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水养殖亲鱼的营养研究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水养殖亲鱼的营养和饲料研究 ,国内基本上是空白。近年来 ,国外已有较多报道 ,特别是对亲鱼营养状况和生殖的关系、亲鱼营养在改善生殖性能和卵子质量以及仔稚鱼生长与存活等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视 ,已取得了许多有用的资料。主要研究成果有 :(1)在金鲷(Sparusaurata)、狼鱼 (Dicentrarchuslabrax)等鱼类的研究表明 ,饲料蛋白质 (主要是必需氨基酸 ,EAA)和脂肪 (主要是n 3多不饱和脂肪酸 ,n 3PUFA )的成分与含量显著影响雌鱼的生殖性能及卵子的成分和质量 ,进而影响仔稚鱼的生长和存活[4 ,10…  相似文献   

2.
鱼类配子质量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福红  雷霁霖  刘新富  孟振  刘滨 《海洋科学》2009,33(12):129-132
养殖鱼类的配子质量直接关系到胚胎发育以及仔稚鱼成活和生长,配子质量的优劣与养殖效率紧密相关,对反馈亲鱼培养状况、指导苗种生产等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了生产单位和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
国外仔稚鱼营养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水仔稚鱼营养的研究,国外已有相当数量的报道,特别是在脂类中的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 HUFA)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Borlongan,1992; Izquierdo et al,1989a: Kanazawa,1989a; Koven et al,1990; Ostrowski et al,1990)。但迄今为止,我国鱼类营养的研究基本集中于幼鱼和成鱼阶段,而仔稚鱼阶段还未见报道。目前,我国养殖的名贵海鱼,如真鲷 (Pagrosomus major)、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等的生产性育苗,因在仔稚鱼阶段大量死亡,成活率一般低于30%。毋庸置疑,从早期仔鱼开始吸收自身卵黄内源营养到转变为摄取轮虫、卤虫等外源营养,某些营养要素的缺乏或不足是导致仔稚鱼大量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为加快我国海鱼养殖的发展,保证生产所需的优质种苗的供给,开展仔稚鱼营养的研究已成为我国鱼类营养研究工作者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最近,我们已开始进行“人工调节活饵料营养要素对黑鲷仔稚鱼生长、存活的影响”的研究,期望通过该研究,为我国鱼类营养研究从幼鱼和成鱼阶段发展到仔稚鱼阶段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4.
海水仔稚鱼营养研究,特别是在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和卵磷脂等方面,国外已取得显著进展。迄今,我国鱼类营养研究基本集中于幼鱼和成鱼阶段,仔稚鱼阶段所见报道甚少。目前,我国养殖的名贵海鱼,其生产性育苗因在仔稚鱼阶段易出现大量死亡,成活率一般低于20%,因而尽快提高海鱼生产性育苗的成活率已成为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毋庸置疑,仔鱼在从吸收卵黄内源营养转变为摄取轮虫、卤虫等外源营养后,某些营养要素的缺乏、不足是导致仔稚鱼大量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采用乳化油强化活饵料的方法,在完成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对黑鲷仔稚鱼生长、存活影响的基础上(刘镜恪等,1997),本项研究进一步探讨卵磷脂对真鲷(Pagrus major)仔稚鱼生长、存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余氯对鱼类毒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国内外余氯对鱼类急性、亚急性毒性效应及其毒性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我国沿海电厂余氯排放与邻近海域鱼类养殖生产现状,探讨了余氯对鱼类毒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了需结合冷却水的温升作用,进一步考察冷却系统氯处理对鱼类早期生命阶段(受精卵、胚胎和仔稚鱼)的毒性效应,同时还应加强余氯对鱼类长期毒性影响的研究,为我国制订企业冷却水加氯和余氯浓度的排放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于2007年和2008年6月、8月,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对莱州湾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进行了4个航次调查。结果表明,采集到11271粒鱼卵,隶属于4目、15科、22种(不包括2个未定名物种);仔稚鱼2942尾,隶属于4目、9科、12种(不包括2个未定名物种)。6月份是莱州湾大部分鱼类主要产卵期,鱼卵、仔稚鱼种类达25种,鱼卵优势种以斑(Clupanodon punctatus)和凤鲚(Coilia mystus)为主;仔稚鱼优势种以凤鲚、梭鱼(Mugil soiuy)和斑为主。8月份产卵的鱼类较少,仅采集到15种鱼卵、仔稚鱼,优势种均以凤鲚和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为主。鱼卵、仔稚鱼平面分布极不均匀,黄河、广利河和老弥河口附近海域数量较多,莱州湾中部海域数量较少。通过SPSS软件分析发现,鱼卵数量与仔稚鱼、表层铵盐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438,0.604,P0.01),与盐度、透明度呈负相关(r=-0.343,-0.329,P0.05);仔稚鱼数量仅与鱼卵数量和表层铵盐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438,0.536,P0.01),与其它环境因子没有明显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7.
