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物修复是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技术之一;然而,具有强疏水性的油污染物在土壤基质上的吸附,导致在修复过程中传质速率低,以及石油降解菌的缺乏,可能是油污染场地修复效率低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户外修复实验,在选育混合石油烃降解菌的基础上,考察了土著微生物、接种混合石油烃降解菌和同时添加槐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含油污泥的油污降解作用,结合同步监测温度、pH、异养菌总数等参数,探讨槐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和接种石油烃降解菌强化含油污泥修复作用的机制。以原油为唯一碳源,从活性污泥中所选育的混合石油烃降解菌对原油的降解率显著高于从其中分离出的单菌株,可作为外接菌剂以强化油污场地的修复。在24d的修复周期内,仅有土著微生物修复体系原油降解率达到29.7%;而接种混合石油烃降解菌,可有效提高修复体系的初始菌密度,并与土著微生物协同降解油污染物,该体系的油污染物降解率较土著微生物修复体系提高18.5%;而添加槐糖脂可以加快油污染物从土壤基质上解吸附速率,并与同时接种的混合石油烃降解菌协同增效油污场地的修复效率,该体系油污染物降解率较土著微生物修复体系提高35.0%。这表明,同时添加槐糖脂和接种混合石油烃降解菌是强化含油污泥修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施加营养修复石油污染海滩的3个典型实例。Exxon Valdez溢油生物修复的研究中发现,以藿烷为内标,施加营养的生物降解速率比石油的自然清除速率快将近5倍。美国特拉华州的现场研究结果表明,孔隙水中维持初始N浓度为1~2 mg/L可以使降解率接近最大值;海滩上N的背景浓度很高时,即使不添加任何肥料,石油烃的生物降解也可接近最大值。英国对细颗粒沉积物的生物修复试验结果显示:在被石油污染的区块上施加营养物质使石油降解菌的数量增加了10倍,石油烃相对于藿烷的比值在施加肥料组和控制组中有显著的不同。此外,还对海滩石油污染生物修复过程中孔隙水中的最佳营养浓度、营养的施加频率及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海洋石油降解菌剂在大连溢油污染岸滩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海洋石油降解菌群DC10的降解特性进行了研究,研制了基于该菌群的降解菌剂,并用于大连实际溢油岸滩生物修复实验,考察了降解菌剂对潮间带和潮上带油污的降解作用,通过分析C17/藿烷、C18/藿烷及总烷烃和总芳烃的降解率来评价其降解效果。降解菌群DC10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石油的降解率高于各组成菌株,一周时间的石油降解率比对照提高了60%左右,能降解大部分的烷烃和芳烃。以DC10冻干菌粉辅以营养盐溶液研制降解菌剂,该菌剂在大连岸滩油污生物修复试验中显示出显著的降解效果。在为期12 d的潮间带油污生物修复试验中,喷洒菌剂处理的C17/藿烷和C18/藿烷降解率相对于自然风化处理分别提高了40%和30%,而总烷烃和总芳烃降解率分别提高了80%和72%。在为期85 d的潮上带油污生物修复试验中,从C17/藿烷和C18/藿烷的降解率来看,喷洒菌剂处理对油污的降解程度仅略高于自然风化,但总烷烃和总芳烃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近30%和20%。  相似文献   

4.
石油降解菌对石油烃的降解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取油浓度梯度升高的方法,从胜利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富集分离出以柴油为碳源和能源的优势除油混合菌B4。混合菌中分离出7株可培养菌。混合菌在含油0.5%的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培养7天后柴油的去除率达到90.4%。该菌有较好的耐受性,当盐度达3.5时,油浓度达1.0%,亦有较好长势。混合菌对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有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加入营养盐,降解率达85.6%。混合菌脱氢酶动态变化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活性变化与降解率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以北戴河碱蓬-芦苇滨海湿地采集的5个根际土壤样品为研究材料,使用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富集培养石油降解菌,采用重量法评价降解效率,通过GC-MS分析研究高效降解菌的降解特性,利用排油圈法测定降解菌的表面活性剂产生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初筛获得22株石油降解菌,在25℃降解21d的条件下对石油的降解率为17%~38%,其中qhd2B降解率最高,为38%,其中8株具有较好的产表面活性剂的能力。16s测序结果经BLAST比对,所分离获得的22株菌中,8株菌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3株菌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有一株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丽水菌属(Yeosuana)。选取石油降解率在31%以上菌株进行GC-MS分析,结果显示其对大部分烷烃和多环芳香烃都有较好的降解效果。其中菌株qhd2B对烷烃和芳烃的总降解率分别为79.9%和76.7%,是一株优良的石油降解菌。  相似文献   

