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旨在查明目前黄河口水域鱼类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为进一步研究鱼类资源早期补充、种群动态以及制定合理的渔业资源养护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根据2013年8月、2014年5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的鱼卵、仔稚鱼的调查数据,研究了该水域5、8月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分析了鱼卵、仔稚鱼优势种数量分布与水温、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本次调查获得鱼卵25 613粒,隶属于12科13属15种(未定种1种);仔稚鱼369尾,隶属于4科7属9种(未定种1种)。5月鱼卵优势种为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赤鼻棱鳀(Thryssa chefuensis)和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密集区分布在黄河口北部近岸海域,分布在密集区的种类以日本鳀和赤鼻棱鳀为主;8月鱼卵优势种为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和多鳞鱚(Sillago sihama),其鱼卵主要集中分布于北部近岸海域,南部水域的部分站位也有鱼卵密集,密集区内的种类以短吻红舌鳎和多鳞鱚为主。5月仔稚鱼优势种为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赤鼻棱鳀等,仔稚鱼主要集中分布于黄河口南部海域,密集区以赤鼻棱鳀和矛尾虾虎鱼为主;8月仔稚鱼数量极少,无明显优势种。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除5月赤鼻棱鳀鱼卵数量与表层水温呈显著正相关外,其他优势种鱼卵、仔稚鱼数量与表层水温、表层盐度均无显著相关性。与历史同期调查结果相比,该水域5、8月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和鳓(Ilisha elongate)等传统经济鱼类的鱼卵、仔稚鱼少见,以日本鳀、赤鼻棱鳀和斑鰶等小型中上层鱼类为主要优势种;黄姑鱼(Nibea albiflora)、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angeri)等鱼卵、仔稚鱼密度低。  相似文献   

2.
莱州湾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鱼卵、仔稚鱼的种群动态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2014?2015年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对莱州湾海域20个站位进行表层水平拖网调查。4个航次共采获鱼卵135 275粒,仔稚鱼2 456尾,隶属于9目16科20属。鱼卵、仔稚鱼主要种类变化依次从春季的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鰉(Liza haematocheilus),到夏季的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和布氏银汉鱼(Allanetta bleekeri),到秋季的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再到冬季的长绵鳚(Zoarces elongatus)。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以及群落多样性随季节变化,其中,夏季的丰富度指数(D)和多样性指数(H′)最高,秋季均匀度指数(J′)最高。鱼卵、仔稚鱼从春季到夏季的种类更替率最小。利用R语言聚类树的融合水平值定义划分水平,选择具有最大跳跃的分组水平,将鱼卵、仔稚鱼分为春组、夏秋组和冬组3个组群,春组和夏秋组、春组和冬组主要分歧种均为鳀,夏秋组和冬组主要分歧种为长绵鳚和赤鼻棱鳀。本研究补充了莱州湾海域鱼类早期补充资源的基础数据,旨在为莱州湾渔业资源评估和养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瓯江口海域鱼卵和仔稚鱼的生态分布现状,分别于2015年4月和10月在该海域开展生态调查。春、秋两季共采集到鱼卵42粒,仔稚鱼295尾;共鉴定出鱼卵和仔稚鱼16种,分别隶属于8目14科15属,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春季鱼卵、仔稚鱼物种数和丰度均远高于秋季。春季鱼卵优势种为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秋季为舌鳎属未定种Cynoglossus sp.;春季仔稚鱼优势种为鮻Liza haematocheila、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和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秋季为侧带小公鱼属未定种Stolephorus sp.。瓯江口海域春季鱼卵和仔稚鱼的丰度高值区均位于大门岛周围,该海域应在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时予以考虑,秋季则相对分散在较外侧海域。春季仔稚鱼数量分布与盐度和营养盐有极显著相关性。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该海域的鱼卵、仔稚鱼物种及数量均在发生变化,数量略呈下降趋势。与浙江近岸其他海域相比,瓯江口海域的鱼卵、仔稚鱼数量偏低。  相似文献   

4.
