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试论宁夏地区始新统寺口子组沉积的构造背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做为新生代宁夏境内的第一套沉积,始新统寺口子组具有其特殊的意义,但一直没有得到满意的解释。从寺口子组的沉积规模以及较为剧烈的沉积相变化来看,寺口子组的沉积来的很突然。通过沉积相以及构造分析表明寺口子组是走廊南山前陆盆地中前隆位置靠前陆盆地一侧的沉积。该盆地是30~40Ma之间走廊南山逆冲隆起的前陆盆地,盆地的前隆沉积单元位于鄂尔多斯西缘及香山等地区,隆后沉积单元位于鄂尔多斯西缘以东,由于挠曲作用在该前隆上产生了许多倾向造山带的正断层,这些正断层控制了寺口子组的分布.基本上是一种近源的快速堆积,形成一系列围绕前隆的冲积扇或洪积扇沉积,物源为鄂尔多斯西缘隆起等地区。  相似文献   

2.
杨帆  李孝泽 《古地理学报》2017,19(3):445-456
宁夏固原寺口子组砂岩是中国古近纪内陆古环境研究的重要载体。通过岩性、沉积构造、石英颗粒表面微结构和粒度分布特征研究,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古近系寺口子组砂岩由3个成因段构成:段Ⅰ为河流相沉积;段Ⅱ,即砂岩主体,为典型风成砂岩,沉积环境为风成沙丘和丘间地;段Ⅲ,初步推断其为湖相沉积。结合中国古近纪气候背景、研究区域地形条件及古风向,推断寺口子组砂岩主体风成沉积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沙漠沉积。  相似文献   

3.
宁夏固原寺口子组砂岩是中国古近纪内陆古环境研究的重要载体。通过岩性、沉积构造、石英颗粒表面微结构和粒度分布特征研究,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古近系寺口子组砂岩由3个成因段构成:段Ⅰ为河流相沉积;段Ⅱ,即砂岩主体,为典型风成砂岩,沉积环境为风成沙丘和丘间地;段Ⅲ,初步推断其为湖相沉积。结合中国古近纪气候背景、研究区域地形条件及古风向,推断寺口子组砂岩主体风成沉积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沙漠沉积。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东北缘寺口子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固原寺口子盆地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这些地层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沉积演化特征和构造演变历史。根据剖面沉积物粒度特征、沉积结构和构造、沉积层序,识别出20种岩相、5种沉积相类型。结合前人对寺口子剖面的古地磁测年,分析研究盆地的沉积演化特征以及对构造的响应表明:20.1 Ma盆地以缓慢的坳陷沉降开始演化,直至1.2 Ma遭受破坏。在此期间青藏高原东北部经历了6.4 Ma、4.6 Ma和1.2 Ma这3次明显的构造挤压隆升运动,其中约6.4 Ma的构造运动是青藏高原向东北部扩展首次影响到海原—六盘山断裂以东地区。从盆地的形成和沉积演化过程来看,马东山山前断裂的逆冲推覆,导致了寺口子盆地的强烈变形和构造降升,并且最终成为青藏高原的最新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寒武纪—早奥陶世岩石地层清理意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对山东省怀远间断以下寒武纪-早奥陶世地层划分为2群、7组、5段,共14个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李官组、朱砂洞组和馒头组等碎屑岩为主者,新命名为长清群;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和三山子组等以碳酸盐岩为主者,仍沿用九龙群。  相似文献   

6.
川西勉戈组的修订及绿参段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晓 《中国区域地质》2000,19(2):187-191
修定后的勉戈组含义为一套亚碱性钙碱系列、碱性钾质系列的中-酸性火山岩为主夹板岩的地层,属古义敦岛弧期的火山建造,其底界为一层序界面,下伏为洋岛-不成熟岛弧期的曲嘎寺组或根隆组。将勉戈组顶部一段富含化石的泥质岩、碳酸盐岩地层划出,称绿参段。勉戈组上覆为浊流相的喇嘛垭组。  相似文献   