6.
种植盐地碱蓬修复滨海盐渍土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利用盐生植物——盐地碱蓬进行天津河口滨海盐碱地的生物修复。通过比较种植盐地碱蓬土壤和对照土壤的电导率、有机质和微生物数量的差异等研究了其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种植区碱蓬根际土壤的电导率与对照土壤相比下降了13%;有机质和总氮与对照土壤相比分别增加43%和18%;根际土壤的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放线菌和真菌分别比对照增加了5倍和16倍。根际微生物优势种群的盐耐受性结果显示,部分根际土壤的优势种群的盐耐受性明显下降,耐盐性较低的微生物种群已成为优势种群。以上结果表明,种植盐地碱蓬对改善滨海盐碱地的生态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沙滩水体中溶解性石油烃的降解及吸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海水体系和海水-砂体系作为对比,研究了沙滩水体中溶解性石油烃的降解及吸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d内海水中石油浓度的降低主要是由于砂的快速吸附作用,3d以后生物对石油烃的降解作用逐渐占据优势。两种体系中降烃菌数量及石油浓度的变化曲线表明,砂对油的快速吸附显著降低了海水中石油污染物的浓度,使得海水含砂体系中石油降解菌的数量远高于海水体系。海水中石油污染物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式,当含砂体系中砂的粒径不同时,石油污染物降解的半衰期可由海水体系的31.9d缩短到22.4d和19.5d。系统中砂的存在有利于海水中石油污染物的去除,有约20%的石油污染物被吸附到砂上,然而这种去除是物理去除。  相似文献   

8.
从辽河口湿地污染土壤样品中分离筛选出2株高效石油降解茵lhk-2和lhk-10,经鉴定lhk-2为巴氏萄萄球菌(Staphylococcus pasteuri),lhk-10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两株菌的石油降解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培养8d后,加菌组的石油烃降解率均在...  相似文献   

9.
对辽河口芦苇湿地不同程度柴油污染土壤柴油降解过程中微生物活性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程度柴油污染会对土壤石油降解菌数量、脱氢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造成影响:柴油浓度为1000μg/g时TPHs去除率达90%以上,石油降解菌数量和3种酶活性均显著提高;柴油浓度≥5000μg/g时TPHs去除率都可达70%以上,脱氢酶活性显著提高,石油降解菌数量、过氧化氢酶和脂肪酶活性也都有所提高。其中脱氢酶活性对土壤柴油污染最为敏感,可作为评估湿地土壤柴油污染程度以及去除效果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现场采集盘锦芦苇湿地不同植被状态区域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中石油降解菌数量、酶活性和石油烃含量,研究了河口湿地不同芦苇植被状况下石油降解微生物活性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探讨了芦苇湿地自然净化能力特征.结果表明,盘锦湿地石油降解微生物活性与湿地芦苇的植被状况相关,芦苇的存在明显提高了石油降解微生物的活性,促进了湿地中石油污染物的降解;脱氢酶活性与石油烃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脱氢酶活性可代表土壤中石油降解过程的生物活性状态;土壤中的N、P含量、pH值和含水率是影响微生物活性的主要因素,芦苇根际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而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人工恢复芦苇增强了土壤中石油降解生物活性,提高了湿地净化能力,是保护河口湿地生态功能的有效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河口湿地石油污染物的生物净化能力研究及生物修复效果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石油开发导致的污染令人堪忧,因此,在石油污染场地对土著石油烃降解菌进行分离鉴定,并进行石油的微生物降解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天津大港油田分离出三株石油烃降解菌株,利用16s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确定三株菌株分别为Pseudomonassp.和Bacillussp.。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各菌株最适宜的降解条件为:#1菌株最适宜的温度30°C、pH7.2、盐度3%;#2菌株最适宜的温度35°C、pH7.5、盐度3%;#3菌株最适宜的降解温度37°C、pH7.5、盐度5%。菌株按照2:1:2的比例投加时原油降解率最高。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在接菌量10%、原油浓度0.2%、pH7.0、N:P为3:1、盐度3.5%、温度35°C的条件下,原油降解率最高,可达到71.03%。  相似文献   