利用 1 997年~ 1 999年“大洋一号”调查船在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用邦哥网所采集的样品 ,对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密度的平面分布和年间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开辟区共有 2 2科 6 1种仔稚鱼 ,其中大洋性发光鱼类灯笼鱼科的种类最多 ,达1 7种 ,约占总种类数的 2 8% ,其次是钻光鱼科 (6种 )、金枪鱼科 (6种 )和拟白鲑科 (5种 ) ,分别约占总种类数的 1 0 %、 1 0 %和 8%。东、西两区的种类组成有较大的差异 ,共有种仅为 1 7种 ,东区种类数 (48种 )明显多于西区种类数 (3 0种 )。仔稚鱼的密度有明显的空间和时间变化 ,东区仔稚鱼的密度高于西区 ,东区 1 999年仔稚鱼的密度约为 1 997年的 5倍 ,西区 1 999年仔稚鱼的密度约为 1 998年的 3倍。仔稚鱼密度的年间变化可能与 El Nino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查明目前黄河口水域鱼类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为进一步研究鱼类资源早期补充、种群动态以及制定合理的渔业资源养护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根据2013年8月、2014年5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的鱼卵、仔稚鱼的调查数据,研究了该水域5、8月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分析了鱼卵、仔稚鱼优势种数量分布与水温、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本次调查获得鱼卵25 613粒,隶属于12科13属15种(未定种1种);仔稚鱼369尾,隶属于4科7属9种(未定种1种)。5月鱼卵优势种为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赤鼻棱鳀(Thryssa chefuensis)和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密集区分布在黄河口北部近岸海域,分布在密集区的种类以日本鳀和赤鼻棱鳀为主;8月鱼卵优势种为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和多鳞鱚(Sillago sihama),其鱼卵主要集中分布于北部近岸海域,南部水域的部分站位也有鱼卵密集,密集区内的种类以短吻红舌鳎和多鳞鱚为主。5月仔稚鱼优势种为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赤鼻棱鳀等,仔稚鱼主要集中分布于黄河口南部海域,密集区以赤鼻棱鳀和矛尾虾虎鱼为主;8月仔稚鱼数量极少,无明显优势种。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除5月赤鼻棱鳀鱼卵数量与表层水温呈显著正相关外,其他优势种鱼卵、仔稚鱼数量与表层水温、表层盐度均无显著相关性。与历史同期调查结果相比,该水域5、8月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和鳓(Ilisha elongate)等传统经济鱼类的鱼卵、仔稚鱼少见,以日本鳀、赤鼻棱鳀和斑鰶等小型中上层鱼类为主要优势种;黄姑鱼(Nibea albiflora)、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angeri)等鱼卵、仔稚鱼密度低。  相似文献   

9.
海水仔稚鱼营养的研究,国外已有相当数量的报道,特别是脂类中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HUFA)的研究,已取得显著的成果(Izquierdo et al.,1989a; Izquierdo et al.,1989b; Watanabe et al.,1994)。但迄今为止,我国鱼类营养的研究基本集中于幼鱼和成鱼阶段,仔稚鱼阶段还未见报道。目前,我国养殖的名贵海鱼,如真鯛(Pagrosomus major)、黑鯛(Sparus macrocephalus)、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等的生产性育苗,因在仔稚鱼阶段大量死亡,成活率一般低于30%,某些营养要素的缺乏或不足是导致仔稚鱼大量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为加快我国海鱼养殖的发展,保证生产所需的优质种苗的供给,开展仔稚鱼营养的研究已成为我国鱼类营养研究工作者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近年来,国外研究证实n-3HUFA是海水仔稚鱼的必需脂肪酸,其中以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最为重要(Watanabe et al.,1989a; Watanabe et al.,1989b)。由于轮虫、卤虫等活饵料中DHA和EPA的含量很低,远不能满足海水仔稚鱼的需要,因而,有关学者通过选用优质单胞藻、制作油脂酵母、投喂富含n-3HUFA的人工微型佴料等方法强化活饵料。Watanabe等(1983)最早将富含n-3HUFA的鱼肝油等制成乳化油,直接加人培养活饵料的海水介质中,当富集于活饵料体内的n-3HUFA达到最大值时,将活饵料作为活的营养载体投喂给仔稚鱼,即可将外源n-3HUFA转移至仔稚鱼体内。该方法简便、实用,现已被推广(Izquierdo et al.,1989b)。 本研究采用乳化油直接添加法,人工调节卤虫体内n-3HUFA含量,探讨n-3HUFA对黑鲷稚鱼生长、存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大菱鲆的生物学特性和苗种生产关键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简要介绍了大菱鲆的形态、生态、生长和生殖等生物学特性以及胚胎和仔稚鱼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变化,着重报道了有关亲鱼培育、控光控温和人工采卵以及室内水泥池苗种培育等人工繁育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
天然浮游动物在真鲷育苗中应用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大量采集天然浮游动物并将其应用于真鲷育苗生产的技术,探讨了真鲷仔稚鱼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性,开辟了鱼类育苗新饵源,可摆脱目前过多依赖卤虫卵的局面。结果表明,全部或混合投喂浮游动物与全部投喂卤虫幼体相比,真鲷仔稚鱼成活率提高31.9~34.4%,饵料成本降低15.2~28.8%,而且仔稚鱼活力强、无畸形,生长较整齐。  相似文献   

12.
