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为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湾长制”,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海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文章分析长三角地区“湾长制”的实践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湾长制”创新。研究结果表明:“湾长制”是湾(滩)管理保护的长效机制,长三角地区各地通过上下联动、政社联合和公众参与等方式,取得一定治理成效,但在跨行政区域协同治理方面仍存在不足;面对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海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发展趋势,长三角地区应通过成立联动机构、加强法制建设、制定治理纲要、实行考核制度、鼓励公众参与和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创新实施“湾长制”。  相似文献   

2.
长江流域禁捕为全局计、为子孙谋,但在禁捕后却存在非法捕捞的问题,尤其在渔业资源较为丰富的长江入海口处尤为严重,阻碍政策目标的实现。基于现实层面的矛盾,文章选取24份国家层面、30份地方层面有关长江入海口“打击非法捕捞”的政策文本,对政策系统的协调性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长江入海口打击非法捕捞政策系统协调性较好,但存在部分不协调问题。文章创新性提出政策系统协调性整合框架,从公共政策视角为长江入海口非法捕捞问题的治理提供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3.
钦州湾丰、枯水期营养状况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比较分析钦州湾1983—1984年及1996—1997年丰、枯水期水化学要素含量,论述该湾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该湾水环境主要参数(S、pH和DO)均呈下降趋势,而相应的DIN、DIP、SiO3^-和COD则多呈上升趋势。相关分析表明,陆源水的物理混合过程是影响诸营养盐含量的主要因素,生物、化学作用次之;通过N:P、Si:N、Si:P原子比分析可知,该湾营养盐结构具有由明显N限制转变为明显P限制的规律,而Si呈富足状态。营养状态指数显示,该湾营养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富营养型水域仅出现在1997年丰水期,其余季度月均保持明显贫营养型。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海洋环境治理存在涉海部门管理模式切割性、陆海环境治理体系脱钩性与跨省海洋环境协作治理实践绝缘性等方面的"制度失灵"问题.长三角区域的跨省海洋环境治理需要正视和破解重政策主导轻法律保障、重陆海分离轻陆海一体、重纵向命令服从轻横向沟通协调等"三重三轻"现象.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国家战略背景下,需要将"湾长制"纳入...  相似文献   

5.
海洋底栖甲藻的浮游行为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日本濑户内海屋岛湾沙质海滩底栖甲藻中具有底栖-浮游兼性行为的种类及其浮游行为特征。发现具有游游兼性特征的有8种,分别是Amphidinium carterae,A.klebsii,A.herdmanae,Gymnodinium sp1,G.pyrenoidosum,Peridinium quinquecorne,Prorocentrum emarginatum和Pror.sp1,几乎全是该潮间带底栖甲藻的优势种,占水样中甲藻种数的11.6%,个体数占海水样品中甲藻总个体密度的0-51.3%,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当这些种类在沉积物样品中数量较少时,在海水样品中就极少出现,具有随潮汐变化的行为特征。研究表明这些种类是真底栖种,浮游生活只是其兼性行为特征,是长期进化和对潮间带特殊环境适应的结果,本文还探讨了底栖甲藻的浮游习性及其与内湾近岩赤潮的关系和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海洋大国,然而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强度的增大和治理体系不完善,我国海洋生态安全形势严峻,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全面深化改革、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的大背景下,构建现代化的中国海洋生态安全治理体系对于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我国海洋生态安全的自然状况和治理现状,结合海洋生态安全的特性与启示,从微观层面切入,主张通过海洋生态安全基础治理、用海治理、措施治理三大主要方面进行制度改革与完善,探索形成主体多元、手段多样、海陆统筹、多方协调配合的现代化海洋生态安全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海洋垃圾污染是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一以及全球共同面临的环境挑战,也是目前中国政府优先考虑的环境事项。文章基于新经济社会学视角,采用青岛市实地调研所得的微观数据,构建海洋垃圾公众治理意愿的多维分析框架。实证结果表明:青岛市公众对海洋垃圾污染有基本认知水平,且有迫切治理需求,70.28%的受访者愿意支持海洋垃圾治理;在参与海洋垃圾治理中,公众不仅具有“经济人”的特征,而且具有“社会人”的特征;政府治理、污染认知、社会文化、关系网络均对公众治理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个人的社会、经济、居住特征等自主因素也对公众治理意愿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福建厦门湾和东山湾海域柳珊瑚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7月,分别对福建厦门湾和东山湾海域柳珊瑚进行了调查,厦门湾共得到柳珊瑚9种,分别属于4科7属,东山湾共得到柳珊瑚8种;其中中国新记录属两个,冷柳珊瑚属(Iciligorgia)和弱柳珊瑚属(Leptogorgia).根据柳珊瑚群体颜色及骨针的形态学特征系统地阐述了福建厦门湾和东山湾海域柳珊瑚的系统分类关系.研究表明厦门湾和东山湾柳珊瑚在物种多样性和个体大小方面较为相似,在较强海流的海域柳珊瑚生长较好,资源量也比较丰富.本研究结合国际上最新的柳珊瑚分类系统。对国内原有的分类系统做了修订.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2017年11月(秋季)和2018年4月(春季)对惠州考洲洋海域开展的两个航次水环境调查数据,分析了考洲洋海域表层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无机氮(DIN)、无机磷(DIP)和石油类(OIL)等典型水质因子的水平分布和季节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秋季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分别在盐洲岛以东附近海域、考洲洋湾顶海域和盐洲岛东南海域出现高值区,而无机氮在整个考洲洋无明显区域分布差异,无机磷含量呈现考洲洋内湾到湾口逐渐递减的趋势;春季化学需氧量、无机磷均在考洲洋湾顶出现高值区域,无机氮在盐洲岛以东附近海域出现高值区,而溶解氧和石油类无明显变化。从季节变化来看,秋季考洲洋海域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平均含量均比春季高;无机氮、无机磷则相反,平均含量秋季低于春季。同时,文章还分别利用单因子和综合因子方法对海水有机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有机污染评价指数法可充分考虑多种水质因子,更适合对考洲洋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得到较为客观的综合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在海洋强国的建设过程中,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对海洋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海洋环境问题从实质上说是治理机制问题,因此,有效的海洋生态环境“微治理”机制的形成,是将海洋环境问题碎片化、细微化的根本途径。文章通过分析海洋生态环境“微治理”机制的五大功能,明确其机制内涵并构建出开放空间参与和协同合作共建两种治理模式,通过搭建微治理平台、完善微治理保障制度和强化微治理参与度来建构其实现路径,对从基层层面完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提高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