筛选是林业血防建设的重要环节。阐述了抑螺防病林建设中生物(植物、微生物)材料筛选及研究进展,并从钉螺生理响应和解剖结构等方面系统分析了生物材料抑螺机理。  相似文献   

2.
血吸虫病的生态防治与抑螺防病林消除钉螺孳生环境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吸虫病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历史悠久,传播广泛,危害严重。研究表明,血吸虫是血吸虫病的病原体,哺乳类动物(终末宿主)和钉螺(中间宿主)是血吸虫的两个宿主。由于钉螺寄生终末宿主哺乳类动物种类多样,活动区域繁杂,人类难以控制,抑制中间寄主——钉螺的繁生便成了血吸虫病防治的有效对策。钉螺具有水陆两栖特性,其中卵的孵化、幼螺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水。钉螺分布和数量受土壤和植被环境因素影响,并对栖息地具有严格的选择性。依据钉螺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彭镇华和江泽慧提出通过林业生态工程对血吸虫病进行生态防治的思路——兴林抑螺。参照前人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抑螺防病林改变钉螺孳生环境的机制:(1)在林木个体耗水、林分耗水、小流域耗水和林冠降低径流等方面,抑螺防病林降低了土壤水分含量,使得林地土壤水分无法满足钉螺的生长和发育条件;(2)从林木自身生物化学物质对钉螺外在生存和内部代谢环境影响角度,分析了林木自身代谢产物对抑制钉螺的生存和繁殖的作用及抑螺防病林抑制钉螺生存的生理生化机制。抑螺防病林除了具有抑制钉螺生长发育、控制血吸虫病的功能以外,还兼有人工林的多重效益。  相似文献   

3.
我国开展抑螺防病林研究有近30年的历史,在血吸虫病疫区建立了大量的抑螺防病林,为疫区人民生命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全国林业血防生态工程的实施与推进,如何加强疫区各省、各县林业血防生态工程实施管理,实施监测疫区钉螺滋生动态、动态跟踪评价抑螺防病林的抑螺防病效果,为实现工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进行抑螺防病实时监测预警,初步提出了构建我国林业血防生态工程定位监测网络体系的设想,旨为今后开展全国林业血防生态工程的定位监测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实施林业血防生态工程是血防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具有明显的抑螺防病和生态环境改良效果。根据抑螺防病林的建设要求,阐述了疫区抑螺低效林分改造的内容和主要技术措施,为抑螺防病林的深入研究和巩固林业血防的抑螺成效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为了给林业血防工程提供技术支持,并为工程建设树立样板,在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长江外滩建设了长江中游江滩地抑螺防病林试验示范区,建设内容包括抑螺防病林造林技术与优化模式建设示范工程、抑螺防病林植物材料收集保存与选育示范工程、抑螺防病林工程技术示范工程和抑螺防病效益监测工程。试验示范区边建设、边示范、边创新、边推广,达到了预期目的,已成为我国林业血防长期的科学试验基地、宣传教育基地、技术推广基地和定位观测研究基地,充分发挥了其示范作用,促进了血防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正>四川省在山丘型林业血防工程建设中,把林业血防工程与林业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竹产业,促进了疫区经济的发展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是血吸虫病的重灾区。为了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大力推进"山、水、田、林、路、螺"综合治理,紧紧围绕抑螺防病这个中心,改变钉螺滋生环境,抑制钉螺  相似文献   

7.
利用林业血防建设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山丘区抑螺植物材料选择标准和模式配置要求,最后根据山丘区钉螺分布及地形特点,划分了山丘区抑螺防病林类型。  相似文献   

8.
滩地林业血防工程抑螺效应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洞庭湖区滩地对不同类型杨树抑螺防病林采取定位观测的研究方法,对滩地钉螺种群变化与抑螺防病林营造措施、林龄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分郁闭前,通过林农复合等林地土壤管理措施,改造钉螺孳生环境,可有效降低活螺和感染螺密度;林分郁闭后,林地水分、光照、植被等环境因子朝着不利于钉螺孳生的方向演变;滩地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抑螺效果具有显著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以江西省都昌县为例,对鄱阳湖地区抑螺防病林建设中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滩地抑螺防病林的营造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长江中下游大面积的滩地,由于开垦、放牧等严重的人为干扰,植被极度退化,并为血吸虫中间寄主钉螺的孳生地,如何有效防治血吸虫病和科学保护利用这些滩地一直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我国林业科技工作者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建立抑螺防病林,恢复滩地植被,改善滩地环境,控制钉螺密度,防止血吸虫病流行,提高滩地经营效益等一整套技术措施,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模糊控制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模糊控制技术在三沟式氧化沟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对模糊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讨论。该系统已成功应用到上海闵行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中 ,运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TAN Fang-Lin 《湿地科学》2007,5(2):105-110
Spartina is a kind of very important and invasive grass. In its native range,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erosion control, fish, wildlife, and estuary reclamation. Therefore, it was introduced to many countries. Since 1963, it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Up to now, it was intentionally or accidentally planted nearly all estuaries in the east coast of China and the area was estimated over 0.1×106 hm2. As other introduced plants, Spartina grows very vigorously in China, and this caused many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al problems. So, it is an emergency to develop a Spartina control strategy of China. In the paper, the history of Spartina introduction in China was reviewed, and several methods which were probably feasible for China to control Spartina were introduced, including physical/mechanical (such as mowing, digging, and dredging),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methods. Before taking any measurments to control Spartina, 2 things should be done. The first was to develop a plan and make an inventory; the second was to select a feasible method according to local climatic,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It was suggested that it would be very important to assess the possible effect of control methods on the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prevent from causing othe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相似文献   

