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8绘制等值钱8.1“追踪法”原理绘制平面等值线通常是在一定密度的网格点上进行的,对于离散数据点或稀疏网格可插值成细网格,当网格足够细时,画出的等值线较光滑,其原理就是所谓的“追踪法”。设数据分布矩阵为V【N]【M],如图所示。X方向有]一0,l,…,M-1共M个数据点;y方向有i一0,l,…,N-l共N个数据点。假定。现在要画值为W的等值线,则对网格所有横边和竖边判断是否存在该等值线的交点。用二维数组Sh[ijlj」和SV【i][jj分别记录横边和竖边是否有等值线通过。对子横边,若(V*[j」-W)(V*I什月一W)<0则令…  相似文献   

2.
邓闯  李建  郑伟才  魏晨  陈杰 《气象科技》2017,45(6):1022-1026
利用C#开发语言结合WebService,提供了一套智能移动端的等值线实时绘制技术方案。方案采用了等值线算法实时分析气象网格数据,通过二进制编码压缩技术对等值线分析结果进行编码压缩,生成二进制等值线数据。移动端通过调用WebService接口实时下载解析二进制等值线数据,结合WebGIS的API函数实时绘制等值线色斑图。应用结果表明,所讨论的方案避免了传统图片显示方式带来的图片模糊不清、失真等问题,更加精细的展示气象要素数值。  相似文献   

3.
利用监测与人工观测数据计算的雷击大地密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04—2007年江西省雷电监测定位系统探测数据获取的雷电数据资料和江西省抚州市各气象站的雷暴记录,进行了雷暴日数的比较,分析了以实测数据计算的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与以雷暴日计算的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的差别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用三角网法绘制非规则网格点等值线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及实现过程 ,并以此方法移植开发了Windows平台下离散点等值线绘图软件 ,该软件可在东北地区测站要素等值线绘制中使用。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用三角网法绘制非规则网格点等值线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及实现过程 ,并以此方法移植开发了Windows平台下离散点等值线绘图软件 ,该软件可在东北地区测站要素等值线绘制中使用。  相似文献   

6.
王志春  李毅  包云辉  陆海云  安新宇 《气象》2006,32(S1):52-55
气象等值线图应用广泛,以Bowyer-Watson算法的思想为基础,对已有等值线生成方法进行了优化和改进,实现了由任意离散点生成Delaunay三角网格的算法,讨论了等值线自动生成与追踪技术及等值线平滑方法的原理、不同方法间的优劣性,解决了等值线曲线化后拓扑关系的保持问题,提出了等值线端点向边界延伸的方法,探讨了等值线的填充方法,很好地解决了三角网格等值线绘制技术中的难点问题,大大提高了三角网格等值线绘制的速度和质量,最终通过编程实现了快速、客现、便捷、美观的气象等值线的给制,达到了等值线的自动分析、生成、输出的业务化需求。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用三角网法绘制非规则网格点等值线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及实现过程,并以此方法移植开发了Windows平台下离散点等值线绘图软件,该软件可在东北地区测站要素等值线绘制中使用。  相似文献   

8.
江西省雷电监测定位系统探测数据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余建华  邹金生  李杉 《气象科技》2009,37(1):102-105
利用2004~2007年江西省雷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取的雷电数据资料,分析了江西省雷电强度、陡度的分布特征、相关关系,结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50057—94)中部分雷电参量和安全距离计算公式,对雷电数据进行讨论。分析表明,以地闪实测数据计算的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与以雷暴日计算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9.
基于VB的电视天气预报等值线绘制分析软件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基于VB开发的运行于windows环境下电视天气预报等值线绘制、分析软件的设计.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案,界面简洁、使用方便.详细描述了矩形网格等值线绘制、等值线控制点调节(控制点选择、移动、增加,删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利用M1CAPS第4类格点数据.生成等值线动画脚本文件,借助weather 3D平台表达天气演变过程.实践证明该软件运行稳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移植性.  相似文献   