12.
为克服岸滩溢油生物修复过程中海浪冲刷等不利环境对石油降解菌(群)岸滩定植的影响,本文利用聚乙烯醇(PVA)和海藻酸钠作为载体对石油降解菌群DC10进行固定化,通过研究细菌固定化微球的机械性能、传质性能及石油降解特性等参数,确定石油降解菌群的最优固定化条件。实验结果表明:6%PVA,2%海藻酸钠及0.5%活性炭制备的凝胶可以通过蠕动泵方便快捷制备细菌固定化微球,其粘度小、易成型、机械强度高。海洋石油降解分析表明,与游离菌体(FB)相比,固定化菌群12d石油降解率提高了近7%;GC-MS分析显示,石油烷烃和芳烃降解效果显著。实验证明,石油降解菌群DC10经过固定化处理,其石油降解活性提高,连续降解能力增强,该研究为溢油岸滩的生物修复提供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2013年青岛输油管道爆炸,大量石油污染了附近海岸。课题组采集了污染的沉积物样品,以原油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富集了四个石油降解菌群。生物多样性和群落分析表明,Luteibacter、Parvibaculum 和属于食烷菌科的一个属是降解菌群的主要优势菌,都属于变形菌门。从石油降解菌群中分离筛选,获得了9株具有不同16S rRNA基因序列的降解菌,分别属于8个属。重量法测定降解菌的石油降解率,其中5株的石油降解率大于30%。GC-MS分析结果表明,石油降解菌多倾向于降解烷烃,对多环芳烃的降解能力较差,其中5株细菌的烷烃降解率较大,仅1株菌D2对多环芳烃的降解率较大,其降解率在34.9%到77.5%。通过对高通量数据的分析,表明食烷菌属是菌群A和菌群E的主要降解菌群,其中筛选获得的菌株E4可能是菌群E的一株优势降解菌。本研究所筛选菌株证明了其石油降解潜力,为油污染海滩生物修复提供了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导了浙江省海岛海域中石油烃降解细菌的丰度分布及其种群组成。在整个浙江海域所布设的102个站位中,96%的站位可以分离到石油烃降解细菌,其数量分布范围在3.0×102~1.1×105个/dm3;低值出现在南麂列岛附近海域;在杭州湾南部水域所布设的26个站位中100%的站位可以分离到石油烃降解细菌,其数量分布范围在40×102~1.2×105个/dm3;石油烃降解细菌与异养细菌比值的高低与该海区受油类物质污染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本海区所分离到的石油烃降解菌的优势菌为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和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溢油事故频有发生,海洋石油污染日趋严重。陆源石油污染在海洋石油污染中占很大的比重。在中国,陆源石油污染占海洋石油污染的80%以上。湿地有着生态和环境的双重价值,目前很多研究表明其具有净化石油污染的功能。滨海新区北塘河口是天津重要的渔港,也是主要的排污口。近年来,随着陆源石油污染的增加,北塘河口海水水质日趋恶化。北塘河口生长着大片的互花米草,形成了互花米草湿地,它可以有效地去除石油污染。通过对码头、入海航道和近岸海域的海水和沉积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北塘河口水质属于劣四类海水水质,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烃是主要的污染物。芦苇、互花米草和碱蓬是北塘河口主要的植物物种,在这三种植物体内均有石油烃检出,表明了北塘河口已受到石油烃污染,并且三种植物具有吸收石油烃的能力。无论是表层海水还是沉积物,石油烃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均为码头﹥航道﹥近岸海域。互花米草的根、茎和叶可以拦截陆源石油污染。互花米草在吸收石油烃的同时,还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境,加速了石油烃的微生物降解,互花米草湿地可以有效地减少陆源石油污染。  相似文献   