肖瑜璋  王蓉  欧强  方宏达 《台湾海峡》2010,29(4):488-495
根据2004~2007年春季珠江口水域10个站位的鱼卵和仔稚鱼调查资料,着重就鱼卵和仔稚鱼的数量分布和年际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鱼卵和仔稚鱼隶属于9目33科58种(类),以鲈形目种类数所占比例最高(为53.4%),其次为鲱形目(为20.7%).鱼卵和仔稚鱼大致分成半咸水性、近岸性和近海性3个生态类群.鱼卵和仔稚鱼优势种类共9种,其中鱼卵优势种为6种,仔稚鱼的也为6种.青洲附近水域是春季鱼卵和仔稚鱼的最主要分布区域之一.鱼卵和仔稚鱼数量的年际变化明显,鱼卵和仔稚鱼个体数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2006年.水温、pH值和溶解氧含量是影响鱼卵个体数量的较显著因子,盐度和溶解氧含量为影响仔稚鱼个体数量的较显著因子.盐度、pH值及溶解氧、悬浮物、叶绿素a含量对鱼卵和仔稚鱼种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DNA条形码的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形态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DNA条形码技术是利用一段较短的DNA序列实现快速准确物种鉴定的工具。本研究采用传统形态学和DNA条形码技术相结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的鱼类浮游生物种类进行准确鉴定,并对部分种类仔稚鱼进行了形态学描述。结果表明:2016年春、夏季和2017年夏季共获得鱼类浮游生物55种,隶属9目19科。其中鲈形目种类数最多,为35种。鱼类浮游生物在类群上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在种类上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仅有凤鲚(Coilia mystus)、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在春、夏季同时出现。首次描述了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仔、稚鱼阶段的形态特征;对龙头鱼、前鳞龟鰉(Chelon affinis)、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少鳞鱚(Sillago japonica)和日本须鳎(Paraplagusia japonica)这5种仔、稚鱼的可量性状、鳍的发育、黑色素的分布等情况进行了描述,绘制了仔、稚鱼形态图。以上研究可为河口鱼类育幼场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鱼类早期发育阶段分类资料的积累探索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鱼卵和仔稚鱼在海洋生态系统能量传递中起重要作用,作为渔业资源的早期补充群体,其分布、群聚结构对评估渔业资源和保护渔业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三门湾鱼卵、仔稚鱼群聚结构时空变化规律,对该海域鱼卵、仔稚鱼进行春、夏两季调查,分析了该海域鱼卵、仔稚鱼组成及群聚结构变化等特征。结果发现:(1)两季共鉴定出鱼卵、仔稚鱼8目21科40种,其中定性样品鱼卵、仔稚鱼8目21科36种,定量样品鱼卵、仔稚鱼4目11科24种;鱼卵优势种为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鲷科未定种(Sparidae)、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鮻(Liza haematocheila)、舌鳎属(Cynoglossus spp.)、石首鱼科未定种(Sciaenidae)、小公鱼属(Stolephorus spp.);仔稚鱼优势种为鮻、孔虾虎鱼(Trypauchen vagina)、小公鱼属、细棘虾虎鱼属(Acentrogobius spp.)、缟虾虎鱼属(Tridentiger spp.)。(2)三门湾湾内与湾外鱼卵、仔稚鱼群聚的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且湾内密度均高于湾外,反映出优势种鱼类在产卵季对于水文环境(如海流、温度)的空间响应。(3)三门湾鱼卵、仔稚鱼的群聚组成季节波动明显,主要由鱼类产卵的季节节律以及以洄游习性等差异形成。结果表明,三门湾鱼卵、仔稚鱼群聚结构空间、季节差异明显,与历史资料相比,鱼卵、仔稚鱼资源从“年际”短时间尺度看已初步显现一定恢复态势。  相似文献   

15.
