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出口增加值对中国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利用2010年中国非竞争型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测算了30个省区市30个产业的出口增加值,揭示分产业出口增加值的区域分布格局;并通过构建和计算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对比出口增加值与地区生产总值的产业结构差异,结合阐述出口增加值带动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结果显示:出口增加值的规模与结构高度化程度在空间上都存在东中西梯度差异;出口增加值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越高,即区域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越深,分工越高级,对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带动作用就越显著。因此,区域间出口增加值的结构差异,是拉大区域间产业结构差异的因素之一,导致了区域产业结构的“马太效应”。根据研究结论,建议各区域通过创新驱动、产业技术溢出、延长产业链等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出口增加值结构,从而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
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和基于统计角度的GDP产业结构贡献度测算方法,分析1953--2003年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下降,大体上服从Growth函数,具有长、短波复合变动规律,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阶段性和周期性特点。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减小,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增加,人为调整产业结构和市场与经济自身调节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效用和特点。  相似文献   

3.
产业结构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5,自引:13,他引:2  
高志刚 《干旱区地理》2004,27(4):592-596
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产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演进。本文在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总体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新疆各层面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计量分析,得出一些重要结论: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结构因素是重要的增长源泉,区域产业结构差异会直接导致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差异;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与高级化程度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自治区政府应运用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加强对区域产业分工和产业协调发展的宏观指导,最大限度地发掘和调动各区域的潜力,推动不同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产业结构和区域特色经济。  相似文献   

4.
李方一  程莹  白羽 《热带地理》2018,38(1):112-119
利用2002、2007和2010年中国非竞争型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对这3个年份中国八大区域出口增加值进行测算,揭示出口增加值的区域分布和经济贡献率格局,并探讨了格局演变的趋势特征和主要原因。结果显示:中国的出口增加值在规模、产业结构和经济贡献率指标上都存在东中西部的梯度差异;2002年以来中西部地区出口增加值的快速增长,在全国出口增加值中的占比由2002年的14.6%增长到2010年的23.2%,改变了其分布格局;在区域政策和要素成本变化的共同作用下,中部与西南地区在劳动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增加值增速加快,而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在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增加值增速放缓,推动了分布格局的演变。最后为区域出口增加值的提质增效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出口贸易韧性空间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贺灿飞  夏昕鸣  黎明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0):1558-1570
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区域出口韧性表现出危机第一阶段(2008—2009年)的抵抗力、危机第二阶段(2009—2011年)的恢复力、产品结构转换提升力。论文构建了区域-产品层面的区域出口贸易韧性指标,通过区域出口贸易额、产品结构等不同层面刻画了金融危机后各区域抵抗力、恢复力的空间差异。实证研究表明:相关多样化产业结构不仅在短期可以增强区域产品的抵抗力,在长期还可以提高区域产品的恢复力并且助推区域产品实现结构升级;应急型税收政策短期内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危机冲击,但其影响范围及作用时间均是有限的;外企出口占比高的区域产品对区域产品结构升级影响不明显,但加工贸易方式推动了区域产品在危机中的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6.
贫困视角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规律及其管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隋文娟  刘筱  廖悲雨  王铮 《地理研究》2010,29(2):373-381
采用贫穷增长曲线方法,研究了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规律。根据中国1994~2006年地级市的人口和GDP数据,总体来看,随着经济增长,中国地区差距呈扩大趋势,但区域平均GDP增长率越高,地区差距拉大的趋势就越小。1998~2000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呈现贫困化经济增长,GDP增长率最低,地区差距急剧扩大;2003~2004年是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平均GDP增长率最高的年份,基本符合减贫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缩小;其余年份基本符合涓滴经济增长,即随着经济增长,虽然绝对贫穷得到了缓解,但贫困地区人口的收入份额降低,地区差距扩大。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管治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结构及其减排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分析框架下,建立了区域碳排放的结构分析模型及其敏感性分析方法,并利用中国2007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研究了中国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根源以及由贸易产生的碳排放转移问题,并进一步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排放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标明.出口是中国碳排放总量迅速增加的主要推动力之一.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导致的净出口碳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29.1%.而国内建筑业的投资,机械交通电子设备的出口与投资.国内对食品、电力热力以及服务业的消费,化工金属等高耗能产品的出口等经济活动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根源.也是排放敏感性较高的经济活动.因此,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出口结构,加快产能转移,抑制基础原材料工业产品的出口规模并逐步实施进口替代,提高出口层次和出口产品附加值的同时,重视提倡全民减排.积极建立节约型社会,特别是减少建筑业的浪费和服务业能耗,将是中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8.