16.
海洋石油降解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陈立  邵宗泽 《海洋学报》2005,27(4):114-120
以柴油为惟一碳源,从胜利油田黄河码头和厦门储油码头两个海水样品中富集得到两组柴油降解菌,共9株细菌,1株真菌,它们对柴油都有降解能力.16SrDNA鉴定结果表明这9株细菌中有3株摩加夫芽孢杆菌、1株施氏假单胞菌、1株腊样芽孢杆菌、1株反硝化产碱杆菌.1株阿氏葡萄球菌、1株食烷菌和1株类似很小海旋菌的未知新菌(M-5),其中B-5对柴油的降解能力最强,已报道的食烷菌属中其他种的同源性最高,为95.2%,表明它是该属中的一个新种.实验中获得的惟一一株真菌M-3属于假丝酵母,对柴油有较强的降解和乳化能力.实验中还从B5和施氏假单胞菌M-2中扩增到了烷烃降解的限速酶烷烃单加氧酶的基因片断,其中B5编码了一种新的烷烃单加氧酶.这些菌在石油污染的海水自净中起着重要作用,可用于海洋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  相似文献   

17.
潮间带作为海陆交界处,易受到来自海洋的石油污染,且各类石油烃进入沉积物后的降解过程尚不清楚。前人在各类生境中对好氧微生物烃降解方面已有较多研究,但对近海潮间带环境中的厌氧烃降解鲜有报道。本研究对青岛女岛湾潮间带沉积物深层样品以混合烃(中长链烷烃、多环芳烃)为碳源,硫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厌氧富集培养。富集菌群的细菌多样性表明在混合烃作为碳源的作用下,优势菌群转变为脱硫叠球菌科(Desulfosarcinaceae)、脱硫杆菌科(Desulfobacteraceae)等具有石油烃降解潜力的硫酸盐还原菌。经分离纯化得到一株厌氧烃降解菌ND17,与地下脱硫弧菌属模式种Desulfovibrio subterraneus HN2T 16S rRNA基因序列的相似度为99.93%。进一步实验表明,菌株ND17在厌氧条件下对二十四烷和菲的降解率可分别达到53.9%和35.7%。这也是首次对脱硫弧菌属单菌在厌氧条件下进行石油烃降解的研究。脱硫弧菌作为一种广泛分布在厌氧环境的细菌,本研究为进一步认识其在海洋石油污染环境中的修复潜力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18.
采用投加过氧化氢、吐温-80和活性炭纤维等方法对筛选、分离自辽河口湿地石油污染土壤样品的耐盐高效石油降解菌的优化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过氧化氢的最佳投加量为150mg/L;吐温-80的最佳投加量为160mg/L;活性炭纤维的最佳投加量为6g/L。3种优化条件下石油降解率均有增加,培养1周后,耐盐菌株在10℃下的石油降解率在40%以上,而在最适温度30℃下的石油降解率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19.
从胶州湾湿地污染土壤中筛选出2株BaP降解菌—JB1和JB2,以改性煤渣、改性PVA为载体材料,将JB1、JB2混合菌通过包埋的方式制成固定化生物煤渣球并投加到种植了芦苇的BaP污染土壤中进行室外降解实验,42d后,BaP的降解率达到69.3%,降解效果好于生物煤渣球或芦苇单独作用时的降解效果。投加固定化微生物后,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明显减少,细菌的群落结构以PAHs降解菌为主,如Pseudomonas sp.,Mycobacteriumsp.,Achromobacter sp.;降解结束18d后,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增加,细菌的群落结构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针对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造成的秦皇岛北戴河湿地植被退化,通过种植湿地植被碱蓬(Suaeda salsa)和海韭菜(Triglochin palustre)对受损湿地进行修复。为评价修复效果,分析了8个站位在修复前(2016-11)和修复后(2017-07)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石油烃和重金属的含量变化,同时采用发光细菌法评价其遗传毒性。结果显示,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和石油烃的含量在修复后下降明显,降解率范围分别为82.57%~97.45%和60.99%~98.99%。此外,修复前多数样品表现出较强的遗传毒性,发光细菌法显示沉积物遗传毒性的丝裂霉素C(Mitomycin C,简称MMC)的等当量浓度范围为-2.042~2.018 mg/L,4个站位为高毒,中毒和低毒的站位各有2个;修复后,沉积物的遗传毒性明显降低,其MMC的等当量浓度范围为-0.574~0.015 mg/L,所有站位均为低毒。研究表明,湿地植被的修复显著提高了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且发光细菌法可作为快速评价湿地沉积物遗传毒性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