鱼卵和仔稚鱼在海洋生态系统能量传递中起重要作用,作为渔业资源的早期补充群体,其分布、群聚结构对评估渔业资源和保护渔业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三门湾鱼卵、仔稚鱼群聚结构时空变化规律,对该海域鱼卵、仔稚鱼进行春、夏两季调查,分析了该海域鱼卵、仔稚鱼组成及群聚结构变化等特征。结果发现:(1)两季共鉴定出鱼卵、仔稚鱼8目21科40种,其中定性样品鱼卵、仔稚鱼8目21科36种,定量样品鱼卵、仔稚鱼4目11科24种;鱼卵优势种为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鲷科未定种(Sparidae)、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鮻(Liza haematocheila)、舌鳎属(Cynoglossus spp.)、石首鱼科未定种(Sciaenidae)、小公鱼属(Stolephorus spp.);仔稚鱼优势种为鮻、孔虾虎鱼(Trypauchen vagina)、小公鱼属、细棘虾虎鱼属(Acentrogobius spp.)、缟虾虎鱼属(Tridentiger spp.)。(2)三门湾湾内与湾外鱼卵、仔稚鱼群聚的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且湾内密度均高于湾外,反映出优势种鱼类在产卵季对于水文环境(如海流、温度)的空间响应。(3)三门湾鱼卵、仔稚鱼的群聚组成季节波动明显,主要由鱼类产卵的季节节律以及以洄游习性等差异形成。结果表明,三门湾鱼卵、仔稚鱼群聚结构空间、季节差异明显,与历史资料相比,鱼卵、仔稚鱼资源从“年际”短时间尺度看已初步显现一定恢复态势。  相似文献   

5.
徐华  王斌  张聪  李凡  杨艳艳 《海洋科学》2021,45(11):105-117
为了解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及邻近海域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作者分别于2011年和2018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6月—7月),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对该海域的鱼卵、仔稚鱼进行表层水平拖网调查。结果表明:2011年3个航次共采集鱼卵1 280粒,仔稚鱼5 973尾,隶属于7目11科13属;2018年3个航次共采集鱼卵4 104粒,仔稚鱼237尾,隶属于7目11科13属。优势种以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等短生命周期、低营养层级的小型中上层鱼类为主。靠近黄河入海口处站位的鱼卵、仔稚鱼密度相对较高,鱼卵、仔稚鱼分布范围向黄河入海口门处集中。鱼卵、仔稚鱼的多样性指数在调水调沙过程中出现波动,过后又恢复至调水调沙前水平。环境因子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鱼卵数量与环境因子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仔稚鱼数量与叶绿素a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70,P<0.01)。两个年度调查结果对比发现,总体来说调查期间黄河口及邻近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数变化不大,在适温类型组成上均以暖温种为主;2018年鱼卵、仔稚鱼采集数量均小于2011年,但是鱼卵、仔稚鱼的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均大于2011年,除6月上旬航次外,其他两个航次丰富度指数(D)也均大于2011年。本研究补充了黄河口及邻近海域鱼类早期补充资源的基础数据,旨为黄河口邻近海域及渤海的渔业资源评估和养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1年4月、5月与6月对浙江南部沿岸产卵场进行的共3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的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发现鱼卵、仔稚鱼72个种类,分别隶属11目38科48属。其中鱼卵29种,分别隶属6目18科24属;仔稚鱼55种,分别隶属10目29科40属。4—6月仔稚鱼数量呈逐月递减的趋势,而鱼卵数量6月最多,5月最少。鱼卵优势种4月以斑鰶、棱鱚、小黄鱼与蓝点马鲛为主,5月以斑鰶、鳀、龙头鱼、银鲳、蓝点马鲛与石首鱼科为主,6月以鳀、龙头鱼、多鳞鱚与鲱科鱼类为主;仔稚鱼优势种4月以虾虎鱼类、褐菖鲉与平鲉科为主,5月以鳀、虾虎鱼类、棱鱚、斑鰶与长鳍篮子鱼为主,6月以鳀与虾虎鱼类为主。斑鰶、鲳鱼、小黄鱼、棱鱚、蓝点马鲛与褐菖鲉的产卵盛期为4月,而鳀与龙头鱼的产卵盛期为6月。  相似文献   

7.