7.
宁南盆地古近纪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沉积环境的反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是盆地沉积环境变化的响应。通过分析沉积岩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变化特征,研究了宁南盆地古近纪气候条件、古盐度和氧化还原环境。Cu、Cs质量分数变化以及Rb/Sr比值、Sr/Cu比值特征,揭示寺口子组沉积时期至少存在一期由潮湿-干旱转变的气候事件,从寺口子组沉积末期到清水营组沉积初期,古气候由干旱变为潮湿。Sr/Ba比值和B/Ga比值反映清水营组沉积水体盐度与寺口子组相差不大,仅在石峡口水库处古盐度值极大,其他地区略有减小。寺口子组沉积过程中,水体盐度有所增加。氧化还原指标V/Cr、Ni/Co、U/Th、V/(V+Ni)、δU、δCe、Ce/La和Ce_(anom)以及氧化还原敏感元素V、U、Ni、Zn和Cr的质量分数变化指示清水营组沉积时期水体氧含量整体小于寺口子组沉积时期。寺口子组沉积环境以氧化环境为主,清水营组沉积水体为氧-贫氧环境。  相似文献   

8.
论陡坡寺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惠麟  蒋志文 《地层学杂志》1993,17(4):266-271,T001
<正> 一、历史回顾 陡坡寺组为卢衍豪、王鸿桢命名,1941年正式发表(见谢家荣,1941)。虽然陡坡寺组从创名到现在已有50多年的历史,但是对它的时代归属及命名地点则一直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卢、王二人建立该组时,由上至下分为3层,总厚147m,置于中寒武统(?)。  相似文献   

9.
宁夏红寺堡盆地萨拉乌苏组地层时代重新厘定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沉积旋回划分为基础,采用光释光和碳十四测年技术手段,将宁夏红寺堡盆地上更新统地层时代进行了重新划分与厘定。研究结果将红寺堡盆地原定为萨拉乌苏组的湖相沉积解体为上下两套,下部湖相沉积即为传统意义上的萨拉乌苏组,上部湖相沉积结合区域地层对比结果将其重新划归为水洞沟组,总体上反映了晚更新世青藏高原东北缘发育的两期重要的古大湖事件。在深海大洋氧同位素曲线上这两期古大湖事件分别相当于MIS3与MIS5段,代表了区域上两期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也与该时期全球古气候环境的变迁基本一致。同时,在这两期古大湖发育期间,存在一期重要的构造隆升事件,表现为两套地层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域不整合接触,可能是青藏高原晚更新世强烈隆升的响应。因此,针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湖相沉积层开展系统的年代学研究,对其地层时代进行重新划分与厘定,对于研究晚更新世古大湖形成与演化、古气候变迁以及青藏高原的隆升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东北缘寺口子剖面碎屑锆石示踪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伟涛  郑德文  庞建章 《地质学报》2013,87(10):1551-1569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寺口子剖面发育巨厚的新生代沉积地层,分析这些沉积物的碎屑来源能够为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过程提供重要证据。本文在寺口子剖面磁性地层年代的约束下,对该剖面27~4 Ma的砂岩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示踪研究。研究结果显示27~12 Ma的砂岩样品中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在200~470 Ma(以230 Ma、440 Ma为峰值年龄)1600-1890 Ma、2100-2450 Ma,与>12 Ma的砂岩样品相比,7 Ma的砂岩样品中新增了锆石U-Pb年龄为720-980 Ma的年龄峰值;4 Ma的砂岩样品中锆石U-Pb年龄谱主要为200~490 Ma。这些样品中,1600-1890 Ma与2100-2450 Ma的锆石εHf(t)值偏负(-31.1~5.1),720-980 Ma的锆石具有负的εHf(t)值为-15.1~-1.7, 200~470 Ma的锆石εHf(t)值范围较宽-11.2~12.5。通过与周围构造单元对比,发现1600-1890 Ma与2100-2450 Ma的锆石可能源于与鄂尔多斯地块西缘,720-980 Ma的锆石与宁夏中部的南华山、西华山岩石具有亲缘性,U-Pb年龄为200~470 Ma的锆石则与六盘山南部岩浆岩的锆石U-Pb年龄一致。寺口子剖面碎屑锆石示踪与半定量估算表明:六盘山南部可能在27 Ma已隆升、变形,成为宁夏南部盆地的物源区,而宁夏南部盆地晚中新世的物源变迁可能反映了海原-六盘山断裂的强烈构造变形。  相似文献   