10.
雷暴日是雷电防护研究和服务的重要参考指标,在防雷规范提出的雷击大地密度计算中,雷暴日更是重中之重。随着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呼和浩特市已逐步停止了人工观测雷暴数据业务,取而代之的是闪电定位系统来记录雷暴发生时闪电的时间、地点和幅值等要素。相比人工记录雷暴数据,闪电定位系统的数据更加详实、准确,所以现在我们已经有条件按照规范所提及的地闪分布图来计算雷击大地密度。文章结合2013年以前的人工观测雷暴数据对比分析2013—2017年闪电定位系统数据,希望能得出适合呼和浩特市雷击大地密度的取值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满足小面积区域(10 000 km2左右)雷电防御工作准确化、精细化的要求, 选取人工观测半径用以优化1 km×1 km网格的雷电参数。实例分析表明:优化网格法可以修正1 km×1 km相邻网格的年平均地闪密度值的大幅波动, 避免相邻网格突变值的出现。也可以使1 km×1 km网格的雷电日更符合气象意义。并可以准确分析用于表征区域强雷暴分布的平均单位雷电日地闪密度和最大单位雷电日地闪密度等雷电参数。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7—2016年重庆市闪电监测资料及该区域数字高程模型,使用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了雷电灾害两种主要致灾因子(闪电密度、强度)与3类地形因素(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坡向对地闪密度具有影响,坡度与地闪密度呈负相关关系;不同坡向分类之间的地闪强度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海拔高度、坡度与地闪强度不相关。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8—2016年黑龙江省ADTD闪电定位数据,利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研究了地闪密度、地闪强度、绕击率和反击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黑龙江省不同防雷类别的直击雷防护效率。结果表明:地闪密度和地闪强度的空间分布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08;绕击率和地闪密度呈正相关,与地闪强度呈低度负相关;反击率地闪密度呈低度负相关,与地闪强度均呈显著正相关。黑龙江省不同防雷类别直击雷防护保护范围内的绕击率分别为0.04%、0.71%和4.59%,即第一、二、三类防雷类别直击雷防护效率分别为99.96%、99.29%和95.41%。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计算第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的安全距离时,将会分别存在3.16%、4.64%和7.32%左右发生反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基于ADTD系统的闪电频次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闪电频次是反映雷电活动强弱特征的重要参数。在统计分析重庆市ADTD系统地闪监测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闪电频次的极性、幅值、雷电流波头陡度和时间分布特征,同时利用GIS软件获取地闪点的高程属性,初步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闪电频次随极性、雷电流幅值和陡度不同而差异显著;闪电雷电流幅值和陡度的频次呈现对数正态分布;闪电频次的月际分布特征表现为正闪集中在4—7月,负闪集中在7—8月;日际分布特征表现为闪电频次主要集中在03:00—07:00和15:00—19:00;在高度空间分布上闪电发生频次最高地区为海拔300~500 m的区域,以后呈现随高度上升而呈递减趋势;在纬度分布中,高频区域分布在28.9~30.3 °N,次高频地区为30.7~31.5 °N之间;经度分布特征来看,呈现双峰双谷(两个峰值区分别为105.9~106.9 °E、108.1~109.1 °E);高幅值区域正负闪频次比值高于低幅值区域;闪电频次较高地方集中在重庆市东北部、东南部和西部等地。在此基础上获得了重庆地区的雷电流幅值和陡度频次分布表达式,为雷电防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雷电定位系统与人工观测雷暴日数统计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利用雷电定位系统 (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 资料统计人工观测雷暴日数,采用湖北省2007—2012年LLS监测资料,选取25个气象站为圆心,统计其不同监测半径 (r) 圆区域内LLS监测的雷电日数,并与人工观测雷暴日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r≤7 km时,LLS监测平均年雷电日数小于人工观测平均年雷暴日数;r≥8 km时, LLS监测平均年雷电日数大于人工观测平均年雷暴日数;r=22 km圆区域内年平均雷电日数可替代最大年雷暴日数。根据r=7 km,r=8 km圆区域内LLS监测的年雷电日数、年平均地闪密度资料,分别采用直接替代法、地闪密度法和该文提出的二元法计算年雷暴日数,结果显示:二元法效果最好。二元法计算的2007—2012年25个站平均年雷暴日数与人工观测相等,平均差异为7.4%;二元法计算的2013年年雷暴日数与人工观测相差0.8 d,平均差异为12.3%。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7—2019年地闪监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湖北省闪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融合地闪密度和雷电流强度,提出雷电强度的概念,并完成湖北省雷电强度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湖北省以负极性闪电为主,占94.7%,平均正地闪强度为50.2 kA、负闪36.0 kA、总闪37.0 kA。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全年的3—9月、全天的14—20时,闪电活动较弱的月份、时段发生正地闪的比例较高。正地闪强度月变化大致呈“V”型,总闪电和负地闪强度逐月波动变化。雷电流强度日变化主要呈单峰单谷型,正地闪强度09时最大,15时最小,总闪电和负地闪13—14时雷电流强度最小,05时最大。地闪密度和雷电流强度存在地域性差异,整体呈东高西低分布特征。湖北省雷电强度可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高值区主要位于湖北东部的大别山、幕阜山与江汉平原交汇地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湖北西南、湖北西北以及湖北个别边缘区域雷电强度等级较低;中值区主要分布在湖北中部平原一带。  相似文献   