福建三沙湾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的分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戴燕玉 《台湾海峡》2006,25(2):256-261
本文根据1990年2~11月在三沙湾海域分别进行4个季节调查的资料,对三沙湾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丰度和主要种类的分布进行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本海区共出现鱼卵和仔、稚鱼26种,分别隶属于17科22属.在数量上,鱼卵最高值出现在春季(5月),其中鱼卵丰度较高的种类是真鲷、带鱼、鲾和康氏小公鱼等种类.仔稚鱼以夏季丰度最高,并以鰕虎鱼丰度(71.8%)最高.在分布上,鱼卵的丰度以三都岛东北部和东吾洋海域最高,仔稚鱼以三都岛东部最为密集.这表明本海区的鱼类的主要产卵季节是春季和夏季.其数量、分布与水温及桡足类的分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张跃平 《台湾海峡》2011,30(2):234-242
根据2007年8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在福建省主要海湾的调查资料,对其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点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本调查海域共出现鱼卵和仔稚鱼68种,隶属于29科,主要是近海中上层鱼类、浅海底层鱼类和港湾河口型鱼类3个生态类型.各站鱼卵总平均丰度是497.5粒/网,仔稚鱼总平均丰度50.8个/网.优势种明显,占总量比例大;不同季节和不同海湾的种类数相差不大;数量平面分布呈现不同季节不同海湾差别较大,规律性不强,偶然性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张跃平  洪一川 《台湾海峡》2009,28(3):379-385
本文根据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期间在泉州地区3个海湾的调查资料,对其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点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本调查海域共出现鱼卵和仔稚鱼51种(含未定种),隶属于21科,主要是近岸底层鱼类、近海中上层鱼类和港湾河口型鱼类三个生态类型.各站鱼卵总平均丰度是81.2彬网,仔稚鱼总平均丰度31.0个/网.数量平面分布呈现优势种明显,占总量比例大,不同季节不同海湾差别较大,规律性不强等特点.整体数量上与往年比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肖瑜璋  王蓉  欧强  方宏达 《台湾海峡》2010,29(4):488-495
根据2004~2007年春季珠江口水域10个站位的鱼卵和仔稚鱼调查资料,着重就鱼卵和仔稚鱼的数量分布和年际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鱼卵和仔稚鱼隶属于9目33科58种(类),以鲈形目种类数所占比例最高(为53.4%),其次为鲱形目(为20.7%).鱼卵和仔稚鱼大致分成半咸水性、近岸性和近海性3个生态类群.鱼卵和仔稚鱼优势种类共9种,其中鱼卵优势种为6种,仔稚鱼的也为6种.青洲附近水域是春季鱼卵和仔稚鱼的最主要分布区域之一.鱼卵和仔稚鱼数量的年际变化明显,鱼卵和仔稚鱼个体数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2006年.水温、pH值和溶解氧含量是影响鱼卵个体数量的较显著因子,盐度和溶解氧含量为影响仔稚鱼个体数量的较显著因子.盐度、pH值及溶解氧、悬浮物、叶绿素a含量对鱼卵和仔稚鱼种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应用1979年6月-1980年8月渤海湾环境调查中的青鳞鱼及斑Ji卵和仔鱼资料,以几种数学方法对其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及分布特征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两种鱼的各期卵径、卵黄径均差异显著;两种仔鱼体形相似,但在卵黄吸收殆尽前后体形均有圈套的变化;它们的体高、头长、标准长、肛前长,眼径之间两两显著相关,仔鱼从Ⅰ期到Ⅱ变化的是一些大长度量,而肛前和肛后肌节数变化不大。两种鱼卵及仔鱼皆出现在整个海区,青鳞  相似文献   

12.
作者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莱州湾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进行评估,旨在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根据2014年5月、6月和9月对莱州湾鱼卵、仔稚鱼的调查结果,分别以生物、经济、化学3类评价指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最终计算得到各站位评分。结果表明:2014年夏季到秋季的时间变化中,莱州湾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最优区域的分布存在由近岸向中央区域转移的明显趋势。同时,在评估结果方面,针对评估体系中化学指标的存在与否,莱州湾近岸区域相对于中央区域反应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3.
