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基于字节指纹极值特征的数据分块算法,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灾备数据恢复方法.该方法对源数据和备份数据进行可变长数据分块,计算并比较对应数据块摘要值,确定源数据和备份数据的差异数据,采用差异数据拷贝的方法完成数据恢复.实现了对重复数据的有效检测,比完全数据拷贝节省32.79%-85.36%的网络带宽.  相似文献   

2.
国土资源资料管理部门存储了大量的计算机数据 ,这些数据信息 ,时刻都面临着病毒、系统故障、人为因素、灾害等种种潜在的威胁 ,只有定期进行备份才能将所有威胁拒之门外。数字国土资源资料理想的备份方案是一种容量大、具有先进的自动管理功能、价格又相对较低的设备。通过比较 ,无论是采用硬盘技术还是采用光盘技术 ,都不很适宜进行备份 ,只有磁带技术才真正适合于备份  相似文献   

3.
面向地震行业,以交互式门户网站提供零障碍、一站式、可视化的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以使用便捷、高效稳定、扩展性好为目标,对地震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的系统架构、服务端架构、数据库及其功能进行设计。基于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要求,规范化地震数据检索、可视化、共享模式,实现了多源地震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的原型系统。系统面向地震行业用户开放,可以促进行业业务工作的开展和地震科技的研究,全面提升地震科学数据的交换、共享、产出效益。  相似文献   

4.
为消除时移地震数据间由地震采集和处理等因素引起的差异,突出与油气藏内部流体变化有关的时移差异,需要对时移地震数据的监测测线与原始测线数据进行一致性处理。在时移地震数据互均衡处理、时差校正和分角度子波提取的基础上,对D气田时移地震的多个限角叠加地震数据进行叠前同时反演,得到纵波波阻抗、横波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和密度等属性的时移差异数据。反演的时移差异属性对D气田的开发动用区块表现清晰,能够进行气藏模型优化,预测剩余储量分布,对D气田的二次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MEMS加速度计与传统地震加速度计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MEMS加速度计记录的地面震动数据与传统地震加速度计记录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探讨MEMS加速度计用于地震监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高台地震台不同时间尺度的钻孔四分量应变观测数据计算元件相对校正系数、自检内精度和面应变相关系数。分析认为,对较长时间尺度观测数据进行质量评价、应变换算和地震研究时,相对标定处理应选用连续观测的日均值或5日均值数据|对较短时间尺度观测数据进行以上分析时,相对标定处理应选用整时值数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大数据的研究思想,对鲁甸地震多个前兆测项的震前观测数据进行多测项异常检测的联合应用,结果与地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对区域内更多数据的分析表明,该方法检测结果与5级以上地震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该方法是将大数据思想引入地震观测数据应用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8.
油田开发早期区块井资料少、井距大,难以对储层进行精确描述。采用叠后地震反演数据进行沉积相研究,定量分析扇根亚相各微相,为三维沉积相模型提供地质参数;以测井数据为硬数据,采用沉积相控制、反演协同体等信息约束建立储层的泥质质量分数模型。结果表明,应用包括地震反演信息在内的多种信息进行约束建模,可以综合测井资料纵向高精度和地震资料横向高精度的优点,解决勘探开发阶段储层精细描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3-01-01~2021-11-01期间甘肃甘东南及邻近地区(32°~36°N,102°~106°E)地震目录中的11 659次地震震中位置数据,使用硬聚类方法中的K-means和软聚类方法高斯混合模型GMM聚类方法对地震原始目录以及地震精定位目录的空间位置进行聚类分析。为确定最佳聚类数,使用AIC和BIC模型选择法,最终将原始目录和精定位目录分别聚类成6个和14个地震群。结果显示,精定位地震目录和GMM聚类方法结合可以更好地从地震大数据中找到具有不同空间分布特征的地震群。  相似文献   

10.
如何在湖北省地震网络系统中架构VPDN平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北省地震系统约有100个站点需要利用无线网络系统进行信息传输,前期是利用自建的VPN网络,其传输速度受互联网的影响较大,传输速度较慢,甚至出现不能对仪器进行实时监控、数据不能按时收取、无法按时向国家台网中心报送数据的情况。而目前湖北省地震网络系统业务的拓展,需要进一步完善覆盖全省的数据传输网络,用于承载前兆无人职守系统、流动测震系统和移动办公系统。鉴于上述情况,湖北省地震信息网络部门通过分析各分支点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数据传输的要求,最终使用中国电信的无线VPDN业务,组建湖北省地震数据监测VPDN网络系统。从而满足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观测数据上报的安全性和地震分析预报的及时性要求。  相似文献   