对外贸易是一国或地区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经济全球化会通过进出口贸易对一国或地区经济带来就业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风险。因此研究贸易风险及其区域分布对于稳定区域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广东省为例,研究贸易风险的经济影响及其区域空间分布。实证研究表明,出口的增长对于地区经济的成长和就业的增长尤其重要;然而,过分地依赖出口,将不利于地区经济的稳健成长,也不利于就业的增长,贸易依存度高的地区一旦出口受阻,则会带来失业增加、产业受损等不利后果。对广东省贸易风险的空间分布分析表明,贸易风险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地区,尤其是东莞、深圳、惠州和珠海等地区。这对贸易风险防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全球经济有衰退趋势时,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地区应提前做好贸易风险防范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基于SSM的福建省区域产业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得文 《热带地理》2005,25(3):238-242
从产业结构角度探讨福建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福建省9个地区1996~2002年经济增长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提取了各地区在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劣势信息,分析了现有产业结构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进一步从产业结构视角提出推动福建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世界机场空间格局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机场是航空运输的重要载体,其空间格局深刻影响着航空市场和航空网络的演化。近年来,迅速增长的中国航空运输成为世界航空运输最为突出的事情之一。基于世界民航发展概况,本文系统分析了世界机场分布格局,研究表明:美国和欧盟将形成全球两大民航“发展极”,亚太地区则是世界未来航空增长最具潜力的区域。在重点分析美欧机场发展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世界多机场地区的机场分布特征,以期对中国城市群(或城市密集地区)、大都市区以及支线机场布局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经济关系的双向互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贸易关系可用来刻画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经济关系的双向互动。本文通过构建源—汇互动矩阵分析框架,借助商品贸易数据,从出口与进口两个断面,选取偏好率、市场占有率和集中度3个指标分析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经济关系双向互动时序变化。结果表明:①周边国家出口到中国偏好率整体上升,且高于中国出口到周边国家偏好率;②中国出口到周边国家市场占有率远高于周边国家出口到中国市场占有率;③周边国家从中国进口偏好率高于中国从周边国家进口偏好率,中国从周边国家进口的偏好率主要集中在周边发达国家以及部分东盟国家;④中国从周边国家进口市场占有率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且高于周边国家从中国进口市场占有率;⑤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经济关系双向互动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发展经济体以及东盟中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家。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需要进一步探讨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地缘经济合作差异和演化规律,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提升“周边是首要”的地缘边际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世界纺织业出口贸易大国,检视中国纺织业出口贸易扩张的二元边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00—2016年省份-目的国尺度的纺织业出口贸易数据,使用Probit模型分析订单出口和信息溢出对我国纺织业出口贸易网络时空演化特征的影响,并探讨二者在促进我国纺织业出口增长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实证结果显示,在出口地维度,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带来的信息溢出效应会对我国纺织业出口贸易扩张产生显著影响,而在目的国维度,信息溢出对我国纺织业出口二元边际演化的作用并不显著,我国纺织业出口贸易增长实际由订单主导,且订单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作用强度存在异质性,订单出口在我国向中高收入国家的纺织业出口中起主导作用,对低收入国家的影响则有限。进一步地,基于不同类型纺织品差异化的贸易地理格局,影响不同纺织品目的国扩张的因素亦不同。  相似文献   

13.
姜辉 《地理科学》2019,39(5):705-713
以1997年中国香港回归为时间节点,从总贸易和高技术产品贸易两个维度,区分短期和长期效应,研究美国加强出口管制对中国香港贸易地理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出口管制政策在短期抑制了中国香港从美国的进口贸易增长,阻碍了香港对内地的高技术输出贸易;在长期致使中国香港对美国高新技术的依赖程度逐步减弱,对其他未对港设限国家的技术依赖明显增强。中国香港的进出口贸易地理集中度明显增强。美国在中国香港的贸易地理地位呈现大幅下滑。内地在香港的贸易地理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4.
贾晓朋  吕拉昌 《地理科学》2017,37(8):1145-1150
文化贸易作为人与地多方面、宽视角、深层次结合,是人地关系综合体,地理学视角对其影响因素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中国核心文化产品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贸易额、主要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对中国文化出口贸易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中国文化出口贸易受到贸易规模、产业结构、经济规模、国土面积、市场规模等因素影响;贸易规模、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是中国文化贸易出口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draws on trade data to examine the degree of upgrading of China’s trade structure with the world as a whole and in particular with the European Union (EU). More specifically it examines the evolu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hina’s trade with the world and with the EU between 1996 and 2008 and of the underlying dynamic indicators of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is method of analysing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vides clear evidence of upgrading into more advanced industries without at present losing significant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industries employing unskilled workers. The examination of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ices for world and Sino-EU trade also indicates an increasingly high degree of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the EU and China between 1996 and 2008. The EU (especially Germany, the UK, and France) is China’s most important export market, though it is also much more important as a market for China’s exports than the EU is as a supplier for China. China’s consequent trade surplus with the EU has gradually shifted from textiles and clothing to machinery and furniture. Further investigation reveals that the complementary Sino-EU bilateral trade is moving towards intra-industry trade at the 4-digit level of HS (Harmonization System) commodity classification. Although China is still a ‘global sweatshop’ with a strong specialization in labour-intensive commodities produced for economically developed countries (by importing machinery, raw materials and exporting processed goods), there are signs of technological upgrading in number of selected sectors in China, noticeably electronics, computer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hina’s reliance of imports of minerals indicates however that energy and resource security could be an important constraint on China’s long-term 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6.