13.
西北干旱区生态安全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监控思路初论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方创琳 《中国沙漠》2000,20(3):326-328
基于西北干旱区生态安全系统监控的必要性,分析了西北干旱区生态安全系统监控机理,进而提出了干旱区生态安全系统结构监控与功能监控的思路与方向,旨在为西北干旱地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呼伦贝尔沙地自然状况和生态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按照统筹规划的原则,将呼伦贝尔沙地划分为5个治理区:沙地樟子松林治理区、森林-草原过渡带沙地综合治理区、北部沙地治理区、中部沙地治理区、西部零散沙地治理区;提出了6种适合呼伦贝尔沙地的治理模式:沙地樟子松封育模式、灌-草方格状混播模式、植苗造林治沙模式、机械沙障与灌-草混播模式、樟子松野生大苗移栽固沙模式、高立式沙障治理模式;针对5个治理区内的不同立地类型,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郐艳丽  刘继生 《地理科学》2004,24(4):399-405
基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本质认识及吉林省城镇体系发展背景、现状及趋势的研究基础上,借鉴发达省区的经验教训,实施适应吉林省发展的"保护两厢,聚集中央"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采取战略取舍、结构分异、整合发展、空间管制等战略举措充分发挥省域城镇体系的综合调控作用,促进吉林省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市水系功能治理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城市水系治理经历了末端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等发展阶段。从系统角度恢复城市水体生态环境是进行水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修复的主要方法,末端治理与综合治理对生态的考虑比较少,而系统治理在强调工程设计生态化的同时又忽略了水系的景观要素。为实现水质、生态、景观的协同发展,本文在系统治理的基础上提出功能治理的方法框架,包括水系问题诊断、问题评价、功能治理、措施优化与管理等步骤,其优势在于借助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及景观设计原理,将生态工程景观化。汉阳水系治理的案例表明:对城市水系而言,水环境修复措施与工程景观的同步设计较生态修复与景观的分步设计有更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河干流人工渠化与下游土地沙漠化治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季方  樊自立 《中国沙漠》1998,18(4):314-319
由于人类活动加剧和缺乏对流域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塔里木河干流下游土地沙漠化至今仍在发展之中。对干流下游土地沙漠化治理的供水来源的研究表明:目前从源流向干流增加供水可能性很小,但必须控制继续减少。在干流区域内引水口多且浪费大,水资源利用有很大潜力可挖。因此对干流进行人工渠化,通过工程措施对自然河道进行改造,在水网紊乱的中游建立防洪堤,在各引水口修建控制闸,加大自然河道的人工控制,将是实现向下游泄水的关键。在干流下游土地沙漠化存在着区域分异,它由上到下逐渐增强,所以近期应首先治理阿拉干以上区域,用工程措施确保向下游输水。  相似文献   

18.
毛德华  夏军  龚重惠 《地理研究》2003,22(6):716-724
探讨了全国重点防洪城市长沙市防洪建设中的若干重要问题:防洪标准、设计洪水位、防洪大堤高度等的确定;建设方针与程序、整体防洪能力建设、防洪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建设协调发展等。长沙设计洪水位的确定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湘江长沙段洪水与其支流和东洞庭湖洪水不存在高标准洪水同期遭遇问题,更不存在同频率洪水遭遇问题;湘江洪水流量与水位关系不是长沙洪水设计的主要依据;而南洞庭湖洪水位顶托和河道槽蓄量减少是影响长沙洪水位高低的动、静态因素。目前,长沙城市堤防设防高度偏高,减少了大堤的稳定性,造成了无效投资,影响了城市景观。防洪工程建设应分期实施、先除险后加固、注重整体防洪能力的提高,并处理好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崩岗侵蚀与治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阮伏水 《山地学报》2003,21(6):675-680
根据野外调查和定点径流泥沙资料,对福建省崩岗分布特征、内在物质基础、侵蚀动力机制、产沙模数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崩岗治理模式,并就典型实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专利的中国沙漠化治理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3 824组简单专利族为数据基础,揭示国内沙漠化治理技术类别分布和主要领域。通过阅读专利摘要或全文内容,采用自下而上的聚类方法将当前专利划分为沙漠化判断、治沙、沙产业3个大类,监测与评价、科研仪器、生物治沙、机械治沙、化学治沙、综合治沙、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和综合性利用10个中类,更细分至机械沙障等31个小类。根据专利数量认定的4大主要技术领域为沙区药用食用植物资源的种植(45%)、植物资源精深加工(9.68%)、各种农林机具加工机械及配件(10.3%)和机械沙障(13.91%),占总量的78.89%,专利领域分布集中。对主要技术领域采用内容分析法,提取植物、加工制品、机械、沙障等的信息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指出目前专利技术中的尚待发展之处,可为全面认识中国沙漠化治理技术提供专利视角的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