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香港巨牡蛎♀×太平洋牡蛎♂异源三倍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和太平洋牡蛎(C.gigas)为研究对象,进行牡蛎异源三倍体研究试验。在水温25℃条件下,香港巨牡蛎剥离卵子于海水中浸泡促熟1.5h后,与太平洋牡蛎精子受精,获得最高卵裂率为(24.40±3.79)%。受精后20min,采用盐度为10的低渗海水处理杂交受精卵25min,可获得68.65%的异源三倍体幼虫,孵化率为12.71%。异源三倍体幼虫的存活率和生长率均未表现出优势。受精后第9天,异源三倍体幼虫的存活率仅为(0.116±0.023)%,平均壳长为(103.50±0.85)(m;对照组的存活率和壳长分别为(42.17±2.74)%和(123.25±8.60)μm。幼虫在附着变态前死亡。  相似文献   

2.
利用引进美国的四倍体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雄贝与我国的二倍体雌贝杂交,规模化培育全三倍体牡蛎苗种。杂交组的平均受精率为48.27%,对照组为80.53%,杂交组较低的受精率可能与四倍体雄贝的精子活力及精子数量有关。杂交组的孵化率、幼虫成活率和变态率分别为81.10%,42.3%和1.82%,对照组分别为79.96%,37.0%和1.80%。杂交组共培育出稚贝1200万粒。不同时期取样的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组的三倍体率为100%。  相似文献   

3.
为了充实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人工苗种规模化繁育的基础生物学资料,本文研究了不同温度和盐度对长牡蛎壳黑品系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温度实验设置了4个梯度(20、25、29和33℃),研究表明,温度的升高能促进幼虫生长,但同时存活率显著降低;低温条件下幼虫存活率较高但生长缓慢。温度25℃组和29℃组生长和存活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存活和生长两个指标,壳黑长牡蛎幼虫的最适人工培育温度为25~29℃。盐度实验设置了5个梯度(16、21、26、31、36),研究表明,随着盐度的增加,幼虫的生长速率和存活率均先上升再下降,低盐和高盐条件均不利于幼虫的生长和存活。盐度21组、26组、31组为最适生长和存活盐度,且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存活和生长两个指标,壳黑长牡蛎幼虫的最适人工培育盐度为21~31。研究结果表明,在壳黑长牡蛎大规模人工育苗中,水温控制在25~29℃之间,盐度控制在21~31之间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了细胞松弛素B (CB)和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两种诱导方法对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壳橙品系进行三倍体诱导,分析了两种诱导方法的不同条件下幼虫的三倍体率、孵化率、D形幼虫畸形率以及幼虫生长和存活。研究表明,虽然细胞松弛素B (CB)和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诱导的三倍体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同种方法中不同处理条件下长牡蛎壳橙品系的三倍体率、孵化率和D形幼虫畸形率差异显著(P0.05)。综合三倍体率、孵化率、D形幼虫畸形率这三个指标;在水温25~27℃、盐度30、受精后15 min时,使用浓度为0.5 mg/L的CB溶液,持续诱导20 min为CB诱导的最适诱导条件;在水温25~27℃、盐度30、受精后15 min时,使用浓度为300μmol/L的6-DMAP溶液,持续诱导15 min为6-DMAP诱导的最适诱导条件。幼虫生长和存活的观察结果表明,三倍体诱导组与对照组生长差异显著(P0.05),CB诱导组和6-DMAP诱导组的幼虫壳高平均日增量分别为(15.83±1.44)μm和(15.27±0.48)μm,均高于对照组(12.10±0.42)μm;三倍体诱导组与对照组幼虫存活率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为长牡蛎壳橙品系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2004年7~8月,利用诱导的1龄四倍体太平洋牡蛎做亲本,通过解剖取卵、人工受精的方法进行四倍体的自群繁殖。