11.
对汝箕沟煤田含煤地层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将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的3个岩石地层单位(延安组、直罗组、安定组)用于鄂尔多斯西缘的侏罗系.新的研究表明,像汝箕沟盆地这样一些鄂尔多斯西缘的小型聚煤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是分离的.因此建议将汝箕沟盆地的侏罗系自下而上称作汝箕沟组、木葫芦组和缺台沟组,它们分别由汝箕沟煤系、缺台沟系和木葫芦系沿革而来,且其均属于中侏罗统地层.其中汝箕沟组为含煤地层,木葫芦组和缺台沟组不含煤或前者含煤线.  相似文献   

12.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of the Krol group varied temporally from subtidal in the Manora to intertidal in the Sleepy Hollow times. The conditions that succeeded were peritidal in the Ayarpatta and supratidal in the Narainnagar times. These conditions were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i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lgal stromatolites. The Manora formation, due to subtidal conditions, and the Sleepy Hollow formation, due to detrital influx, are almost devoid of stromatolites. The carbonates of the Ayarpatta formation representing a peritidal complex possess columnar and oncolitic stromatolites, while the sediments of the Narainnagar formation characterized by supratidal features contain blistered, domal and crinkled-laminar forms. The types and sizes of stromatolites therefore are governed by the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prevailing in the sedimentary basin.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周缘库车组、西域组磁性地层学初步划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邓秀芹 《沉积学报》1998,16(2):82-86
作者用磁性地层方法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周缘库车组西域组地层。结果表明:库车组记录了吉尔伯特(Gilbert)负极性带,年龄为3.40~5.30Ma,其中显示了柯奇蒂(Cochiti)正极性亚带(3.80~3.90),努尼瓦克(Nunivak)正极性亚带(4.05~4.20Ma)、西杜夫加尔(Sidufjal)正极性亚带(4.32~4.47Ma)及思维拉(Thvera)正极性亚带(4.85~5.00Ma)。下西域组记录了高斯(Gauss)正极性带,所龄为2.48~3.40Ma。其中包括凯纳(Kaena)负极性亚带(2.92~3.01Ma)与马莫斯(Mammoth)负极性亚带(3.05~3.15Ma)。上西域组记录了松山(Matuyama)负极性带下段,年龄为1.50~2.48Ma。其中包括留尼昂(Reunion)正极性亚带(2.12~2.15Ma)与奥尔都维(Olduvai)正极性亚带(1.67~1.87)Ma)。根据上述古地磁资料,作者将库车组划为下上新统(N1 2k),年龄为3.40~5.30Ma。下西域组划为上上新统(N2 2x),年龄为2.48~3.40Ma。上西域组划为下下更新统(Q1 1),年龄为1.50~2.48 Ma 。作者认为由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造成塔里木盆地周缘山系的迅速抬升 ,形成高大山系的时代为上新世初期 ,大约 5.30 Ma 。  相似文献   

14.
阳原盆地晚新生界以其出露完好, 层序清楚, 富含古生物、古人类遗存而闻名于世。近年来, 随着研究精度的不断提高, 在地层详细划分与地层单元的使用上却不很统一, 甚至较为混乱。我们在开展《1:5万化稍营、北水泉幅区域地质调查及泥河湾层研究》和《我国北方晚更新世标准地层单元“许家窑组”再研究》等科研项目中, 对阳原盆地东部上新世红土、泥河湾层进行多重地层划分与地层单元的厘定。鉴于篇幅所限, 本文仅就阳原盆地上新世红层、许家窑组, 以及许家窑组与泥河湾层的关系等方面作一介绍。其主要成果有: 一、阳原盆地上新世红层从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及古环境分析, 应属一套多成因的红层建造, 不应重复建组, 建议合并, 沿用石匣组。二、通过对许家窑遗址一带, 以火山灰层为标志的第四纪地质结构调查和剖面的测制, 化石的新发现, 证实含许家窑动物群、文化层之上的地层时代为晚更新世, 之下的岩石地层应属中更新世。这些成果为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标准地层单元的岩性特征及属性提供了新依据。  相似文献   

