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自然金银矿物Au、Ag含量的标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自然金银矿物的Au、Ag含量的标型意义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自然金银矿物Au、Ag含量的标型意义主要由以下三方面来反映:(1)矿床中自然金银矿物的组合特点;(2)自然金银矿物内部Au、Ag含量的均匀性;(3)自然金银矿物的成色。对以上三方面所反映的矿床成因、矿床形成条件、形成时代及矿床类型等的意义分别作了探讨。对于指导矿床深部的评价及寻找矿金的源区等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
小西南岔金铜矿床为浅成金铜共生大型矿床,受岩体-地层-构造联合控制,以叠加富集为主.矿区分为南山和北山两个矿段.矿化主要发育在闪长岩和斜长花岗岩中的北北西向断裂带及岩体接触带中,矿化以含金铜石英硫化物脉型及密集细脉为主.矿区水系沉积物异常元素为Au、Cu、Ag、Bi、Zn、Mo(W、Sb、As);土壤异常元素为Cu、Mo、Au、Ag、Bi;岩石地球化学异常为Au、Cu、Ag、Bi、Ta、Ba、Sr(As、Sb、Zn、Co、Ni、W、Mo).原生晕中轴向分带序列为(Bs、Sr)-As-Ag-Pb-Sn-W-Au-Bi-Cu-Sb-CoTe-Ni-Zn-Mo.南山矿段水平分带序列为Au-Cu-Bi-Te-Ag-Pb-Zn-As-Co-Ni-W-Sb-Mo-Sn;北山矿段为Au-Cu-Bi-Te-AgAs-Sb-Mo-Pb-Zn-Co-W-Ni-Sn.矿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其分带性显示北山矿段矿体剥蚀程度大于南山矿段,矿区北西部矿体剥蚀强度大于南东部,表明向矿区南部仍有较大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3.
银山矿床属于次火山热液期后的高—中低温多种金属大型综合矿床。其成岩成矿严格受构造控制。主要矿化为两期,即与石英斑岩隐爆有关的(Cu、Au)Zn、Pb、Ag矿化,和与英安斑岩隐爆有关的Cu、Au、Ag(Ti、W、Bi)等矿化。并由于构造裂隙性质的不同,控制了不同的矿化分带。  相似文献   

4.
1907年J.E斯柏尔(spurr.J.E)首先提出关于金属矿床的带状分布问题,经W.H.艾孟斯(Emmons W.H),系统研究,并提出十六个分带,即自岩体向外,依次为:1.无矿带;2.锡带;3.钨带;4.铋和铝带;5.砷带;6.金带;7.铜带(黄铜矿脉);8.铜带(黝铜矿);9.锌及部分铅和铜带;10.铅带;11.银带;12.无矿带;13.金和银带(碲化物);14.锑带;15.汞带;16.无矿带。以后很多学者讨论了关于金属矿床的带状分布,并对其成因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假说,然而迄今对金属矿床带状分布的形成机理还不很清楚。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渣尔泰山地区西山湾羊场火山岩型银矿床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山湾羊场银矿床是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对分散流异常进行查证时发现的.区内Ag异常极值点有一定的连续性,且峰值较高,Ag、As、Sb、W、Au异常套合较好,具有明显的浓度分带和组分分带.在异常地段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剖面测量,进一步发现了较好的Ag、Au、As等原生地球化学异常,经过地表槽探工程揭露,圈定了Ag的工业矿(化)体.钻探深部工程验证进一步确定了银矿体的存在,矿床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赋矿围岩主要为流纹岩、流纹斑岩、流纹质角砾岩.  相似文献   