结果表明四倍体太平洋牡蛎自群繁殖的受精率为95.54%,孵化率为37.38%,采用同一雌体四倍体牡蛎与二倍体雄贝杂交产生的三倍体组(TD)的受精率为85.19%,孵化率为99.9%,而以二倍体做母本、四倍体做父本的杂交组(DT)的受精率为98.73%,孵化率为87.63%,二倍体对照组的受精率为96.39%,孵化率为99.9%。四倍体牡蛎经自群繁殖培育出稚贝1130粒。经流式细胞仪分析,四倍体太平洋牡蛎幼虫和稚贝的四倍体率均达到100%。幼虫培育过程中,从孵化出D-形幼虫到出现眼点,幼虫的成活率达11.86%,眼点幼虫的变态率高达16.1%。实验证明四倍体太平洋牡蛎可以进行自群繁殖,比诱导的方法简单高效。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牡蛎"华南1号"早期发育的盐度适应性,本研究以目前北部湾海域的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养殖群体为对照组,在水温28~29℃、pH为8.1~8.2条件下,分析了不同盐度(3、8、13、15、18、23、28、33)对牡蛎"华南1号"的胚胎、幼虫发育和稚贝生长的影响。研究显示,不同盐度下牡蛎"华南1号"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且牡蛎"华南1号"的适宜受精盐度为13~23,对照组的适宜受精盐度为13~18。相同盐度条件下,牡蛎"华南1号"与对照组浮游幼虫期的壳高生长指标差异显著(P0.05),牡蛎"华南1号"不同盐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盐度条件下,牡蛎"华南1号"在幼虫发育阶段和早期稚贝的生长速率和存活率均随着盐度的增加"先升后降",且不同盐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高盐33和低盐3条件下幼虫生长缓慢且存活率较低,牡蛎"华南1号"幼虫的附着率和存活率在盐度13~23时较高。研究结果表明,牡蛎"华南1号"在浮游幼虫和早期稚贝阶段生长速度快于对照组群体(P0.05),且浮游幼虫和稚贝生长的适宜盐度为8~28,最适盐度为13~23;对照组幼虫和稚贝生长的适宜盐度为8~23,最适盐度为13~18。与对照组群体相比,牡蛎"华南1号"适宜盐度较对照组由18提高到23,盐度适应范围广,且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7.
孟乾  李琪  张景晓 《海洋科学》2017,41(12):32-37
为确定长牡蛎新品种"海大1号"苗种繁育的最适环境条件,研究了盐度对其胚胎发育的影响以及盐度、水温对其幼虫生长、存活率和附着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牡蛎"海大1号"受精卵孵化的最适盐度为30~35,孵化率最高可达90%。幼虫生长的适宜盐度为20~35,最适盐度为20~30;存活的适宜盐度为20~35,最适盐度为20~25;幼虫附着的适宜盐度为20~35,最适盐度为25~30;对长牡蛎"海大1号"幼虫生长、存活、附着的适宜水温分别为为20~30℃、20~25℃、20~30℃,最适水温分别为30、25、30℃,高温35℃时幼虫全部死亡。综上,长牡蛎"海大1号"苗种培育的适宜盐度为20~35,适宜水温为20~25℃。上述结果为长牡蛎"海大1号"规模化苗种繁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环境盐度对低盐诱导长牡蛎(Crossotrea gigas)三倍体的影响。在海水温度为(25±2)℃条件下,长牡蛎亲贝,经过不同盐度(22、26、30、34和38)海水培育,采取人工受精,在受精卵中出现40%~50%第一极体时,进行15min的低盐(4、6、8、10、12和14)持续诱导,然后放入不同盐度海水中进行孵化。研究表明:同一环境盐度下,随着低盐逐渐升高至环境盐度,卵裂率和孵化率均逐渐升高;与其他环境盐度相比,环境盐度为38时,卵裂率和孵化率均明显较低。当环境盐度为26、30、34和38时,在低盐为时8三倍体率最高;当环境盐度为22时,在低盐为6时三倍体率最高。当环境盐度为22、26、30、34和38时,在低盐为8时综合评价指数最高。通过双因子方差分析发现,环境盐度和低盐均对卵裂率、孵化率及三倍体率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9.
