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北京地区地磁测量及成果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北京地区地磁测量工作,严格按照“地震地磁野外测量规范”,取得了大量准确可靠的资料,在中国地震局组织的全国资料评比中,该磁测资料于1994-1999年连续6年荣获第一名。应用这些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地磁变化,研究了震磁前兆信息,获得了有意义的震磁前兆,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具有积极作用与一定实效。与此相配合,开展了密云水库与活动断裂的构造磁学研究,为震磁前兆研究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结果。这些成果荣获了2000年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进步一等奖与2001年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最后展望了震磁前兆研究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国内外现有磁震资料发现,对于M5.0~7.8地震,在距离震中3~246 km的测点与台站上,观测到了地磁总强度与垂直分量的震磁信息,其幅度为8~20 nT,而前兆时间为20 d~2 a,这种震磁前兆信息是探索地震预测的重要依据。描述并讨论了20世纪初以来中国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具体分析了唐山M7.8、海城M7.3等地震的磁震信息,说明震磁前兆信息对探索地震预测的重要意义。最后结合工程爆破、地下核试验、密云水库实验、紫荆关等活动断裂的地磁观测试验,模拟地震孕育发生过程当中每个阶段的地磁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3.
旨地探索研究地震预报而开展的北京地区地磁观测,在震磁前兆研究与地震预测试验方面都获得了可喜的进展,本文分析了1990-1995年北京及其西部地区的地磁观测资料,研究了地磁异常信息,预测了地震活动趋势,提出了今后应加强监测与研究的区域。  相似文献   

4.
2001~2007年北京地区地磁变化分析与地震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1~2007年北京地区地磁测量工作,取得了大量可靠的资料。应用这些资料,分析了2001~2007年北京地区地磁变化,研究了震磁前兆信息,获得了有意义的震磁前兆,在北京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具有积极作用,产生了一定实效。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区震磁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京地区地磁观测网由16条测线、150个测点与16个临时台组成,取得了大量的准确可靠资料。应用这些资料,消除了地磁正常变化背景,分析研究了震磁前兆信息,获得了有意义的震磁前兆,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具有积极作用与一定实效。与此相配合,开展了密云水库与活动断裂的构造磁学研究,为震磁前兆研究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结果,并且讨论与展望了震磁前兆研究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与各有关大学,在美国西部、特别在圣安德列斯断层及其临近地区布设了包括地磁在内的地球物理观测网,用以监测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地磁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5.2~7.3级地震,在离震中3~50 km的观测点与台站上,得到地磁总强度的变化异常幅度为0.3~6 nT。震磁研究结果表明:某些地震存在震磁前兆信息,因此震磁效应的观测研究是探索地震预测的一种手段。深入分析了2004年9月28日帕克菲尔德6.0级地震前后7个台站的地磁数据,结果表明:该地震的同震震磁效应为-0.4~0.3 nT,这是由压磁机制引起的;而该地震较长时间的震磁异常为-5.0~1.0 nT,该异常与局部地质构造及其活动、应力变化状况、地下介质的电磁性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詹志佳 《地震研究》1990,13(4):418-434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强烈的唐山地震(M=7.8)。唐山地震前后积累了大量的地磁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地震之前存在地磁场长期、短期与短周期变化的异常。这意味着强烈地震可能伴随相当丰富的震磁信息,地磁方法在中期、短期地震预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为探索震磁前兆,我们做了几个构造磁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地磁变化与密云水库水位变化的关系系数为-(0.28±0.22)nT/m;对于地下核试验,爆炸前后的地磁变化约为1—2nT,在爆炸时刻约为2—3nT。根据实验结果,震磁前兆信息是可以观测到的。 利用我国所观测到的震磁现象资料,综合分析了地磁前兆时间、异常幅度、震中距与地震震级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有助于地磁方法预报地震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震磁前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詹志佳  高金田 《地震研究》1996,19(4):340-345
本根据我国20多个地震的观测结果,统计分析了震磁前兆的时空特征以及与地震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震磁前兆有着一定的空间分布,存在离震中较近期幅度较大的趋势。震磁前兆可分为长期,中期,短期三类。平均而言,地震越大,相应的震磁变化幅度,空间展布范围,前兆时间均有增大的趋势。作为应用地磁方法进行地震预测研究的一个实例,本还描述了北京地区的震认及宝抵地震(M=4.5,1993年11月18日)的预测情况,表  相似文献   