6.
罗卜岭矿床是与晚中生代花岗闪长斑岩体有关的隐伏斑岩型铜钼矿床, 矿区位于紫金山矿田的东北部; 铜钼矿体主要产于绿泥石化-绢英岩化和(弱)钾化-绢英岩化带中, 矿石矿物组合为黄铜矿+辉钼矿; 少量过渡类型矿体产于高级泥化带中, 矿石矿物组合为蓝辉铜矿+铜蓝+辉钼矿。罗卜岭矿区的原生晕地球化学三维模型显示, 微量元素具有一定的分带特征, 低温元素Au与高温元素组合W、Sn、Bi分布于矿体上方, 中低温元素Pb、Zn、Ag分布于Cu、Mo元素之间; 元素直观垂向分带序列大致为: (As、Sb、Hg)-(W、Bi、Sn)-Ga-Au、Ba-Cu、Ag-Pb、Zn-Mn-Mo; 前缘晕的元素与氧化物组合为As、Sb、Au、Ga、Al2O3, 矿体近矿晕元素组合为Ag、Pb、Zn, 缺失尾晕元素组合; Cu、Mo可直接作为找矿指示元素, Au、Ag、Pb、Zn、As、Sb、Ga、Ba、Mn可作为间接指示元素, 矿床深部K2O正异常与Al2O3负异常可作为斑岩型铜钼矿的重要找矿标志, 这一规律对紫金山矿田深部和外围隐伏斑岩型矿体的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海南岭壳铜(银-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迎春 《地质找矿论丛》2008,23(3):209-212,244
岭壳铜(银-金)矿床赋存于白垩纪岭壳村组流纹质角砾凝灰熔岩和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中.目前已发现11条铜(银-金)矿(化)体,矿体的产出严格受断裂破碎带控制,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呈现出自东(20线)向西的钾化→绢云母化→强高岭石化、绿泥石化蚀变分带,矿化相应呈现从铜(金)向铜(银)的过渡.根据其对称性的蚀变分带,应加强20线以东的地质找矿;根据成矿元素分形和统计研究发现,Au,Ag矿化具有专属性,即在流纹质凝灰熔岩中寻找Cu,Ag矿,而在花岗闪长岩中以寻找Cu,Au矿为主.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本矿床原生晕基本特征为:(1)异常面积大,浓集中心包围各个含金角砾岩体;(2)组分复杂且具明显分带;(3)含矿角砾岩体及斑岩和复成分角砾岩Au含量高,Au在黄铁矿中含量最高;(4)不同剥蚀程度微量元素含量及其比值明显不同;(5)Au及其主要伴生元素呈(M—Cl)或(M—HS)形式迁移,并在降温减压、稀释作用及溶液由弱酸性向弱碱性转化的还原条件下按Mo、Cu、Au、Ag、Pb顺序发生沉淀,形成整个元素沉淀分带序列的主要格局。  相似文献   

9.
在矿床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对新村金矿已开采中段岩(矿)石进行系统采样,进行成矿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通过分带指数法和变异性指数,确定新村金矿的原生晕轴向垂直分带序列。并结合前人总结的中国金矿床原生晕综合轴向(垂直)分带性研究成果,建立了新村金矿床轴向分带的原生晕叠加模式,从而对其深部成矿远景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Au及其伴生元素均来自寒武系黄洞口组中上段碎屑岩中,Au与Ag、As、Sb、W等元素组合密切,As、Sb为前缘晕指示元素,Au、Ag为主矿化元素,W、Mo为矿化的尾晕指示元素,Sb等典型前缘晕元素出现在分带序列的中下部,典型的后尾晕元素Mo出现在中部,指示深部可能还有盲矿存在或第二个富集带。同时为其他同类型金矿床深部找矿和勘探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通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获得Ag、W、As、Au、Sb、Pb、Bi、Mo、Zn、Cu、Hg等多元素组合异常,这些异常具有明显的浓度分带和组分分带。运用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方法进行异常查证,进一步获得Ag、Au、As、Sb、W、Mo等多元素套合较好的岩石地球化学异常。通过地表槽探工程揭露,圈定出具一定规模的矿化体。深部钻探工程验证确定银多金属矿体的存在。矿体主要产于硅化较强的流纹岩、流纹斑岩、流纹质角砾岩中,以及火山岩与花岗岩的接触带部位,矿床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赋矿围岩为下白垩统白女羊盘组(K1bn)酸性火山岩。  相似文献   

11.
岩浆-热液型矿床水平分带即岩浆-热液成矿流体在侵入近地表含水围岩矿化蚀变过程中元素产生顺向分带[Ni、Ta、Hf、Th、REE、W、Sn、Mo、Bi等(内带和过渡带)→Cu、Pb、Zn等(中带)→Au、Ag、Hg、Sb等(外带)]的现象。主要从矿物溶解度、元素不相容程度、亲和性以及地球化学亲缘性等地球化学角度与电负性、晶格能和生成热等化学和晶体化学等角度详细分析和探讨了岩浆-热液型矿床元素分带的原因。认为:(1)元素的分带是内因和外因综合影响的结果,单纯的一种因素不能解释众多热液矿床中的元素分带现象,元素的化学内因是导致其分带的主要因素;(2)同时,在元素周期表中对岩浆-热液型矿床中常出现的(金属)元素进行了高温、中温、低温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分类。  相似文献   