王涛  李琪 《海洋与湖沼》2017,48(2):297-302
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自然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沿海、日本有明海以及韩国沿海地区,具壳质坚硬、肉味清甜等特点,是巨蛎属牡蛎中重要经济种之一。为阐明熊本牡蛎稚贝生长发育的适宜盐度和温度范围,本研究分析了6个不同盐度(15、20、25、30、35和40)和5个不同温度(16、20、24、28和32°C)对熊本牡蛎稚贝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盐度实验结果显示,盐度15、20和25组中熊本牡蛎稚贝壳高和壳长显著高于盐度35和40组(P0.05),且随盐度增加,稚贝壳高、壳长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盐度20组存活率最高,与盐度30和40组差异显著(P0.05);熊本牡蛎稚贝的适宜生长盐度为20—25,适宜存活盐度为15—25。温度实验结果显示,稚贝壳高和壳长在温度28°C组最大,随温度的降低,壳高、壳长也逐渐减小;温度20、24和28°C组存活率显著高于温度16和32°C组(P0.05);熊本牡蛎稚贝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4—28°C,适宜存活温度为20—28°C。熊本牡蛎稚贝对低盐高温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0.
采用低盐度(4、6、8、10、12、14、16)和高盐度(40、45、50、55、60、65、70)在40%~50%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时处理10和15min,进行长牡蛎三倍体的诱导。在低盐度诱导三倍体实验中,随着盐度降低,D型幼虫孵化率逐渐降低,处理10和15min的卵裂率差异显著(P0.05),孵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当盐度为8时,处理受精卵10与15min,三倍体诱导率最高分别可达84.4%和91.0%,两处理组三倍体诱导率差异显著(P0.05)。在高盐度诱导三倍体实验中,随着盐度升高,D型幼虫孵化率逐渐降低,处理10和15min的卵裂率和孵化率均差异显著(P0.05)。当盐度为55时,处理受精卵10min,三倍体诱导率最高为80.3%;当盐度为60时,处理受精卵15min,三倍体诱导率最高为97.1%,两处理组三倍体诱导率差异显著(P0.05)。研究发现,在盐度为8和60条件下,40%~50%的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时,处理15min,长牡蛎三倍体诱导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为了阐明青岛近海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性腺发育周期及生化成分周年变化,于2019年4月—2020年3月,对青岛田横岛海区长牡蛎的性腺发育周期、生化成分(糖原、脂肪、蛋白质)的周年变化与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叶绿素a)关系进行研究。研究显示,调查区长牡蛎性腺发育周期分为两个阶段:休止期(10—12月)和配子发生期(1—9月)。少部分长牡蛎配子发生于温度较低的1月(5.4℃),随着温度升高配子逐渐发育成熟,在6月温度较高(20℃)和叶绿素a浓度较大(1.67μg·L-1)情况下,配子进入排放期。在配子发生期间,随着配子的成熟,条件指数和卵径在5月达到最大值,在配子排放后降低。生化成分含量为:在冬末春初浮游植物繁殖期间糖原含量储存在长牡蛎各组织中,随着性腺发育,各组织的糖原含量逐渐下降,为配子发育提供能量,这表明贮藏在各组织的糖原是配子发生期间的主要能源物质;性腺-内脏团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随着卵径增加呈上升趋势,产卵后其含量显著下降,表明脂肪和蛋白质与配子发育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田横岛海域长牡蛎配子的发育方式为保守种模式。  相似文献   

12.
人工诱导香港巨牡蛎雌核发育单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利用紫外线诱导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雌核发育的条件.结果表明,在强度为1820μW · (cm2·s)-1的紫外线(254nm)下分别照射精子0,5,10,15,20,25,30,35,40,45,50,55,60,70,80和90s后,照射30s的实验组能够保持较高的受精率(61.6%),该组的D形幼虫发生率为0,出现"Hertwig效应".研究表明,在强度为1 820 μW·(cm2·s)-1的紫外线下照射精子30s是获得香港巨牡蛎雌核发育单倍体的适宜条件.研究还表明受精率和D形幼虫发生率随照射时间的增加而下降,遗传失活的精子与正常卵子受精后其胚胎发育至D形幼虫前期停止.经紫外线照射的精子授精后所产生的单倍体胚胎发育速度慢于正常受精所产生的二倍体胚胎,各照射组均出现非整倍体.  相似文献   

13.