15.
南阳盆地地热地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热资源已成为现阶段重要的绿色能源之一,通过分析研究南阳盆地地热地质特征,为开发利用本区域的地热资源提供地质资料依据.南阳盆地位于秦岭纬向构造带与华夏类型构造反接复合部位,为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单断式中、新生代山间盆地,面积约1.7×104km2,地热类型属中低温(Ⅱ)类Ⅱ-1型层状热储类型,盖层为第四系、新近系上寺组、...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侏罗-白垩系界线暂行划分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叶肢介,介形虫两门类优势化石生物地层.全国地层委员会( 2001)将中国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确定在义县阶/大北沟阶.据此,结合我省已有生物地层学资料和已知同位素测年成果,提出省内各地区J/K界线暂行划分方案的建议:白城地区梅勒图组/白音高老组,松嫩平原区,沙河子组/火石岭组,吉中地区久大组/德仁组,延边地区老头沟...  相似文献   

17.
闫永福 《地质通报》2000,19(2):192-197
冀北晚更新世地层划分为迁安组与马兰组。迁安组形成于整个晚更新世 ,以河流相沉积为主 ,早期为温暖气候环境 ,晚期为寒冷气候环境 ,可划分为两个生物组合类型。马兰组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 ,为寒冷干旱气候环境下多种成因形成的一套堆积物  相似文献   

18.
曹芳 《华北地质》2003,26(3):145-150
陡山沱期在生物进化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不仅在动物界而且在植物界均有明显的变化。峡东陡山沱组多种多样的微化石已有众多报道。这个生物群落包括浮游的球形体、底栖的藻丝体和瓶状微化石。最近笔者重新研究了陡山沱组薄片中的微化石,这些微生物三维地保存在几乎未蚀变的条件下,以丰富的具刺疑源类为特征,主要者有Baltisphaeridium,Filisphaeridium,Tianzhushania和Comaspheridium等。陡山沱组的碳酸盐岩相具刺疑源类和瓶状微化石与产自Spitsbergen的化石近似。这似乎说明陡山沱组与位于Spitsbergen东北部的Svanbergfjellet组沉积可以对比。但由于化石只发现在少数薄片中,因此上述结论可能是片面的,这些化石可能只代表峡东陡山沱组生态环境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利用地层序列中火山碎屑岩、凝灰岩及其火山岩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对晋东北地区侏罗纪地层时代进行了重新厘定。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确认宁武—静乐盆地下侏罗统永定庄组的存在;(2)宁武—静乐盆地天池河组可以与鄂尔多斯盆地安定组相对比,归属于中侏罗统;(3)浑源盆地髫髻山组应归属于中侏罗统上部,该套火山岩地层在整个燕—辽地区具有穿时性;(4)广灵盆地中侏罗统窑坡组底部厚层砾岩的沉积时代可能与燕山造山带的南大岭组相当,应该属于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早期构造运动的产物。通过地层序列的重新厘定,确认了159.0~(152.77±0.63)Ma区域角度不整合的存在,该期构造运动可能与侏罗纪东亚大陆多向汇聚产生的远程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20.
泡水组系杨逢清、殷鸿福1987年新建的岩石地层名称,命名地点在广西来宾县泡水,层位与长兴组相当,时代属晚二叠世晚期。杨逢清,殷鸿福将泡水组引用到湖南宜章梅田长兴阶的地层。根据岩性特征,笔者认为宜章梅田长兴阶的地层不能冠用泡水组,只能沿用梅田组、九陂组和麻田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