11.
提出一种基于Hbase的地震大数据存储方法,通过搭建测试平台、Java语言开发测试程序,并与MySQL在存储、查询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方面进行性能对比。结果表明,Hbase存取地震数据耗时更低,在数据量多时,其性能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与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源遥感数据、DEM数据和地形图等资料,对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遥感进行了解译和调查。查明了汶川县境内地震地质灾害体的位置、类型、规模、边界等形态特征;论述了地震崩滑地质灾害溃滑型、溃崩型、抛射型、剥皮型、震裂型遥感影像特征;分析了汶川县境内地震地质灾害与地震断裂带、河谷地貌、高程、坡度、岩性等空间分布关系。研究表明,多源数据在地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中具有采集范围广、速度快,可解译程度高、时效性高等优势,能较快、较好地应用于地震地质灾害突发性、区域性地震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13.
针对气象台站备份海量Micaps数据文件、构建本地业务数据应用环境的需求,探讨了利用Delphi编程调用WinRAR,实现逐日压缩备份及还原Micaps数据文件的程序设计思路。该程序采用托盘设计,在线程类中调用WinRAR,对压缩备份文件提供自动定时运行和手动运行两种方式,将逐日接收的Micaps数据文件分为10个类别分别打包压缩备份,压缩后的备份文件占用存储空间不到原来文件的20%。程序运行稳定可靠,功能易于维护和扩充,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基于ArcGIS的地震活断层多源数据组织与管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获取的全国20多个重点城市多源地震探测数据,旨在满足城市地震抗震设防的空间数据基础建设以及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重大工程选址应用的迫切需求,分析不同来源的地震探测数据特征,建立中国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数据库的概念模型。在此概念模型上,结合ArcGIS的GeoDatabase模型给出了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具体逻辑模型,并按照地震系统确定的活动断层信息管理系统与基础数据库统一的建库标准和数据规范,实现多种活断层探测数据的统一整理和装载入库,完成了全国多个重点城市的活断层探测多源数据库建设,为"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各分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数据保障和数据服务。  相似文献   

15.
本系统是根据学生成绩管理的目标和要求,采用FOXBASE+2.1数据库管理系统编制而成,具有对数据的录入、修改、删除、查询、打印和备份等编辑功能,对学生简况、在校成绩、综合测评、毕业分配等项目进行统计管理。  相似文献   

16.
IRIS数据流的接收及在福建地震台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及提高闽台地区地震定位精度,研究实现了在SeedLink协议和NetSeis/IP协议间进行实时数据传输的方法,使得可以从IRIS上获得准实时数据用于地震速报任务。该方法的应用提高了区域地震台网实时速报系统对中国台湾及台湾海峡地区地震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7.
地震加速度监测中,实时、准确的事件检测具有重要意义.事件检测的常用方法是STA/LTA算法,使用地震加速度原始数据.考虑将地震加速度原始数据进行带通滤波和加速度速度数据转换,再使用STA/LTA算法.研究表明,带通滤波和速度数据都能优化事件检测的效果;二阶同四阶带通滤波效果差别不大;同时使用二阶带通滤波和速度数据的策略检测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地震-重力联合反演可以降低多解性,针对大勘探范围内岩石波速-密度关系存在较大散布的问题,引入交叉梯度结构约束构建统一的目标函数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利用台湾海峡南部HX-13测线进行验证:由于火成岩侵入体的存在,部分区域难以拾取可靠的地震初至,常规的走时反演无法准确恢复基底面的形态。搜集研究区的船测重力资料,根据地震地质条件和数据特点设置合适的反演参数,实现基于物性和结构双重约束的重力-地震联合反演。由对反演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可以看出,该方法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地震数据不完备的缺陷,使反演过程稳定,并提高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用卡尔曼滤波法分析汶川Ms8.0地震TEC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汶川Ms8.0地震前的TEC数据用卡尔曼滤波法进行异常检测,分析了TEC异常的可信性以及地震激发TEC异常的可能机制,确认地震前第3天(5月9日)和第2天(5月10日)的显著TEC异常与地震临近有关,可以作为地震电离层前兆信息之一。  相似文献   

20.
利用褶积滤波法对山丹地电阻率进行去除降雨校正处理,再分别对原始数据和去降雨后数据在进行归一化月速率分析前作不同处理方式组合的结果进行映震效能统计,从而选出归一化速率分析前数据最优处理方式。结果显示,NS测道适用于去倾、去周期处理,EW测道和NW测道均适用于去周期处理,且去除降雨后各测道映震效能均优于去降雨前,说明降雨对山丹地电阻率异常提取有较大干扰。由于2022年祁连山地震带表现空前活跃,至8月逐渐恢复平静,因此选择2014~2022-08祁连山地震带及其附近中强地震活动前山丹地电阻率表现出的速率超限异常总结映震指标,利用2022-08~12山丹地电阻率的速率超限异常对逐渐平静的祁连山地震带地震危险性进行预测,分析山丹观测站附近地震活动水平是否真的降低,结果显示,山丹地电阻率观测值仍然存在速率超限异常,说明祁连山地震带的地震危险性仍然存在,地震活动水平并未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