17.
跨座式单轨交通沿线雷电活动规律与易闪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李家启  李良福  秦健  向波 《气象科技》2009,37(6):734-738
采用线路走廊法,利用重庆市2006~2008年ADTD地闪监测资料,通过对重庆市跨座式单轨交通2号线的雷电活动规律(闪电次数、雷电日、地闪密度、雷电流幅值分布和闪电落区分布)统计分析,进行了相应的易闪性分析.结果发现跨座式单轨交通2号线临江门至佛图关车站区间段是发生临界危险雷电流概率、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较大和雷电落区距离各站点及区间平均距离较小的重叠区域,该线易受雷击,是雷电防护重点区域.该区间段处于沿江位置,地形较为陡峭,易导致局地强对流性天气,理论分析与实际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1年呼伦贝尔市9部ADTD型地闪定位仪提供的地闪观测资料,对呼伦贝尔市地闪发生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地闪中负闪约占92.62%;夏季地闪活动最强,春、秋两季次之,冬季最弱,地闪主要集中在7—8月;地闪的发展有明显的日变化,呈双峰双谷形式,地闪活动下午最活跃;闪电密度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和下垫面的性质关系密切,地闪的大值中心位于南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脉东西两侧,白天地闪密度大值中心位于大兴安岭山脉与松嫩平原过渡区山坡上,而夜间地闪密度大值中心则位于呼伦贝尔高原与大兴安岭山脉的过渡区沙丘地带。  相似文献   

19.
冯鹤  扈勇 《气象科技》2015,43(5):973-977
分析了规范推荐的架空线路年平均雷击次数计算方法,提出方法中存在截收面积与雷击大地密度对应的雷电流幅值不匹配的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文章以某一具体架空线路为例,介绍了针对全部雷电流幅值,应用积分法计算年平均雷击次数的方法,计算结果与规范推荐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说明了积分方法的精密性及结果的合理性。具体的分析、计算方法为:基于电气〖CD*2〗几何模型推导出与雷电流幅值有关的架空线路截收闪电宽度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对雷电流幅值频率分布规律的多项式拟合确定任意雷电流幅值的雷击大地密度,任一雷电流幅值对应的截收面积及对应的雷击大地密度的乘积即为该雷电流对应的年平均雷击次数,在该区域雷电流幅值的分布范围内对得到的雷击次数进行积分,即可得到考虑雷电流幅值分布特征的架空线路年平均雷击次数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6--2009年安徽省LD—II型闪电定位资料,对马鞍山地区闪电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表明,马鞍山地区以负闪为主,负闪占总闪电数的98%,平均闪电强度44.5kA。正负闪电发生的频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闪电季节变化上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7月,集中发生在5—9月的雨季,占总闪电频次的97%;闪电日变化上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14:00和21:00。闪电强度冬季低、夏季高,多集中于20~30kA之间。平均地闪密度有两个明显的极大值中心,一个是穿越和县和含山中部的狭长带状区域,另一个集中在和县北部。平均闪电强度和平均地闪密度在空间上呈相反的分布形式。利用实测的地闪密度与雷暴日的关系得出了适用于马鞍山地区1市3县的地闪密度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