12.
河南萑香洼金矿床作为典型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通过研究分析该矿床F985矿化带的Ⅰ号矿体各类元素组分在不同地质体的含量变化特征,原生晕异常分带特征和地球化学轴向分带特征,建立了该矿床完整的地球化学异常分带理想模型,得出矿床地球化学异常轴向分带序列确定为:烃类、Sb(前缘晕)→As、Hg(矿头)→(矿中晕)Au、Ag、Cu、Pb、Zn、W、Mn→(矿尾晕)Mo、Co、Ni、Sn,并总结出了找矿预测标志,为该矿区深部找矿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矿床原生晕的垂直分带研究是寻找隐伏矿体和盲矿体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对 30余种元素的分析 ,研究元素的分带指数、变化系数和变化指数梯度差 ,由此得出矿床原生晕由上至下的垂直分带为 :Mn Cd Zn Sn Cu Au Hg As( 1 82 0中段 ) ;Bi W Co Sb( 1 730中段 ) ;Mo Y( 1 70 0中段 ) ;Ni V Nb Sr La Sc Ti Yb Be Ag( 1 6 4 0中段 ) ;Pb Ga B Ba( 1 5 2 0中段 )。 30种元素的分带序列为 :Mn Ag1 Pb1 Cd Zn Sn Cu Au Hg As Bi W Co Sb Mo Y Ni V Nb Sr Cr La Sc Ti Yb Be Ag2 Pb2 Ga B Ba。  相似文献   

14.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的成矿与含眼球状石英斑晶的角闪石英闪长玢岩有关,并至少受3个玢岩岩枝控制。主成矿元素为Cu,伴生元素为Au、Ag、Zn、Pb,其他微量元素Mo、As、Ba、Bi、Cd、Co、Mn、Ni、Sb含量较高。元素在垂向上具有分带特征,即从矿体中心向外可依次划分为Cu、Au、Ag、As、Sb、(Bi)→Co、Ni→Mo→Mn→Ba→Pb、Zn、Cd、Bi、(Sb),上述元素的异常和组合是寻找和评价该类矿床的重要地球化学标志。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早期Cu—Au—Ag成矿和晚期Zn—Pb—Cu—Au—Ag成矿两个阶段:早期成矿阶段形成了Cu—Au—Ag主矿体,晚期叠加Zn—Pb—Cu—Au—Ag矿化。Cu与Au、Ag呈显著的正相关,Cu主要呈独立矿物黄铜矿产出,Au、Ag主要赋存于黄铜矿中。矿石的K/Na值为6.9、Rb/Sr值为0.8,显示出矿床矿富K、Sr和贫Na、Rb的成矿环境;而Au(平均品位0.6×10-6)0.4×10-6、Au(0.6×10-6)/Cu(0.4%)1和n(Cu)/n(Au)(为20678)40000以及Mo(19.7×10-6),说明该矿床富金而贫钼。矿床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成矿与偏中性的斑岩有关,元素组合特征,异常元素在垂向上的分带特征,主成矿阶段的Cu—Au—Ag矿化和晚期叠加的Zn—Pb—Cu—Au—Ag矿化,富Cu、Au、Ag和贫Mo的成矿元素组合及富K、Sr和贫Na、Rb的成矿环境,均表明矿床具有产于岛弧或类似岛弧环境的斑岩型铜金矿床的特征且叠加斑岩成矿系统晚期呈脉状产出的浅成低温热液型Zn—Pb—Cu—Au—Ag矿化。  相似文献   

15.
代力 《地质与勘探》2013,49(2):236-249
四川夏塞银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西南"三江"义敦岛弧构造带中段,是与绒伊措岩体密切相关的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银铅锌矿床。对夏塞矿区1号矿体9个中段采样分析,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分带序列研究、地球化学参数计算、建立剥蚀模型等方法,系统详细地研究了矿体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1)1号矿体原生晕找矿的主要指示元素:Ag、Pb、Zn、Cu、Sb、Hg、Cd、Sn,次要指示元素:Bi、W、B、As、Au、Mn;(2)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Hg-Pb-Bi-Sn-Cd-Zn-Cu-As-Ag-W-Au-Sb-Ba-V-Mo-Mn,出现"反分带"现象;(3)成矿过程存在多次叠加,轴向地球化学参数变化曲折,出现多次转折,反应成矿过程复杂。综合各项特征,推测1号矿体深部可能有盲矿存在。  相似文献   