于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逐月在广西钦州港茅尾海红树林潮沟进行水平拖网采样,调查该红树林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特征,分析其时间变化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和潮汐)的关系.共采获仔稚鱼24种,隶属于15科18属,物种组成较简单,主要优势种为爪哇拟虾虎鱼(Pseudogobius javanicus)等.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茅尾海仔稚鱼物种组成时间变化较明显,主要分为3个群落,12月至次年1月为群落类型I,2~3月为群落类型II,5~11月为群落类型III.仔稚鱼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仔稚鱼物种数及爪哇拟虾虎鱼个体数与潮位(高/低潮)存在显著性差异,美肩鳃鳚个体数与潮型(全日潮/半日潮)存在显著差异.仔稚鱼物种组成与温度、盐度相关性分析表明仅仔稚鱼总个体数与温度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刘镜恪  徐世宏 《海洋科学》2006,30(11):75-81
仔稚鱼营养研究是鱼类营养研究领域中居国际前沿的研究,在中国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目前,中国的重要养殖海鱼如牙鲆、真鲷、黑鲷、石斑鱼和大菱鲆等,生产性育苗,因在仔稚鱼阶段容易发生大量死亡,成活率一般低于20%。仔稚鱼从吸收卵黄内源营养转变为摄取人工培养的浮游动物或人工配合微粒饲料等外源营养后,某些营养物质的缺乏是导致仔稚鱼大量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国外在n.3系列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 HUFA)、n-6系列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6 HUFA)和极性脂——磷脂等方面的脂类营养需求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作者现作一综述,旨在为深入开展海水仔稚鱼的脂类营养需求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张跃平 《台湾海峡》2011,30(2):234-242
根据2007年8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在福建省主要海湾的调查资料,对其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点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本调查海域共出现鱼卵和仔稚鱼68种,隶属于29科,主要是近海中上层鱼类、浅海底层鱼类和港湾河口型鱼类3个生态类型.各站鱼卵总平均丰度是497.5粒/网,仔稚鱼总平均丰度50.8个/网.优势种明显,占总量比例大;不同季节和不同海湾的种类数相差不大;数量平面分布呈现不同季节不同海湾差别较大,规律性不强,偶然性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为掌握重要鱼类索饵场仔稚鱼的生态分布,促进海洋渔业的发展,文章基于2011—2012年岱衢洋海域4个航次的定量采样,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该海域仔稚鱼群落与海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岱衢洋海域仔稚鱼的生态位宽度可分为广生态位、中生态位和窄生态位,其中广生态位种对资源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且分布范围较广,而窄生态位种对资源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且分布不均匀;生态位宽度与相对重要性指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仔稚鱼群落生态位重叠指数大于0.6的种对占总种对数的24.24%,生态位重叠程度较低;仔稚鱼分布存在明显的生态分化现象,仔稚鱼的生态位特征和生态习性受温度、盐度、悬浮物和叶绿素a等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厦门港及邻近海域的浮性鱼卵和仔,稚鱼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蔡秉及  王志远 《台湾海峡》1994,13(2):204-208
本文报道厦门岛区和大嶝岛区海域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其记录44种鱼类,其中有8个主要种类,鱼卵和仔,稚鱼和总密度季节变化较大,均以冬,春季高,夏秋季低。  相似文献   

20.
张跃平  洪一川 《台湾海峡》2009,28(3):379-385
本文根据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期间在泉州地区3个海湾的调查资料,对其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点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本调查海域共出现鱼卵和仔稚鱼51种(含未定种),隶属于21科,主要是近岸底层鱼类、近海中上层鱼类和港湾河口型鱼类三个生态类型.各站鱼卵总平均丰度是81.2彬网,仔稚鱼总平均丰度31.0个/网.数量平面分布呈现优势种明显,占总量比例大,不同季节不同海湾差别较大,规律性不强等特点.整体数量上与往年比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