小型桡足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   总被引:32,自引:10,他引:32  
王荣  张鸿雁  王克  左涛 《海洋与湖沼》2002,33(5):453-460
依据渤海周年的中型浮游动物网样品 ,研究了小型桡足类的优势种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parvus)、强额拟哲水蚤 (Paracalanuscrassirostris)和双刺纺锤水蚤 (Acartiabifilosa)生物量的季节变动、分布和年产量 ,并与渤海大型桡足类的优势种中华哲水蚤 (Calanussinicus)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三种小型桡足类成体的年产量分别为 2 4 .89、1 0 .83和 1 9.5 4mgC/(m3·a) ,中华哲水蚤的年产量为 1 8.30mgC/(m3·a)。小型桡足类主要分布在近岸 ,特别是渤海湾和莱州湾 ,这里正好是许多经济鱼类的产卵场和育幼场 ;而中华哲水蚤主要分布在中央水域。小型桡足类的高峰季节持续时间长 ,从 4月到 1 0月 ,覆盖了几乎所有仔稚鱼大量出现的月份 ;而中华哲水蚤高峰季节持续时间短 ,仅 6月和 7月。另外 ,在粒度上 ,小型桡足类的卵、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和成体都比中华哲水蚤等大型桡足类小了一个数量级 (按体积计 ) ,特别适合作为仔稚鱼的饵料。因此认为 ,在近海生态系统中 ,小型桡足类较之大型桡足类起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大吉  苏纪兰 《海洋学报》2002,24(6):104-111
用高分辨率的三维陆架海模式对黄河三角洲岸线变迁前后渤海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探讨了环流对对虾卵子和幼体的输运作用.结果表明,三角洲岸线变迁只对黄河口附近环流,尤其是莱州湾流场有较大的影响,而对其他区域的环流影响很小.三角洲岸线变迁前,莱州湾主要呈一反气旋环流,水体从莱州湾的东部进入,在湾内呈顺时针方向运动,从湾的西北部流出.目前,受三角洲岸线外伸的影响,在黄河口出现一对显著的岬角旋涡对,东南部的流场与岸线变迁相反,为顺着岸流出湾外.这些环流主要是潮与局部地形相互作用所致.风和斜压作用会影响环流的强弱,但其分布格局相似.三角洲岸线变迁前,对虾的卵子和幼体受环流的输运,被带至莱州湾的西部近岸,与历史上的对虾早期栖息地相吻合.三角洲岸线变迁后,位于西北部的对虾的卵子和幼体被黄河口南部的岬角旋涡捕陷于流涡内,而位于东南部的对虾的卵子和幼体则被捕陷于刁龙嘴附近的流涡中,不利于对虾仔幼在莱州湾生长.研究结果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近年来莱州湾对虾早期栖息地逐渐消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Surveys were conducted in four seasons in the eastern Beibu Gulf from July 2006 to November 2007,to determine the ichthyoplankton composition,abundance,as well as environmental factors impacted on their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s.The fish eggs and larvae were sorted from 303 zooplankton quantitative samples,in which at least 1 order,60 families,31 genera and 61 species of fish eggs and larvae were identified.The species number was highest in summer whereas lowest in winter.With the most abundant fish egg (the average density was 2.41 ind./m 3),spring was the main spawning season,while the greatest mean density of fish larva was 1.35 ind./m 3 in summer.In the whole year around,fish eggs had the trends to aggregate in the nearshore of Guangxi coast,fish larvae were more abundant in the northern wa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fish eggs and larvae abundanc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Yield-Density model.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ichthyoplankton in eastern Beibu Gulf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l a concentration,and the optimal temperature,salinity and Chl a were 19.4-21.7 C,31.8-33.1 and 1.5-4.8 mg/m 3,respectively.Additionally,the distribution of fish larvae could be effected by ocean currents in summer and autumn.  相似文献   

16.
胶州湾鱼卵、仔鱼和稚鱼的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3年1月-2004年1月在胶州湾海域逐月进行连续13个航次的调查,对胶州湾鱼卵、仔鱼和稚鱼的种类组成、丰度和主要种类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集到的鱼卵均为浮性鱼卵。鱼卵丰度最高值出现在8月(5.02粒/m3),次之为5月(4.97粒/m3)。共采集到仔、稚鱼10种,隶属9科10属,优势种为刺鱼叚虎鱼、斑鱼祭和玉筋鱼。根据出现的季节和出现时间的长短,将仔、稚鱼分为暖季类群、暖季短时类群和冷季类群三种类群。暖季类群较冷季类群占有明显的优势。暖季短时类群的种数、丰度和站位出现率都比较低。仔、稚鱼的丰度、种数的季节变化显著,最大值均出现在6月份,丰度是16.34尾/m3,种数为7种,与海水月平均温度的季节变化节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9年1月、4月、7月和10月四个季度10个站位定置张网调查资料, 对福建三沙湾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调查共获得游泳动物209种, 隶属于3门4纲19目73科144属, 其中鱼类154种, 甲壳类48种, 头足类7种。游泳动物种类数以秋季出现最多, 四个季节共同出现的种类有42种。鲈形目种类最多, 其次是十足目。鱼类适温性以暖水性种类居多, 占71.43%, 暖温性种类次之(27.92%); 生态类型以底层、近底层鱼类居多, 两者合占75.97%。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和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等14个种类是三沙湾游泳动物的优势种类, 季节性优势种居多。三沙湾定置张网调查渔业资源质量密度为111.09 kg/km2, 尾数密度为13.72×103 ind./km2, 均以夏季最高, 春季最低。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三沙湾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同时重视对外来物种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