朱向东  贺灿飞  朱晟君 《地理研究》2019,38(11):2565-2577
以欧美对中国光伏反倾销、反补贴(“双反”)事件为例,使用网络分析研究2009—2015年世界光伏贸易格局,以Logit模型探讨2009—2011年和2011—2013年中国210个地级市与175个目的国的光伏贸易演变。结果表明,“双反”后中国与欧美贸易量急剧下降,与非“双反”国家贸易量有所提升,主要目的国从德国、荷兰、意大利和美国转向日本、韩国、印度和新加坡。政策激励促进光伏出口,且“双反”后政策效力增强。出口关联显著提升正常贸易环境下出口增长,“双反”后则为负向作用。加工贸易比重高的区域受到贸易保护冲击更为严重。市场多元化不能缓冲“双反”冲击,目的国中心性高有利于建立稳健贸易联系。政策激励在光伏贸易中作用突出,减少直接补贴,增加创新奖励是政策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7.
李方一  刘思佳  唐志鹏 《热带地理》2016,36(6):1026-1033
以 2010 年中国非竞争型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对 30 个省区市的出口增加值进行核算,从全国和区域尺度分析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省域出口增加值对全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划分出资源消耗型、技术引领型、服务业促进型和出口起步型 4 类区域,前 3 类区域通过出口增加值分别提升了全国 GDP中资源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比例;从出口增加值对本地产业结构的影响来看,欠发达地区出口增加值普遍有利于推动本地产业结构升级,发达地区出口增加值提升了资源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地区 GDP 中的比例,但阻碍了服务业比例的提升,出口增加值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最后提出促进和改善出口增加值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全球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球贸易自由化是当前和未来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2001年开始的多哈回合贸易自由化多边谈判和最近刚刚取消的“多种纤维协定”(MFA)将在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一些案例分析,揭示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采用全球贸易模型,我们分析了MFA和在多哈回合初期欧盟、美国和凯恩斯集团分别提出的贸易自由化提案。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取消MFA对一些国家纺织部门带来冲击,但它极大地促进了大多数国家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全球福利;多哈谈判过程中提出的各种贸易自由化提案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但其影响大小依次为凯恩斯提案、美国提案和欧盟提案;贸易自由化对经济的影响在不同部门和不同国家间存在显著差别;更大程度的贸易自由化不但符合全球共同利益,也符合中国国家利益;中国在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应发挥更积极和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地缘关系对中国出口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结合现有文献中的方法和自身思考构建了地缘关系指标体系,利用Google的GDELT数据库,探索地缘关系对中国出口贸易增长的作用。本文发现地缘关系在短期和长期维度上对国家出口贸易带来的涉及政治、地理、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多重影响。一方面,政治关系反映了短期政府间关系的波动,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十分明显。其中较高的政府交往频度不利于中国出口增长,而政府亲密程度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则是积极的,中国与出口目的国亲密程度越高,则越有向该国出口的倾向。另一方面,地理关系、制度关系和文化关系同样对中国出口有重要影响。在地理关系中,较大的地理距离会减小中国对一地区出口的倾向,而邻接关系会增大中国对一地区出口的倾向。不同制度关系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存在差别,没有证据表明经济制度距离对中国出口有额外的影响,而法律制度距离的增大则会导致中国不向该地区出口的倾向。文化关系同样对中国出口有重大影响,其中较大的文化距离会抑制中国对一地区的出口倾向,而如果中国对一地区文化影响力较大,中国对其出口则更加容易。此外,进一步分行业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行业的产品出口对地缘关系的响应程度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其中,地区间的亲密程度对全类别产品和服装类、机械设备类、交通工具类三类产品的出口都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The recycling of scrap material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n important strategy in the larger theory of industrial ecology. Industrial ecology argues that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industrial activity needs to be transformed into a 'closed loop' industrial ecosystem where used materials (scrap) and by-products would substitute for virgin materials during production processes. The recycling of scrap material forms part of this larger effort to reduce the overall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 key, but as yet, unresolved question in this process is the geographic scale (local, regional, national, global) at which loop closing should take place. This preliminary empirical research examines the export and import geography of the seven largest (by weight) US scrap commodities (iron and steel, paper, plastics, aluminium, copper, nickel and zinc) between 1995 and 2005 to ascertain the extent to which US scrap flows overseas and how that might affect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material loops can close. Other than an integrated export and import relationship with Canada,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are two distinct circuits of scrap flows in the USA. The USA exports a substantial portion of the recyclable scrap generated each year to rapidly developing countries, while importing smaller quantities of scrap from the EU. With the major exception of exporting higher value iron and steel scrap to China, the US tends to export lower value scrap and import higher value scrap. In part this reflects imbalances in the supply and demand for scrap between the USA and the developing world, the lack of potentially available scrap and the absence of a robust recycling infrastructure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Although such scrap circuits are probably not ideal, the use of US scrap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is both a realistic and preferable alternative in the short to medium term than virgin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