初步探讨了利用高盐抑制受精卵第2极体(PB2)的释放的方法诱导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三倍体。水温25℃条件下,分别进行不同高盐处理(盐度梯度为40、45、50、55、60、65、70、75、80)、不同处理时机(受精卵出现第一个PB1,30%和50%PB1,出现第一个PB2,50%PB2)和不同持续处理时间(10~25min)的实验,通过胚胎孵化率、三倍体诱导率及综合评价指数的分析表明,高盐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的最适方案为:当50%受精卵出第一极体时,以盐度为65的高盐海水处理受精卵20min,三倍体诱导率最高达65.53%。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自繁组HH(H♀×H♂)、葡萄牙牡蛎(C.angulata)自繁组AA(A♀×A♂)和杂交组HA(H♀×A♂)为研究对象,采用盐度骤变法研究盐度为10、15、20、25、30、35下杂交子代的早期表型性状和杂种优势。研究表明,H♀与A♂只能单向受精;盐度10条件下,各组均无法受精;HA、AA、HH的适宜卵裂盐度分别为20~35、25~35、20~30,适宜孵化盐度分别为15~30、20~30、15~25。在卵裂阶段,杂交受精卵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杂种劣势(H0),杂种劣势最小为-10.168%,最大为-39.836%;在孵化阶段,杂交受精卵均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H0),杂种优势最小为5.665%,最大可达137.413%。存活方面,在盐度10、15、35时HA、AA、HH的存活率迅速下降并于10日内全部死亡,HA在盐度20、25、30组存活至实验结束,HH、AA仅有2组存活,分别为盐度20、25组和25、30组,HA在盐度20和25时表现出一定的存活优势(H0),分别为107.186%和7.775%。生长方面,HA在盐度20、25、30组于第4日均表现为显著的杂种劣势(H0、hp-1),于第10日盐度20组表现出杂种优势,第16日盐度25和30组表现为杂种优势。总体上,随着实验的进行杂交子代逐渐表现出生长优势,这表明杂交子代具有一定的生长潜力。  相似文献   

15.
单体牡蛎诱导变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得到壳型规则、大小均一的单体牡蛎,作者以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眼点幼虫为材料,从肾上腺素(EPI)浓度梯度、处理时间梯度和眼点幼虫密度梯度3个因素诱导产生不固着变态的单体牡蛎。结果表明,葡萄牙牡蛎用EPI处理24 h的最适浓度为5×10–4 mol/L,不固着变态率为72.8%,在该最适浓度下,最佳处理时间为12 h,不固着变态率为82.7%。长牡蛎用EPI处理6 h的最适浓度为5×10–5 mol/L,不固着变态率为53.2%,在该最适浓度下,最佳处理时间为8h,不固着变态率为56.8%,眼点幼虫密度在80个/m L以下EPI处理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对长牡蛎幼虫进行后续生长测定,结果显示EPI处理组幼虫的壳长、壳高和存活率要高于对照组,表明EPI可能促进牡蛎幼虫变态长出次生壳并提高其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6.
