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气象经济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象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气象经济学在中国逐渐受到重视。通过对近十几年来国内气象经济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从气象经济与气象经济学的概念、气象服务效益评价、气象服务商业化、气象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等4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气象经济学的研究进展。从总体上看,中国的气象经济学研究深度仍然不够,学科体系尚未建立,需要大力完善。  相似文献   

3.
气象经济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象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气象经济学在中国逐渐受到重视.通过对近十几年来国内气象经济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从气象经济与气象经济学的概念、气象服务效益评价、气象服务商业化、气象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等4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气象经济学的研究进展.从总体上看,中国的气象经济学研究深度仍然不够,学科体系尚未建立,需要大力完善.  相似文献   

4.
1气象的资源性质 气象的资源性质表现为气象是一种自然资源中的基础资源,同时又是一种生产资源。  相似文献   

5.
罗文芳 《贵州气象》2004,28(4):29-32
利用价格弹性理论、成本分析理论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贵州省及贵阳市农经网为例,分析研究农经网服务“三农”的经济学效益,以期为农经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气象经济学研究对象及气象服务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气象经济学现有研究文献基础上,探讨了气象经济学研究对象确立的问题,强调气象经学研究对象是以气象信息为核心基础的气象服务及其衍生品。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气象服务的若干特征:作为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作为私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特征;作为服务,具有无形性、生产消费同步性、消费的重复性;作为信息,具有客观性、无限性、动态性、依附性、不完全性和复制低成本性。最后,总结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气象经济学研究对象及气象服务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回顾气象经济学现有研究文献基础上,探讨了气象经济学研究对象确立的问题,强调气象经学研究对象是以气象信息为核心基础的气象服务及其衍生品.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气象服务的若干特征:作为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作为私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特征;作为服务,具有无形性、生产消费同步性、消费的重复性;作为信息,具有客观性、无限性、动态性、依附性、不完全性和复制低成本性.最后,总结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气象经济与气象经济学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气象经济与气象经济学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并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分析气象与经济社会的关系,阐述气象经济学的涵义及其特性,并对其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构建气象经济学的支撑体系,展望了气象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10.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气象服务商业化运作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翠芳 《山东气象》2003,23(2):35-36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目前世界上三种气象服务商业化运作模式的利弊,从而提出我国气象服务商业化运作应该选择的模式:即国家气象部门只搞公益无偿服务,由私人公司开展商业化服务。  相似文献   

11.
周璐  陈仁杰  阚海东 《气象学报》2022,80(3):358-365
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不断加剧,亟待评价不适环境温度对健康的不良影响,量化与温度相关的死亡负担和对应的健康经济损失。本研究基于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中国272个主要城市的气温和人口死亡数据,采用时间序列方法建立温度与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同时,收集2020年中国大陆364个城市的气象、社会经济和人口数据,进一步估算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低温和高温暴露的归因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结果表明,环境温度与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近似呈反“J”型,环境低温和高温暴露均可引起死亡风险升高。2020年环境低温和高温暴露分别导致中国大陆84.24(95%置信区间(95%CI):65.93—102.20)万例和23.58(95%CI:14.69—32.17)万例死亡;相应健康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7011.08(95%CI:13353.51—20597.72)亿元和5097.35(95%CI:3179.66—6945.93)亿元,共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18%。不适环境温度暴露已对中国造成了较大的死亡负担和健康经济损失。未来还需加强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和不适环境温度的健康威胁,因地制宜采取适应措施保护人群健康。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回顾气象经济学现有研究文献基础上,探讨了气象经济学研究对象确立的问题,强调气象经济学研究对象为以气象信息为核心基础的气象服务及其衍生品。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气象服务分别作为公共物品、私人商品、服务形式、信息形式的若干特征,进而得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09年6月17日上午,在中国气象局举行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成立揭牌仪式。中国气象局沈晓农副局长主持了揭牌仪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伟光副院长、中国气象局郑国光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世锦副主任出席了仪式并致贺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出席了揭牌仪式。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气象灾害的经济学意义、气象灾害损失的经济属性及其不同利益主体在防御气象灾害中的不同选择,并就我国进一步加强防御气象灾害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2008年4月9日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事业发展与软科学研究室应邀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信大)气象工程管理研究中心的巩在武、张丽杰、孙宁等十几位老师进行了访谈。气象工程管理研究中心在李廉水等校领导的发起下于2007年5月成立,是南信大经济与管理学院下设的重要研究机构,拥有一支具有高学位、多专业背景的年轻团队,依托经管学院的学科特色和专业人才优势,重点研究经济学、管理学与气象科学的交叉领域,以服务气象工程管理及实践。巩在武,男,管理学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气象工程管理研究中心主要负责人之一。1975年出生,2007年4月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1年至今,他一直致力于模糊决策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研究,曾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目前正在主持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项目“气象灾害风险的模糊、灰评价方法研究”,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气象行业科研专项“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与技术研究”,江苏省并斗教计划项目“江苏省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研究”等项目。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SCI检索2篇,EI检索10篇,例如:Least Square Method to priority of the fuzzy preference relation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Int J of Approximate Reasoning》,2008年第2期)、直觉模糊判断矩阵群决策中的逆判问题(《系统管理学报》,2007年第5期)、模糊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排序方法(《运筹与管理》,2006年第4期)、不同偏好形式判断矩阵的二元语义群决策方法(《系统工程学报》,2007年第2期)等。由于出色的科研成绩,2006年巩博士还获得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届“十大科创之星”称号。目前,针对气象灾害评价系统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凭借自身的科研背景和理论基础,巩博士已经将科研重点转入到气象灾害风险评价领域。张丽杰,女,气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1974年出生,2003年4月毕业于东南大学系统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气象管理现代化。曾参与科技部项目“气象衍生灾害预报预警机制研究”、中国气象局软科学项目“提高气象现代化水平和发挥现代化建设效益若干问题研究”、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江苏省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研究”、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全球变暖背景下江淮流域极端气候事件变化.及其预估研究”等多项课题。  相似文献   

16.
贾朋群:本刊2021年第4期报道了近期国际商业市场评估和预测平台对全球商业化气象市场进行评估的结果.目前这块市场的年度体量已经超过了100亿美元.这些评估几乎无一例外地看好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市场,请先简要概述一下我国研发机构和企业在上述领域最新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正面临着低碳减排和保持经济增速的双重挑战。为利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以最低的社会成本实现减排目标,我国自2013年起开始建设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并于2017年12月起宣布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然而碳市场的顶层设计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在我国宏观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分阶段逐步推进。短期(2020年前)碳市场建设重在强化产权制度建设,完善市场交易基础。中期(2021—2030年)碳市场建设要形成活跃的市场氛围,充分降低我国的温室气体达峰成本。长期(2031—2050年)碳市场建设要形成稳定上升的碳价趋势,为我国的低碳转型提供长期动力。  相似文献   

19.
压缩天然气汽车加气站静电危害防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1985年开始,中国气象部门开始提供专业气象信息的有偿服务,气象经济也由此产生。气象信息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已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随着中国加入WTO,气象经济这一新领域受到了种种冲击。面对来自内部的重重羁绊和外部的种种压力,我国的气象经济应如何发展,已成为每一个气象人深思的问题。利用行业优势,借助规模效应,通过配套体系逐步完善气象服务,把真正的市场营销交给更专业气象经纪人,打破气象工作的局限性,已成为中国气象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国际学术期刊定价的经济学问题。指出商业出版者的垄断能力和非弹性需求是学术 期刊价格暴涨和价格歧视的症结所在。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可以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