9.
文中讨论了归一化、无量纲的参量S,它可以较好地描述震磁前兆信息量。分析研究了1993年11月18日宝坻M=4.5的地震前后地磁变化所对应的信息量S,结果表明,S可以较好地反映震磁前兆现象。因此,以震磁前兆信息量进行地震预测研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G-856质子旋进磁力仪及其在野外震磁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G 8 5 6质子旋进磁力仪是一种高分辨率、高精度、微处理机控制的智能化磁力仪 .适合于震磁前兆观测与地震预测研究 .介绍了该仪器的主要性能及性能试验结果 .最佳的震磁观测应当是以质子磁力仪观测地磁总强度为主 ,配合地磁 3分量与地磁短周期变化的观测 .  相似文献   

11.
河南地磁短周期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河南地区地磁短周期变化的特征,1996年10月至11月在该地区布设了近似南北向的两条临时测线,东测线由河南信阳至汤阴,西测线由河南西峡至山西曲沃,在测线上进行了地磁短周期变化三分量的同步观测,在3min至2h周期范围内统计计算了各测点各周期成分的地磁垂直转换函数及水平转换函数,通过地磁转换函数的分析,给出了该地区地磁短周期变化空间,周期分布概况。西峡至曲沃测线,除曲沃外垂直分量没有出现反向  相似文献   

12.
地震地磁前兆的物理判据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曾经在1997年探讨了地震地磁前兆的物理判据,指出地磁前兆应该符合地磁学本身的物理基础,必须与其他手段的结果基本一致,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此,我们用自己的某些最新研究结果,试着进一步阐明这些观点,认为在提取到某种异常时,应该首先分析导常的物理原因,判断其是否属于地震前兆,第二步还应该研究前兆的可能的物理机制,在许多地下条件还属未知的情况下,先作定性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13.
工程地震与工程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工程地震是地震学为解决工程建设中地震问题的专门研究领域,其目的是为工程建设的抗震设防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为了使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工程地震事业能够健康茁壮地发展,文章针对我国工程地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妥善解决的建议 。  相似文献   

14.
杨杰  李琪  袁伊人 《地震学报》2021,43(2):215-226
利用有界影响估计地磁转换函数,分析了2013年3月3日云南洱源MS5.5地震前后滇西北地磁台阵各测点的地磁转换函数及地磁实感应矢量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震前1—2个月云龙测点和洱源测点多个周期的转换函数实部绝对值存在变大—转折—恢复的过程,异常变化幅值超过1倍标准差,其余震中距较大或距离余震区较远的测点震前转换函数无明显...  相似文献   

15.
伊兹米特地震灾害及震后应急救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伊兹米特Ms7.4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死亡与经济损失。文章介绍了这次地震的灾害与震后救灾情况,包括:震源参数、地震死亡和破坏情况、震后抗震救灾、抗震救灾中出现的问题主取的教训、震后土耳其政府采取的改进措施以及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sis of the geomagnetic variations in regions around the Qiongzhou Strait(范国华)(姚同起)(顾左文)(朱克佳)(陈伯舫)(冯戬...  相似文献   

17.
卫星远程医疗在抗震救灾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世纪我国灾难性大地震和1995年日本阪神·淡路大震灾分析为例,阐述了卫生远程医疗在抗震救灾中的重要作用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伊兹米特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发震构造特点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1999年伊慈米特7.4级地震地表破裂带表现清楚。在几何学特点上,它基本上由4个破裂段斜裂组合而成,沿破裂段可见不同的构造组相样式。在破裂段的阶区,主要发育张性构造。破裂段的最在工为51m,在运动学上,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最大位错3.8m‘走滑段最大垂直位错0.6m。向观震中与地表最大位理合,基本上处于破裂带中间地段。地城寺表破裂带的动力学和几何学特征与震源机制解反映出来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主要介绍我国西部地形变监测情况,以及加强科学管理和提高监测质量的工作经验。科学管理的目的是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增强集体凝聚力、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全面提高观测质量,为地震科研预报提供可靠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20.
大地形变资料用于地震预测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在大地测量学科用于地震预报及相关研究方面所了解的一些进展和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和总结。 其中包括1975年海城地震、 1976年唐山地震、 1989年大同地震、 1996年丽江地震、 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 2005年乌什地震和2004年底的印尼8.7级特大地震等多次强烈破坏性地震及其观测到的形变异常现象和所做的预测研究成果, 显示大地测量, 特别是空间大地测量的发展对地震预测研究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对多学科开展联合攻关研究及地震监测预报的宏观决策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