16.
乐德矿带成矿系列与成矿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乐华—德兴矿带是指江西省内呈NE走向的有色金属和贵金属成矿带,带内有丰富的Cu、Pb、Zn、Au、Ag等矿产资源,其中铜储量约占我国总储量的17.5%。 矿带位于扬子地台南缘关帽山地背斜内,广泛发育中元古代双桥山下亚群和轴向呈EW向或NE向的线状基底褶皱。矿带两侧为断层或地块。矿带内有许多韧性剪切带和燕山期中酸性火成岩,呈NE向分布。 矿带有5个矿田,15个矿床,划分为两个成矿系。是根据其成矿控制因素,矿床物质组分,REE含量,S、Pb、O等稳定同位素,以及黄铁矿中的Co、Ni含量和Co/Ni比值。两个成矿系为:(1)Cu-Pb-Zn-Ag(Au);(2)Au。矿系(1)呈简单的水平分带,矿化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而矿系(2)的矿化则与韧性剪切带和晚期断层作用直接有关。  相似文献   

17.
拿若铜(金)矿床是多龙矿集区内继多不杂斑岩铜(金)矿、波龙斑岩铜(金)矿之后又一取得重大找矿突破的大型斑岩型矿床。作者以矿区探矿工程分析数据为基础,研究各成矿元素空间分布规律。成矿元素在垂向上的分带特征不明显,在平面上分带特征较显著,表现为自矿区中心ZK0001,向南西方向具有Cu+Au-Cu(Au、Ag)→Cu(Ag、Au)-Cu(Ag)的分带特征。同时,矿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显示,从0线开始至31线(北东→南西)具有Mo、Cu→Mo(Cu、Au)→Cu、Au(Ag、Mo、Pb)→Pb→Pb、Zn分带特征,显示物质来源和热源位于0线附近,成矿流体是以0线、7线一带向四周运移,并具有从北东向南西方向运移的特点。通过矿床地质特征、元素分带特征研究,建立了矿区地球化学勘查模型。  相似文献   

18.
古利库金(银)矿床水平及垂向矿化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大兴安岭古利库金(银)矿床的不同类型矿体(矿化围岩)和不同深度区间岩心样品的Au、Ag、Au/Ag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由最北部的矿(化)体至最南部的矿(化)体,金银比值在水平10000m范围内降低约97%,而0~200m不同深度区间内岩心样品的Au/Ag平均比值稳定变化在0.08~0.09之间,即矿区由北至南出现明显的金银矿化的水平分带,而未出现金银矿化的垂向分带.  相似文献   

19.
滇西保山核桃坪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南段福贡-镇康褶皱带之保山-永德褶皱束北端。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及囊状沿近南北向断裂带及旁侧层间破碎带产出,赋矿围岩为沿断裂带产出的矽卡岩及其附近的上寒武统核桃坪组中-厚层状大理岩化灰岩与泥质灰岩。近南北向的F1断裂及其次级断裂为主要的控矿构造,构成热液型锌、铅、银、铜、铁、金多金属矿床。根据热液脉体穿切关系、矿物组合及成因特征,将热液成矿作用分为7个矿化阶段,其中第Ⅲ、Ⅳ、Ⅴ阶段是锌的主成矿阶段。与矿化关系密切的主要蚀变类型有矽卡岩化、硅化、方解石化及黄铁矿化等。对V1矿体的蚀变填图及蚀变矿物组合、分带特征进行系统的观测,结果表明:蚀变分带模式具中心式环带结构,纵向上由浅表至深部,成矿元素具有Cu(Fe)→Cu、Zn(Fe)→Pb、Zn(Cu、Au、Ag)→Au的分带;侧向上从矿体向围岩,成矿元素具有CuZn(Fe)或CuPbZn→PbZn(Cu、Au、Ag)→Au的分带,显示成矿热液叠加复合分带性特征,并指示矿液具有从北东向南西方向迁移的趋势。综合分析后认为该矿床是多期叠加复合成矿作用的结果,与区内深部岩体有关的矽卡岩矿化为早期成矿,而后又叠加晚期中低温热液成矿作用,该矿床是一个重要的同位、多阶段成矿的典型矿床。  相似文献   

20.
美国矿床地质学家爱孟司在1937年对于个别矿床矿区,以及火成岩岩基和岩钟作过关于热液矿床带状分布的研究。根据他的研究从火成岩体向外,比较高温的造矿矿物成分渐渐向比较低温的矿物过渡。同样在矿脉中,由浅到深矿物也是由低温渐向高温方向过渡。爱孟司把这个此较复杂的成矿情况简单地分成十六个带,由地表到地下为:(1)无矿带,(2)汞带,(3)锑带,(4)金银带,(5)无矿带,(6)银带,(7)铅带,(8)锌带,(9)铜带,(10)铜带,(11)金带,(12)鉮带,(13)铋带,(14)锑带,(15)锡带,(16)无矿带,(石英)。爱孟司分为这十六带主要是根据地热分带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