长牡蛎中国群体与日本群体杂交子一代的生长和存活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中国长牡蛎(C)和日本长牡蛎(J)为材料,进行了4个组合的杂交和自交实验,分析了各实验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和稚贝的生长、存活以及杂交子代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自交组的受精率介于杂交组之间,但是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没有显著性差异; JJ组的孵化率最高,其次是JC和CC组, CJ组的孵化率最低,相同卵子来源的组合在孵化率上无显著差异。JJ组在幼虫期和稚贝期、养成期的壳高、壳长平均值均大于其他三组; JC组在幼虫期和稚贝期、养成期的壳高、壳长仅次于JJ组,其壳高、壳长和存活率杂种优势率均较为明显; CJ组的杂种优势率在幼虫期和稚贝养成期的各个生长性状上都表现为负值。杂交子一代中存在正交和反交结果不同的现象可能与母性效应、遗传因素和环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将美国雄性四倍体长牡蛎与中国北方海区雌性二倍体长牡蛎杂交 ,进行全三倍体长牡蛎培育研究。结果表明 ,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的受精率为 47.4%─ 88.9% ,平均为 69.5 % ;来自同样雌贝的二倍体对照组的受精率平均为 91 .4%。杂交组和对照组面盘幼虫的平均孵化率分别为 5 3.9%和 61 .6% ;受精卵发育至稚贝的存活率 ,杂交组和对照组分别为 1 .3%和1 .9%。杂交组累计培育出眼点幼虫 8.32 4亿 ,稚贝 1 .843亿。杂交组幼虫的生长略快于对照组 ,但无显著差异。经流式细胞仪分析 ,杂交组的幼虫、稚贝、幼贝等均为 1 0 0 %三倍体。中国北方海区的长牡蛎可以与美国的雄性四倍体长牡蛎实现良好的杂交 ,产生 1 0 0 %三倍体。利用长牡蛎四倍体培育三倍体 ,方法简便高效 ,显示出四倍体在贝类三倍体商业生产中的巨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长牡蛎和熊本牡蛎为材料,进行了4个组合的杂交和自交实验。利用DAPI染色观察了长牡蛎和熊本牡蛎正反杂交的受精卵在受精,减数分裂和早期卵裂过程中的核相变化。结果表明,在长牡蛎♀×熊本牡蛎♂正交组,熊本牡蛎精子进入长牡蛎卵子后,激活卵子完成2次减数分裂,同时,精核出现了两次明显的体积膨大扩散过程。但是,大部分受精卵不再继续进行胚胎发育。在熊本牡蛎♀×长牡蛎♂反交组中,受精卵内核行为的变化与正交组相同。正反交组的胚胎发育过程都具有明显的不同步现象。对各实验组子一代的生长和存活的研究结果表明,幼虫阶段,杂交后代的壳高、壳长均明显小于自交组;长牡蛎♀×长牡蛎♂自交组(GG)和熊本牡蛎♀×长牡蛎♂杂交组(SG)的存活率高于长牡蛎♀×熊本牡蛎♂杂交组(GS)和熊本牡蛎♀×熊本牡蛎♂自交组(SS)。稚贝和成贝阶段,杂交组子一代在壳高、壳长和存活率3个生长指标上均小于自交组。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是继天然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黑色素的提取、可溶性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黑色素的制备之后,对牡蛎黑色素提纯方面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运用半透化学材料分离的方法,选取纳滤透析膜为分离介质,对可溶性长牡蛎黑色素的制取产物中多余的盐类无机物进行分离剔除,进而得到纯度较高、品质优良的可溶性长牡蛎黑色素晶体,通过称质量和盐度测量,计算得出该方法对黑色素脱盐率达到98%,证明了该方法可以进行贝类黑色素的脱盐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20.
以三倍体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海大1号"为材料,从诱导强度、诱导时机和诱导持续时间三个方面比较了6-DMAP与盐度诱导"海大1号"长牡蛎四倍体的效果,并对获得的四倍体幼虫群进行培育,探讨了"海大1号"长牡蛎四倍体幼虫群的生长、存活情况。研究表明,温度25℃、盐度30、诱导密度5×10~6个/mL的条件下,用浓度450μmol/L的6-DMAP在30%~40%的受精卵排放极体时诱导,持续诱导15 min,四倍体诱导效果最佳;四倍体率、孵化率和诱导效率分别达45.13%±1.44%,20.01%±1.37%和9.03%。盐度诱导实验中,温度25℃、诱导密度5×10~6个/mL的条件下,用盐度12的低盐海水在受精卵刚排放极体时诱导,持续诱导15 min,四倍体诱导效果最佳;四倍体率,孵化率和诱导效率分别达35.12%±2.24%、19.19%±1.12%和6.74%。长牡蛎"海大1号"四倍体幼虫群的存活率极低,培育23 d后的存活率只有1.80%,最终成功培育出四倍体幼贝4 200粒。综合来看,6-DMAP和不同盐度诱导海大1号长牡蛎四倍体的最佳组合分别是:用450μmol/L的6-DMAP在极体排放30%~40%时持续诱导15 min;用盐度12的海水在极体刚排放时持续诱导15 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